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区非点源污染潜在危险性评价——以于桥水库流域磷流失为例 被引量:54
1
作者 张淑荣 陈利顶 +1 位作者 傅伯杰 李俊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2-269,T001-T003,共11页
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 ,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或危险区域是开展有针对性研究和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综合考虑了影响于桥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流失的源因子和迁移因子 ,通过建立评... 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 ,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或危险区域是开展有针对性研究和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综合考虑了影响于桥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流失的源因子和迁移因子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磷污染危险性指数 ,对农业非点源磷流失危险性进行定量化评价 ,识别具有极高危险性或较高危险性的区域为磷流失的关键源区 ,将其作为控制和管理的优先区域和重点区域。结果表明 :流域中磷流失危险性极高和较高的区域即关键源区不到全流域面积的 6.0 %,危险性中等的地区占到整个流域面积的 2 0 .5 2 %;具有高和中等危险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域河流两岸 ,且具有极高或较高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或化肥磷施用量或高的土壤侵蚀强度 ,大部分为流域中部丘陵平原区的农田 ,少部分为地形较陡的山区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非点源污染 潜在危险性 评价 磷污染危险性指数 GIS 地理信息系统 于桥水库流域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于桥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控制区划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淑荣 陈利顶 傅伯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237,共6页
以于桥水库流域28个次级小流域作为区划对象,以影响该区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的6个主要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地形因子(LS),植被覆盖因子(C)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SAP)和化肥磷施用量(FP),作为区划因子,采用系统聚... 以于桥水库流域28个次级小流域作为区划对象,以影响该区域农业非点源磷污染的6个主要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蚀性因子(K),地形因子(LS),植被覆盖因子(C)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SAP)和化肥磷施用量(FP),作为区划因子,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区划,将于桥水库流域分为4类磷污染控制类型区,分析了各个类型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农业非点源磷污染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进一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流域 农业非点源 污染控制区划
下载PDF
1990—2020年于桥水库流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凯 杨琰瑛 +4 位作者 师荣光 李青 吴犇 郑宏艳 米长虹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剖析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及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于桥水库流域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半变异函数法和移动窗口法分析土...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是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剖析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及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于桥水库流域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半变异函数法和移动窗口法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破碎度、斑块形状和多样性变化,并使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于桥水库流域内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588.89%、24.19%和0.83%,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15.14%、5.96%和3.13%。1990—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草地等大幅减少。2010—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速率放缓,林地开始增加。30年间,整体景观水平上,流域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增加,景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类别水平上,耕地及草地破碎化,景观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城镇建设用地斑块密度指数(PD)和最大斑块指数(LPI)增加,平均斑块面积指数(MPS)大幅下降。于桥水库周边和遵化市城区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两个中心。流域内景观格局变化与人口密度、农村人口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及年降雨量等社会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城镇化和于桥水库水质保护工程是驱动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流域 景观格局 移动窗口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驱动力
下载PDF
GWLF模型的原理、结构及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因 秦保平 +3 位作者 李云生 王绪鹏 石春力 王玉秋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9年第6期24-27,共4页
GWLF(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模型是一个半分布式、半经验式的流域负荷模型。它能够利用GIS及RS提供的空间数据,在中型尺度流域的范围内进行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比较适合于数据量少,参数相对缺乏的地区。重点介绍... GWLF(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模型是一个半分布式、半经验式的流域负荷模型。它能够利用GIS及RS提供的空间数据,在中型尺度流域的范围内进行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比较适合于数据量少,参数相对缺乏的地区。重点介绍了GWLF模型的污染物负荷估算的原理,同时将GWLF模型应用于天津市于桥水库流域,利用沙河流域1999年水量、水质数据进行校准,初步估算出于桥水库上游流域的非点源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WLF模型 流域负荷模型 于桥水库流域
下载PDF
天津于桥水库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分布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吕豪朋 申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7期98-102,167,共6页
对流域内33个河流表层沉积物样点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磷形态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碳、氮、磷含量的分布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于桥水库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进行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流域河流表层沉积... 对流域内33个河流表层沉积物样点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磷形态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碳、氮、磷含量的分布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于桥水库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进行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TOC平均含量为0.99%,TN平均含量为0.15%,TP平均含量为1 904.93 mg/kg。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TOC与TN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94),TOC与草地面积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R2为0.685;TN和草地面积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2=0.392);TP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均不明显,但OP和Fe/Al-P与城镇居民用地面积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664和0.698,与林地面积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2分别为-0.472和-0.403。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结果显示,有48.5%的采样点有机指数处于Ⅰ类水平,有39.4%和48.5%样点有机氮处于Ⅲ和Ⅳ类污染水平,表明于桥水库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有机指数整体处于尚清洁及以上水平,受到有机污染程度较小,而流域内的有机氮污染相对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流域 沉积物 有机碳 污染状况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影像的于桥水库藻华分布反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岳昂 戢运峰 +1 位作者 刘红磊 张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48-1455,共8页
由于水污染加剧,于桥水库局部区域出现藻华,影响其饮用水供水功能。为弄清藻华区域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保障区域饮用水安全,以2008-2017年8-9月的Landsat 8卫星遥感为基础,通过叶绿素光谱解译,分析于桥水库藻华分布现状和演变特征,并结... 由于水污染加剧,于桥水库局部区域出现藻华,影响其饮用水供水功能。为弄清藻华区域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保障区域饮用水安全,以2008-2017年8-9月的Landsat 8卫星遥感为基础,通过叶绿素光谱解译,分析于桥水库藻华分布现状和演变特征,并结合水质监测和区域气温数据,探讨藻华爆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于桥水库藻华主要发生在水库西北岸,严重时会发展到库心区,东南部沿岸很少出现藻华。从时间上看,2008年和2009年于桥水库藻华暴发面积较小,2010年开始加剧,该年8月藻华面积达到了5.66km^2,之后的3年基本维持在3 km^2左右,到2014年之后,藻华面积逐步得到控制并趋于平稳(面积为1.37~1.95 km^2)。上述10年间于桥水库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水体总磷(TP)与叶绿素a(Chl-a)呈现一致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历年8-9月Chl-a与TP平均质量浓度呈现线性关系(R^2=0.944),但藻华面积与同期TP质量浓度无明显相关,2010年藻华大面积爆发可能是受气温影响。研究表明,磷是于桥水库藻华爆发的控制因子,建议在流域尺度开展水质目标管理,严控支流磷输入和内源磷污染负荷,以控制于桥水库富营养化和减少藻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于桥水库 遥感 藻华 总磷 流域管理
下载PDF
城镇化过程中流域不透水面演变格局——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谢慧君 李崇巍 +1 位作者 张亚娟 宋爱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9-1076,共8页
不透水面是衡量流域城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其扩展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在ENVI 5.1软件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获取1984、1994、2004和2013年4个时相的不透水面信息,采用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 不透水面是衡量流域城镇化发展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其扩展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天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在ENVI 5.1软件支持下,利用遥感影像获取1984、1994、2004和2013年4个时相的不透水面信息,采用修正后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剔除水体信息,排除水体对不透水面提取精度的影响,运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法生成流域不透水表面指数(ISA),并对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5,像元精度为85.4%,试验结果准确可靠.1984—2013年,流域内不透水面覆盖度ISA平均值从0.16线性增长到0.23,在全流域范围内的不透水面面积增加了4.9%,其总不透水面面积增加近1倍.不透水面沿城镇区域呈现辐射式增长,沿子流域路网呈现填充式增长.不透水面覆盖度为中等等级的斑块形状不规则,破碎化程度最高.整个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均逐年增高,人为干扰强度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指数 线性光谱混合分析 时空格局 于桥水库流域
原文传递
天津于桥水库沉积物磷累积特征及其释放潜势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乃丽 王金梅 +3 位作者 李慧 周滨 邢美楠 刘红磊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56-61,共6页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唯一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因其藻华影响供水安全,沉积物内源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采集于桥水库柱状沉积物,利用210Pb和137Cs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构建其沉积年代学,分析磷及其赋存形态的历史分布特征,计算其累计通量及...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唯一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因其藻华影响供水安全,沉积物内源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采集于桥水库柱状沉积物,利用210Pb和137Cs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构建其沉积年代学,分析磷及其赋存形态的历史分布特征,计算其累计通量及演变过程,评估水库内源磷释放通量和对上覆水的贡献。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沉积物中总磷含量范围为364~837 mg/kg;1980年之前,水库沉积物中TP含量较为恒定,平均为(440±24.8)mg/kg,之后呈现明显的累积特征,均值上升为(579±136)mg/kg,最高达837 mg/kg。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Ex-P)、铁铝结合态磷(Fe/Al-P)和有机磷(Org-P)在时间上均呈现与总磷类似的逐渐累积的变化特征,钙结合态磷和残渣磷是主要的成分。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沉积物-水释放通量为1.130~3.665 mg/(m2·d),水库内源磷是藻华发生的重要物质来源。上述研究结果将为于桥水库藻华发生风险防控和水质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 沉积物 释放通量 流域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