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9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黄海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聚集强度与鲐鲹渔场的关系 被引量:451
1
作者 徐兆礼 陈亚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3-15,共3页
一、前言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terus maruadsi)是东黄海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秋季鲐鲹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北纬32°00′—33°30′,东经124°00′—128°30′)以及东海中南部(北纬26... 一、前言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terus maruadsi)是东黄海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秋季鲐鲹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北纬32°00′—33°30′,东经124°00′—128°30′)以及东海中南部(北纬26°30′—29°00′,东经123°00′—126°00′)形成两个索饵渔场,前者简称为北部渔场,后者简称为南部渔场。为了开发和利用东黄海鲐鲹鱼索饵渔场资源,需要对两渔场鲐鲹鱼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以往国内外的一些报道,鲐鲹鱼是一类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的鱼类,其分布特点往往同浮游动物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shen鱼 浮游动物 优势种
下载PDF
黄海鱼类食物网的研究 被引量:164
2
作者 韦晟 姜卫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于1985年3月—1986年10月和1988年5月间,对黄海海域40科69属80种鱼的食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黄海鱼类饵料分为4个生态类型;2.黄海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黄海鱼类基本属于第二—第四营养级;4.日本... 于1985年3月—1986年10月和1988年5月间,对黄海海域40科69属80种鱼的食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黄海鱼类饵料分为4个生态类型;2.黄海鱼类摄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黄海鱼类基本属于第二—第四营养级;4.日本鳀、脊尾褐虾、太平洋磷虾等优势饵料生物在黄海鱼类食物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黄海多数鱼类间的食物竞争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鱼类 食物网 摄食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营养盐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被引量:98
3
作者 王保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22-1126,共5页
根据 1997~ 1999年黄海和东海 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 ,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 .结果表明 ,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 .分析表明 ,这些营养盐主要来... 根据 1997~ 1999年黄海和东海 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 ,分析探讨了黄海、东海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 .结果表明 ,在长江口以东及其东北部海域终年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营养盐高值区 .分析表明 ,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苏北沿岸流的输送 .此外 ,还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 ,迄今被观测到的长江冲淡水中营养盐的最大扩展范围 .计算并研究了黄海、东海上层水中Si/N/P比值 ,结果表明 ,黄东海上层水中Si/N比值较高 ,Si不会成为黄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但在南黄海南部尤其是西南部、东海近岸及长江口以东海域 ,N/P比值很高 (>30 ) ,说明与一般海洋环境的情况不同 ,黄海、东海有很大一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 ,而不是受氮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营养盐限制 黄海 东海 长江口
下载PDF
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研究 被引量:110
4
作者 张波 唐启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3-404,共12页
利用2000年和2001年2次大面调查所收集的11970个胃含物样品分析结果,计算了黄海和东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35个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同时,结合对渤海和黄海39个种类营养级历史数据的修正,讨论研究了我国海洋高营养层次生物资源种类... 利用2000年和2001年2次大面调查所收集的11970个胃含物样品分析结果,计算了黄海和东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35个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同时,结合对渤海和黄海39个种类营养级历史数据的修正,讨论研究了我国海洋高营养层次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研究策略和计算方法。主要研究结果为:(1)渤海重要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变化范围为3.12~4.9,黄海为3.2~4.9,东海为3.29~4.55。近年来各海域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呈下降趋势,如渤海从1959年的4.1下降到1998—1999年的3.4,黄海从1985—1986年的3.7下降到2000—2001年的3.4;(2)高营养层次营养级波动主要是由于群落种类组成变化及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引起的,而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又直接与群体个体变小以及摄食食物的低营养层次化有关。因此,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变化是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动态的重要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监测;(3)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简化食物网的概念,对占生物量绝对多数的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进行重点研究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划分计算营养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级 高营养层次 重要生物资源种类 渤海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黄海海区的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97
5
作者 朱明远 毛兴华 +1 位作者 吕瑞华 孙明华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3年第3期38-51,共14页
本文是对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黄海西部海区进行的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调查和研究的综述。内容包括叶绿素a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粒径大小分级,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山东近岸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量子产值及光利用效率,初级生产力模式及利... 本文是对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黄海西部海区进行的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调查和研究的综述。内容包括叶绿素a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粒径大小分级,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山东近岸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量子产值及光利用效率,初级生产力模式及利用遥感法估算叶绿素a等。结果显示,黄海初级生产力有明显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冬季最低;高生产力区位于长江口外海及黄海北部;大部份海区年平均值在200~500mg·m^(-2)。d^(-1)(以碳计)之间,平均值在425mg·m^(-2)·d^(-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叶绿素α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 被引量:97
6
作者 崔毅 陈碧鹃 陈聚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0-185,共6页
探讨了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自身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产量与营养盐类、COD和赤潮发生次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无机氮含量和赤潮发生次数与虾养殖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 探讨了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自身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产量与营养盐类、COD和赤潮发生次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无机氮含量和赤潮发生次数与虾养殖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赤潮发生有一定影响.通过黄渤海海水养殖向海洋排泄氮、磷、COD等污染物估算,分别占相应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的28%、53%、18%.虽然与人类其他活动向海洋排污量相比,水产养殖的排污量所占比重还不算大,对于某些局部水域,特别是海水养殖密集区,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产生叠加作用,很可能成为刺激近海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自身污染 赤潮 黄渤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00
7
作者 王伟 李安春 +2 位作者 徐方建 黄鹏 李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531,共7页
对北黄海11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五种类型,少数站位含有砾石。研究区东部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潮流,西部主要是... 对北黄海11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五种类型,少数站位含有砾石。研究区东部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潮流,西部主要是山东半岛沿岸流。经过本区的黄海暖流限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携带的细粒物质向东运移。研究区西部细粒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南北是不对称的,其形成受控于山东半岛沿岸流、黄海暖流和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环境 北黄海
下载PDF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来源 被引量:61
8
作者 李斌 吴莹 张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9-432,共4页
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检出17种3(5环的多环芳烃(PAHs)及部分烷基菲化合物,所检测出的PAHs的总浓度在222.1(776.3ng/g之间,与其他海湾分布相比,含量相对偏低.由多环芳烃参数菲/蒽、荧蒽/芘等比值指征北黄海PAHs主要来源... 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检出17种3(5环的多环芳烃(PAHs)及部分烷基菲化合物,所检测出的PAHs的总浓度在222.1(776.3ng/g之间,与其他海湾分布相比,含量相对偏低.由多环芳烃参数菲/蒽、荧蒽/芘等比值指征北黄海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苝在多数表层沉积物中被检出,表明陆源物质在北黄海积累,其主要来源为鸭绿江携带入海的陆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 来源
下载PDF
黄海西部沿岸流系特征分析及其对物质输运的影响 被引量:78
9
作者 韦钦胜 于志刚 +1 位作者 冉祥滨 臧家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黄海西部沿岸是我国人类活动和海洋经济开发较为集中的地带,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较为强烈,其特殊的地形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该海域的环流复杂多变,沿岸海域各水团与陆架锋以及长江口东北部的锋面一起构成了黄海西部特有的环流体系... 黄海西部沿岸是我国人类活动和海洋经济开发较为集中的地带,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较为强烈,其特殊的地形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该海域的环流复杂多变,沿岸海域各水团与陆架锋以及长江口东北部的锋面一起构成了黄海西部特有的环流体系和背景场,对该海域的物质输运和扩散、海水运动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并制约着沿岸海域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了黄海西部沿岸各流系或水团的配置、特性及其与传统上认定的黄海西部沿岸流主体的关系,在鲁南沿岸的流场布局、夏季江苏外海沿岸区域存在北向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并阐述了各沿岸流系对物质输运的影响,分析了台湾暖流北上在物质输运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黄海西部沿岸流系定量研究中的不足,指出应通过建立沿岸流观测系统、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和调查方式并利用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场调查和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出各水团及锋面的环境要素特征值,以此为基础模式,开展各沿岸流系的划分方法研究,判定陆架锋与黄海西部沿岸流的依存关系,建立沿岸流物质输运影响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估沿岸流物质输运扩散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在物质收支循环中的作用,揭示黄海沿岸的自净能力与沿岸流物质输运的关系,为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西部沿岸流 物质输运
原文传递
A Heavy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Sea in March 2005: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被引量:73
10
作者 高山红 林行 +1 位作者 沈飙 傅刚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5-81,共17页
In this paper, a heavy sea fog episode that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on 9 March 2005 is investigated. The sea fog patch, with a spatial scale of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at its mature stage, reduced visibility a... In this paper, a heavy sea fog episode that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on 9 March 2005 is investigated. The sea fog patch, with a spatial scale of several hundred kilometers at its mature stage, reduced visibility along the Shandong Peninsula coast to 100 m or much less at some sites. Satellite images, surface observations and soundings at islands and coasts, and analyses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y Agency (JMA) axe use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is event.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sea fog can be categorized as advection cooling fog. The main features of this sea fog including fog area and its movement axe reasonably reproduced by the Fifth-gener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Mesoscale Model (MM5). Mode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is event can be outlined as: (1) southerly warm/moist advection of low-level air resulted in a strong sea-surface-based inversion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600 m; (2) when the inversion moved from the warmer East Sea to the colder Yellow Sea, a thermal internal boundary layer (TIBL) gradually formed at the base of the inversion while the sea fog grew in response to cooling and moistening by turbulence mixing; (3) the sea fog developed as the TIBL moved northward and (4) strong northerly cold and dry wind destroyed the TIBL and dissipated the sea fog. The principal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xe that sea fog forms in response to relatively persistent southerly waxm/moist wind and a cold sea surface, and that turbulence mixing by wind shear is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cooling and moistening the marine layer.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indicates that deterministic numerical modeling offer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sea fog over the Yellow Sea but it may be more efficient to consider ensemble numerical modeling because of the extreme sensitivity to model in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fog yellow sea numerical modeling MM5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下载PDF
春、秋季东、黄海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营养结构 被引量:66
11
作者 高生泉 林以安 +1 位作者 金明明 高大伟 《东海海洋》 2004年第4期38-50,共13页
利用2000年10~11月和2001年3~4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春、秋季东、黄海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营养结构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营养盐高值主要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和江浙近海海域,低值出现于东海陆架区和黄海西北部,黄海中部... 利用2000年10~11月和2001年3~4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春、秋季东、黄海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营养结构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营养盐高值主要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和江浙近海海域,低值出现于东海陆架区和黄海西北部,黄海中部水域春、秋季因温跃层强弱不同表层营养盐含量差别较大。东、黄海海域春、秋季表层水N/P、Si/N和Si/P值(除秋季黄海北部局部水域N/P值小于10外)均远高于Redfield比值。春季东海海域N/P、Si/N和Si/P值明显高于黄海海域,并高于秋季;秋季黄海海域N/P、Si/N和Si/P值要高于东海海域,变化也大于春季。在强温跃层存在期间和浮游生物旺发季节,表层水域N/P、Si/N和Si/P值原本高的区域往往进一步升高,而温跃层较弱或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能力较弱的季节,表层水域N/P、Si/N和Si/P值将略有降低。东、黄海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N限制的可能性极小,绝大部分水域主要是受P限制,Si的含量普遍较高,它不可能成为限制因子。长江冲淡水区和江浙近海海域过量的N及高N/P值特性且持续升高的趋势可能是近20年来这一地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分布特征 营养结构 东海 黄海
下载PDF
黄海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74
12
作者 程济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5,共8页
根据1998~2000年在黄海进行的生物资源底拖网定点试捕调查,所取得的春、夏、秋、冬4季347个样方的无脊椎动物资料,分析了黄海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调查捕获无脊椎动物53种、2336 896kg、1385397尾。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根据1998~2000年在黄海进行的生物资源底拖网定点试捕调查,所取得的春、夏、秋、冬4季347个样方的无脊椎动物资料,分析了黄海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调查捕获无脊椎动物53种、2336 896kg、1385397尾。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生态优势度的度量指标,依此来划定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IRI大于1000的种类定为优势种,全年只有1种,即冷温性的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该种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61 4%;IRI值在1000~100的种类定为重要种,有3种(类),即枪乌贼(Loligosp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pacificu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curvirostris),它们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5 8%。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性指数(J′)剖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群落各样方指数D=0 000~2 347,H′=0 000~2 140,J′=0 006~1 000。此外还采用Bray Curis指数CN来比较黄海不同区域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 846,黄海中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 478。经分析,黄海现有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多样性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无脊椎动物 资源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渤海、黄海浮游植物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64
13
作者 俞建銮 李瑞香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3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以1984~1985年渤海、黄海海洋图集综合调查的资料为主,收集和分析了我国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有关浮游植物调查研究资料。可以看出,以往我国对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该海域浮游植... 本文以1984~1985年渤海、黄海海洋图集综合调查的资料为主,收集和分析了我国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有关浮游植物调查研究资料。可以看出,以往我国对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基本面貌,并了解了引起赤潮的种类和赤潮发生的基本情况,这一切都为开展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浮游植物 生态 赤潮
下载PDF
黄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生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58
14
作者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大部分群体在性成熟之前已被捕获。在八十年代中期,小黄鱼的资源量已降至五十年代的十至十五分之一。渔获量和资源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所致。只要黄海周围过高的捕捞力量的存在,小黄鱼资源很难得以恢复并达到最大持续产量。若将目前的捕捞死亡系数至少降低50%,开捕年龄应不低于2龄,则其资源才有可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小黄鱼 生态 种群变动 管理
下载PDF
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展望:以黄海为例 被引量:68
15
作者 李新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6-684,共9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指出在该领域已有的研究中以胶州湾、长江口、福建和浙江沿岸等海域研究较多,其他海域还需要加强。介绍了常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包括种类组成、栖息密度(丰度)、生物量... 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指出在该领域已有的研究中以胶州湾、长江口、福建和浙江沿岸等海域研究较多,其他海域还需要加强。介绍了常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包括种类组成、栖息密度(丰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次级生产力、能量级等)中的研究方法,环境变化、环境污染、海洋工程建设等对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并重点以黄海为例,列举了已有的主要调查项目和研究成果。我国已有的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底栖动物区系简单,大型底栖生物共413种,种数在四个海区中最少,优势种主要是低温、广盐暖水种;年总平均生物量为19.83 g/m2,以软体动物占有绝对优势;年总平均栖息密度474个/m2,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要贡献类群。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共853种,优势种为狭盐性北温带种;北黄海年总平均生物量为99.66 g/m2,以棘皮动物最高;南黄海年总平均生物量为27.69 g/m2,多毛类贡献量最高;北黄海年总平均密度为2,017.40个/m2,而南黄海只有88.67个/m2差异较大;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的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其他海域。南黄海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98 g(去灰干重)/m2,两个高生产力区位于黄海冷水团两侧。东海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300种,主要优势种类有45种,与黄海优势种生物之间有很大差别;东海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显著,基本趋势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东海各海域的年总平均生物量浙江海域(28.22 g/m2)>长江口海域(15.55 g/m2)>台湾海峡(8.98 g/m2);年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64个/m2,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南海大型底栖生物共发现1,661种,明显高于渤、黄、东海,部分优势种类与东海相同,与黄海、渤海差别较大;年总平均生物量为20.06 g/m2,基本趋势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 黄海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及其生态调查研究 被引量:65
16
作者 万瑞景 姜言伟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60-73,共14页
阐述了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产卵场的生态特点。共鉴定68种硬骨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6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7目、36科、56属。春季产卵的5种,春夏季37种,夏季7种,夏秋季4种,秋季7种,秋冬季1种,冬季... 阐述了黄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产卵场的生态特点。共鉴定68种硬骨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其中61种鉴定到种,隶属于7目、36科、56属。春季产卵的5种,春夏季37种,夏季7种,夏秋季4种,秋季7种,秋冬季1种,冬季1种,冬春季2种,春夏秋季3种。主要产卵场为海州湾渔场、青海渔场、石岛渔场和海洋岛渔场,形成产卵场的表层水温都在8℃以上,产卵的最适表层水温为15.0-23.0℃;盐度为31.50~33.00。并对海州湾的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的变化、高眼鲽的分布范围以及自然海域中浮性鱼卵成活状况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硬骨鱼类 鱼卵 仔稚鱼 生态 产卵场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海域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53
17
作者 王菊英 马德毅 +2 位作者 鲍永恩 刘广远 刘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4,共4页
分析了黄海和东海陆架浅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油类、Cu、Zn、Pb、Cd、Hg、Cr、As、总氮、总磷的含量,通过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数理统计处理,计算出了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各化学要素的背景值。以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 分析了黄海和东海陆架浅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油类、Cu、Zn、Pb、Cd、Hg、Cr、As、总氮、总磷的含量,通过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数理统计处理,计算出了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各化学要素的背景值。以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确定了调查海区沉积物中各化学要素的贫化区、背景值区、超背景值区和异常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值 黄海 东海 沉积物质量 评价
下载PDF
黄海前第三系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60
18
作者 戴春山 李刚 +3 位作者 蔡峰 吴志强 陈建文 闫桂京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4期225-231,共7页
黄海前第三系可划分为北黄海盆地区中朝地块型和南黄海盆地区扬子地块型.重、磁反演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表明,黄海前第三系分布受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控制,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前寒武系-古生界分布区及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青龙群残留凹... 黄海前第三系可划分为北黄海盆地区中朝地块型和南黄海盆地区扬子地块型.重、磁反演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表明,黄海前第三系分布受近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控制,表现为近东西向的前寒武系-古生界分布区及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青龙群残留凹陷分布区和北东*.北东东向分布的侏罗系-白垩系断陷盆地分布区.研究区属多旋回的残留盆地,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盆地和隆起区因演化史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系统,近期主要勘探方向应是南黄海北部盆地和北黄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前第三系 油气勘探 成藏条件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对黄海中、古生界地质构造及油气远景的新认识 被引量:58
19
作者 冯志强 姚永坚 +5 位作者 曾祥辉 王群 王嘹亮 陈强 易海 金华锋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年第6期367-373,共7页
在我国近海陆架上,黄海海域虽经20多年的勘探,但迄今尚未发现油气田.近两年来新一轮大调查所获多道地震资料显示,北黄海在印支-燕山运动形成的隆起背景上,分布着4个中、新生代坳陷,最大沉积厚度8000m,其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厚6000m,是... 在我国近海陆架上,黄海海域虽经20多年的勘探,但迄今尚未发现油气田.近两年来新一轮大调查所获多道地震资料显示,北黄海在印支-燕山运动形成的隆起背景上,分布着4个中、新生代坳陷,最大沉积厚度8000m,其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厚6000m,是坳陷中主要的生储油层;局部构造类型主要为断块、断背斜、潜山及反转背斜等,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潜力.南黄海是下扬子后加里东台地的主体,于中部隆起区及其两侧,广泛分布着厚度大于5000m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生代以来,在中部隆起区南侧发育了黄南断陷盆地,可与苏北盆地对比;在中部隆起区北侧形成了黄北前陆盆地.黄北前陆盆地面积约4万km2,古生界及中、新生界沉积总厚可达15000m,拥有海相及陆相多层系、多类型的成藏系统,局部构造类型多,晚期成藏条件好,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潜力,是本区最有远景的战略勘探区.应加强对中部隆起区的研究,以期在断块及非构造圈闭油气田方面有所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中生界 古生界 地质构造 油气远景
下载PDF
黄海含油气盆地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环境 被引量:57
20
作者 蔡乾忠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11期8-12,共5页
概述了黄海含油气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大地构造环境 ,对盆地内的油气勘探现状和远景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 大地构造环境 黄海含油气盆地 勘探 油气远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