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38
1
作者 杨庚 柴育成 吴正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为大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为大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掩断层,以及在这些逆掩断层上盘发育的大型推覆体组成。逆冲构造的扩展方式为背驮式,逆冲指向南东,定型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即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碎屑岩(110Ma)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之间。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形成的辽西地区道冲推覆构造系既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最终闭合碰撞有关,同时也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在东亚大陆之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构造样式 中生代 辽西地区 逆冲推覆构造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被引量:21
2
作者 郭华 吴正文 +1 位作者 刘红旭 王润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9-346,共8页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在同一底界滑动拆离面上由南向北呈前展式扩展 ,造成的地壳缩短量达 4 4 1%。从造山带后端至前缘 ,褶皱形态由以箱状褶皱为主转变成以斜歪褶皱为主 ;断裂构造性质也从脆性断层转变为韧性断层 ,在造山带后缘还形成了三角带构造和突起构造。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对已形成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和破坏 ,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逆冲推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燕山板内造山带 逆掩断层 断裂构造 脆性断层 韧性断层
下载PDF
冀东冷口断裂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云峰 王根厚 +3 位作者 张长厚 秦渊 穆胜利 刘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分为四期:①中侏罗世早期由南向北逆冲;②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正—左行走滑;③晚白垩世由北向南逆冲;④后期右行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冷口断裂 燕山板内造山带 正—左行走滑
下载PDF
燕山式板内造山作用在北京西山的表现特征及若干启示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温霞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26,共4页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 ,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 ,经对比研究认为 ,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 ,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 ,经对比研究认为 ,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板内造山的特征 ;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及独特的区域构造组合样式等构成了该区燕山式板内造山的基本地质构造要素 ;基于北京西山的地质实践 ,提出了对用板内造山的观点在该区深入研究若干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造山作用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 造山模式 北京 成因机制 逆冲推覆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