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水云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82-86,92,共6页
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开派领袖,但更是深通易学尤其是虞氏易的古文经学家,这一特殊身份决定着他的词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易学的印记。他释词为“意内言外”来自汉代易学家孟喜对易之卦爻辞的解释,对唐宋词的解读注重探究其中的微言大义,... 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开派领袖,但更是深通易学尤其是虞氏易的古文经学家,这一特殊身份决定着他的词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易学的印记。他释词为“意内言外”来自汉代易学家孟喜对易之卦爻辞的解释,对唐宋词的解读注重探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则是虞氏“发挥旁通”、“贯穿比附”说易方法的直接运用,而他概括词的特征为“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也是明显地受《易·系辞》对《周易》文本特征描述的启发。从现代解释学的观点来看,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说词过于偏重作者原意的搜寻,只看到文学作品中形象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实形象与寓意之间不只是简单的比附关系而应该是相融无间无法拆解的,所以常州派的传人周济特别重视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创造,将“意内言外”之意由张氏所指向的作者之意转换为读者之意,在文学批评活动中重视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较之张氏所论更为符合艺术鉴赏的审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惠言 易学 词学
下载PDF
以《易》解《华严经》──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新诠释 被引量:5
2
作者 邱高兴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59-65,共7页
《易》和《华严经》分别是儒家和佛教的经典。李通玄以《易》及儒家传统的观点诠释《华严经》,开创了理解华严的新途径。本文从“外道”概念的理解和李氏运用易学思想解释《华严经》中“十方神”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特色,文章最后对... 《易》和《华严经》分别是儒家和佛教的经典。李通玄以《易》及儒家传统的观点诠释《华严经》,开创了理解华严的新途径。本文从“外道”概念的理解和李氏运用易学思想解释《华严经》中“十方神”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特色,文章最后对这种沟通儒佛之尝试的哲学意义作了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华严经 李通玄
下载PDF
清代社会治理视域下的甘宁青义学
3
作者 马静 《民族学论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2,共10页
义学是宋明以后专为孤寒子弟设立的免费启蒙教育机构,其广泛设立对甘宁青地区社会治理影响深远。义学的普及,对于提升清代甘青宁地区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改良社会风气、实现地方教育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儒家思想文化认同、... 义学是宋明以后专为孤寒子弟设立的免费启蒙教育机构,其广泛设立对甘宁青地区社会治理影响深远。义学的普及,对于提升清代甘青宁地区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改良社会风气、实现地方教育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儒家思想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睦、维护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清代甘宁青义学在地方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隐患,义学资产欺买倒卖所引发的社会不公现象、寺院文化与儒学教育之间的潜在冲突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社会治理 甘宁青 义学
原文传递
汉《易》与《汉书》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怀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3-119,共7页
班固的《汉书》没有割断历史联系,他把西汉历史和古史联系起来,表明“汉绍尧运”,历史过程是天意决定的。汉《易》与今文经学是班固架构历史的理论依据。班氏论学术渊源流变体现出易学的通变思想。易学对班固写史产生多重影响。
关键词 汉书 班固 易学
下载PDF
论易学史研究在易佛关系问题上的两个疏忽──兼谈太虚大师的易学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坚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44-54,共11页
易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显学。学界对于易学史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这一成就背后却还留存着一个遗憾,那就是我们的易学史研究疏忽了易佛关系这一大课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我们没有研究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为什么佛... 易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显学。学界对于易学史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这一成就背后却还留存着一个遗憾,那就是我们的易学史研究疏忽了易佛关系这一大课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我们没有研究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为什么佛教在与儒学和道学相沟通的同时却不与易学相沟通;(二)我们没有重视宋明以后存在的大规模的易佛沟通现象。本文以素描的方式勾画出了一幅被学者们忽略了的易佛关系图,有理有据地对疏忽易佛关系的研究状态提出了警策,并以太虚大师的易学思想为例,说明了易佛关系是不应该被疏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易学史 佛学 易佛关系 太虚大师
下载PDF
诗性·巫性·神性与审美根性——中国易学与美学发微
6
作者 谢金良 《中国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0-35,共16页
本文主要从新的宇宙观视角出发来探讨与中国美学相关的一系列审美根性问题,认为审美根性的问题研究是关乎人天之际的,不能仅仅局限在短暂和狭隘的时空中;人类的审美之根在于天性和神性,而审美的开端则是因为神性赋予巫性,即神人的降生... 本文主要从新的宇宙观视角出发来探讨与中国美学相关的一系列审美根性问题,认为审美根性的问题研究是关乎人天之际的,不能仅仅局限在短暂和狭隘的时空中;人类的审美之根在于天性和神性,而审美的开端则是因为神性赋予巫性,即神人的降生改变了自发审美的时代,使易学时代逐渐孕育出人类的文明,并使人类在诗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中不断选择趋向于诗性思维的中和之美。在理清中华审美文化的主流是易学加审美的基本模式不断演进之后,本文还试图阐明中国易学与美学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在当下时代大变局中应该开始重视易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研究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巫性 神性 根性 中国 易学 美学
原文传递
朱熹理学的易学底蕴 被引量:1
7
作者 史少博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9-64,共6页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它吸收了释道两家的思想精华,继承了程氏易学的路线,朱熹又吸取了周敦颐、邵雍、张载和朱震的观点,丰富了理本论体系,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但是我们发现:朱熹的理学体系,是...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它吸收了释道两家的思想精华,继承了程氏易学的路线,朱熹又吸取了周敦颐、邵雍、张载和朱震的观点,丰富了理本论体系,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但是我们发现:朱熹的理学体系,是和他的易学紧密相连的,有其易学底蕴,脱离了他的易学,就不会理解其理本论体系。因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理"和"太极"范畴几乎是等同的,然而"太极"范畴是通过对筮法的解释而提出来的。又朱熹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如理气问题、理事问题、人性问题、动静问题等,也都是从易学中推演引申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 理学 易学 底蕴
下载PDF
论张载之学是易学──与龚杰先生商榷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利民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51-58,共8页
本文对龚杰先生关于张载之学为“四书学”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张载之学本质上属于易学,张载的思想体系实以《易传》的范畴与命题为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其学说的主题和范畴的主要环节大都渊源于易学。
关键词 张载 四书学 易学 易传
下载PDF
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对中医与易学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国栋 杨波 《西部中医药》 2013年第8期27-31,共5页
从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创立发展脉络探赜索隐、寻讨本源,认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医学与易学创立传播的纲领;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促进了中医药与易学的发展;伏羲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医药学与易学总... 从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创立发展脉络探赜索隐、寻讨本源,认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医学与易学创立传播的纲领;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促进了中医药与易学的发展;伏羲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医药学与易学总源头的求证和论说,揭示了伏羲对中医药奠基、形成、发展中所产生的内在作用与伟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阴阳 五行 八卦 中医药学 易学
下载PDF
“卦气”与“历数”,象数与义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韦弦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8-22,共5页
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之“政”始于尧时创制的新历法于生产中的直接运用 ,故所谓法天地而施政教的王者之礼并非由《易》的象数派生 ;汉易卦气中讲的气、候依赖于历法的节气划分 ,对历法的进步并无价值可言 ;《易》的义理并非由象数派生而... 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之“政”始于尧时创制的新历法于生产中的直接运用 ,故所谓法天地而施政教的王者之礼并非由《易》的象数派生 ;汉易卦气中讲的气、候依赖于历法的节气划分 ,对历法的进步并无价值可言 ;《易》的义理并非由象数派生而来 ,而是古人对天道和人道认识的成果 ,卦爻系统只是储存这种认识成果的符号 ;古代学术史上汉易衰亡的事实已经对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地位与价值问题做出了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卦气 历数 象数 义理 《易经》 卦爻系统 阴阳 历法
下载PDF
文中子《易赞》考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小成 《唐都学刊》 2011年第3期89-96,共8页
《周易》乃穷理尽性、知命之书,文中子的家学渊源中,易学又是传承有自,文中子所作《续六经》之一的《易赞》,也是他振兴儒学的一部分。《易赞》比较系统地表述了文中子的易学思想,虽然其书已佚,但从传世《中说》可考知其略。
关键词 周易 易赞 易学 三才 系辞
下载PDF
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程氏易学的为政之道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燕芸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69-81,共13页
作为北宋时代的洛党领袖,程颐倾其毕生心血所努力追求的就是一种含弘、宽容、合理的社会存在,企图依据易学原理,找到一条由内圣而开出外王的统一之道,达到内圣与外王的贯通,表现出作为儒者“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的强烈的人文... 作为北宋时代的洛党领袖,程颐倾其毕生心血所努力追求的就是一种含弘、宽容、合理的社会存在,企图依据易学原理,找到一条由内圣而开出外王的统一之道,达到内圣与外王的贯通,表现出作为儒者“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的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本文从三个方面一窥程颐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同时代的王安石一样,程颐主张改革北宋弊政,提出“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的主张。但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二人有很大分歧;在肯定集权君主的前提下,程颐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君臣之间要推诚相待,任用“刚明之臣”“格君心之非”;举贤、任贤的前提是养贤,刑罚和教化为养贤提供条件,刑罚齐其众,教化善其俗。程颐更重视教化的作用,因为通过教化可以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易学 忧患 变革 教化
下载PDF
商丘经学文化资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学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58-60,共3页
中国经学源于西汉时期,而商丘是经学发展最兴盛的地区之一,梁国经学影响深远,对 后世的文化发展起了奠定基础和开拓道路的作用,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商丘地区 《易》学 《礼》学 梁国经学 《礼》
下载PDF
《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连劭名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32-38,共7页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易学 魏相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易学两栖”何以可能?——以“易学类”文献为例再论四库分类中的知识谱系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永超 《四库学》 2019年第1期20-32,共13页
"易学两栖"现象是指《四库全书总目》明确将同属于"易学"的文献分归在"经部"(注重公理)和"子部"(术数类)中,由此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此种分类依据是对孔子以来由"卜筮"而"德... "易学两栖"现象是指《四库全书总目》明确将同属于"易学"的文献分归在"经部"(注重公理)和"子部"(术数类)中,由此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此种分类依据是对孔子以来由"卜筮"而"德义"易学观的自觉继承;第二,"两栖"现象普遍存在于四库分类中,其依托的知识谱系是带有"意识形态宣教"色彩的"经史知识结构";第三,就知识自身性质而言,"两栖"现象存在种种知识上的误读,而且"经史知识结构"也面临知识分类上的边界与困境。由"易学两栖"现象可以折射出《四库全书总目》所依据的知识谱系,同时也可以彰显其作为晚清民初思想遗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文献分类 易学 术数
原文传递
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詹石窗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55-68,共14页
灯仪是道教仪式之中的重要品类。它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民俗学渊源和思想基础。就理论角度来说,道教之灯似乃以传统易学为结构框架。本文选择了道教灯仪中的几种要代表性的形式进行考察。作者通过文本的解读与历史追索,认为此类灯仪不仅... 灯仪是道教仪式之中的重要品类。它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民俗学渊源和思想基础。就理论角度来说,道教之灯似乃以传统易学为结构框架。本文选择了道教灯仪中的几种要代表性的形式进行考察。作者通过文本的解读与历史追索,认为此类灯仪不仅贯穿着易学的象数法门,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易学义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灯仪 易学 象数
下载PDF
相对概念之调适
17
作者 胡自逢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相对之原理见于大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宇宙相对之二大动能也。此两种相对不同之势用,互为消长、依存,推动宇宙、人生,乃有今日之大千世界。凡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故有利则有害,有是则有非;利害同一体也,是非同一体也。于... 相对之原理见于大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宇宙相对之二大动能也。此两种相对不同之势用,互为消长、依存,推动宇宙、人生,乃有今日之大千世界。凡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故有利则有害,有是则有非;利害同一体也,是非同一体也。于生死、寿夭、成败、得失莫不皆然,宇宙万有无不在相对原理之中,人则茫然而不知,此易学之妙用也。本文特举相对概念之大者:一曰善恶,二曰是非,三曰祸福,四曰生死,五曰寿夭,六曰得失,七曰贵贱,八曰黑白,九曰荣辱,十曰利害,十一曰忧乐,十二曰正反。此十二曰,争议之大者,而论其所以自处之道,欲人不堕入相对之迷雾中而无以自拔也。综上十二项皆物论争议之大者,执相对之两端而纷纷不息,则世界永无宁日,不如泯绝相对之概念以归于中和。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仅人类和平共存,则天人亦和谐无间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相对原理 阴阳 中和
下载PDF
论“译学”一词的由来及其他
18
作者 陈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4,151,共3页
对于"译学"一词何时诞生,学者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以为是康熙年间,其实,"译学"一词的出现:至少应该在隋唐以前,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即已有之,即比康熙朝要早一千多年,是在佛经翻译中所创用的。而在古代,"译学&qu... 对于"译学"一词何时诞生,学者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以为是康熙年间,其实,"译学"一词的出现:至少应该在隋唐以前,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即已有之,即比康熙朝要早一千多年,是在佛经翻译中所创用的。而在古代,"译学"一词除了翻译之学的意思以外,有时还指官府的翻译机关,或作翻译官的官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学 译学士 起源一
下载PDF
建筑的民族性
19
作者 张萃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5年第12期36-37,共2页
我国自古就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很多建筑令世界惊叹,应发扬建筑的民族性,但不可以完全拷贝西式,也不可以完全拷贝传统,而是应该中西融合,把传统与现代很好结合在一起,然后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时代感,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的... 我国自古就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很多建筑令世界惊叹,应发扬建筑的民族性,但不可以完全拷贝西式,也不可以完全拷贝传统,而是应该中西融合,把传统与现代很好结合在一起,然后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时代感,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性 传统文化 易学 建筑设计 传统与现代 创新
下载PDF
心脑共主神明之理论体系建构探讨 被引量:18
20
作者 肖倩 张光霁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6-8,12,共4页
基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神明藏于脑,发于心"的创见,探讨心脑共主神明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应用,提高其临床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医理、法、方、药四方面梳理《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心脑共主神明学说的理论阐述。其次,以现... 基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神明藏于脑,发于心"的创见,探讨心脑共主神明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应用,提高其临床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医理、法、方、药四方面梳理《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心脑共主神明学说的理论阐述。其次,以现代医学对心、脑生理病理的研究及临床案例佐证心脑共主神明学说的合理性。最后,尝试将心脑共主神明学说与中医藏象理论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心脑共主神明 理法方药 中医理论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