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寅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36,共8页
为弥补认知语言学之不足,我们尝试将其修补为"体认语言学",且提出了该学科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本文据此简析了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性成因,认为其前项主要是基于生活经验(体)来预设;后项是对前项... 为弥补认知语言学之不足,我们尝试将其修补为"体认语言学",且提出了该学科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本文据此简析了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性成因,认为其前项主要是基于生活经验(体)来预设;后项是对前项进行超常逻辑推理(认)得出的正题。它不仅是一种修辞策略,更是汉民族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体认方式,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揭示了从"体"到"认"的升华。基于认知语言学所建立的"认知修辞学"也可据此顺理成章地修补为"体认修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体认修辞学 歇后语 体认性
原文传递
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马利军 张积家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92,共9页
本文通过对400条歇后语(喻义型歇后语和谐音型歇后语)的语义性质进行评定分析,揭示歇后语的内部关系,即歇后语是否可以"歇后",歇后语的语义性质如何影响歇后语理解,同时提出歇后语内部关系的修辞说。
关键词 歇后语 语义性质 理解 修辞说
下载PDF
歇后语的结构与功能再探 被引量:19
3
作者 束定芳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共10页
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但又普遍存在的表达形式。以前的歇后语研究主要关注歇后语的分类、来源等问题,对歇后语的形成机制、使用特点和认知功能鲜有论述。本文采用语料库统计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歇后语的歇后情况、使用意图和使用... 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但又普遍存在的表达形式。以前的歇后语研究主要关注歇后语的分类、来源等问题,对歇后语的形成机制、使用特点和认知功能鲜有论述。本文采用语料库统计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歇后语的歇后情况、使用意图和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解释了歇后语的形成机制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解释。本文发现:(a)歇后语有熟悉程度之分,有熟语化歇后语和临时歇后语之分。越不熟悉的(或临时的)歇后语越不能省掉后面部分。歇后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后半部分,除非已经高度熟语化,其真实含义往往不能通过推理得到理解;(b)歇后语中的"歇后"部分往往是所使用的转喻和隐喻的依据,或称喻底,而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目标域;(c)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歇后语用得多与"幽默"和"聪明"等品质联系在一起;歇后语的使用与一般的隐喻和转喻不同,其认知功能已经弱化,主要是其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隐喻 转喻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分形理论视域下歇后语生成机制新解 被引量:11
4
作者 廖巧云 高梦婷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70,共10页
本文在分形理论视域下,提出了歇后语生成机制分析框架即"表象-概念自相似性模型",对歇后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歇后语的生成,在特定语境作用和意向性主导下,表达主体对表达对象产生感觉和感受,形成意欲表达的意向内容,并... 本文在分形理论视域下,提出了歇后语生成机制分析框架即"表象-概念自相似性模型",对歇后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歇后语的生成,在特定语境作用和意向性主导下,表达主体对表达对象产生感觉和感受,形成意欲表达的意向内容,并选择歇后语这一表达方式;基于前言和后语之间的自相似性,并依靠关联传承手段,实现从后语向前言的自相似性转换;再基于后语即"概念整体"的一个分形(前言)提取能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可能性特征,并以此构建"A是B"表达式,最后生成能反映话语交际意图的歇后语表达。其中,基于前言与后语即分形与整体之间的自相似性提取可能性特征成为歇后语生成过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生成机制 分形 自相似性转换 可能性特征提取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俞建梁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56-59,共4页
转喻不管在歇后语的直义的认知还是歇后语形式的建构都起着重要作用,而隐喻则对形成歇后语的常规意义的图式起着关键的认知作用。歇后语经过转喻和隐喻而获得常规意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果关系的整合是社会... 转喻不管在歇后语的直义的认知还是歇后语形式的建构都起着重要作用,而隐喻则对形成歇后语的常规意义的图式起着关键的认知作用。歇后语经过转喻和隐喻而获得常规意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果关系的整合是社会习俗的主要理据。歇后语的常规意义在具体的语境中经过概念整合产生新的突生意义,这又是一个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义学 歇后语 转/隐喻 因果关系 概念合成理论
下载PDF
粤语歇后语语义性质及其内部关系研究——兼与汉语歇后语数据对比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利军 梁俊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文章选取358个粤语喻意型歇后语,请大学生评定语料的各项语义性质,探讨语义性质及其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粤语喻意型歇后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可理解度、可表象度、前后语节语义一致度和趣味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习得... 文章选取358个粤语喻意型歇后语,请大学生评定语料的各项语义性质,探讨语义性质及其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粤语喻意型歇后语的预测度、熟悉度、可理解度、可表象度、前后语节语义一致度和趣味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习得年龄与其他语义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熟悉度是影响粤语语汇预测度的主要因素;前后语节语义一致度、可表象度和熟悉度是影响语料可理解度的主要因素。粤语歇后语在理解进路与汉语歇后语存在差异,个体更多关注其前后语节的"同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语 歇后语 喻意型 语义性质 熟悉度
下载PDF
世界语言文化中“词汇化的能产的超微型喜剧系统”——汉语歇后语价值的重新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陈佳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6-183,196,共8页
一般认为,中国的喜剧创作落后于西方,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并非长于幽默。其实不然,作为汉语中独特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喜剧精神的极好体现。歇后语不但是一种修辞格,也是汉语词汇体系的子集,还是一种喜剧样式。以往认为... 一般认为,中国的喜剧创作落后于西方,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并非长于幽默。其实不然,作为汉语中独特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喜剧精神的极好体现。歇后语不但是一种修辞格,也是汉语词汇体系的子集,还是一种喜剧样式。以往认为,歇后语是由"引语"和"说明语"两部分组成的,其实这并不准确。一个歇后语应该包含三个条件:"引语"、"说明语"、(引语和说明语之间的)"停顿"。正是由于"引语+停顿+说明语"这样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才典型地体现了"悬念+渲染+反转"的喜剧结构形态。而兼具"词汇集"和"修辞格"的特性,更使其呈现为世界语言文化体系中一种与众不同的"词汇化的能产性的超微型喜剧",成为中国人喜剧精神的独特体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超微型喜剧 词汇化 能产性 文化成见
下载PDF
Analysis of Chinese Xiehouyu from a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Reference-Point
8
作者 GUO Wei GAO Wen-che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11期1016-1021,共6页
Xiehouyu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unique and refined, and the cultural load is rich and heavy. The use of Xiehouyu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ry works reflects the speaker’s cognitive ability and lan... Xiehouyu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unique and refined, and the cultural load is rich and heavy. The use of Xiehouyu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ry works reflects the speaker’s cognitive ability and language skills of operating and blending cognitive concepts dynamically. Langacker’s reference-point theory has a high explanatory power and is a basic cognitive mode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understanding of Xiehouyu by using reference-point theory, aiming at explaining its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ehouyu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cognitive mechanism
下载PDF
汉语歇后语的图形背景理论阐释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金金 刘丽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7-38,共2页
图形背景理论为汉语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认知依据,图形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突显原则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图形背景理论重点分析了三类比较特殊的歇后语,并指出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形成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突显原则 认知参照点 歇后语
下载PDF
从符号学视角看歇后语的汉译英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洪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5-87,共3页
回顾了前人对歇后语的分类及其翻译策略,指出歇后语分类和英语译名存在混乱现象这一问题。从符号学的视角对歇后语进行重新分类并从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理论视角对这一汉语特有的文字游戏进行分析,并提出作者自己的翻译策略—评译,并举... 回顾了前人对歇后语的分类及其翻译策略,指出歇后语分类和英语译名存在混乱现象这一问题。从符号学的视角对歇后语进行重新分类并从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理论视角对这一汉语特有的文字游戏进行分析,并提出作者自己的翻译策略—评译,并举例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歇后语 翻译 评译
下载PDF
《西游记》中的俗语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爱卿 秦建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04-109,共6页
近代汉语俗语研究是汉语俗语史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把《西游记》中的俗语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西游记》中俗语的引用体例、分类、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来源及其在俗语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近代汉语俗语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近代汉语 《西游记》 俗语 谚语 歇后语 惯用语
下载PDF
汉语歇后语的框架理论阐释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蕾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5-97,共3页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汉语歇后语置于框架理论之下对其生成与识解进行阐释,认为汉语歇后语的前段为其后段的生成及识解提供了框架背景。
关键词 认知 框架理论 汉语歇后语
下载PDF
Idiom:习语、成语还是熟语?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林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6-79,共4页
本文考察了英语和汉语的相关资料,认为英语的id iom这个词,其合适的汉译是熟语。然而,汉语中有两类英语中所没有的特殊熟语———成语、歇后语。它具有英语熟语所没有的特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IDIOM 习语 熟语 成语 歇后语
下载PDF
从图形-背景论分析汉语歇后语的理解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红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0-72,共3页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理解机制 图形-背景理论
下载PDF
论歇后语的同义手段
15
作者 宋惠娟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5-68,共4页
歇后语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汇,其形式和意义都颇具特色。文章对揭示相同或相近意义的歇后语进行分析,概括了构成歇后语的同义手段的两种情况:同义歇后语和同一歇后语的不同变体,通过对这两种同义手段的差异剖析,揭示了歇... 歇后语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汇,其形式和意义都颇具特色。文章对揭示相同或相近意义的歇后语进行分析,概括了构成歇后语的同义手段的两种情况:同义歇后语和同一歇后语的不同变体,通过对这两种同义手段的差异剖析,揭示了歇后语的同义手段形成的原因和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同义手段 同义歇后语 歇后语的变体
下载PDF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轶群 王文斌 《台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1-44,共4页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蕴含丰富的隐喻意义。概念合成是一种先进的隐喻阐释理论。基于概念合成的歇后语认知解读研究不仅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歇后语认知解读路线,同时考察并完善了概念合成理论需要充实的内容。空间关联和...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蕴含丰富的隐喻意义。概念合成是一种先进的隐喻阐释理论。基于概念合成的歇后语认知解读研究不仅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歇后语认知解读路线,同时考察并完善了概念合成理论需要充实的内容。空间关联和冲突、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规约化等重要认知机制以及文化影响因素需整合入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以加强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概念合成理论 空间关联和冲突 理想化认知模型 规约化
下载PDF
从符号学视角看《红楼梦》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琼 《湘南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0-63,78,共5页
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探讨了歇后语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有关歇后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的策略,指出歇后语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
关键词 符号学 文化差异 意义传递 《红楼梦》 歇后语
下载PDF
巴渠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之十一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正平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16-21,共6页
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 ,是巴渠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极为广泛的短谣。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精华 ,这些短谣深入浅出地、高度概括地、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
关键词 民间谚语 歇后语 谜语 巴渠民间文学 巴渠民俗 口头语言艺术
下载PDF
歇后语人物形象中的意识文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缑新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08-113,共6页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它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历史上的圣贤君师,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底层的小人物,想像中的神仙鬼怪、宗教人物四类。歇后语中对这四类人物的形象和价值取向的描写,...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一种来自于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它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历史上的圣贤君师,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底层的小人物,想像中的神仙鬼怪、宗教人物四类。歇后语中对这四类人物的形象和价值取向的描写,反映了我国民间笃信道、佛,追求情义、正义以及国民性格中歧视弱小、圆滑世故的民族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人物 价值取向 思想意识
下载PDF
歇后语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虹 代历楠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74,共6页
针对歇后语以往研究中认知转喻角度解释的不足,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确定歇后语是认知语用现象,言外转喻属性归纳加强联想的因果推理为其生成和解读模式;(2)明晰歇后语推理过程中属性、意识、意向性和含意等不同概念之间的同质性质... 针对歇后语以往研究中认知转喻角度解释的不足,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确定歇后语是认知语用现象,言外转喻属性归纳加强联想的因果推理为其生成和解读模式;(2)明晰歇后语推理过程中属性、意识、意向性和含意等不同概念之间的同质性质,意识和属性相互提炼,属性≈意向性≈含意解读,属性归纳加强联想操作只不过是在意向性和含意等非操作性概念中的一种明确化步骤植入。本文以歇后语为研究目标和语料,以言外转喻作为理论框架,重申言外转喻属性操作模式为含意获取最简方案,证明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 言外转喻 意向性 因果化 歇后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