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性电影的意象生成 被引量:20
1
作者 顾春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1,共9页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诗性电影的“意象生成”始终是贯穿于中国电影史的核心命题,它关乎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品格。百年中国电影史的目标是确立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和美学品格,从而确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意义...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诗性电影的“意象生成”始终是贯穿于中国电影史的核心命题,它关乎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品格。百年中国电影史的目标是确立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和美学品格,从而确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意象生成”对于中国电影的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求把中国美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意义引入电影美学的研究,考察中国电影的美学内涵,从而发现中国电影的独特意义,构建有中国色彩的电影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象生成 中国美学 诗性电影 电影美学
原文传递
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 被引量:6
2
作者 尉利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28,共5页
《易传.系辞上》在解经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象、言三个概念,并初步论述了三者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中充分展开。争论中有三个主要观点,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尽意论。这三个论点在中国古典解释思想中有其重要地... 《易传.系辞上》在解经的过程中提出了意、象、言三个概念,并初步论述了三者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中充分展开。争论中有三个主要观点,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尽意论。这三个论点在中国古典解释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对之从诠释学角度进行分析,在与西方前诠释学和一般诠释学的比较中重新审视意、象、言在理解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探讨建立中国诠释学体系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下载PDF
宋代意象理论发展中的理学因素
3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9期37-51,I0002,共16页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自然观念的非宗教化进程,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体上促使文艺批评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其为意象理论构造出了一个哲学基座,由此赋予“意象”概念以“气象”的内涵,又为中国审美观念注入了“理趣”这一核心思想,形成了强调理性与情趣相统一的传统意象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意象 理学 理趣 天人合一 气象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范畴研究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合林 张绍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71,共7页
意象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意象范畴研究已成为古文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从意象范畴的概念界定、渊源流变、意涵阐释、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作出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80年... 意象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意象范畴研究已成为古文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从意象范畴的概念界定、渊源流变、意涵阐释、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作出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80年代以来学界对意象范畴的研究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也部分地解决了问题,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正走向深化。但异见与分歧依然不少,有不少方面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尚难以解决,规范化、高品质的学术研究还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意象 范畴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在宋代的发展和积淀
5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277-294,共18页
宋代是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发展的积淀期。宋代文人以前所未有的自觉程度将意象概念运用在话语实践之中。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却缺乏针对意象理论本身进行研讨的自觉意识,而仅满足于对意象的技术性运用,结果出现意象话语实践与理论建设之间... 宋代是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发展的积淀期。宋代文人以前所未有的自觉程度将意象概念运用在话语实践之中。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却缺乏针对意象理论本身进行研讨的自觉意识,而仅满足于对意象的技术性运用,结果出现意象话语实践与理论建设之间显著的非均衡问题。尽管如此,宋代文艺活动平民化对普及意象概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使得意象概念被更多人所熟悉和接受,而展现在文艺创作中的意象思维也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意象 平民化 理学 理趣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重估中国法文化中的“讼”——以《周易·讼》卦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平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53-65,共13页
《周易》荟萃中国思想文化精要,其中《讼》卦之象与辞为理解传统法文化中的"讼"义提供了最具深度和包容性的平台。由《周易》经传可知,讼的意义非止于审判、诉讼,实为人主动"化性起伪"参与世界,经历"私→欲→... 《周易》荟萃中国思想文化精要,其中《讼》卦之象与辞为理解传统法文化中的"讼"义提供了最具深度和包容性的平台。由《周易》经传可知,讼的意义非止于审判、诉讼,实为人主动"化性起伪"参与世界,经历"私→欲→争→讼→理讼→无讼",最终公断辩理而自觉以知止于理的证道历程。核心为"争"与"公断"二义:争是人健动参与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意味着"人化"世界并为之赋予价值。但讼起于为"私"之争与造作,自我意义与价值彰显是与讼者的目标。任其发展至穷极势必终无所"成",因此必须"公断"。"无讼"是公断的追求,意味着消解而非压抑争讼,意在使人的自我成就由自我之私利最大化转向明理和知止的自觉,实现由求利向合道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公断
下载PDF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绍时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8-143,共6页
《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 《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卦爻辞对卦爻符号进行解释,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是以象思维方式展开的,其"取象"过程具有与《周易》象思维类似的具象性、直觉性、整体性特征,最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喻方式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学批评 象思维 象喻
下载PDF
从王弼“言意之辨”解析产品设计语言
8
作者 胡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7-350,共4页
“意言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透到美学领域,展现出了东方思维的巧妙和深刻。运用这一理论于产品设计,我们能够超越西方产品语意学把设计的表达与认知割裂开来、只强调“意”与“言”的关系这一局限性,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沟通“意”“... “意言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透到美学领域,展现出了东方思维的巧妙和深刻。运用这一理论于产品设计,我们能够超越西方产品语意学把设计的表达与认知割裂开来、只强调“意”与“言”的关系这一局限性,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沟通“意”“言”的最重要的“象”的研究,通过研究产品存在的环境、社会、条件这一“语境”和不同生活形态、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个人喜好的个体对未知物品的认知差异,来完善设计历程和产品设计所能表达“共同体”的意识或特性的探讨。而这正是目前设计界在设计能力上最值得提升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言之辨 产品设计
下载PDF
“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理论传统与美学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象 比兴 美学传统 诗哲贯通
下载PDF
敦煌壁画“意”与“象”契合的形式美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乃惠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6-50,共5页
论述了敦煌壁画"意"与"象"相得益彰的艺术形式,具体分析了敦煌壁画采取建筑构造布局、平面化和跨时空的构图形式;采用线性语言、夸张变形和象征性的造型手段;运用"艳而不俗"、有意味的"随意赋彩&qu... 论述了敦煌壁画"意"与"象"相得益彰的艺术形式,具体分析了敦煌壁画采取建筑构造布局、平面化和跨时空的构图形式;采用线性语言、夸张变形和象征性的造型手段;运用"艳而不俗"、有意味的"随意赋彩"用色形式,指出了"象"与"意"相互依存、渗透、融合统一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壁画 “意”与“象” 契合 形式美
下载PDF
“卦气”与“历数”,象数与义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韦弦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8-22,共5页
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之“政”始于尧时创制的新历法于生产中的直接运用 ,故所谓法天地而施政教的王者之礼并非由《易》的象数派生 ;汉易卦气中讲的气、候依赖于历法的节气划分 ,对历法的进步并无价值可言 ;《易》的义理并非由象数派生而... 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之“政”始于尧时创制的新历法于生产中的直接运用 ,故所谓法天地而施政教的王者之礼并非由《易》的象数派生 ;汉易卦气中讲的气、候依赖于历法的节气划分 ,对历法的进步并无价值可言 ;《易》的义理并非由象数派生而来 ,而是古人对天道和人道认识的成果 ,卦爻系统只是储存这种认识成果的符号 ;古代学术史上汉易衰亡的事实已经对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地位与价值问题做出了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卦气 历数 象数 义理 《易经》 卦爻系统 阴阳 历法
下载PDF
意象与意境关系新论——基于意象特征的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绍时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3-88,共6页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偏重"意",意境偏重"境",意象重在实,意境重在虚,意境在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两个层次之上还有着追求无限时空境界的第三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特征
下载PDF
《易传》“象”义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绍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89-95,共7页
"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系谱的一个基本符号,尤其是《周易》的重要构成要素。"象"在《易传》中含义非常丰富。总体来说,一方面是作名词,是围绕卦象系统展开的"象"。这又包含多个层面:一是宇宙万物之象,... "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系谱的一个基本符号,尤其是《周易》的重要构成要素。"象"在《易传》中含义非常丰富。总体来说,一方面是作名词,是围绕卦象系统展开的"象"。这又包含多个层面:一是宇宙万物之象,二是事物内在属性之象,三是圣人观物而把握的兆见之象,四是圣人创设的卦象,五是圣人观卦之吉凶而取具象以表达。另一方面作动词,是作为卦象创作方法及意义显现方式的"象",有模仿、相似、象征多种含义。《易传》的"象"义体现了古人较为独特的象思维过程,这对后代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都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易象
下载PDF
易道象数之维的图式结构 被引量:1
14
作者 倪南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48,126,共14页
《周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式 ,其基本结构是象数 ,其中象是认知经验的形象化和象征化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应用化与实用化。在此基础上 ,易象的关系和排列亦即易象的数的关系中... 《周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式 ,其基本结构是象数 ,其中象是认知经验的形象化和象征化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应用化与实用化。在此基础上 ,易象的关系和排列亦即易象的数的关系中呈显的意义凝化为概念并将这些意义和概念发挥为命题及判断 ,即易象、易数、易义的整体化和思辩化 ,这标志着《周易》的思想从最初的原始巫术蜕变为缜密严谨、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道 易象 易数 图式 结构
原文传递
《周易》象论的理论内涵及形成因素
15
作者 闫金玲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26-28,共3页
象作为象征符号、认知方式、一种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周易》象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夏商巫卜文化孕育《易经》象论的雏形,神话传说象物应怪为《周易》象论提供方法依据;二是周代礼乐文化规定了其价值取向;三是先秦思想... 象作为象征符号、认知方式、一种深层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周易》象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夏商巫卜文化孕育《易经》象论的雏形,神话传说象物应怪为《周易》象论提供方法依据;二是周代礼乐文化规定了其价值取向;三是先秦思想提升了《周易》象论的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
下载PDF
论刘向、刘歆父子的易学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亚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7-69,83,共4页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晚期重要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刘氏父子所集录的《别录》和《七略》论述古今学术的演变过程和变迁趋势,并且通过编辑目录的方式确立了《易》为六经之首,以《易》为其它五经之原。刘氏论《易》,以阴阳五行灾异为依托,...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晚期重要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刘氏父子所集录的《别录》和《七略》论述古今学术的演变过程和变迁趋势,并且通过编辑目录的方式确立了《易》为六经之首,以《易》为其它五经之原。刘氏论《易》,以阴阳五行灾异为依托,以补察时政、经世致用为旨归,其《易》学观念的形成是受汉代重儒尊孔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也反映了汉代易学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和发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刘向 刘歆 七略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连劭名 《周易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32-38,共7页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易学 魏相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中国美学史视野下的审美意象的生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硕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82-87,共6页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到审美统一,心与物、情与景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意象的审美形成是在"神与物游"情境下完成的,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专注于物我的完美融合。"象外之象"是对意象空间的弥补和填充,是旷然出脱的再生意象,是意象之境的再创造,是意象能够完美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生成 中国美学史
下载PDF
侨易释“象”——现代性反思与华夏源始逻辑刍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川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2-39,共8页
观侨取象是侨易学三大纲领之一,理解"象"乃把握侨易三纲的前提,而取象观念显然是撷取自《易经》"取象以立意"。从《易经》话语系统把握"象"的含义为必经之途,而进入传统经学的话语系统又必须对当下的学... 观侨取象是侨易学三大纲领之一,理解"象"乃把握侨易三纲的前提,而取象观念显然是撷取自《易经》"取象以立意"。从《易经》话语系统把握"象"的含义为必经之途,而进入传统经学的话语系统又必须对当下的学术新传统作现象学的解蔽和反思。通过激活斯文道脉中《易经》的取象方法,而以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政治的眼光将其和"侨学"的原初诉求融通。侨易学理所当然地需从华夏既有的文化传统资源中汲取养分,着眼于"象"的意涵,尝试从华夏文脉的源始处入手,发掘可能应对现代性的观念和运思。取象思维的特色在于其关注宇宙万有的象之关联性,因此乃有圆融的、宏通的、流动的宇宙观,立足于这一思维方式,乃有东西学问相参相证,会通为一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 现代性 源始逻辑
下载PDF
“意象”与“比兴”碰撞融合的意义——以《文心雕龙》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旭 文志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意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兴"理论的缺陷,并且为诗歌的意义别开生面,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比兴 兴象 碰撞与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