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山野果林的发生、演变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7
1
作者 侯博 许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66-2271,共6页
通过对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的分布状况调查,并结合多年气象资料,对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的发生、演替与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是在干旱荒漠地带山地中出现的由西风气流营造的“地中海性”阔叶落叶林... 通过对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的分布状况调查,并结合多年气象资料,对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的发生、演替与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伊犁河谷地野果林是在干旱荒漠地带山地中出现的由西风气流营造的“地中海性”阔叶落叶林类型.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与当地丰富的降水量、鲜明的冬季逆温层以及免于寒潮侵袭的地形等特殊的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它是珍稀的山地“孑遗”群落,是天山山地第三纪古温带阔叶落叶林成分与北方森林草甸成分相结合的产物,与中亚西天山野果林有明显区别.该河谷地是世界栽培落叶果树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稀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伊犁河谷地 野果林 类型 资源 生态气候 特征
下载PDF
基于DEM的伊犁河谷气温空间插值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陈冬花 邹陈 +2 位作者 王苏颖 李虎 张新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25-1929,共5页
为了研究伊犁河谷地区气温空间变异性,提出基于DEM修正的空间插值方法,以1961—2008年伊犁河谷地区及周边19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分析多年平均气温与海拔的相关关系,并与反距离权重法(IDW)、克里格插值法(Kriging)等传统方... 为了研究伊犁河谷地区气温空间变异性,提出基于DEM修正的空间插值方法,以1961—2008年伊犁河谷地区及周边19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分析多年平均气温与海拔的相关关系,并与反距离权重法(IDW)、克里格插值法(Kriging)等传统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气温直减率为0.564℃.100 m-1;根据交叉验证比较结果发现,基于DEM修正模型的精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IDW模型在对年均最低温度的模拟效果比Kriging模型略好。结合DEM数据,该研究成了伊犁河谷地区90m空间分辨率的格网温度场,其插值结果客观地表达了气温随地形变化的趋势,反映了气温的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空间插值 KRIGING DEM 伊犁河谷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黄土滑坡冻融失稳机理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朱赛楠 殷跃平 +5 位作者 王文沛 魏云杰 邵海 黄喆 庄茂国 石爱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伊犁河谷地处中国天山山脉西段,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强烈。本文以皮里青河"3.24"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多期遥感影像动态比对、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黄土滑坡冻融失稳机理与滑坡运... 伊犁河谷地处中国天山山脉西段,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强烈。本文以皮里青河"3.24"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多期遥感影像动态比对、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黄土滑坡冻融失稳机理与滑坡运动特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滑坡失稳与水密切相关,一方面是地表水侵蚀作用,另一方面是地下水的冻融作用;(2)根据变形特征,将滑坡失稳过程分为坡脚侵蚀、冻结滞水和冻融循环破坏三个阶段,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上升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是滑坡冻融失稳的主要原因;(3)DAN-W数值模拟软件的Voellmy模型和Frictional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滑坡的运动堆积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滑坡历时12.8 s,最大运动速度17.7 m/s,平均堆积厚度4.9 m,运动距离139 m。本研究为伊犁河谷地区黄土冻融滑坡的早期识别与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黄土滑坡 冻融作用 DAN-W 运动特征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4
作者 黄秋霞 赵勇 何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9-375,共7页
基于2007-2011年伊犁河谷4个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22:00,最小值出现在13:00,其中,降水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21:00至次日08:00.一天中最易发生降水的时间为23:00至次... 基于2007-2011年伊犁河谷4个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22:00,最小值出现在13:00,其中,降水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21:00至次日08:00.一天中最易发生降水的时间为23:00至次日10:00,03:00是降水频数最多的时刻,16:00则发生频数最少.降水强度最高值出现在16:00,最低值出现在13:00.降水主要以短持续时间的降水为主,持续1 h的次数最多,持续2 h的降水量最多,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贡献率最小的为持续14 h的降水事件.伊犁河谷夏季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且以短时间的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夏季降水 降水日变化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下载PDF
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刘晶 周雅蔓 +2 位作者 杨莲梅 曾勇 刘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4-1218,共15页
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站突破降水极值。利用NCEP/NCAR 0.25°×0.25°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及国家基本地面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通过天气研究和预报... 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站突破降水极值。利用NCEP/NCAR 0.25°×0.25°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及国家基本地面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通过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强降水期间大气的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证实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复杂地形的影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子,并得出以下结论:(1)降水前河谷低层高对流有效位能积累,低层锋面东移触发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造成河谷第一阶段短时强降水天气;前期对流性降水释放湿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大气对称不稳定性逐渐增强,在对称不稳定作用下维持和加强了伊犁河谷第二阶段强降水天气。(2)第一强降水阶段期间大气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性层结,降水初期和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大气均为条件对称不稳定性层结,对称不稳定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湿位涡斜压分量(Mpv2),其中降水初期低层Mpv2变化由大气的湿斜压性和低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所造成,第二阶段强降水低层Mpv2变化主要由大气湿斜压性造成。(3)第一阶段强降水期间,低层锋面和地形抬升,垂直运动迅速发展,造成河谷南、北部山前降水;河谷东侧中尺度气旋在地形阻挡下稳定少动,是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的直接启动机制。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中、低层锋区叠加爬坡,冷锋锋生,中、低层风场辐合区叠加,河谷东北部形成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进一步发展,是造成河谷第二阶段暴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暴雨 条件对称不稳定 触发机制
下载PDF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在新疆伊犁河谷的入侵及扩散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董合干 周明冬 +4 位作者 刘忠权 郝晓云 刘延 艾尼瓦尔.阿不都瓦依提 刘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5-180,共6页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分别是我国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目前已经在新疆伊犁河谷呈快速扩散趋势。文中通过对比分析2010~2016年的两个物种的分布状况,研究这两个物种在伊犁...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分别是我国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目前已经在新疆伊犁河谷呈快速扩散趋势。文中通过对比分析2010~2016年的两个物种的分布状况,研究这两个物种在伊犁河谷的入侵及扩散特征。结果表明:(1)在入侵速度上,2010年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开始入侵伊犁河谷,新源县是两个物种的主要分布区,2011年至2013年呈点状分布,2014年后大面积爆发。2016年豚草和三裂叶豚草面积分别是1015km^2、215 km^2,是2010年的10150倍、2150倍;2016年在100个调查样点的分布频度分别为0.52、0.38,是2010年的52倍、38倍,两个物种的分布频度是意大利苍耳和刺苍耳的5~9倍。(2)种子传播是两个物种的主要扩散方式。长距离扩散主要沿道路和河流,主要传播方式为人畜活动(车辆、人员往来,牛羊转场等)和流水(巩乃斯河);局部扩散主要以道路和河流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主要传播方式为山间、田间、路边流水,人畜活动(农牧活动,车辆、人员往来等),地势(种子从高处向低处传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特征 扩散特征 分布面积 分布频度 伊犁河谷
原文传递
伊犁河谷汛期一次短时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江新安 王敏仲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5年第5期56-61,共6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雨滴谱资料,对2012年8月3日发生在伊犁河谷一次较大范围暴雨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和降雨微物理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200 h Pa西风急流、500 h Pa中亚低涡和地面冷锋是这次强降雨过程的天气...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雨滴谱资料,对2012年8月3日发生在伊犁河谷一次较大范围暴雨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和降雨微物理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200 h Pa西风急流、500 h Pa中亚低涡和地面冷锋是这次强降雨过程的天气背景。通过对暴雨雨滴谱演变分析得出,对流性降水是这次暴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流云团微物理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存在多个强降水中心,水平尺度多维持在10 km左右,持续时间短,降水集中且雨滴浓度大,雨滴谱宽及分布差异大。同时分析雨滴谱演变特征、降水微结构特征、以及各种特征参量(平均直径Da、最大直径Dmax、粒子浓度N,雨强R,雷达反射率因子DBZ)、分雨强雨滴谱特征和ZR关系等。通过对这些量的分析,初步了解到了伊犁河谷短时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暴雨 粒子数浓度 雨滴谱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邵杰 李瑛 +2 位作者 侯光才 王文科 曾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5,共7页
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对伊犁河谷潜水进行取样分析测试,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piper三线图,Gibbs图等方法,重点对两条典型剖面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水化学组分阳离子以Ca^(2+)、Mg^(2+)为主... 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对伊犁河谷潜水进行取样分析测试,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piper三线图,Gibbs图等方法,重点对两条典型剖面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水化学组分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HCO_3·SO_4-Ca以及HCO_3·SO_4-Ca·Mg型为主,TDS以<1g/L为主,水质优良。2)"1号剖面"主要阴、阳离子自北向南呈现同步变化规律,自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2号剖面"由东向西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Mg、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所处地貌单元紧密相关。3)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与岩石溶虑作用、蒸发浓缩作用、混合作用等密不可分,但以岩石溶虑作用为主。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产生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形成作用 地下水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2 位作者 徐文修 李景林 王荣晓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5期173-182,共10页
为了明确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以伊犁河谷冬小麦主产区的伊宁、霍城、巩留、新源4县为例,在对1980—2011年各县冬小麦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进... 为了明确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以伊犁河谷冬小麦主产区的伊宁、霍城、巩留、新源4县为例,在对1980—2011年各县冬小麦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2年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伊犁河谷冬小麦生长季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较适宜的,但气候的年际间差异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仍十分明显,由其导致的冬小麦产量的年际间波动可达-1507-745 kg/hm2。冬小麦生长季内不同时段各气候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气温的影响,在冬小麦越冬前表现为正效应,越冬期影响很小,但返青后为负效应。降水量对冬小麦的影响在生长季各时段大多表现为不显著的正效应,生长季总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除新源、巩留县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外,伊宁、霍城县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1980—2011年,伊犁河谷各地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分别以0.503-0.653℃/10年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量分别以3.828-18.948 mm/10年的倾向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气候变暖对冬小麦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其中,冬前的播种至分蘖期气温升高对小麦较有利,越冬期气温变化对小麦影响不大,但返青至成熟期气温升高将对小麦产量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抽穗开花至成熟期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降水量增多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对灌溉农业区的伊犁河谷来说,其直接影响大多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产量 伊犁河谷
下载PDF
2016年伊犁河谷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晶 周雅蔓 +1 位作者 杨莲梅 张迎新 《干旱气象》 2019年第4期565-576,共12页
利用NCE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0.5°×0.5°再分析资料,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伊犁河谷3个地面观测站逐时和逐日降水及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简称“PWV”),对各测站PWV时间变化及其与降水... 利用NCE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0.5°×0.5°再分析资料,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伊犁河谷3个地面观测站逐时和逐日降水及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简称“PWV”),对各测站PWV时间变化及其与降水关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各站不同降水情况下及不同季节PWV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各站PWV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谷值出现在1月,7月达到峰值,其中伊宁站2—9月(除7月)PWV与同期降水量变化一致,10—12月呈反向。(2)各站春、夏季平均PWV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春季各站峰值出现在17:00和00:00前后,较夏季峰值出现时间晚2~4h;秋季新源站PWV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其他两站PWV呈双峰型分布;冬季各站PWV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特征。随着测站海拔高度的增加,PWV日变化幅度逐渐增大。(3)PWV与降水有密切关系,PWV最大值出现时间超前降水0~3h、5h和7~9h发生频次最高,春、夏、秋、冬各季节降水分别主要发生在PWV最大值出现后0~3h、0~2h和5~7h、0~3h和7~9h及0~1h。不同降水情况下各站PWV值存在显著差异,海拔越高的测站差异越不显著。(4)降水发生前PWV增大与对流层低层水汽输送和水汽流入有关;降水期间不同影响系统、不同水汽输送造成的PWV增大时间和峰值有所不同,降水开始时间与PWV峰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期间暴雨区水汽垂直输送明显,对流层中、高层云形成云冰水聚集区,PWV有明显跃变,存在水汽的快速聚集过程,造成测站短时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地基GPS 降水 大气可降水量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发现外来杂草——三裂叶豚草和豚草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梁巧玲 陆平 《杂草科学》 2014年第2期38-40,共3页
2012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谷发现三裂叶豚草和豚草,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伊犁河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的发生面积约为15 hm2,豚草的发生面积约为10 hm2。介绍了三裂叶豚草和豚草在伊犁河谷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并提... 2012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谷发现三裂叶豚草和豚草,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伊犁河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的发生面积约为15 hm2,豚草的发生面积约为10 hm2。介绍了三裂叶豚草和豚草在伊犁河谷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并提出了综合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三裂叶豚草 豚草 外来恶性杂草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伊犁河谷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爱京 肖继东 曹孟磊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02-1508,共7页
利用2006-2014年主要生长季(5-9月)的MODIS遥感数据,分析了2006-2014年的年平均NDVI和生长季月NDVI变化规律。同时,收集整理同期伊犁河谷地区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并对NDVI与当月、2个月滑动、3个月滑动和5个月滑动的平均气温、降水值进行... 利用2006-2014年主要生长季(5-9月)的MODIS遥感数据,分析了2006-2014年的年平均NDVI和生长季月NDVI变化规律。同时,收集整理同期伊犁河谷地区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并对NDVI与当月、2个月滑动、3个月滑动和5个月滑动的平均气温、降水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DVI与气温、降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NDVI受当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大;NDVI与当月降水和滑动平均降水的相关性都很好,但3个月滑动平均降水对NDVI的影响最大,并且通过了0.01的极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MODIS数据 气候因子 伊犁河谷
下载PDF
水化学在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循环中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邵杰 李瑛 +1 位作者 王文科 侯光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5,共6页
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沿地下水运动方向,重点研究典型剖面水化学在地下水循环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号剖面"潜水主要水化学组分浓度在地貌类型(强倾斜砾质、缓倾斜含砾细土、冲洪积细土平原区)分界部位浓度... 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沿地下水运动方向,重点研究典型剖面水化学在地下水循环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号剖面"潜水主要水化学组分浓度在地貌类型(强倾斜砾质、缓倾斜含砾细土、冲洪积细土平原区)分界部位浓度上升,出现峰值。由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a、HCO_3·SO_4—Ca·Mg、HCO_3·SO_4—Ca·Na。"2号剖面"主要阳离子与阴离子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沿程变化图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即水样F4W04点。从水样点YN01W20到F4W04点,如Ca2+从188.4 mg/L降至48.1 mg/L等。由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SO_4—Ca·Na、HCO_3·SO_4—Ca·Mg、HCO_3—Ca。水化学结果指示了存在局部循环系统、中间循环系统,地下水以水平方向运移演化特征为主,循环交替强度由北向南逐步减弱,并且地下水循环速率与所处地貌类型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伊犁河谷 地下水循环 指示作用
下载PDF
GIS支持下绿洲生态敏感性研究——以伊犁河谷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万基 赵阳 +3 位作者 崔东 吕绍伦 卢吉瑞 穆耶赛尔·赛达合麦提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为探索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方法,解决绿洲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选取7项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对伊犁河谷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分析;选取4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 为探索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方法,解决绿洲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选取7项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对伊犁河谷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分析;选取4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研究伊犁河谷生态敏感性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海拔因子和植被因子对伊犁河谷生态敏感性影响最强烈。②伊犁河谷生态敏感性总体适中,主要受垂直地带性影响,敏感性与海拔、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受自然环境影响,敏感性与水体和植被呈负相关关系。③伊犁河谷生态敏感性与社会经济呈负空间相关性。研究生态敏感性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为未来伊犁河谷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主客观赋权法 绿洲 莫兰指数 伊犁河谷
下载PDF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设计 被引量:5
15
作者 耿宝江 王晓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8年第1期80-82,共3页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拥有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拥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要成为旅游产品,还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形象设计、加工和再创造。伊犁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世所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拥有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拥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要成为旅游产品,还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形象设计、加工和再创造。伊犁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世所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以伊犁河谷生态旅游源为基础,塑造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设计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生态旅游资源 旅游形象 产品设计
下载PDF
坡度对伊犁河流域土壤侵蚀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少博 李建贵 +4 位作者 黄俊华 张文太 杨文英 赵俊鹏 张劭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4,123,共6页
【目的】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坡度对伊犁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从而为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伊犁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的临界坡度,利用ArcGIS对该流域的坡度进行分级;同时,通过模拟降雨实验,选定3个不同... 【目的】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坡度对伊犁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从而为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伊犁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的临界坡度,利用ArcGIS对该流域的坡度进行分级;同时,通过模拟降雨实验,选定3个不同的坡度为研究基础(5°,10°,15°),从土壤结构出发,对坡度侵蚀进行分析.【结果】伊犁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该流域坡度为10°~15°的高山区雪线以下至山前洪积平原,坡度由陡变缓的区域,占伊犁河流域面积的11.75%,而该区域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大块、团粒结构容易被破坏,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结论】在该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建议把预防工作重点放在这些容易被侵蚀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坡度 GIS 伊犁河谷 土壤侵蚀 土壤结构
下载PDF
豚草入侵对新疆伊犁河谷林下本地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柳晓燕 朱金方 +1 位作者 李飞飞 赵彩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613-9620,共8页
为探究外来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对本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合区内林下草本植物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分析了豚草不同入侵压力下(无入侵、轻度入侵、中度入侵、重度入侵)本地草本植物丰富度、盖度等特征,探讨了地形、... 为探究外来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对本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合区内林下草本植物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分析了豚草不同入侵压力下(无入侵、轻度入侵、中度入侵、重度入侵)本地草本植物丰富度、盖度等特征,探讨了地形、气候、土壤、光照、人口密度等外部因素与豚草种群特征、本地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豚草种群盖度与其高度、密度、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对照相比,轻度入侵下本土草本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增加,丰富度、盖度未出现显著差异。随着豚草入侵程度加剧,本地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盖度极显著降低,样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先升高再降低,本土草本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全氮、与道路距离、土壤全磷、郁闭度对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土壤全氮含量随豚草盖度和生物量增加而减少,距道路越近或光照越强,豚草盖度和生物量越高。增强伊犁河谷地区交通往来货物豚草检验检疫力度、增加林内植被郁闭度或是抑制区内豚草入侵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豚草 本地物种 物种多样性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情景模拟的伊犁河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文兵 侯国博 +2 位作者 陈万基 赵阳 崔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共12页
【目的】为探索人地协调城镇发展模式,解决绿洲重点经济建设区人地矛盾问题,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对2000—2020年期间的伊犁河谷土... 【目的】为探索人地协调城镇发展模式,解决绿洲重点经济建设区人地矛盾问题,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对2000—2020年期间的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并设置多种发展情景进行模拟。【结果】结果显示:(1)2000—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其中草地退化严重,不透水面扩张显著,人地矛盾激烈。(2)各地类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差异明显,少数地类单因子主导驱动明显,大部分地类多因子复合驱动作用明显。(3)从3种情景模拟结果来看,自然情景以农田和未利用地增加为主,其次不透水面扩张明显;经济发展情景是通过增加不透水面扩张面积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生态保护情景下草地退化和未利用地扩张得到控制,湿地区域保护加强,实现生态效益显著提升。【结论】对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析,要侧重多因子复合驱动作用的影响。PLUS模型对伊犁河谷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适用性较好,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未来发展,可为伊犁河谷及地理环境相似的绿洲解决人地矛盾,发展人地协调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人地关系 人地协调模式 生态保护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耿宝江 王晓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6年第2期115-117,191,共4页
伊犁河谷地理位置独特,特殊的气候及水文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在对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伊犁河谷地理位置独特,特殊的气候及水文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在对伊犁河谷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伊犁河谷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点)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制定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生态旅游资源 环境分析 资源评价
下载PDF
伊犁河谷苦豆子C、N、P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崔东 陈亚宁 +1 位作者 李卫红 朱成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163-6170,共8页
研究苦豆子不同器官中碳、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植物蔓延的生态学机制。系统分析了伊犁河谷苦豆子根、茎、叶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苦豆子C、N、P含量均值分别... 研究苦豆子不同器官中碳、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植物蔓延的生态学机制。系统分析了伊犁河谷苦豆子根、茎、叶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苦豆子C、N、P含量均值分别为391.40、13.17、1.51mg/g,C∶N、N∶P、C∶P均值分别为45.61、8.52、326.38。苦豆子根、茎、叶在整个生长季内C、N、P均值含量变化一致,为叶>茎>根。在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中规律则不同,C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而增加,N和P的含量则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而减少;苦豆子根系中的C、N、P含量有随着深度变化而递减的趋势;器官间的差异性说明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对C、N、P的吸收利用具有特异性。植物叶片中C、N、P含量和N∶P普遍较低,苦豆子生长受N、P的共同限制,更容易受到N元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器官 季节 生态化学计量学 伊犁河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