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女人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晓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49-161,共13页
郁达夫主要从政治军事、地域、文化和日常生活三个层面认识日本,他的日本观也表现出三重性,三者既分离又结合。在文学创作中,郁达夫个人与日本的关系主要通过跨种族的两性关系得以体现,性别意识与国族意识、男性身份与民族身份相互... 郁达夫主要从政治军事、地域、文化和日常生活三个层面认识日本,他的日本观也表现出三重性,三者既分离又结合。在文学创作中,郁达夫个人与日本的关系主要通过跨种族的两性关系得以体现,性别意识与国族意识、男性身份与民族身份相互对立。小说中的日本女性形象体现了郁达夫对日本的道德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小说 日本 女性形象 两性关系 性别意识 国族意识 男性身份 民族身份 道德评价
原文传递
内外皆宜 两全其美——从三篇爱尔兰小说的翻译看郁达夫的翻译选材动机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婷婷 张德让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35-39,共5页
从动机论的角度出发 ,从动机的内在要求、外在诱因及自我调节等三要素探讨郁达夫翻译爱尔兰小说的原因 ,认为郁达夫翻译爱尔兰小说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内在的自我调节后产生的行为活动。从动机论探讨个人的... 从动机论的角度出发 ,从动机的内在要求、外在诱因及自我调节等三要素探讨郁达夫翻译爱尔兰小说的原因 ,认为郁达夫翻译爱尔兰小说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内在的自我调节后产生的行为活动。从动机论探讨个人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翻译者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论 郁达夫 爱尔兰小说翻译
下载PDF
自卑与拯救──郁达夫个性心理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5
3
作者 赵焕祯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45,共3页
自卑情结是郁达夫创作中的一个鲜明而重要的心理因素。郁达夫创作的自卑情结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混合而成的一枚苦涩的果实。在心理上看来,郁达夫的创作是通过对自卑情结的释放而进行的一种精神... 自卑情结是郁达夫创作中的一个鲜明而重要的心理因素。郁达夫创作的自卑情结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混合而成的一枚苦涩的果实。在心理上看来,郁达夫的创作是通过对自卑情结的释放而进行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自卑情结 个性心理 拯救
下载PDF
两种审美现代性:以郁达夫与王尔德的两个文学事件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国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28,共24页
本文分别以郁达夫的《沉沦》与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引发的文学事件为切入点,比较了中英两种审美现代性。就前者而言,作者试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历史现场,指出郁达夫并没有遭到他本人声称的那种"不道德"的大规模伦... 本文分别以郁达夫的《沉沦》与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引发的文学事件为切入点,比较了中英两种审美现代性。就前者而言,作者试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历史现场,指出郁达夫并没有遭到他本人声称的那种"不道德"的大规模伦理指控。文章结合对于汪静之《蕙的风》的文学事件考察,认为郁达夫及其盟友们建构了一个想象的新旧冲突。清季以来的旧派势力已经名存实亡,因此《沉沦》获得经典化地位,是因为它不仅不与社会主流话语相冲突,反而还彰显了启蒙现代性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对《沉沦》文学技术的批评亦可视为传统观念惯性力量的暗度陈仓,郁达夫及其同时代知识人内心中仍然充满着新旧斗争。就后者而言,作者认为王尔德处在中产阶级逐渐获得社会领导权的社会里,其纨绔子的行事与文学作品的风格却推举日渐边缘化的贵族阶级趣味。这种贵族趣味反映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非人性化。王尔德对布尔乔亚习性的批判使他成为晚期维多利亚社会的众矢之的,尽管他本人不乏中产阶级气息。更有甚者,王尔德身体力行地贯彻了唯美主义的意志,尤其是实践了艺术高于生活的信条,最终锒铛入狱,而他推崇的唯美主义理念亦随之被舆论界判决为异端邪说。王尔德的身后令名是左拉等一批法国知识分子所领导的美学革命获胜的结果,这场革命使得艺术自主性变成文学世界共和国的普遍法则。西方世界文学场符号斗争所积累的符号遗产对追求新文明的中国也具有有效性,这解释了郁达夫何以未遭到较多伦理责难。比较起来,王尔德侧重的是审美的现代性,特点是审美的独立性和主体地位,并指向与社会的对立;而郁达夫则是以审美的形式来表达对于现代性的诉求,在中国,这样的美学逻辑依然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文学事件 王尔德 郁达夫
原文传递
论童年经验对郁达夫人格及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鹏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60-163,共4页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上典型的情绪化作家,他的艺术创作以伤感忧郁的浪漫风格为人所瞩目。童年经验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郁达夫来说,童年经验尤其是对于爱的缺失和贫穷两方面的童年创伤经验,影响了他人格气质的形成,并成为他艺...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上典型的情绪化作家,他的艺术创作以伤感忧郁的浪漫风格为人所瞩目。童年经验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郁达夫来说,童年经验尤其是对于爱的缺失和贫穷两方面的童年创伤经验,影响了他人格气质的形成,并成为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因,同时也是其艺术创作魅力的底蕴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童年经验 人格 创作 影响
下载PDF
郁达夫与传统理欲观 被引量:4
6
作者 黄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1,共5页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性意识的小说家 ,但对此贡献毁誉不一。要科学地评价他 ,就得弄清他如何背叛传统理欲观。传统理欲观不外乎以理节欲、存理灭欲、去理纵欲三类。华夏古国 ,儒、道、佛三教拧成思想绞索 ,绞杀人性。马、恩和鲁迅...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性意识的小说家 ,但对此贡献毁誉不一。要科学地评价他 ,就得弄清他如何背叛传统理欲观。传统理欲观不外乎以理节欲、存理灭欲、去理纵欲三类。华夏古国 ,儒、道、佛三教拧成思想绞索 ,绞杀人性。马、恩和鲁迅否定禁欲主义。郁达夫持类似观点 ,其文论与小说 ,主张表现性爱 ,向传统理欲观提出挑战 ,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某些作品性爱描写失于直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传统理欲观 小说创作 性爱描写 社会意义 现代文学 文艺观 情欲 爱情
下载PDF
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 被引量:5
7
作者 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99-204,209,共7页
大量的性爱描写是郁达夫小说研究中最具有争议的问题。郁达夫的情感和性爱道德观念是边缘的,始终是一种新与旧相反相成的混沌状态;在文本表现上则呈现出欲念的沉迷与理智的控制振荡不定的特点;而郁达夫能够成就自己的性爱文本,是与将性... 大量的性爱描写是郁达夫小说研究中最具有争议的问题。郁达夫的情感和性爱道德观念是边缘的,始终是一种新与旧相反相成的混沌状态;在文本表现上则呈现出欲念的沉迷与理智的控制振荡不定的特点;而郁达夫能够成就自己的性爱文本,是与将性爱描写作为国家寓言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性爱叙述 文化意义
下载PDF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被引量:4
8
作者 姚皓华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7-171,共5页
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以心理时间态势展示出来,时间被充分主观化,是一种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这种强调心理、情绪的叙事时间模式呈现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 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以心理时间态势展示出来,时间被充分主观化,是一种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这种强调心理、情绪的叙事时间模式呈现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郁达夫小说的多维叙事时间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增大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密度,使人物的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小说 叙事时间 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
下载PDF
郁达夫对抒情小说文体的开创 被引量:3
9
作者 蒋传红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2-65,共4页
郁达夫对抒情小说文体的开创 ,是特定社会客观环境和作家主动探索的产物。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留日时期 ,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旅日青年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对日本文学的态度 ,构成了他们致力于抒情小说的客观背景。对西方浪漫主义文... 郁达夫对抒情小说文体的开创 ,是特定社会客观环境和作家主动探索的产物。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留日时期 ,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旅日青年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对日本文学的态度 ,构成了他们致力于抒情小说的客观背景。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接受 ,作家自身创作旧体诗的深厚文学底蕴 ,渴望抒发苦闷情绪的思想动机 ,使郁达夫找到了抒情小说这一文体 ,并获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抒情小说文体 开创
下载PDF
现代作家日记研究──以胡适、鲁迅、郁达夫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桑逢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共13页
在现代作家之中,胡适的日记写得最多最勤也最连贯(中间只有少量的缺失),总计约在350万字左右。胡适日记的特点是:(1)丰富性,个人经历包括思想演变、社会现象包括重大事件、人际关系等等,无不尽记其中;(2)准确性,即可作为一部信史;(3)以... 在现代作家之中,胡适的日记写得最多最勤也最连贯(中间只有少量的缺失),总计约在350万字左右。胡适日记的特点是:(1)丰富性,个人经历包括思想演变、社会现象包括重大事件、人际关系等等,无不尽记其中;(2)准确性,即可作为一部信史;(3)以思想札记与叙事为主,某些篇章又有一定的抒情意味。鲁迅的日记以记事为主,而且大都很简略。虽无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内心世界的展示,但它对研究鲁迅的行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由于记述简略,所以又必须将日记中的点点滴滴与鲁迅的其他文章,以及他人的记载结合起来,对某件事情方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郁达夫日记是真正意义上的"日记文学",也是作者的"生活记录"。郁达夫本着固有的真率态度,"全部揭开在大家的眼前",为人们研究郁达夫提供了最可宝贵的未曾涂改的第一手资料。他又是用散文笔法来写日记的,许多日记摘录出来就是一篇篇绝佳的散文作品,既有议论更有情节有细节有心理活动,情景交融,形象生动,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家日记 日记文学 胡适 鲁迅 郁达夫
下载PDF
鲁迅郁达夫小说现代性品格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乔东义 常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4-59,共6页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 以比较对照的方式探讨了鲁迅、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品格。他们2人作为"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家,分别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系列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较之传统民族小说。他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现代性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独特进路及文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郁达夫 小说 现代性品格
下载PDF
论郁达夫的旅游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翔翔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6-39,共4页
本文认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的旅游观由"移情说"、"娱乐说"、"人格净化说"三方面构成,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文人旅游观,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郁达夫 旅游观 文学家 “移情说” “娱乐说” “人格净化说” 人文精神 旅游文化
下载PDF
在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徘徊的郁达夫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其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9-93,共5页
“五四”前后,郁达夫的出现是社会与文坛的另类亮色。他以一生的抗争与逃遁演绎着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对话的悲喜剧,揭示了中国文坛上因政治话语的强悍而致使为自由、真诚作歌的文人逃遁的惆怅。郁达夫恰恰在这种无奈的逃遁中确立了他... “五四”前后,郁达夫的出现是社会与文坛的另类亮色。他以一生的抗争与逃遁演绎着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对话的悲喜剧,揭示了中国文坛上因政治话语的强悍而致使为自由、真诚作歌的文人逃遁的惆怅。郁达夫恰恰在这种无奈的逃遁中确立了他诚誉拥身的地位,显示了一个纯粹文人的真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文人话语 政治话语
下载PDF
论郁达夫的旧体诗创作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静容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3-78,共6页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学界最重视的是他的小说和散文,对他诗歌方面的研究很少。其实,郁达夫的旧体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且影响了其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关键词 郁达夫 旧体诗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半殖民体验与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创作
15
作者 魏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 半殖民的另一面对应的是半封建,所以郁达夫的创作有着反叛传统文化、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而半殖民的事实又必然会让身处日本的郁达夫感受到被征服者的屈辱。他既渴望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视角来分享西方/日本的文化,又不得不在现实处境中祭起民族国家的大旗来对抗半殖民现实对自己的精神压迫;既要以一个世界主义者的眼界来拥抱西方/日本文化,又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以“封建”的态度来对抗西方/日本。这既构成了郁达夫留日时期小说叙事中身份认同的两难,也决定了他对日本以及女性书写的复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殖民体验 郁达夫 留日时期
下载PDF
反传统的焦虑与调适——论郁达夫小说集《沉沦》的“审美辩护”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炳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72,共12页
在五四新文学的反传统进向中,传统实际上从未退场,"影响的焦虑"常迫使作家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为两者的关系作出调适。以此观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可发现,作品中的大胆暴露与病态描写虽然惊世骇俗,但作者也为之作了精心的"... 在五四新文学的反传统进向中,传统实际上从未退场,"影响的焦虑"常迫使作家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为两者的关系作出调适。以此观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可发现,作品中的大胆暴露与病态描写虽然惊世骇俗,但作者也为之作了精心的"审美辩护"。主人公基督徒般的忏悔,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进入其可理解与同情的内心世界,为其外在的行为作合乎逻辑的归因。基于此导向叙事,《沉沦》各篇的"审美辩护"构成了一个有机推进的"三部曲":《银灰色的死》主要借助传统家庭伦理为主人公的逾矩行为开脱,《沉沦》篇进一步把主人公个人的"堕落"归因于国家的贫弱,而《南迁》则是对前两篇小说"审美辩护"所留下裂隙的缝合。此外,通过引诗入文,诗歌形而上的玄思及反复性节奏与小说形而下的感抒及持续性节奏形成鲜明的形式落差,后者的情欲与颓废描写由此被前者所净化和升华。"审美辩护"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重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叙事修辞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也可为校正文学批评标准、敞亮作家的精神世界以及重建当下的文学生活提供更为有效的认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辩护 郁达夫 自白机制 情欲伦理 引诗入文
下载PDF
郁达夫抒情小说创作转向探析
17
作者 邓艮 肖如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创作极具个人特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初期小说创作更是引起了巨大争议。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也一直被贴上“颓废”“色情”“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感伤”等标签。但是在创作社的转向中,郁达夫展现了极高的政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创作极具个人特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初期小说创作更是引起了巨大争议。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也一直被贴上“颓废”“色情”“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感伤”等标签。但是在创作社的转向中,郁达夫展现了极高的政治革命热情,在其早期作品中可以探得这一苗头的“萌芽”,后续创作中更是展现了一个内心柔软的抒情作家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可否认,这些创作仍有局限之处,但不能因此否决郁达夫的创作方向转变及为后来者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抒情 浪漫主义 创作转向 矛盾
下载PDF
郁达夫小说的跨文化特质研究:以《沉沦》中的诗文互涉为例
18
作者 肖瑶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5-122,共8页
本文运用跨文化性和互文的概念探讨《沉沦》中的诗文互涉对于小说语言、意境、情感和情节的影响,进而发掘郁达夫文学创作的跨文化特征,探寻中西文化对于其文学创作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跨文化性对于文学革命的意义。通过文本分析笔者发... 本文运用跨文化性和互文的概念探讨《沉沦》中的诗文互涉对于小说语言、意境、情感和情节的影响,进而发掘郁达夫文学创作的跨文化特征,探寻中西文化对于其文学创作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跨文化性对于文学革命的意义。通过文本分析笔者发现引用中文旧体诗以及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反映出它们与文化内部文本的互涉,而外文诗歌则是小说与跨文化文本的互涉。诗歌与小说的互文使其成为意境塑造、情感抒发和情节推进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小说中同时引用中文旧体诗和外文诗歌凸显了郁达夫创作手法、抒情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跨文化特征以及中西方不同文体形式甚至意识形态对于郁达夫的深刻影响。最终,本文以郁达夫独特的引诗入文方式为基础进一步思考语言、文学以及社会革新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沉沦》中的诗歌 文本互涉 跨文化性 文学革命
下载PDF
郁达夫创作与翻译的美学一致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万敏 马建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7-90,共4页
郁达夫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几乎是个蒙尘的领域,而他的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则更是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郁达夫的创作作品与翻译作品在思想内容、主人公形象、作品格调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美学一致性,体现了二者之间相生... 郁达夫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几乎是个蒙尘的领域,而他的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则更是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郁达夫的创作作品与翻译作品在思想内容、主人公形象、作品格调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美学一致性,体现了二者之间相生相长的互动关系,说明了翻译与创作在一国之文学中同等重要。这对研究兼作家与翻译家于一身的"五四"翻译家群体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创作 翻译 美学一致性
下载PDF
郁达夫在南洋:文化战士与浪漫诗人的双重特质
20
作者 黄丽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6-56,共11页
郁达夫以“颓废文人”的形象踏足“五四”文坛。1923年后,郁达夫文学思想中的“现实”因素逐渐增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郁达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在浪漫与现实、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和无产阶级文艺思想之间摇摆。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远赴... 郁达夫以“颓废文人”的形象踏足“五四”文坛。1923年后,郁达夫文学思想中的“现实”因素逐渐增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郁达夫的文艺思想始终在浪漫与现实、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和无产阶级文艺思想之间摇摆。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远赴新加坡,以“文化战士”的形象现身新马文坛。郁达夫在南洋时期的创作,政论及杂文共同建构了其文化战士形象,亦凸显了其作为浪漫诗人的气质;旧体诗及散文字里行间透露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使命感,但又隐含了浪漫派诗人的思绪。双重风格、双重意绪在不同的文本,甚至同一文本中拉扯、交替和碰撞,最终营构了具有双重精神特质的郁达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文学思想 文学创作 文学战士 浪漫诗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