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海域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静 杨东 +5 位作者 彭子成 宋少华 周卫建 贺剑峰 刘羿 刘桂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36-1042,共7页
对采自西沙海域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Ni,Cu,Hg,Zn,Cr,Mn,Fe,Cd,Pb和Co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了Pb,Ni外,该区域其他重金属的含量都在国家一类海水的标准范围内,但是该区域海水仍然具有近岸海水的特性.运用多元统计法探讨了重金属间... 对采自西沙海域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Ni,Cu,Hg,Zn,Cr,Mn,Fe,Cd,Pb和Co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了Pb,Ni外,该区域其他重金属的含量都在国家一类海水的标准范围内,但是该区域海水仍然具有近岸海水的特性.运用多元统计法探讨了重金属间的相关性,由因子分析法提出了控制西沙海域重金属含量分布的4个主因子:盐度,大气沉降,上升流和天然地球化学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域 重金属含量 因子分析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ries in the last 220 years by use of reef corals in Xisha waters,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6
2
作者 Baofu Nie Tegu Chen Zicheng P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22期2094-2098,共5页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growth rate thermometers by use of Ponies lutea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hindca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last 100 years, we reconstructed ...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growth rate thermometers by use of Ponies lutea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hindca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last 100 years, we reconstructed the SST series in the past 220 years in the Xisha waters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matic change of that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ties lute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xisha waters.
原文传递
西沙海域上新世以来火山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冯英辞 詹文欢 +3 位作者 孙杰 姚衍桃 郭磊 陈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9,共7页
2013年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西沙海域的火山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火山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性特征。地震剖面显示:西沙南部存在大约10个火山构造,具有不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的熔岩流侵入火山周围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此外,在西沙西部边... 2013年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西沙海域的火山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火山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性特征。地震剖面显示:西沙南部存在大约10个火山构造,具有不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的熔岩流侵入火山周围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此外,在西沙西部边缘和中部分别发现有单个火山构造,岩浆侵入火山体周围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岩浆侵入体和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测区内火山活动集中在上新世和第四纪两个时期。上涌的深源地幔岩浆弱化了地幔岩石圈并继续沿着先存断裂向上涌至古海底,可能是该区域火山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域 火山 上新世 形成机制 单道地震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域冬季海水重金属质量浓度水平及来源分析
4
作者 董汉英 苏娟 +3 位作者 周声圳 梁少霞 陈观宇 王凡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为开展南海西沙海域海水重金属质量浓度水平测定及来源分析,2021年12月采集了西沙海域6个站位的0~200m深度分层海水样品共24个。6个站位的温度、盐度、浊度、溶解氧、有色可溶性有机质和叶绿素的垂直剖面数据由盐温深测量系统现场测定... 为开展南海西沙海域海水重金属质量浓度水平测定及来源分析,2021年12月采集了西沙海域6个站位的0~200m深度分层海水样品共24个。6个站位的温度、盐度、浊度、溶解氧、有色可溶性有机质和叶绿素的垂直剖面数据由盐温深测量系统现场测定。海水样品中的重金属质量浓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测定,各站位Cu、Pb、Zn、Cd、Ni、Cr、As、Fe、Mn的质量浓度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22~20.79μg·L^(-1)、未检出~0.25μg·L^(-1)、1.90~15.90μg·L^(-1)、0.13~0.17μg·L^(-1)、0.54~1.31μg·L^(-1)、0.29~0.33μg·L^(-1)、2.93~3.17μg·L^(-1)、0.39~1.23μg·L^(-1)、0.35~1.14μg·L^(-1);Hg在各站位均未检出。仅有D2~D4站位的5m层海水中Cu或Zn浓度超过国家海水水质一类标准(GB 3097-1997),重金属的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受陆源输送、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西沙海域海水中重金属主要存在3类来源:船舶排放、陆源农业径流、陆源碎屑和工业生产排放。文章中的海水重金属质量浓度基本在南海海域前人报道值范围内,但表层海水中Cu、Pb、Zn、Cd质量浓度与1998年南海海域背景值比较有数量级的升高,可能反映了近年来区域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船舶污染 西沙海域 来源分析
下载PDF
中新世礁相碳酸盐岩沉积构成及成礁模式--以西沙海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新伟 许红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94-202,共9页
结合最新钻井、地震资料,剖析了中新世生物礁体沉积构成以及成礁演化模式。揭示了研究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藻,其次为六射珊瑚,附礁生物以有孔虫和介形虫为主。根据是否发育造礁生物将岩石分为礁格架-骨架岩和非礁格架-骨架岩2类,前者包... 结合最新钻井、地震资料,剖析了中新世生物礁体沉积构成以及成礁演化模式。揭示了研究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藻,其次为六射珊瑚,附礁生物以有孔虫和介形虫为主。根据是否发育造礁生物将岩石分为礁格架-骨架岩和非礁格架-骨架岩2类,前者包括珊瑚藻格架和珊瑚骨架焦白云岩及红藻-仙掌藻白云岩2种,非礁骨架岩分为生物碎屑灰岩、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3种。沉积相包括礁格架相、礁坪相、礁后滩相、泻湖相和生物碎屑滩相5种。中新世生物礁是在相对海平面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沉积演化的,属于加积-退积型生物礁沉积旋回,礁体发育期可分为奠基、初始繁盛、顶峰、暴露衰退4个阶段,暴露衰退末期发生强烈的白云化作用,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形成较好的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格架-骨架岩 成礁模式 沉积构成 中新世 西沙海域
原文传递
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工业革命以来的海温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会领 余克服 +3 位作者 施祺 陶士臣 严宏强 刘国辉 《热带地理》 2017年第5期701-707,共7页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永兴岛发育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构建了珊瑚骨骼生长率温度计,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工业革命以来(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变化序列。结果发现: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的波动范围26.1~28.5℃,平均值为...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永兴岛发育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构建了珊瑚骨骼生长率温度计,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工业革命以来(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变化序列。结果发现: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的波动范围26.1~28.5℃,平均值为27.27℃。1880―1892年为降温期,西沙海域SST波动下降,在1892年达到近百年来的最低值(26.1℃)。1893―1935年为西沙海域SST低温平台期,SST以波动为主;1936―1957年西沙海域SST先升后降,变化呈单峰模式。1957―2003年,SST呈现快速增温趋势。2003―2007年,西沙海域SST出现"增温停滞"现象。在年代际尺度上,西沙海域SST的整体变化模式可能受气候系统准60 a周期调控。在年际尺度上,冬季风强度、火山活动以及ENSO等共同对西沙海域SST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暖可能在1957年之后才成为西沙海域SST增温的主要驱动因素。2003―2007年西沙海域出现的降温趋势是对全球"增温停滞"的响应,是自然强迫和人为强迫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沙海域SST这种短暂的降温趋势很可能随着自然强迫作用的减弱而重新被增温模式所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生长率 SST 工业革命 西沙海域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域的表层流特征
7
作者 钟广见 郭丽华 韦成龙 《南海地质研究》 2013年第1期14-17,共4页
采用地震拖缆偏移羽角计算西沙海域西北的表层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流沿北西一南东向运动,运动方向与潮汐运动相关。但在研究区东北存在一个由北西向东南单向流动的海流F1,F1受潮汐的影响顺潮时流速增大、逆潮时流速变小,F1可能... 采用地震拖缆偏移羽角计算西沙海域西北的表层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流沿北西一南东向运动,运动方向与潮汐运动相关。但在研究区东北存在一个由北西向东南单向流动的海流F1,F1受潮汐的影响顺潮时流速增大、逆潮时流速变小,F1可能是“东沙群岛北侧的一支偏西向海流”向西的一个分支;在研究区西南存在一个由东南向北西单向流动的海流砣,可能是南海西南表层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沙海域 表层流
原文传递
西沙海区全新世海面温度变化幅度推算 被引量:6
8
作者 余克服 陈特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5,共4页
根据南海西沙海洋站表层海温(SST)资料及附近SCS90-36井(柱状样)前人测量的δ18O、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标(U37k)等资料,用4种方法重新推算全新世古 SST,得出西沙海区全新世 200 a尺度 SST变化幅度为... 根据南海西沙海洋站表层海温(SST)资料及附近SCS90-36井(柱状样)前人测量的δ18O、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标(U37k)等资料,用4种方法重新推算全新世古 SST,得出西沙海区全新世 200 a尺度 SST变化幅度为 2.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沙海区 全新世 古海温推算 海洋表面温度 氧同位素
下载PDF
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3
9
作者 余景 胡启伟 +2 位作者 李纯厚 张鹏 毛江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3,共12页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场)对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量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鸢乌贼资源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25~28.5℃、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Chl a)0.1~0.16mg/m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叶绿素a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资源量最高的SST范围为27~28.5℃、Chl a范围为0.1~0.13mg/m3。西沙-中沙海域春季Chl a峰值出现在3月份,该时期为鸢乌贼的繁殖高峰期。鸢乌贼的资源量在5月份达到峰值,其对Chl a的响应时间延迟约2个月。此外,2008年春季鸢乌贼资源量波动较大,与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西沙-中沙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标准化 海洋环境 遥感 西沙-中沙海域
下载PDF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陆化杰 陈子越 +1 位作者 宁欣 陈新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00-1608,共9页
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蕴藏着大量的渔业生物学及生态学信息。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变化与... 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蕴藏着大量的渔业生物学及生态学信息。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变化与胴长、体质量、净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鸢乌贼的角质颚色素沉积变化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个体角质颚色素沉积速度快于雄性;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质量和净重均呈正相关,并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雄性个体角质颚下颚除翼长外,其余各部色素沉积的速度均快于上颚各部;雌性个体上颚各部色素沉积速度均快于下颚。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和对该资源的有效开发及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色素沉积 中国南海 西沙群岛海域
原文传递
个体差异对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子越 陆化杰 +3 位作者 童玉和 刘维 张旭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01-2510,共10页
角质颚结构稳定、信息量大,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的重要材料。根据2017年 5 8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个 体差异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 ... 角质颚结构稳定、信息量大,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的重要材料。根据2017年 5 8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个 体差异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 (UCL)、上喙宽(URW)、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喙长 (LRL)和下侧壁长(LLWL)可作为外形特征因子描述鸢乌贼角质颚的外形变化。方差分析 (ANOVA)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结果显示,主要外形特征因子在不同性别、不同胴 长组和不同性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主要外形特征因子与脊突长(CL)的比值基 本稳定。研究表明,在个体生长过程中,角质颚各区的比例基本稳定,胴长121~150 mm 和性腺成熟度Ⅲ期可能是鸢乌贼角质颚外形生长的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个体差异 外形变化 中国南海 西沙群岛海域
下载PDF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元素组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化杰 陈子越 +4 位作者 童玉和 张旭 刘维 程馨 陈新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3-660,共8页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其微化学被广泛用于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群体划分等研究领域.本文根据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2017年5—8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20枚鸢乌...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其微化学被广泛用于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群体划分等研究领域.本文根据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2017年5—8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20枚鸢乌贼耳石的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主要由55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磷(P)、硅(Si)、镁(Mg)、钾(K)、硼(B)、铁(Fe)和钡(Ba).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间Ca、Sr、Na、P、Si、Mg、K、Fe、Ba和B的分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孵化群体间Ca、P、B、Fe和Ba的分布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Si、Sr、Mg、Na和K则差异显著;不同耳石部位间除了Ca和Fe的分布不存在群体间差异外,Sr、Na、P、K、Si、Mg、B、和Ba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Sr、Na、K和Mg可能比较适合用于鸢乌贼群体划分和生活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元素组成 西沙群岛海域 中国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