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多平面重组诊断非裂孔性膈疝的价值 被引量:16
1
作者 陶军华 曹和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5-77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非裂孔性膈疝(nonhiatus diaphragmatic hernia,NH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3例NHDH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8例,Morgagni疝3例(1例经手术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非裂孔性膈疝(nonhiatus diaphragmatic hernia,NH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3例NHDH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8例,Morgagni疝3例(1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9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3例。2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师先后回顾分析MSCT横断位及MPR表现,观察有无横膈异常升高、膈肌连续性中断缺损、"颈圈征"及"内脏依靠征"等征象作为NHDH诊断依据,并分别作出判断。结果 22例MSCT横断位及MPR图像见膈上大小不等的疝囊及内容物,膈肌连续性中断。横断位显示13例,MPR显示22例(t=4.97,P<0.05)。2例Bochdalek疝误诊为膈肌衰老,1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较大Morgagni疝误诊为脂肪瘤,4例创伤性膈疝首诊提示诊断,2例医源性膈疝漏诊,术前诊断率56.5%;术后回顾分析横断位14例(60.7%)提示NHDH,结合MPR21例(91.3%)提示NHDH诊断(t=4.33,P<0.05)。结论 MSCT MPR能够清晰显示NHDH膈肌连续性中断及膈上疝囊与膈肌的关系,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疝 非裂孔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食管裂孔网膜疝 被引量:9
2
作者 曹和涛 陆健 +7 位作者 周亚生 刘婷婷 田浩 生晓惠 陈小华 张勤慧 包雪平 刘晓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诊断食管裂孔网膜疝(EHOH)的价值。方法 5例经手术证实的EHOH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贲门部测量食管裂孔(EH)大小。以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胃左动脉...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诊断食管裂孔网膜疝(EHOH)的价值。方法 5例经手术证实的EHOH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贲门部测量食管裂孔(EH)大小。以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胃左动脉(GLA)穿EH及贲门位置正常作为EHOH诊断标准,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生分别回顾性分析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结果 5例横断位均显示EH膈上大小不等囊状脂肪密度影,其中椭圆形2例、类圆形2例及分叶形1例,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增强有强化;1例伴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例伴小网膜转移,3例伴腹腔积液;2例判断准确。5例MPR直观显示脂肪囊与腹腔脂肪相连,4例GLA穿EH,主干僵直和食管支附近呈"∩"形特征形态;5例均作出准确诊断。结论 MSCT MPR清晰显示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及GLA穿EH的形态特征,对EHOH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程祝忠 肖燕 +5 位作者 杨宇洁 曹英 何韧 席晓秋 许国辉 黄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8-78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4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作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结果11例腭部良性...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腭部肿瘤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肿瘤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4例,均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作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结果11例腭部良性肿瘤表现为卵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边界清楚,4例伴有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4例腭部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9例伴有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邻近结构受侵,6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双肺转移。结论CT增强结合MPR图像处理技术可对腭部肿瘤作出准确定位诊断,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判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下载PDF
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MSCT多平面重组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和涛 黄春峰 +1 位作者 陶军华 贺新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48-1651,共4页
目的探讨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tiple planar-reconstraction,MPR)成像方法及其形态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3例非裂孔性膈疝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18例,Morgagni疝8例(4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 目的探讨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tiple planar-reconstraction,MPR)成像方法及其形态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3例非裂孔性膈疝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18例,Morgagni疝8例(4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DH)21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iatrogenic diaphragmatic hernia,IDH)6例(2例经手术证实)。5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MPR倾斜横断位直接显示和冠状或矢状位重组测量横断位定点描绘(简称测量法)间接显示两种方法,观察膈肌破口大小、形态特征及显示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各类非裂孔性膈疝破口形态主要有类圆形和椭圆形/梭形两类。MPR倾斜横断位及测量法分别显示Bochdalek疝12例(66.7%)和14例(77.8%),Morgagni疝4例(50%)和5例(62.5%),TDH17例(80.9%)和18例(85.7%),IDH6例(100%)和6例(100%);总显示率分别为73.6%和81.1%(χ2=1.08,P>0.05)。非创伤类膈疝破口形态主要为椭圆形/梭形,创伤类膈疝(IDH属于创伤类膈疝)主要为类圆形(P<0.05)。TDH破口长短径显著大于其他各类膈疝(P<0.05)。10例两种方法均未能显示较完整膈疝破口形态。结论 MPR倾斜横断位和测量法能直接或间接显示绝大多数各类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特征,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指导手术提供比较直观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疝 非裂孔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原文传递
高位网膜囊上隐窝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和涛 苏海 +4 位作者 陆健 王鸿帼 吴献华 黄虹 周亚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2-886,共5页
目的探讨高位网膜囊上隐窝(HSOR)形成机制及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方法搜集MSCT横断位腔静脉裂孔(VCH)和食管裂孔(EH)发现囊状脂肪或水样密度影122例,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分析其形态、大小、毗邻、与网膜囊连通关系及... 目的探讨高位网膜囊上隐窝(HSOR)形成机制及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方法搜集MSCT横断位腔静脉裂孔(VCH)和食管裂孔(EH)发现囊状脂肪或水样密度影122例,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分析其形态、大小、毗邻、与网膜囊连通关系及相关临床特点。结果 122例中脂肪密度影104例,水样密度影18例,位于VCH和EH的依次为58例、8例和46例、10例。其形态以半月形、类圆形或椭圆形为主,EH者显著大于VCH者。121例MPR直观显示其底部裂隙状脂肪或水样密度影与网膜囊相连及19例胃左动脉、2例VCH网膜小血管穿越膈肌裂孔,证实HSOR为SOR脂肪积聚或积液突入膈肌裂孔形成。HSOR临床诊断肝硬化及>50岁人群检出率显著增多,其腹部矢状径也显著增大(P<0.05)。结论 VCH和EH内半月形、类圆形及椭圆形脂肪或水样密度影、底部与网膜囊相连及网膜血管穿越膈肌裂孔为HSOR的MSCT MPR特征性表现;肥胖、肝硬化及高龄是其形成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囊上隐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原文传递
咽鼓管上隐窝形态与胆脂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虹 曹和涛 +5 位作者 陆健 王鸿帼 张勤慧 刘婷婷 苏海 周亚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咽鼓管上隐窝(STR)形态与胆脂瘤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STR骨性结构完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肉芽肿型)16例(18耳)、胆脂瘤71例(71耳)的MSCT资料,将其分成胆脂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及正常组(所有健耳... 目的探讨咽鼓管上隐窝(STR)形态与胆脂瘤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STR骨性结构完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肉芽肿型)16例(18耳)、胆脂瘤71例(71耳)的MSCT资料,将其分成胆脂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及正常组(所有健耳)三组,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测量各组STR前后径(AP)、横径(T)、上下径(SI),比较各组间、正常组左侧及右侧STR大小及结合STR形态前后诊断准确性。每两组间STR三径线均值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测量结果。结果胆脂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正常组左侧及右侧耳STR的AP、T和SI平均值分别为:2.82±0.87、2.99±0.74和2.53±0.71;3.65±1.21、3.39±0.72和3.57±0.4;4.25±1.22、3.75±0.99和4.02±0.98及4.06±1.08、3.80±0.71和3.80±1.03。其中胆脂瘤组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胆脂瘤组与正常组AP、T和SI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与正常组及正常组不同侧别耳AP、T和SI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STR形态本组诊断准确性由73.0%提高到89.9%。AP、T和SI诊断胆脂瘤的准确性分别为76.8%、69.7%和84.5%。结论胆脂瘤患耳STR主要径线显著小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耳及所有正常耳;推测STR形态较小或为一种先天变异状态,为胆脂瘤易患因素之一,可作为影像辅助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鼓管上隐窝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多平面重组 中耳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