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女人 |
陈晓兰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8
|
|
2
|
内外皆宜 两全其美——从三篇爱尔兰小说的翻译看郁达夫的翻译选材动机 |
胡婷婷
张德让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8
|
|
3
|
自卑与拯救──郁达夫个性心理与文学创作 |
赵焕祯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5
|
|
4
|
两种审美现代性:以郁达夫与王尔德的两个文学事件为例 |
朱国华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
7
|
|
5
|
论童年经验对郁达夫人格及创作的影响 |
李鹏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6
|
郁达夫与传统理欲观 |
黄裔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7
|
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 |
方维保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5
|
|
8
|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
姚皓华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9
|
郁达夫对抒情小说文体的开创 |
蒋传红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3
|
|
10
|
现代作家日记研究──以胡适、鲁迅、郁达夫为例 |
桑逢康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1
|
鲁迅郁达夫小说现代性品格比较 |
乔东义
常清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4
|
|
12
|
论郁达夫的旅游观 |
李翔翔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13
|
在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徘徊的郁达夫 |
陈其强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14
|
论郁达夫的旧体诗创作 |
张静容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5
|
半殖民体验与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创作 |
魏巍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6
|
反传统的焦虑与调适——论郁达夫小说集《沉沦》的“审美辩护” |
王炳中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7
|
郁达夫抒情小说创作转向探析 |
邓艮
肖如杉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8
|
郁达夫小说的跨文化特质研究:以《沉沦》中的诗文互涉为例 |
肖瑶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9
|
郁达夫创作与翻译的美学一致性 |
张万敏
马建华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20
|
郁达夫在南洋:文化战士与浪漫诗人的双重特质 |
黄丽群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