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被引量:123
1
作者 李凌浩 林鹏 邢雪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37-340,共4页
对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在不同群落发育阶段下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细根在养分归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槠成熟林细根生物量为10.645t·hm-2,生长量为7.3715t·... 对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在不同群落发育阶段下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细根在养分归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槠成熟林细根生物量为10.645t·hm-2,生长量为7.3715t·hm-2·a-1,分解量为4.6775t·hm-2·a-1,年周转率0.69次;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模式为单峰型曲线,生物量至34龄时达到最大值,生长量至群落郁闭阶段(58龄)达到最大值;甜槠成熟林中,通过细根死亡的N素归还量占群落年归还总量的49.5%,多于凋落物途径,P、Mg归还量所占比例为42.3%和28.9%,略低于凋落物途径;K、Ca归还以降水淋溶为主,其次是凋落物途径,而细根途径仅占总归还量的19.3%和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生长量 周转率 林龄 甜槠林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91
2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5 位作者 陈志芳 方长旬 张志兴 吴林坤 周明明 沈荔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01-2309,共9页
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 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均明显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荒地最差.AWC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AWCD值具有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呈现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56.3%和30.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土壤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植被类型 BIOLOG
原文传递
武夷山甜槠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动态及其功能评述 被引量:68
3
作者 李凌浩 邢雪荣 +2 位作者 黄大明 刘初钿 何建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2-143,共12页
本文对武夷山甜槠林76龄成熟林内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增枯量和分解量等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林龄甜槠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动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初步评述了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甜槠林成林粗死... 本文对武夷山甜槠林76龄成熟林内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增枯量和分解量等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林龄甜槠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动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初步评述了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甜槠林成林粗死木质残体贮量为7.349t·km-2,增枯量为1.425t·hm-2·a-1,分解量为0.512·hm-2·a-1;(2)随着林龄增长,不同林龄甜槠林的粗死木质残体贮量呈“S”型动态模式,至58龄阶段达到最大值,其后渐趋稳定;(3)粗死木质残体是甜槠林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各养分元素贮量占该系统生物量分室总贮量的0.09%~1.91%,由增枯量实现的各养分元素归还量占养分元素归还总量的1.94%~4.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 粗死木质残体 贮量 分解量 甜槠林
下载PDF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77
4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5 位作者 陈志芳 方长旬 张志兴 吴林坤 周明明 陈婷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7-406,共10页
运用Biolog EcoPlate技术,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 运用Biolog EcoPlate技术,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同一深度土层的AWCD值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大小顺序依次为EFB>CF>DF>AM。同一海拔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层的AWCD值总体趋势依次为0–10cm>10–25cm>25–40cm。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总体趋势为EBF最高,CF和DF次之,AM最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EBF利用率最高,AM利用率最低,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75.27%和16.14%,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EcoPlate 群落多样性 海拔梯度 土壤微生物 武夷山
原文传递
福建武夷山甜槠群落能量的研究 被引量:62
5
作者 林益明 林鹏 +3 位作者 李振基 杨志伟 刘初钿 何建源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6年第12期989-994,共6页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基础上,对武夷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 p.ex Benth.) Tutch.)群落各组分的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年净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基础上,对武夷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 p.ex Benth.) Tutch.)群落各组分的热值、群落能量现存量、能量年净固定量以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甜槠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树皮热值最高,细根热值最低。(2)甜槠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780584.1 kJ·m - 2,其中地上部分为678913.8 kJ·m - 2,占总量的86.98% ;地下部分为101670.3 kJ·m - 2,占13.02% 。(3)甜槠群落的能量年净固定量(1992年)为26856.2 kJ·m - 2·a- 1,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为1.29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甜槠 群落 热值 能量 武夷山
下载PDF
闽西南玮埔岩体和赣南菖蒲混合岩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对武夷山加里东运动时代的制约 被引量:67
6
作者 徐先兵 张岳桥 +3 位作者 舒良树 贾东 王瑞瑞 许怀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5,共9页
闽西玮埔岩体和赣南菖蒲混合岩位于武夷山构造带南部地区。对NNE向展布的闽西玮埔岩体两个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447.1±4.7Ma和440.8±3.4Ma,证明这个岩体不是原来认为的印支期花岗岩,而属于加里东岩体... 闽西玮埔岩体和赣南菖蒲混合岩位于武夷山构造带南部地区。对NNE向展布的闽西玮埔岩体两个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447.1±4.7Ma和440.8±3.4Ma,证明这个岩体不是原来认为的印支期花岗岩,而属于加里东岩体。赣南菖蒲混合岩发育于罗浮岩体的北侧,早期将罗浮岩体归于燕山早期岩体。对混合岩进行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445.9±3.8Ma,确定这个岩体为加里东期。这些新的高精度年龄学数据为武夷山加里东构造运动时限和性质提供了精确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玮埔岩体 赣南菖蒲混合岩 La—ICPMS测年 加里东运动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被引量:62
7
作者 丁晖 杨云方 +7 位作者 徐海根 方炎明 陈晓 杨青 伊贤贵 徐辉 温小荣 徐鲜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2-1154,共13页
以福建武夷山典型常绿阔叶林1.44 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4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139种9,116株,隶属于34科65... 以福建武夷山典型常绿阔叶林1.44 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4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139种9,116株,隶属于34科65属;样地内有稀有种23种,偶见种46种,优势树种不明显。区系特征明显,科级与属级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较强。群落及重要值>3的12个植物种群径级结构呈倒"J"字型。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这12个植物种群和4个主要种群的大、中、小径木都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集聚度有所差异。大部分物种随着径级的增加集聚度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植被带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57
8
作者 何容 汪家社 +5 位作者 施政 方燕鸿 徐自坤 权伟 张增信 阮宏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38-5144,共7页
土壤微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和高山草甸(A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土壤微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和高山草甸(A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10cm土壤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增大,AM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为4.07g·kg-1,分别为DF、CF和EBF的2.06、3.21倍和3.91倍;AM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大于DF、CF和AM(p<0.01),DF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大于EBF、CF(p<0.05),EBF和CF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10~25cm土壤层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上层基本一致;在0~10cm土壤层,不同海拔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硫含量以及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10~25cm土壤层,不同海拔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武夷山亚热带森林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硫和土壤湿度可能是调控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武夷山 海拔梯度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养分的适应 被引量:55
9
作者 陈晓萍 郭炳桥 +4 位作者 钟全林 王满堂 李曼 杨福春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281,共9页
细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承载着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从而为探索全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海拔梯度(1200、1400、1600、1800、2000 m)的黄山松为对象,运用挖掘法采样后测定... 细根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承载着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信息,从而为探索全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个不同海拔梯度(1200、1400、1600、1800、2000 m)的黄山松为对象,运用挖掘法采样后测定细根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不同的海拔下细根对土壤养分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黄山松细根C含量年平均值为(486.27±64.32)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与土壤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细根N含量年平均值为(9.26±2.09)mg/g,海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与土壤C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细根P含量年平均值为(0.39±0.13)mg/g,与海拔梯度及土壤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细根氮磷比为26.94±12.51,与海拔梯度、土壤P含量及土壤碳氮比均显著负相关。因此,黄山松细根吸收N是以消耗C为代价;细根P主要受土壤P供应量的限制;武夷山地区N沉降将进一步增加植物的氮磷比,加剧黄山松生长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细根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黄山松 武夷山
下载PDF
论武夷山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 被引量:49
10
作者 陈昌笃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20-326,共7页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是中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山岭纵横,气候温润,生物种类繁多。已知有高等植物2615种,动物5249种,而且有不少特有和古老、孑遗、珍稀种类。分布到这里的种类有些还出现变异,是国内...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是中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山岭纵横,气候温润,生物种类繁多。已知有高等植物2615种,动物5249种,而且有不少特有和古老、孑遗、珍稀种类。分布到这里的种类有些还出现变异,是国内外闻名的动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是中国东南部重要的物种形成和分化中心,生物的“避难所”。生态系统也很多样。存在不少树龄在200年以上,甚至上千年的古树名木,因而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中国陆地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之一。此外,该地现尚存清康熙和乾隆年间的禁止捕鱼和砍伐林木的刻碑,说明它是中国境内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优良传统的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保护 中国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50
11
作者 王邵军 阮宏华 +2 位作者 汪家社 徐自坤 吴焰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174-5184,共11页
选择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典型植被群落(EVB,COF,DWF和ALM),对其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样地中,密度-类群DG多样性指数和土壤... 选择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典型植被群落(EVB,COF,DWF和ALM),对其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样地中,密度-类群DG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动物数量沿海拔高度上升呈显著递减趋势;数量占优势的土壤动物类群膜翅目(F=6.35,P<0.001)、蜱螨目(F=9.25,P<0.01)、弹尾目(F=5.93,P<0.05)和鞘翅目(F=4.42,P<0.05)的密度在不同海拔样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除高山草甸外,土壤动物群落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呈明显"表聚现象"。但高山草甸的弹尾目、膜翅目、双翅目(幼虫)和等足目等类群较多地聚集在10-25cm土层。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类群总数和总个体数量表现为2种季节变化模式:(1)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秋季大量发生;(2)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夏季大量发生且数量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土壤动物 植被 生物多样性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47
12
作者 金裕华 汪家社 +3 位作者 李黎光 阮宏华 徐自坤 韩凌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55-1961,共7页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4个典型植被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除磷酸酶外,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酶活性没...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4个典型植被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4种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除磷酸酶外,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的季节差异,磷酸酶活性秋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海拔与季节对土壤酶活性无交互影响;土壤酶活性随海拔升高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高海拔草甸的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海拔林地土壤;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分布,土层越深酶活性越低;4个植被带土壤脲酶活性为1.28~3.87mg·g-1·24h-1,高山草甸>常绿阔叶林>亚高山矮林>针叶林;蔗糖酶活性为36.18~244.08mg·g-1·24h-1,高山草甸>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亚高山矮林;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0.18~0.62mg·g-1·2h-1和1.78~1.98ml·g-1·20min-1,高山草甸>针叶林>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湿度、pH相关性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土壤酶活性 海拔
原文传递
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43
13
作者 丁晖 方炎明 +8 位作者 杨青 陈晓 袁发银 徐辉 何立恒 严靖 陈婷婷 余朝健 徐海根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9-492,共14页
武夷山保存了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以往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较小,方法规范性不强,该地区尚缺少大型的、规范的综合性观测和研究平台。本文依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按照CTFS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的武夷山... 武夷山保存了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以往研究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较小,方法规范性不强,该地区尚缺少大型的、规范的综合性观测和研究平台。本文依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按照CTFS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的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6 ha动态监测样地开展植物群落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样地内有维管植物68科135属232种,其中乔木层内胸径≥1 cm的植物有44科86属171种。热带性质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68.58%和58.83%,热带特征明显。珍稀濒危物种较多,有4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的"近危"物种、1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物种以及72种中国特有物种,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稀有种29种,占总树种数的16.96%。重要值最大的科是壳斗科和山茶科,二者的重要值之和大于40%。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毛锥(C.fordii)、甜槠(C.eyrei)和少叶黄杞(Engelhardtia fenzlii)的重要值较大,但没有明显的优势种。小径木较多,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5.10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形。乔木层可分为两个亚层,米槠、毛锥、甜槠等在第I亚层中占优势。米槠和毛锥呈均匀分布,甜槠、少叶黄杞、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和木荷(Schima superba)呈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武夷山
原文传递
武夷山甜槠群落 凋落物的产量及其动态 被引量:28
14
作者 林益明 何建源 +3 位作者 杨志伟 刘初钿 林鹏 李振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80-286,共7页
主要讨论了武夷山先峰岭甜槠(Castanopsiseyrei)群落1992~1995年4年凋落物的产量和季节动态.甜槠群落1992~1995年的凋落物产量分别为556.26、379.20、364.35、258.70g... 主要讨论了武夷山先峰岭甜槠(Castanopsiseyrei)群落1992~1995年4年凋落物的产量和季节动态.甜槠群落1992~1995年的凋落物产量分别为556.26、379.20、364.35、258.70g/m2,凋落物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4年的平均值为389.63g/m2,4年中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为2.15∶1.1993年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的归还量分别为:N3.645、P0.139、K1.282、Na0.057、Ca2.623、Mg0.548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槠群落 凋落物 武夷山 森林生态系统 产量
下载PDF
江西冷水坑Ag-Pb-Zn矿田碳、氧、硫、铅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长明 徐贻赣 +8 位作者 吴淦国 张达 杨磊 刘建光 万浩章 狄永军 余心起 何明跃 张垚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9-193,共15页
江西冷水坑矿田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银铅锌集中区之一。无论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银铅锌矿床还是火山沉积-热液改造矿床都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该矿田的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为-3.80‰~6.94‰,平均为1... 江西冷水坑矿田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银铅锌集中区之一。无论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银铅锌矿床还是火山沉积-热液改造矿床都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该矿田的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为-3.80‰~6.94‰,平均为1.87‰。大约为-4.11‰的δ13C值与峰值约为2‰的δ34S值的很窄分布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碳和硫来源于深部岩浆,并不排除地层提供一部分硫和碳的可能性。硫化物矿石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7.771~17.867、15.564~15.685和38.235~38.652。地层中火山岩、火山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石的206Pb/204Pb比值为17.899~18.220,与矿石铅既有联系又有分离。然而,矿石和花岗斑岩的长石铅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是相近的,它们在208Pb/204Pb-206Pb/204Pb和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铅同位素混合线两个端员分别为上地壳和地幔。这些证据都强烈地支持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岩浆系统,地层对于成矿流体和物质的贡献不可或缺。冷水坑是一个典型的与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成因的Ag-Pb-Zn矿田,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中期陆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坑Ag-Pb-Zn矿田 同位素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 成矿机制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 被引量:36
16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5 位作者 陈志芳 刘金福 方长旬 张志兴 吴林坤 陈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5-112,共8页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含量逐渐下降。4个海拔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8:1ω9c,16:1ω7c,16:00和cy17:0。3种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土壤中分布不同,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分布量最小。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用不同指数表示,均呈现相似规律,即EBF>CF>SDF>AM。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多样性相关的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变量方差的59.23%和35.46%,基本能够区分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第1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磷脂脂肪酸为16:1ω9c,a17:0,18:1ω9c和16:1ω7c,对第2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为i17:0,16:1ω5c和cy17:0。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各总PLFA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总有机碳、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对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总PLFA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FA 群落结构 海拔 土壤微生物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米槠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新功 洪伟 +4 位作者 吴承祯 程煜 封磊 廖成章 蓝斌 《中南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4-38,共5页
 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指标值反映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武夷山米储林群落12个主要种群生态位(包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重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组成米槠...  植物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指标值反映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武夷山米储林群落12个主要种群生态位(包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重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组成米槠林群落的优势种群绝大多数为广生态位,种群之间关系复杂,对资源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森林生态学 米槠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生态位重叠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对温度的敏感性 被引量:33
18
作者 施政 汪家社 +5 位作者 何容 王国兵 方燕鸿 徐自坤 张增信 阮宏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57-2363,共7页
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验基地,研究了4种不同海拔高度上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以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且一致的季节变化,其中夏季土壤呼... 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验基地,研究了4种不同海拔高度上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以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且一致的季节变化,其中夏季土壤呼吸速率最大,为3.10~6.57μmolCO2.m-2.s-1,冬季最小,为0.27~1.15μmolCO2.m-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不同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率和凋落物输入量的关系各不相同;高海拔地区土壤呼吸的Q10值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在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海拔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波动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土壤可能释放更多的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海拔梯度 武夷山 Q(10)值
下载PDF
武夷山甜槠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凌浩 林鹏 +5 位作者 王其兵 贺金生 何建源 刘初钿 金昌善 陈仁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3-402,共10页
对武夷山甜槠林成熟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年大气降水量2678.78mm,林内雨量2182.04mm,林冠截留量为496.74mm;林内雨中,穿透雨量2082.08mm,树干茎流99.96mm;到达甜槠... 对武夷山甜槠林成熟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年大气降水量2678.78mm,林内雨量2182.04mm,林冠截留量为496.74mm;林内雨中,穿透雨量2082.08mm,树干茎流99.96mm;到达甜槠林地作用面的林内雨量中,被地表枯枝落叶层截留的雨量为159.84mm,地表径流量11.6mm,地下渗流量109.32mm,其余林内雨量形成土壤含水量增量并由地表物理蒸发、根系吸收以及植物蒸腾所消耗;甜槠林地0~20cm土层水分初渗率78.6mm·min-1,稳渗率15.5mm·min-1,达到稳渗历时45min,地表枯枝落叶最大持水量5.2mm,土壤蓄水量154.0mm。与国内其它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相比较,武夷山甜槠林具有较强的水文学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学 水文学效应 甜槠林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水文学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凌浩 林鹏 +5 位作者 王其兵 贺金生 何建源 刘初钿 金昌善 陈仁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8-22,共5页
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不同林龄甜槠林的水文学效应的比较研究表明,由甜槠林幼林至成熟林,其水文学效应逐渐增强,杯冠截流雨量、地表枯枝落叶持水能力、林地土壤水分稳渗率、蓄水能力等指标值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地表径流量... 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不同林龄甜槠林的水文学效应的比较研究表明,由甜槠林幼林至成熟林,其水文学效应逐渐增强,杯冠截流雨量、地表枯枝落叶持水能力、林地土壤水分稳渗率、蓄水能力等指标值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地表径流量与地下渗流量则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成熟的森林植被-土壤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效应 甜槠林 林龄 武夷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