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吐鲁番文书看唐代西州县以下行政建制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再聪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9,共9页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国后,唐朝政府在该地设置西州,属于正州。据传世文献记载,唐朝在西州推行与内地一样的州县制度。但是,县以下的行政建制阙载。本文根据出土文书证明,唐朝实行于内地的县以下的乡里制度也推行于西州地区。...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国后,唐朝政府在该地设置西州,属于正州。据传世文献记载,唐朝在西州推行与内地一样的州县制度。但是,县以下的行政建制阙载。本文根据出土文书证明,唐朝实行于内地的县以下的乡里制度也推行于西州地区。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西州地区乡里制度与内地不尽相同,西州地区没有发现“村”的建制。但这并不表明是乡里制度的变通,而是唐朝执行该制度严格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文书 乡里制 西州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唐代城主新议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畅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98,共15页
关于城主一词的含义,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所知有关城主材料多见于唐西州。本文主要从吐鲁番地区旧有和新出的唐西州文书、墓志出发,考辨出唐西州存在着县以下、里以上,乡一级的城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唐代乡里运作机制的考察,进一步讨... 关于城主一词的含义,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所知有关城主材料多见于唐西州。本文主要从吐鲁番地区旧有和新出的唐西州文书、墓志出发,考辨出唐西州存在着县以下、里以上,乡一级的城主。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唐代乡里运作机制的考察,进一步讨论了城主的职掌。本文认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所见城主并非传统认为的乡长,而主要是在乡城中负责守城、防御和城内治安等事务的下级官吏,具有一定的权力,又形同色役,是敦煌、西州两地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与唐代乡里制度相交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主 敦煌 西州 乡城 乡里制度
下载PDF
唐代西州的私学与教材——唐代西州的教育之二 被引量:12
3
作者 姚崇新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西州的私学资料可以丰富我们对唐代私学教育的认识 ;西州的教材在与中原内地保持一致的同时 ,也具有一些“地方特色” ,这些特色的形成有些可能与高昌国的文化传承有关 ;由于西州的偏僻与落后 ,西州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
关键词 唐代 西州 教育 私学 教材
下载PDF
文化生态层级理论下的西南聚落形态——以大理喜洲聚落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建华 夏莉莉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5-57,共3页
西南地区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与异质性使该区域的聚落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将文化生态学引入有助于拓展西南聚落文化研究的视域,文化生态层级理论的建构则可对聚落形态与类型进行深层分析。并以喜洲聚落为例解析其中的各种文化群落。
关键词 文化生态 西南聚落形态 层级理论 文化多元共生 聚落类型 喜洲
原文传递
社区居民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双廊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荣彬 车震宇 李汝恒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0-1054,共5页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长足影响。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对当地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社区居民视角,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和双廊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长足影响。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对当地旅游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社区居民视角,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和双廊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研,对环洱海地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探讨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环洱海地区呈现两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基层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模式和社区居民主导模式。基层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模式即自上而下型,政府主导、居民参与、旅游企业支持,以政府规划为主、发展当地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主导模式即自下而上型,居民主导、政府扶持、旅游企业支持。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者和保护者,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地保护与利用资源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真正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社区居民 发展模式 环洱海地区 喜洲 双廊
原文传递
从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的屯田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大旬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1-77,共7页
西州作为唐代前期经营西域的重心,唐政府曾在此进行过广泛的屯田,上自军州,下至镇戍与烽铺,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巩固边防、扩大农业生产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吐鲁番出土文书充分证明了这一史实。
关键词 出土文书 唐代 西州 屯田 吐鲁番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起源与产生 被引量:8
7
作者 祁海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58,共8页
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 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转向,从而使这个美育传统发展到自觉阶段。因此,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西周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乐教 礼乐 西周 敬德
下载PDF
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写作年代及相关史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树辉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2,共9页
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作为西州地区的官方文件,颁发于唐贞元七年(791年)二月初三之前,亦即颉迦斯·骨咄禄改尊佛教之前。文书中印章的主人是颉于迦斯·骨咄禄,亦即后来继承汗位的跌跌氏的第一任可汗——怀信可汗。如若再考... 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作为西州地区的官方文件,颁发于唐贞元七年(791年)二月初三之前,亦即颉迦斯·骨咄禄改尊佛教之前。文书中印章的主人是颉于迦斯·骨咄禄,亦即后来继承汗位的跌跌氏的第一任可汗——怀信可汗。如若再考虑到颉于迦斯·骨咄禄此前信仰摩尼教,对该教有一定的感情,且需要摩尼信徒的支持,则可将颁发时间推定在其据有西州后不久,即贞元七年(791年)秋至贞元八年(792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摩尼教 寺院 文书 写作年代 回鹘汗国 史料 字体 语言特点
原文传递
唐西州马价考 被引量:8
9
作者 孟宪实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6,2,共10页
唐代西州,是一个马匹贸易的重要市场,不仅西州当地用马会从西州市场购买,而且西北各地都有到西州购买的记录。吐鲁番出土文书,为研究西州的马匹市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马价,是马匹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本通过吐鲁番出土文... 唐代西州,是一个马匹贸易的重要市场,不仅西州当地用马会从西州市场购买,而且西北各地都有到西州购买的记录。吐鲁番出土文书,为研究西州的马匹市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马价,是马匹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本通过吐鲁番出土文书,考证唐前期西州马价及其演变。再通过对比敦煌、中原的相关资料,考察西州马价在全国的状态,从而为全面理解唐代西州,提供一个新的具体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文化 唐前期 西州 马价 吐鲁番出土文书
下载PDF
汉代地理观念中的“西州” 被引量:7
10
作者 薛小林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6,139,共10页
"西州"及"北州"、"东州"、"南州"、"中州",这种划分天下的"分域说"或"五州说",只是汉代人一种习惯上的用法,每一州所指区域并不确实,但在大致范围上还是有共识... "西州"及"北州"、"东州"、"南州"、"中州",这种划分天下的"分域说"或"五州说",只是汉代人一种习惯上的用法,每一州所指区域并不确实,但在大致范围上还是有共识的。"西州"最初专指益州地区,但是随着西北边疆之开拓,"西州"所指渐延及凉州、朔方;由于西北一隅对两汉国势的影响远大于西南地区,"西州"概念的重心渐次转移到凉州、朔方地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方 西州 分域说 地理观念
原文传递
西州水利利益圈与西州社会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晓晖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60,共9页
西州在唐朝统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水利,形成了一个由地方官府、民众、基层水利管理人员三者组成的水利利益圈,为维护各自的利益,各方围绕水利建设和灌溉管理进行活动。水利圈中各力量的活动不仅... 西州在唐朝统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水利,形成了一个由地方官府、民众、基层水利管理人员三者组成的水利利益圈,为维护各自的利益,各方围绕水利建设和灌溉管理进行活动。水利圈中各力量的活动不仅形成了相互间的互动和沟通,而且,西州基层水利管理人员向社会更广泛的阶层延伸和由乡官向乡役的转变,实际上也成为后来唐宋社会转型的一个草创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州 水利 互动 社会变迁
原文传递
关于唐西州蒲昌府问题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方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68,共11页
本文主要讨论唐西州蒲昌府的等级问题。以往研究者认为蒲昌府应为中府或下府,本文认为应为上府,作者从蒲昌府的地团、蒲昌府的员外折冲和员外果毅、蒲昌府官员的仗身人数、出土文书的有关记载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证。在论证的同时... 本文主要讨论唐西州蒲昌府的等级问题。以往研究者认为蒲昌府应为中府或下府,本文认为应为上府,作者从蒲昌府的地团、蒲昌府的员外折冲和员外果毅、蒲昌府官员的仗身人数、出土文书的有关记载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证。在论证的同时,作者还对相关出土文书进行了梳理,对蒲昌府官员的身份及蒲昌府辖境的镇、戍等军事机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州 蒲昌府 上府
下载PDF
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中的“西蕃”是指吐蕃吗——兼论《辞海》“西蕃”词条的释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树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3-19,共7页
史籍中的"西蕃"除用于指称吐蕃外,更常用于指称西域的突厥语族群和印欧语族群。《元和郡县志·陇右道下·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中的"西蕃"正指的是回鹘。《辞海》"西蕃"词条亦有... 史籍中的"西蕃"除用于指称吐蕃外,更常用于指称西域的突厥语族群和印欧语族群。《元和郡县志·陇右道下·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中的"西蕃"正指的是回鹘。《辞海》"西蕃"词条亦有漏释和误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厥 回鹘 九姓胡 西州
下载PDF
解读云南大理喜洲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本书 《学术探索》 2003年第2期55-58,共4页
喜洲是云南西部的一个白族山镇,是一个令人震憾的地方,是文化丰富、内涵深刻的一部大书。民居建筑群的耀眼光辉,既是喜洲的象征,也是喜洲白族文化的灵魂,是建筑文化的珍品。具有儒商特色的喜洲商帮,富甲三迤,敬业与诚信是喜洲商帮的两... 喜洲是云南西部的一个白族山镇,是一个令人震憾的地方,是文化丰富、内涵深刻的一部大书。民居建筑群的耀眼光辉,既是喜洲的象征,也是喜洲白族文化的灵魂,是建筑文化的珍品。具有儒商特色的喜洲商帮,富甲三迤,敬业与诚信是喜洲商帮的两大基点。喜洲还是一个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好地方,是大理和白族地区的人才库。喜洲这部神秘的大书,值得进一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洲 民居建筑群 喜洲商帮 人文荟萃
下载PDF
论唐代西州镇戍——以吐鲁番唐代镇戍文书为中心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喜霖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138,共11页
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揭示西州在玄宗开元元年(713)之前,设置赤亭、柳谷、白水、鸜鹆、银山等五镇、十戍;自开元始银山镇改戍,即西州置四镇、十一戍。其部署:以西州治所高昌城为中心向四周要道辐射状布局,与轻骑兵相辅相成,构成西州军防... 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揭示西州在玄宗开元元年(713)之前,设置赤亭、柳谷、白水、鸜鹆、银山等五镇、十戍;自开元始银山镇改戍,即西州置四镇、十一戍。其部署:以西州治所高昌城为中心向四周要道辐射状布局,与轻骑兵相辅相成,构成西州军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唐代 西州 镇戍 军防体系
原文传递
唐代丝绸之路中段西州与龟兹的商贸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安福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51,共9页
从长安经西州、龟兹的丝绸之路是唐代重要的商贸通道,负责唐朝西域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先后设置于西州和龟兹,两地的商贸物流便利、交通频繁,西州成为龟兹重要的商品供给地和战略后方,龟兹成为拱卫包括西州在内的西域局势安全的战略中... 从长安经西州、龟兹的丝绸之路是唐代重要的商贸通道,负责唐朝西域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先后设置于西州和龟兹,两地的商贸物流便利、交通频繁,西州成为龟兹重要的商品供给地和战略后方,龟兹成为拱卫包括西州在内的西域局势安全的战略中枢,贸易各有特色、互补性强。城市功能决定了城市商业贸易发展的方向,长时期作为唐朝安西都护府府治的龟兹,其商贸更多体现了服务于国家政治军事的特点,如军事物资粮食、马匹的周转贸易、屯戍士兵及家属的日常消费和商品交换;而西州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汉人迁入西域的重要地域,绿洲农业经济发达,耕织业水平较高。加之唐初就开始在西州进行大规模移民实边和屯戍活动,因此西州商品生产和交换频繁,商品市场和中转贸易更为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西都护府 西州 龟兹 商贸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德藏文书《唐西州高昌县典周达帖》札记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丽萍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104,141,共4页
德藏第Ch2403(T II 1976)号汉文文书是一件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州高昌县典周达下达给山头烽的帖文。本文推测文书中涉及的山头烽、横城的地理位置都在永昌谷中或其附近,即今天的胜金乌尔塘一带,该件文书的具体年代大致在唐太宗贞观至高... 德藏第Ch2403(T II 1976)号汉文文书是一件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州高昌县典周达下达给山头烽的帖文。本文推测文书中涉及的山头烽、横城的地理位置都在永昌谷中或其附近,即今天的胜金乌尔塘一带,该件文书的具体年代大致在唐太宗贞观至高宗永徽、龙朔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文书 西州 山头烽 横城 左慈隆 柳烽 永昌谷
原文传递
高、武时期唐廷对西州政策的转变与上烽契文书的出现
18
作者 伍思远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2期98-109,154,155,共14页
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平定高昌国后,唐中央将内地的军政制度颁行至西州地区。自此,唐廷开始对西州进行直辖统治。但在贞观朝灭高昌国以其地置西州到武则天长寿二年(693)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的这一期间,唐政府对西州的统治政策并非是一... 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平定高昌国后,唐中央将内地的军政制度颁行至西州地区。自此,唐廷开始对西州进行直辖统治。但在贞观朝灭高昌国以其地置西州到武则天长寿二年(693)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的这一期间,唐政府对西州的统治政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期间经历了由放缓到加强多次转变的过程,随着武周收复安西四镇并派三万军队进行镇守,唐前期东天山地区的形势彻底稳定后,中央政府开始对伊西庭三州的军镇格局进行调控。而这一时期因为中央对西州政策发生了多次变化,进一步促进了西州“雇人上烽”现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文书 上烽契 唐西州 高、武时期
下载PDF
唐至宋元时期吐鲁番交通的研究综述
19
作者 王颖璇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24-137,156,共15页
吐鲁番地区遍布古城址、烽燧遗迹,是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十九世纪以来吐鲁番古城址烽燧的考察、发掘、普查报告,以及学界对陆路交通和驿传制度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吐鲁番地区向外辐射道路及道路沿途地点的考证,总结学... 吐鲁番地区遍布古城址、烽燧遗迹,是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十九世纪以来吐鲁番古城址烽燧的考察、发掘、普查报告,以及学界对陆路交通和驿传制度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吐鲁番地区向外辐射道路及道路沿途地点的考证,总结学界从交通史入手对吐鲁番军政体系、社会变迁等问题的探讨,并对未来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州 高昌回鹘 交通地理
下载PDF
宋金榷场三论
20
作者 王文琛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6-69,共4页
绍兴和议后,宋金正式开设榷场互市。南宋方先后建立六处榷场,而非十二处,其中邓城榷场为原枣阳榷场迁置而来,其同时并存榷场为五处,楚州北神镇等六处不应归为宋榷场所在地。南宋在川陕设有对金榷场,“陕西榷场”所在地为天水军之皂郊堡... 绍兴和议后,宋金正式开设榷场互市。南宋方先后建立六处榷场,而非十二处,其中邓城榷场为原枣阳榷场迁置而来,其同时并存榷场为五处,楚州北神镇等六处不应归为宋榷场所在地。南宋在川陕设有对金榷场,“陕西榷场”所在地为天水军之皂郊堡。金方先后总计设立十一处榷场,而非十二处,泰和八年(1208)所设息州榷场实为蔡州榷场之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金朝 榷场 数量 皂郊堡 息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