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统计降尺度方法预估江淮流域未来降水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向培 王汉杰 何明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7,共9页
统计降尺度方法广泛应用于弥补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区域气候变化能力较弱的不足。利用1960~2009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江淮流域52个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通过敏感性分析,针对4个季节分别选择10个大尺度预测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 统计降尺度方法广泛应用于弥补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区域气候变化能力较弱的不足。利用1960~2009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江淮流域52个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通过敏感性分析,针对4个季节分别选择10个大尺度预测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江淮流域降水统计降尺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获取的江淮流域降水的偏差显著减小,能够描述降水在月、年尺度的变化,适用于HadCM3输出的大尺度气候场,具有预测未来降水变化的能力。将统计降尺度模型应用于HadCM3在A2情景下输出的2020~2099年大尺度预测因子,分3个时段:2020~2039年,2050~2069年和2080~2099年,从年和季节两个时间尺度分析江淮流域未来降水变化。结果表明,相对1960~1999年,未来3个时段的降水有小幅增加,其中2080~2099年增幅最大,为3.6 mm;在未来3个时段的不同季节,降水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 降水 支持向量机 江淮流域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Yangtze-Huaihe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被引量:6
2
作者 蒋晓武 孙卫国 +1 位作者 张庆奎 邹士奖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6期27-29,32,共4页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over twenty new climate models provided b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the climate change trends in Yangtze-Huaihe region during 2011-2100 were analyzed under th...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over twenty new climate models provided b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the climate change trends in Yangtze-Huaihe region during 2011-2100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SRES A1B scenari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Yangtze-Huaihe region would go up gradu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rose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whil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ould increase by 3.3 ℃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Meanwhile,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would rise persistently,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 would go up with the increase of latitude and the lapse of time,being obviously strengthened after 2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SRES A1B scenario yangtze-huaihe region PREDICTION China
下载PDF
风场对江淮地区颗粒物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童欢欢 赵旭辉 +2 位作者 耿天召 张乔 胡淑恒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2-260,共9页
文章根据江淮地区气象资料和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分析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江淮地区受PM_(2.5)污染程度高于PM_(10)。春季各风向所占比例较均匀,风速适中,较好的扩散条件使得空气优良比例居多;夏季主... 文章根据江淮地区气象资料和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分析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江淮地区受PM_(2.5)污染程度高于PM_(10)。春季各风向所占比例较均匀,风速适中,较好的扩散条件使得空气优良比例居多;夏季主导风向转为东风至南风,携带较清洁西太平洋暖湿气流,使得空气优良比例较多;秋、冬季西北、北、东北风向所占比例较高,不良扩散条件和气流输送使得空气污染比例增高,占比达到55.6%。颗粒物对风速敏感程度分析研究表明,春、夏、冬季敏感风速较大,秋季较小;春、夏、冬季皖北与沿江城市的颗粒物对风速敏感程度较小,敏感风速为5.0~5.7 m/s,需要较大风速才具有强扩散和稀释能力;江淮之间及皖南对风速敏感程度较大,敏感风速为2.2~3.0 m/s,具有相对较好扩散和稀释能力。对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的研究发现,风对空气污染过程起到促进作用,风速为2.0~4.0 m/s的偏北风将北方颗粒物运输至江淮地区,且主要为高空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空气质量 风向 风速 江淮地区
下载PDF
基于梅雨监测指标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识别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平 周玉良 +3 位作者 金菊良 宁少尉 崔毅 吴成国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5,共7页
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规定的入梅和出梅条件,识别了安徽省江淮地区1957—2020的梅雨过程及其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国标与其发布前其他研究在雨日、出梅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对梅雨过程识别和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据国标识别的安徽江... 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规定的入梅和出梅条件,识别了安徽省江淮地区1957—2020的梅雨过程及其特征量,对比分析了国标与其发布前其他研究在雨日、出梅条件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对梅雨过程识别和特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据国标识别的安徽江淮地区梅雨过程和特征量与其他现有研究方法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以日降水量大于气候平均6—7月日降水量的1/2为雨日,比据国标规定的雨日识别的空梅年增多,识别的部分年份入梅偏晚;1957—2020年中有13个空梅年,约占1/5,非空梅年平均于6月19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雨期长23.7 d,梅雨期和降水集中期的降水量分别为270.7和263.0 mm,约占年降水量的1/4,占6—7月降水量的3/4;当研究区域较小时,应据环流和雨日条件确定区域的出梅日,不宜以最后一个雨期结束日的次日为出梅日;安徽江淮地区在空、枯梅容易出现较重旱情,尤其是连续的空、枯梅年,而梅雨量大且集中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尤其是梅雨量大于400 mm的年份(如202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副高脊线 区域雨日 雨期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梅雨期江淮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均匀性特征及其与环流系统的配置 被引量:6
5
作者 朱坚 黄丹青 +1 位作者 钱永甫 林惠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10-2320,共11页
本文基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方法,利用1 960~2007年的48年江淮地区站点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和累积频率的阈值统计方法,分析梅雨期江淮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均匀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方法能够定量地表征梅雨期江淮地区极... 本文基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方法,利用1 960~2007年的48年江淮地区站点的日平均温度资料和累积频率的阈值统计方法,分析梅雨期江淮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均匀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方法能够定量地表征梅雨期江淮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均匀分布特征.集中期的异常型为全场一致和南北异常型,集中度的异常分布主要为南北异常和东西异常.进一步比较集中度和集中期异常与同期环流系统的配置关系得知,当集中期南北异常变化时,在高纬度的北太平洋区域出现一对正负的异常模态,且随高度增加而增强,为相当正压结构.海温的异常集中在北太平洋的北美沿岸的显著负异常中心.当集中度为东西异常时,主要环流异常型为约在160°W左右出现"+ +-"的200 hPa纬向西风异常波列形式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区传播以及与ENSO的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事件 集中度和集中期 江淮地区 环流系统
下载PDF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瑞芬 陶丽 王明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8,共15页
通过对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研究发现其存在准两年周期振荡(TBO),且此TBO存在着年代际变化,1960—1974年和2001—2011年期间TBO较弱,1975—2000年期间TBO较强。对此TBO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1)此TBO与印度洋热... 通过对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研究发现其存在准两年周期振荡(TBO),且此TBO存在着年代际变化,1960—1974年和2001—2011年期间TBO较弱,1975—2000年期间TBO较强。对此TBO及其年代际变化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1)此TBO与印度洋热含量的TBO有密切联系,前冬季印度洋热含量若为西正东负,其上空会出现两个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到了夏季与西太平洋的异常反气旋合并,使得西太平洋反气旋加强,并出现一个类似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波列,导致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热含量也在海洋:Rossby波和Kelvin波的作用下向东西方向移动,并在秋季使热含量发生反转,印度洋上空转为两个气旋性异常环流,在冬季加强,使得次年降水偏少,形成TBO;(2)TBO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由PDO的位相变化引起的,PDO暖(冷)位相,信风偏弱(强),海气耦合偏弱(强),降水受印度洋热含量(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受ENSO影响较小(大),TBO较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特征 统计分析 准两年周期振荡 江淮地区
下载PDF
基于KZ滤波法的江淮地区PM_(2.5)浓度变化影响分析
7
作者 董昊 王欢 +1 位作者 吴明胤 张付海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80,共12页
基于2018—2020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_(2.5)逐日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对PM_(2.5)日浓度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获取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 基于2018—2020年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国控站点的PM_(2.5)逐日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Kolmogorov-Zurbenko(KZ)滤波对PM_(2.5)日浓度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分解,获取短期分量、季节分量和长期分量,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构建各分量与气象因子的模型,最后依据短期分量和基线分量的回归模型和残差分析,对序列进行重建,获取消除气象条件影响的PM_(2.5)长期分量。KZ滤波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气象条件对江淮区域PM_(2.5)污染改善影响存在波动,在2018—2019年为负贡献,而在2020年秋冬季则变为正贡献;江淮地区3个城市2018年和2020年PM_(2.5)修正后的长期分量均值表明气象条件对各市PM_(2.5)改善影响存在差异较大,气象条件对合肥PM_(2.5)改善的贡献仅为1.0%,芜湖为7.8%,马鞍山为21.0%;NAQPMS数值模式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减排措施对江淮之间PM_(2.5)浓度改善贡献率范围为42.5%~104.8%。综合研究表明,减排措施是2020年江淮之间PM_(2.5)浓度改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大气细颗粒物 KZ滤波法 气象修正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江淮地区气候变化趋势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蒋晓武 孙卫国 +1 位作者 张庆奎 邹士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608-12610,共3页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供的20多个最新一代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分析了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我国江淮地区2011~21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江淮地区年平均气温将不断上升,增温幅度由东南向西...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供的20多个最新一代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分析了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我国江淮地区2011~21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江淮地区年平均气温将不断上升,增温幅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到21世纪末年平均气温将上升3.3℃;年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多,降水增幅随纬度的升高以及随时间的推进而加大,且将在2041年后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SRESA1B情景 江淮地区 预估
下载PDF
江淮地区大气中平均水汽含量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4
9
作者 曹丽青 葛朝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6-639,共4页
利用NCEP/NCAR1948~2003年再分析格点资料,研究江淮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了旱涝月份江淮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水汽含量是形成旱涝的一个内在条件.
关键词 水汽含量 旱涝 大气水 NCAR NCEP 江淮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月份 利用 变化趋势
下载PDF
Estimation model of winter wheat disease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spectral information 被引量:4
10
作者 Weiguo Li Yang Liu +1 位作者 Hua Chen Cheng Cheng Zhang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2020年第1期41-47,共7页
Wheat scab(WS,Fusarium head blight),one of the most severe diseases of winter wheat in Yangtze-Huaihe river region,whose monitoring and timely forecasting at large scale would help to optimize pesticide spraying and a... Wheat scab(WS,Fusarium head blight),one of the most severe diseases of winter wheat in Yangtze-Huaihe river region,whose monitoring and timely forecasting at large scale would help to optimize pesticide spraying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yield loss.In the present study,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n WS was conducted in 4 counties in Yangtze-Huaihe river region.Sensitive factors of WS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the remote sensing estimation model of winter wheat scab index(WSI)based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spectral inform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DAT)and dail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DAH)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and WSI were significant.2)There were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winter wheat biomass,leaf area index(LAI),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and WSI.3)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RVI(ratio vegetation index)and DVI(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which had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LAI,biomass and LCC,respectively,and could be used to replace them in modeling.4)The estimated values of the model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RMSE=5.3%,estimation accuracy=90.46%).Estim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could efficiently estimate WS in Yangtze-Huaihe river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scab Spectral informa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 Remote sensing yangtze-huaihe river region
原文传递
江淮地区不同相态降水日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传辉 姚叶青 +1 位作者 李刚 李进 《气象科技》 2018年第4期753-759,共7页
基于1960—2013年10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江淮地区雨、雪、雨夹雪及冻雨4种相态降水日数气候特征、月际分布、年际变化、长期趋势以及各相态降水日数与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全年降雨日数为各相... 基于1960—2013年106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江淮地区雨、雪、雨夹雪及冻雨4种相态降水日数气候特征、月际分布、年际变化、长期趋势以及各相态降水日数与纬度、海拔高度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全年降雨日数为各相态降水日数之最多,空间分布上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雪日数空间分布与雨日数相反,为北多南少;雨夹雪和冻雨日数主要表现为纬向差异,东部沿海少于西部内陆;在近54a中,各相态降水日数区域平均值均呈减少趋势,其中雨、雪、雨夹雪减少趋势显著;从各站点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虽然各相态降水日数普遍以减少趋势为主,但冻雨显著减少的站点最少;除降雨主要出现在3—8月,其他相态的降水出现较多的时段为11月至翌年3月;4种相态降水日数中,降雪和冻雨日数与海拔高度关系最为密切,呈显著正相关,其次为雨夹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江淮地区 年际变化 变化趋势
下载PDF
论汉初江淮地区辞赋文学的过渡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梦云 刘运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59,共7页
西汉初年,宫廷赋虽然寥落,地方赋却较为兴盛,其中江淮地区的辞赋创作尤为突出。它不仅在时空上,使辞赋文学呈现出由旧楚故地向长安汉宫传输与聚拢的历史过程;而且在体制上,江淮赋家对辞赋文体内涵的探索与开拓,直接促进了散体大赋时代... 西汉初年,宫廷赋虽然寥落,地方赋却较为兴盛,其中江淮地区的辞赋创作尤为突出。它不仅在时空上,使辞赋文学呈现出由旧楚故地向长安汉宫传输与聚拢的历史过程;而且在体制上,江淮赋家对辞赋文体内涵的探索与开拓,直接促进了散体大赋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汉初江淮地区的辞赋创作,对汉代辞赋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出强烈的过渡性。而楚辞精神的深远影响,前代文士的深厚积淀,地方诸侯王对辞赋创作的积极推进,以及江淮地区富庶的经济环境,则是汉初江淮地区辞赋繁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江淮地区 辞赋 过渡性
下载PDF
江淮稻区杂草综合防控技术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安存 滕志英 +5 位作者 张琦 陈英 陈素芳 乔红梅 李军 韩汝标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第2期56-57,60,共3页
分析江淮稻区杂草发生特点,针对不同稻作方式田块的草相,提出具体配套杂草防控技术,为提高不同栽培方式下的田间杂草防除效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江淮 稻区 杂草 防控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昀 李耀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84-695,共12页
采用合成平均分析方法,对2011年7月中旬江淮流域持续降水过程和11~13日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持续降水过程大尺度环流是不典型的双阻型,西脊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东脊在雅库茨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 采用合成平均分析方法,对2011年7月中旬江淮流域持续降水过程和11~13日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持续降水过程大尺度环流是不典型的双阻型,西脊在乌拉尔山以西地区,东脊在雅库茨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脊线偏北。贝加尔湖东南方的低槽从蒙古经河套伸向华南,江淮流域处于槽前稳定的西南气流中。巴尔喀什湖低槽的加深东移及其底部不断分裂的短波槽,造成了持续降水期间的大暴雨过程。(2)江淮流域位于高空西南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风速大值带左侧。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高低空的强烈辐散辐合所造成的深厚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对称不稳定为暴雨提供了不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持续降水 大尺度 环流特征
下载PDF
江淮及苏南地区梅雨特征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菲 刘宏伟 +1 位作者 杨军 刘伟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10,共5页
基于江苏省68个雨量站61年(1954 ~2014年)梅雨期和梅雨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梅雨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的多年平均梅雨期为23 d,最长45 d,最短3d,总体均呈延长趋势.(2)入梅时间南部... 基于江苏省68个雨量站61年(1954 ~2014年)梅雨期和梅雨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梅雨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的多年平均梅雨期为23 d,最长45 d,最短3d,总体均呈延长趋势.(2)入梅时间南部地区早北部地区迟,总体相差不大.(3)入、出梅日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近似不规则的正弦波变化,近60年入梅总体有先提前又推迟的趋势;出梅总体呈推迟趋势且1970年代中期以前出梅时间显著早于近30年.(4)两区多年平均梅雨量相当,5年和10年一遇重现期梅雨量基本一致,20年及以上重现期江淮之间梅雨量显著高于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特征 时空分布 梅雨期 江淮地区
下载PDF
H-SAF土壤湿度产品在江淮地区的对比检验
16
作者 黄勇 黄国贵 +1 位作者 倪婷 凌新锋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6-1318,共13页
在地处气候过渡带的江淮地区内,进行ECMWF/H-SAF发布的土壤湿度(SM-DAS-2)产品(SMHS)和地面土壤湿度观测数据(SMSO)的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SMHS略低于SMSO,在数值上差异较小。在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的描述上,两者特征总体相似,但在冬... 在地处气候过渡带的江淮地区内,进行ECMWF/H-SAF发布的土壤湿度(SM-DAS-2)产品(SMHS)和地面土壤湿度观测数据(SMSO)的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SMHS略低于SMSO,在数值上差异较小。在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的描述上,两者特征总体相似,但在冬季受冰雪影响造成SMHS精度降低,两者的空间差异较大。江淮地区以32°N为界限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区土壤湿度大,SMHS与SMSO差异小、相关性较好;北部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的平原地区恰好相反。SMHS在高植被覆盖区的精度要高于低植被覆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AF土壤湿度产品 江淮地区 观测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江淮地区梅雨的新定义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71
17
作者 胡娅敏 丁一汇 廖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用Cressman客观分析方法得到我国1954~2005年0.5°×0.5°的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并定义了一个新的江淮地区的"广义梅雨评定标准",研究了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地区的整个江淮地区(28°N^34°N,110&#... 用Cressman客观分析方法得到我国1954~2005年0.5°×0.5°的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并定义了一个新的江淮地区的"广义梅雨评定标准",研究了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地区的整个江淮地区(28°N^34°N,110°E^122°E)梅雨期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存在2~3年、6~8年、12~15年和18~20年的周期变化,2~3年的显著周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江淮地区梅雨在1965年前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发生了三次显著的气候跃变。最后,从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和副热带高压及阻塞高压的稳定维持三个方面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梅年和弱梅年时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梅雨 广义梅雨评定标准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基于拉格朗日法的水汽输送气候特征分析——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的对比 被引量:46
18
作者 杨浩 江志红 +1 位作者 刘征宇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5-973,共9页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_4.9),结合海量气块追踪分析法,对比了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来源及源地贡献方面探讨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对比两雨季降水异常年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态上,江淮梅雨的...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HYSPLIT_4.9),结合海量气块追踪分析法,对比了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来源及源地贡献方面探讨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对比两雨季降水异常年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态上,江淮梅雨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孟湾—南海,其中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贡献最大,超过50%;淮北雨季来自印度洋、欧亚大陆、孟湾—南海、太平洋的水汽贡献差异不大,但与江淮梅雨的水汽源地对比,淮北雨季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贡献少20%,而欧亚大陆偏多19%。对比降水异常年发现,来自印度洋、孟湾—南海以及欧亚大陆水汽贡献的变化对江淮梅雨和淮北雨季降水异常有重要影响。江淮梅雨偏多年,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贡献比梅雨偏少年减少17%,孟湾—南海则增加了11%。在淮北雨季偏多年,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贡献比偏少年多19%,孟湾—南海和欧亚大陆的水汽输送则分别减少6%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朗日气块追踪法 水汽输送 江淮梅雨 淮北雨季
下载PDF
近52年江淮梅雨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27
19
作者 胡娅敏 丁一汇 廖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淮河梅雨型增加的趋势。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江淮梅雨期逐年降水场进行客观分型得到,江淮梅雨分为全流域丰梅型、全流域枯梅型、南丰北枯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共5种雨型。全流域丰梅型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梅雨量大和梅雨强的特点,而全流域枯梅型正好与之相反。雨带型中,以南北(北)丰中间(南)枯型入梅早(晚),南(北)丰北(南)枯型出梅早(晚),这些特征与雨带的地理位置相对应。江淮各梅雨型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主要对应全流域丰梅型和南丰北枯型,而2000年以后以全流域枯梅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为主。近52年中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梅雨期最短(长)、梅雨量最少(多)、梅雨强度最弱(强)。最后,从南亚高压位置、高空东、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阻塞高压的位置及维持、垂直速度、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6个方面对比了不同梅雨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及主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降水分型 REOF 聚类分析
下载PDF
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切变线及暴雨统计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马嘉理 姚秀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3-894,共12页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切变线 暴雨 切变线暴雨 统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