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功能低下疾病患者肺结核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有才 沈明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1-33,T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几种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肺结核患者的X线和CT所见。方法回顾分析糖尿病患者68例,肾病综合症患者20例,SLE患者12例,8例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X线及胸部CT所见。结果X线和CT表现,糖尿病肺结核:大片浸润病灶45例,浸润病灶内多发空... 目的探讨几种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肺结核患者的X线和CT所见。方法回顾分析糖尿病患者68例,肾病综合症患者20例,SLE患者12例,8例AIDS患者合并肺结核的X线及胸部CT所见。结果X线和CT表现,糖尿病肺结核:大片浸润病灶45例,浸润病灶内多发空洞40例,散在大小不等浸润病灶可不按肺段分布23例,支气管播散病灶21例;部分病例合并胸水10例。肾病综合症或SLE肺结核: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5例,大小不等浸润病灶17例,合并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4例;AIDS肺结核:肺内斑片阴影合并有淋巴结肿大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有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免疫功能低下疾病患者的肺结核,肺内结核病灶容易形成大片干酪病灶并合并空洞,结核肺内播散,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及非结核好发部位发生浸润结核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疾病 结核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肺结核影像特征分析——附240例报告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勤 张青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皮肌炎。方法回顾性分析并发肺结核的82例糖尿病患者、17例SLE患者、17例RA患者、5例皮肌炎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并与120例单...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皮肌炎。方法回顾性分析并发肺结核的82例糖尿病患者、17例SLE患者、17例RA患者、5例皮肌炎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并与12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对照。结果与单纯肺结核相比,糖尿病肺结核病灶多发生在非结核好发部位(P<0.01),多表现为干酪性坏死与空洞样病变(P<0.01),病灶多呈支气管播散(P<0.01),而纤维增殖灶少见(P<0.01)。SLE、RA、皮肌炎长期应用激素肺结核表现为粟粒状阴影的明显多见(P<0.01),其中不均匀性粟粒状阴影更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单纯肺结核组未曾见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在影像学表现上有明显差别,应引起临床医师在诊断、鉴别诊断上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肺结核 x线计算机/ct
下载PDF
肺部曲霉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毛明辉 赵蓓蕾 +3 位作者 徐振明 曹鄂洪 施毅 赵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2493-2495,2499,共4页
目的探讨肺曲霉病(pulmonaryaspergillosis,PA)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有效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肺曲菌病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原学以及基础疾病和治疗反应等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PA均为秋冬发病;肺曲菌病往往伴有... 目的探讨肺曲霉病(pulmonaryaspergillosis,PA)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有效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肺曲菌病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原学以及基础疾病和治疗反应等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PA均为秋冬发病;肺曲菌病往往伴有基础疾病,80%PA患者有发热,其中稽留热占50%,间歇热占32.5%,驰张热占17.5%,36.7%伴有皮下瘀血;46.7%伴有眼底充血,其余症状体征差异均无显著性;病原菌以烟曲霉为主73.3%,PA亚型之间与WBC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化指标:AST、ALT、LDH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D4/CD8检查22例,其中63.4%明显降低,36.6%正常,PA各亚型的影像学表现不相同,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注射液在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A发病时常伴有基础疾病,多数PA患者有发热,病原菌以烟曲霉为主,本组病例发现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PA与二性霉素B有相同的疗效,但肺曲霉病关键在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曲霉病 基础疾病 影像学 病原学 伊曲康唑
下载PDF
胆石性肠梗阻的X线与螺旋CT诊断分析
4
作者 朱玉胜 吴林霖 颜志平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09年第10期42-44,共3页
目的提高X线和CT在胆石性肠梗阻中的认识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2005年经手术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资料4例,且术前都进行过X线和CT检查;其中,年龄在70-88岁,平均年龄为76岁。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可见肠腔内异位结石,肝内胆... 目的提高X线和CT在胆石性肠梗阻中的认识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2005年经手术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资料4例,且术前都进行过X线和CT检查;其中,年龄在70-88岁,平均年龄为76岁。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可见肠腔内异位结石,肝内胆管积气、胆囊窝结构紊乱;结石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2.5-5.0cm,其中1例为单个结石,3例为多个结石聚集在一起;梗阻以上肠管扩张,并见气液平面;而所有病例X线表现中都见气液平面,伴有肠管扩张,其中只有1例可见阳性结石;术前4例CT诊断准确率达到100%。结论胆石性肠梗阻在X线上表现为气液平面,肠管扩张,而无明确典型表现;CT在胆石性肠梗阻中有典型表现,既能定性又能定位;CT是胆石性肠梗阻最佳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性肠梗阻 x线与螺旋ct 诊断分析
下载PDF
320排CT肺血管减影成像对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朱乐 雷子乔 +5 位作者 余建明 杨明 罗雄 蔡晓明 王勇 梁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CT肺血管减影成像(DSCTPA)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79例临床怀疑PE患者行DSCTPA,先进行CT平扫,后立即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并将两组图像加载到Sure-Subtraction Lung软件进行处理,得到两组视图模式图像:Tissu... 目的探讨320排CT肺血管减影成像(DSCTPA)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79例临床怀疑PE患者行DSCTPA,先进行CT平扫,后立即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并将两组图像加载到Sure-Subtraction Lung软件进行处理,得到两组视图模式图像:Tissue模式为碘分布图融合肺动脉血管像(CTPA+碘图),Vessels模式为减影后肺动脉血管图像(CTPA+血管像)。由2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2组图像和CTPA图像进行分析,肺动脉血管按肺动脉干,叶、段、亚段及以下,分别记录各患者栓子的数目与位置。研究图像显示方法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结果每个病例减影后处理平均耗时3.5 min,按标准测得血栓共326个,其中位于主干35个,叶肺动脉76个、段肺动脉133个、亚段及以下82个。CTPA图像、CTPA+血管像以及CTPA+碘图3组显示PE总栓子数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87.7%/91.7%/96.6%、82.9%/85.2%/83.7%、12.3%/8.3%/3.4%和17.1%/14.8%/16.3%。CTPA、CTPA+血管像、CTPA+碘分布图三种方法在各肺段栓子检出率为肺叶动脉96.1%/97.4%/98.7%,肺段动脉85.7%/92.5%/97.0%和肺亚段动脉及以下76.8%/81.7%/92.7%。结论DSCTPA成像一次减影可同时得到2组模式图像,有助于提高对周围肺动脉的显示能力和反映碘剂在肺实质的分布。CTPA图像结合碘分布图和血管减影图,不仅提高了亚段及以下段PE栓子的诊断检出率,而且可评价肺动脉栓塞后肺实质血流灌注的变化,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术 减影ctA 肺栓塞
原文传递
钙质砂颗粒内孔隙三维表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博 库泉 +1 位作者 吕珂臻 汪华斌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41-48,共8页
南海钙质砂颗粒形状复杂,颗粒棱角突出且面孔隙与内孔隙结构发达.为了准确表征钙质砂内孔隙三维形态,本文借助高精度X射线μCT扫描技术,得到钙质砂颗粒高精度断层图像.通过对原始CT扫描断层图像切割、除噪、二值化等一系列操作,重构得... 南海钙质砂颗粒形状复杂,颗粒棱角突出且面孔隙与内孔隙结构发达.为了准确表征钙质砂内孔隙三维形态,本文借助高精度X射线μCT扫描技术,得到钙质砂颗粒高精度断层图像.通过对原始CT扫描断层图像切割、除噪、二值化等一系列操作,重构得到钙质砂颗粒三维图像.由于钙质砂颗粒外形不规则,因此直接提取其内部孔隙较为困难,本文通过对钙质砂颗粒的三维图像进行三维闭合运算等一系列算法的处理,较好地重构了钙质砂内部的三维孔隙.根据块状钙质砂颗粒的外表特征、内孔隙孔隙率的大小、孔径分布曲线形状以及分形维数的大小,可以大致将块状钙质砂颗粒分为两种类型.第1种类型块状钙质砂颗粒外表存在较多沟壑且内孔隙较为发达,第2种类型块状钙质砂颗粒内孔隙较不发达且连通性较低.两种类型块状钙质砂颗粒内孔隙的孔隙率与孔径分布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研究发现,钙质砂颗粒内孔隙较好地符合三维分形特征,且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孔隙率大小成正相关关系.为了深入地研究钙质砂颗粒内部孔隙的连通性,本文通过计算其距离图获得颗粒内孔隙的空间网络模型,对其分析得出,钙质砂颗粒网络模型的配位数分布大体趋势相同,由于两种钙质砂颗粒内孔隙形态的差异,配位数的分布也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 x射线μct扫描 内孔隙 孔径分布 分形维数 孔隙网络分析
下载PDF
心律失常类型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苏伟 钱萍艳 +3 位作者 胡钢峰 丁国良 王婵娟 方向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8-65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图像质量和检查成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心律失常患者795例(实验组),并按心律失常类型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混合性5个亚组。另随机选择...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图像质量和检查成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心律失常患者795例(实验组),并按心律失常类型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混合性5个亚组。另随机选择心律规整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心率变异、需心电编辑比例、CTCA图像质量、可诊断节段、可诊断例数以及辐射剂量等的差异。结果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混合性心律失常分别为59、246、110、222、158例。5个亚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心率变异、需多期相重建、需心电编辑、可诊断节段、可诊断例数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亚组之间的比较显示,窦性心律不齐的检查成功率最高,混合性心律失常则最低,后者与房性、交界性、室性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诊断节段,χ~2=27.47,P=0.000;χ~2=63.27,P=0.000;χ~2=57.86,P=0.000)。结论心律失常类型对CTCA成功率有明显影响,混合性心律失常CTCA成功率最低,有必要对混合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CTCA检查前筛选或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冠状动脉造影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256CT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肖利华 郑晓林 +3 位作者 张玉兰 蔡庆文 李建鹏 袁灼彬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80 k 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5例临床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编入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 k V、300 m As,经滤波反...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80 k 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5例临床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编入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 k V、300 m As,经滤波反投影(FBP)重组;B、C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k V、180 m As,80 k V、180 m As,采用i Dose4迭代重组。对比分析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强化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分1例,4分24例;B组3分2例,4分23例;C组3分5例,4分20例;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2)A、B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强化CT值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CT动脉强化值高于A组(P<0.05)。(3)C组的背景噪声[(12.5±1.9)HU]高于A组[(9.0±1.6)HU](P<0.05);两组的CNR分别为(49.2±9.4)、(43.0±12.6),无统计学差异(P﹥0.05)。(4)A、B、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925.1±48.5)、(571.4±24.2)、(164.1±7.0)m Gy·cm;辐射有效剂量(ED)分别为(2.87±0.15)、(1.77±0.08)、(0.51±0.02)m Sv,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约82.3%。结论 256 CT头颈部CTA采用低管电压(80 k 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能提供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头颈动脉 迭代重建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Latest advances of X-ray imaging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beamline at SSRF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红兰 邓彪 +10 位作者 杜国浩 付亚楠 陈荣昌 周光照 任玉琦 王玉丹 薛艳玲 彭冠云 和友 郭瀚 肖体乔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21,共16页
On May 6, 2009, the X-ray imaging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 beamline(BL13W1) at 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SRF) officially opened to users, with 8–72.5 ke V X-rays. The experimental station is equipped... On May 6, 2009, the X-ray imaging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 beamline(BL13W1) at 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SRF) officially opened to users, with 8–72.5 ke V X-rays. The experimental station is equipped with four sets of X-ray CCD detectors of different pixel size(0.19–24 μm) for on-line phase-contrast imaging and micro-CT imaging with 0.8 μ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1 ms temporal resolution. An in vivo microCT experiment for a living insect was realized in 4 s. An X-ray fluorescence detector is equipped for X-ray fluorescence mapping imaging and X-ray fluorescence micro-CT imaging with 50 μm spatial resolution.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rom the users, several experimental methods, such as X-ray spiral micro-CT, Xray local micro-CT, X-ray fast micro-CT, X-ray grating-based differential micro-CT, X-ray fluorescence microCT and X-ray quantitative micro-CT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nearly 60 papers related to those developments for this beamline have been published. Moreover, the beamline has realized the remote fast CT reconstruction,providing a great convenience for the users to process experimental data at their offices. As of August 2014,the beamline has offered the user beamtime of(23 145 h), from which 232 user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including 151 SCI papers and 55 papers with SCI impact factor > 3.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user paper outcome keep a steady increase. Some typical user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成像 生物医学应用 SSRF 光束线 上海同步辐射装置 空间分辨率 荧光检测器 显微ct
下载PDF
用于颗粒土微观力学行为试验的微型三轴试验仪 被引量:12
10
作者 程壮 王剑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3-1129,共7页
颗粒土的微观力学行为(如土颗粒的运动与破碎等)决定着其宏观应力-应变行为,如应变局部化、应力硬化等。为研究颗粒土的微观力学行为,开发了一台微型三轴试验装置。它的轴向加载系统由伺服控制的步进转动马达与涡轮传动的减速器组成,围... 颗粒土的微观力学行为(如土颗粒的运动与破碎等)决定着其宏观应力-应变行为,如应变局部化、应力硬化等。为研究颗粒土的微观力学行为,开发了一台微型三轴试验装置。它的轴向加载系统由伺服控制的步进转动马达与涡轮传动的减速器组成,围压由GDS压力控制器提供,压力室采用高透光率,高强度的轻质材料制成。借助于X射线显微CT及图像处理分析技术,该装置能实现对干砂土微尺寸试样(直径为8 mm,高度为16 mm)在三轴剪切条件下微观特性的无损检测。采用该三轴试验装置对粒径为0.60~1.18 mm的LBS(Leighton Buzzard sand)试样在1.5 MPa的围压下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装置测得应力-应变曲线合理,显微CT图像特征清晰,能够用于颗粒土体微观土力学行为的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三轴仪 x射线显微ct 无损检测 微观力学行为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成像低电压扫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邹平 薛跃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40-1342,共3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00 kV)扫描下肢CT血管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方法将60例行双下肢CTA检查的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A、B两组(A组30例,B组30例),管电压分别采用100 kV、120kV,管电流均采用300 mA,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两...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00 kV)扫描下肢CT血管成像(CTA)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方法将60例行双下肢CTA检查的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A、B两组(A组30例,B组30例),管电压分别采用100 kV、120kV,管电流均采用300 mA,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两组下肢CTA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扫描结束后记录A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20.85 mGy、(2342.78±202.49)mGy·cm,B组分别为33.63 mGy、(3478.72±197.34)mGy·cm。A组CTDIvol、DLP较B组分别降低38%;32.6%,两组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1,P=0.604)。结论 64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可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X线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专家共识(2022年版) 被引量:11
12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 黎海亮 胡鸿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46-851,共6页
X线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院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为了促进X线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的专家,讨论制定了X线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 X线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院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为了促进X线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的临床实践和规范发展,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的专家,讨论制定了X线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专家共识(2022年版)。主要内容包括:(1)X线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前检查、术前准备与患者评估;(2)X线和CT引导下胃造瘘的技术方法选择,手术操作与注意事项;(3)术后观察,造瘘管护理及并发症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和ct引导 胃造瘘术 营养支持治疗 专家共识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CT扫描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磊 吴静泽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8年第13期1685-168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采用磁共振与cT扫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照组采用CT扫描...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采用磁共振与cT扫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照组采用CT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阳性率、漏诊率分别为98.0%、2.0%,对照组阳性率、漏诊率分别为72.0%、24.0%,两组阳性率、漏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958、17.468,均P〈0.05);观察组颅脑损伤位置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030、5.110、11.250、5.430,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32,P〈0.05)。结论通过对CT扫描与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结果的对比发现,磁共振在颅脑损伤中的诊断效果优于CT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自发性出血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范治国 林鸣 +6 位作者 戴捷 李艳 王小妮 马振国 刘坤 毛世梅 董宇杰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第11期54-57,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诊断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MSCTA对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分析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颅内出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MSCTA成像特点,分析评价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诊断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MSCTA对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分析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颅内出血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MSCTA成像特点,分析评价MSCTA在颅内自发性出血病因中的影像价值。结果:在164例患者中,动脉瘤合并出血者37例;血管发育不良伴出血者48例;动静脉血管畸形继发出血者13例;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出血者49例;白血病颅内浸润继发出血者3例;脑转移瘤伴出血者5例;凝血机制障碍继发颅内出血者2例;原因不明出血者7例。治疗前MSCT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者总计132例。MSCTA诊断与最终病理结果符合率达80.5%。结论:MSCTA能够作为颅内自发性出血的一种筛查手段,可为临床明确自发性颅内出血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 自发性脑出血
下载PDF
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8
15
作者 解振林 杨瑾 +4 位作者 文德强 谢昌林 辛恒兴 文浩 崔光彬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0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胸腺囊肿的X线、CT征像,以提高对纵隔区肿块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以来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X线平片、CT表现。结果:3例表现为前上纵隔类园形密度增高块影。1例... 目的:探讨分析胸腺囊肿的X线、CT征像,以提高对纵隔区肿块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以来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X线平片、CT表现。结果:3例表现为前上纵隔类园形密度增高块影。1例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单房的囊性密度肿块影。3例表现为囊壁边缘钙化。3例行CT增强扫描表现为囊壁变薄,囊内无强化。结论:影像学诊断,特别是CT检查是诊断胸腺囊肿病变的重要方法,能够清楚显示肿块内部特征与纵隔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胸腺囊肿术前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囊肿 x线摄影术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下载PDF
基于X-rayμCT技术的玉米籽粒结构特征的粒位效应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银学波 明博 +3 位作者 侯俊峰 王克如 李少昆 谢瑞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4,共7页
玉米籽粒因其在果穗上着生位置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明确籽粒结构特征的粒位效应为玉米的消费、加工和播种质量等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评价提供参考。该研究以3个不同籽粒类型的玉米品种登海618(DH618)、KX3564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利用... 玉米籽粒因其在果穗上着生位置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明确籽粒结构特征的粒位效应为玉米的消费、加工和播种质量等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评价提供参考。该研究以3个不同籽粒类型的玉米品种登海618(DH618)、KX3564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X-rayμCT)技术扫描测试样本,通过图像滤波、阈值分割等图像分析方法重建籽粒3维结构,获取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的胚、胚乳、皮下空腔、胚空腔、硬质胚乳、粉质胚乳、胚乳空腔等结构参数。数据分析表明,籽粒不同结构指标在果穗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从基部到顶部(不考虑果穗两端的极端籽粒),胚、胚乳及硬质胚乳体积线性下降,各指标在果穗上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82~33.36、180.15~296.50及87.13~166.00 mm^(3);胚乳空腔>皮下空腔>胚空腔,果穗中部籽粒的空腔较小且稳定,3个品种表现一致;胚与胚乳的比值在粒位间基本稳定,粉质胚乳体积、硬质胚乳与粉质胚乳的比值从基部至顶部逐渐减小,但不同指标的变化斜率存在差异。3个供试品种的籽粒结构参数不同:DH618果穗不同部位籽粒胚与胚乳的比值大于KX3564和XY335,XY335籽粒硬质胚乳与粉质胚乳的比值大于DH618和KX3564。在籽粒空腔方面,KX3564皮下空腔的比例较高,而XY335胚乳空腔的比例较高。3个品种胚、胚乳、皮下空腔体积在玉米籽粒中的比例平均分别为9.27%、89.87%、0.86%。X-rayμCT扫描技术为玉米籽粒性状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明确果穗籽粒结构的粒位效应有利于全面地掌握玉米果穗上籽粒的性状特征,为玉米的生产、加工及品种改良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玉米 粒位效应 籽粒结构 x-rayμct
下载PDF
First X-ray fluorescence CT experimental results at the SSRF X-ray imaging beamline 被引量:6
17
作者 邓彪 杨群 +2 位作者 谢红兰 杜国浩 肖体乔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02-404,共3页
X-ray fluorescence CT is a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side a specimen.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X-ray fluorescence CT obtained at the SSRF ... X-ray fluorescence CT is a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side a specimen.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X-ray fluorescence CT obtained at the SSRF X-ray imaging beamline (BL13W1) are described. The tes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2D elemental image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a 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lgorithm. In the sample the element Cd was observed. Up to now, the X-ray fluorescence CT could be carried out at the SSRF X-ray imaging beam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fluorescence ct elemental distribution synchrotron radiation
原文传递
X线联合超声波诊断单发性骨软骨瘤的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锦德 王文利 +1 位作者 陈国奋 陈传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90-1393,共4页
目的探讨最适合于基层医院的单发性骨软骨瘤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单发骨软骨瘤病例的影像学检查,分析比较X线、CT及超声波检查的诊断结果及术前的经济消费情况,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结果 X线、CT检查均可以很... 目的探讨最适合于基层医院的单发性骨软骨瘤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单发骨软骨瘤病例的影像学检查,分析比较X线、CT及超声波检查的诊断结果及术前的经济消费情况,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结果 X线、CT检查均可以很好地诊断单发性骨软骨瘤,但X线检查不能诊断肿瘤的软骨帽及周边软组织病变。单纯超声波检查诊断单发性骨软骨瘤的能力有限,但其与CT检查一样,对肿瘤的软骨帽及周边软组织病变诊断较佳。采用"X线+超声波"检查诊断单发性骨软骨瘤的结果与CT检查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产生的总费用低于CT检查所产生的费用(P<0.05)。结论 X线联合超声波检查在单发性骨软骨瘤的诊断中具有与CT检查结果相当的应用价值,还具有更为经济、简便、安全和易随访的优势,在基层医院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瘤 x线摄影术 超声波检查 体层扫描术 x线
下载PDF
分析不同参数对胸部增强CT扫描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连宇 吴宁 耿建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5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胸部增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探讨胸部增强CT扫描的诊断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在4台CT设备上扫描的297例患者扫描数据,按设备型号分为设备A组、设备B组、设备C组和设备D组,比较CT设备... 目的:分析胸部增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探讨胸部增强CT扫描的诊断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在4台CT设备上扫描的297例患者扫描数据,按设备型号分为设备A组、设备B组、设备C组和设备D组,比较CT设备间扫描序列的差别,统计分析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4组设备对所有病例扫描的CTDIvol值分别为(12.18±4.13)mGy、(8.86±3.18)mGy、(10.70±5.18)mGy和13.59 mGy,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58,P<0.05);4组病例的DLP值分别为(433.54±145.18)mGy·cm、(311.62±112.75)mGy·cm、(368.04±181.22)mGy·cm和(475.75±34.25)mGy·cm,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3,P<0.05);4组病例的ED值分别为(6.07±2.03)、(4.36±1.58)、(5.15±2.54)和(6.66±0.48)m Sv,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2,P<0.05)。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均有差异。结论:胸部增强CT扫描患者的受照剂量与CT机型号及采集参数相关,自动管电流模式下患者的有效剂量低于固定管电流;角度射线管电流调制技术会有效降低患者有效剂量,临床中可以通过优化采集条件降低患者的受照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ct 胸部 辐射剂量
下载PDF
锥束X线发光断层成像/CT同步成像控制系统实现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亚飞 高鹏 +3 位作者 戎军艳 刘文磊 刘天帅 卢虹冰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9期1-4,11,共5页
目的:设计并实现锥束X线激发光学断层成像(cone beam X-ray luminescence CT,CB-XLCT)/CT双模同步成像控制系统,为CB-XLCT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提供软件控制平台。方法:基于实验室现有的CB-XLCT/CT系统,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目的:设计并实现锥束X线激发光学断层成像(cone beam X-ray luminescence CT,CB-XLCT)/CT双模同步成像控制系统,为CB-XLCT小动物活体成像研究提供软件控制平台。方法:基于实验室现有的CB-XLCT/CT系统,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平台,使用多线程编程技术和动态链接库,搭建软件控制平台,实现双模数据的同步采集。通过设计仿体实验,联合CT稀疏角度重建算法,对系统成像性能进行评价。结果:仿体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同步成像控制比非同步成像采集时间缩短79%,且成像质量完全可以满足实际需求。结论:CB-XLCT/CT同步成像控制系统有利于CB-XLCT在体研究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发光断层成像 ct 同步采集 多线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