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的城镇协调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万民 赵炜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共5页
从三个不同层面揭示了三峡工程建设与乌江流域发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策略重点,即以推进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为龙头,加速乌江流域城镇化进程;建构合理的乌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从三个不同层面揭示了三峡工程建设与乌江流域发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策略重点,即以推进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为龙头,加速乌江流域城镇化进程;建构合理的乌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实现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文章对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形态协调关系作出了具体设想,并以此文为契机,建议广泛开展流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城镇化 城镇体系 区域协调
下载PDF
重庆市三峡库区乌江彭水库区蚊母树属植物的调查研究
2
作者 刘玉成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8年第1期11-14,30,共5页
经三峡库区乌江彭水库区蚊母树属植物的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确定重庆市有蚊母树属植物5种,库区分布4种。库岸消落带的蚊母树属植物群落由2种或3种组成共建种群落。该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效益。文章对5种植物进行了简略的形态特征、... 经三峡库区乌江彭水库区蚊母树属植物的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确定重庆市有蚊母树属植物5种,库区分布4种。库岸消落带的蚊母树属植物群落由2种或3种组成共建种群落。该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效益。文章对5种植物进行了简略的形态特征、利用价值描述,最后提出库区蓄水后淹没的蚊母树及群落移植栽培措施。文章澄清了对蚊母树属植物的模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三峡库区 乌江彭水库区 蚊母树属 中华蚊母树
下载PDF
从“边地”到“一体”: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3
作者 马率帅 李良品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8,96,共9页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其“边地”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征候意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长时段纵向讨论该地区的“边地”内涵,借由“边地”相关理论并围绕这一地区的“边地”历史、“一体化”进程与策略、“...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其“边地”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征候意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长时段纵向讨论该地区的“边地”内涵,借由“边地”相关理论并围绕这一地区的“边地”历史、“一体化”进程与策略、“一体化”格局与状态等方面探究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能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等主题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以及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为”“自在”实体走向“自立自强”实体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边地 一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略谈乌江彭水电站库区网箱养鱼
4
作者 陈红梅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3-24,共2页
乌江彭水电站沿河库区,长约126km,为峡谷河道型库区,库区水流速适中,水质好,溶氧量高,是发展网箱养鱼的理想场所。
关键词 乌江 彭水电站 库区 网箱养鱼
原文传递
乌江流域思南段夏季水体水化学现状分析
5
作者 李干蓉 杨晓武 +2 位作者 李家典 袁德奎 金宁通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429-431,469,共4页
以乌江流域思南段为研究对象,沿途选取9个监测点,分析该区域夏季基本水化学参数TSS、TN、TP、CODMn、Chl-a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Chl-a与T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SS含量范围0.21~0.27 g/L,TN含量范围1.33~3.87 mg/L,TP含量范围0.03~0.... 以乌江流域思南段为研究对象,沿途选取9个监测点,分析该区域夏季基本水化学参数TSS、TN、TP、CODMn、Chl-a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Chl-a与T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SS含量范围0.21~0.27 g/L,TN含量范围1.33~3.87 mg/L,TP含量范围0.03~0.10 mg/L,CODMn含量范围1.02~4.32 mg/L,Chl-a含量范围0.43~13.10μg/L.叶绿素-a与TP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著正相关.另从沿程分布看,各监测数据都表现出库区内较河道内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 思南段 水化学分析
下载PDF
乌江中下游地区阳明文化与佛教文化互动研究
6
作者 敖以深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20-22,共3页
乌江中下游地区是毗邻黔渝湘鄂等省市交接地带,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典型区域之一。晚明时期,该地域佛教文化与阳明文化和谐共处并互动发展传播,一是因为二者有着快速传播的共同文化生境;二是由于阳明心学的产生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 乌江中下游地区是毗邻黔渝湘鄂等省市交接地带,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典型区域之一。晚明时期,该地域佛教文化与阳明文化和谐共处并互动发展传播,一是因为二者有着快速传播的共同文化生境;二是由于阳明心学的产生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当前,乌江中下游地区地域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有力推进包括佛教文化、阳明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因子的互动,坚持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阳明文化 佛教文化 互动发展
下载PDF
三岔河流域水文特征与化学风化碳汇效应 被引量:17
7
作者 焦树林 刘丽 +4 位作者 孙婷 田青英 丁蓉 向尚 叶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5-1032,共8页
在喀斯特地区的流域产汇流过程中,由于富含碳酸的水体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导致河流断面输出大量溶解无机碳(DIC),反映了流域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2的强度,与流域水文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算流域水文过程中化学径流及其碳汇效应,解析... 在喀斯特地区的流域产汇流过程中,由于富含碳酸的水体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导致河流断面输出大量溶解无机碳(DIC),反映了流域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2的强度,与流域水文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算流域水文过程中化学径流及其碳汇效应,解析水文特征对流域地表过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喀斯特地貌广布的三岔河流域三个水文站断面为例,研究了河源区河流水文特征与碳汇效应。结果表明:处于亚热带湿热环境下的喀斯特流域在观测水文年内,碳汇强度远大于非喀斯特的花岗岩流域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绝大部分的碳汇发生在高温多雨的6-11月。相关分析表明,流域碳汇强度与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域碳汇强度与河流总溶解固体物(TDS)浓度、DIC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丰水期径流对河流TDS和DIC有明显的稀释效应。流域碳汇强度主要决定于河流TDS和DIC输出载荷而非河流TDS和DIC的浓度,与流域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岔河流域 水文特征 化学风化 碳汇 乌江源区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诗园 曾波 +1 位作者 周廷刚 关舒婧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8,共8页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 Cognition和Arc 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 Cognition和Arc 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和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景观 动态监测 遥感与GIS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乌江源区阳长流域化学侵蚀作用的碳汇效应 被引量:9
9
作者 焦树林 罗福家 +6 位作者 梁虹 孙婷 丁蓉 王茂强 田青英 胡松 代正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7,54,共5页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1个水文年的观测,其总溶解物质(TDS)的年输出通量达到2.68×1011 g,其化学侵蚀模数为1.02×108 g/(km2.a),流域断面的DIC年输出量为1.88×109 mol,其流域DIC的输出模数达到7.12×105 mol/(km2.a)。按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对河水中DIC的贡献率为98%计算,约消耗大气二氧化碳9.56×108 mol,流域碳汇模数达到3.63×105 mol/(km2.a),其中雨季6-11月的碳汇约占92%,其碳汇强度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2~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源流域 喀斯特 水文过程 化学侵蚀 河流溶解无机碳 碳汇
下载PDF
乌江源区白泥河流域化学风化过程及其碳汇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焦树林 梁虹 丁蓉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89-93,共5页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源头流域化学侵蚀输出河流溶解无机碳(DIC)而消耗大气CO2的碳汇效应,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乌江源地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源头白泥河的向阳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观测。分析了...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源头流域化学侵蚀输出河流溶解无机碳(DIC)而消耗大气CO2的碳汇效应,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乌江源地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源头白泥河的向阳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观测。分析了该断面的总溶解固体物(TDS)及其碳汇通量和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泥河向阳断面的TDS的年输出通量和侵蚀强度分别约为6.37×1010g和7.495×107g·km-2·a-1,化学侵蚀的同时,断面DIC的年输出通量和侵蚀强度分别达到5.483×108mol和6.45×105mo·lkm-2·a-1。按照98%的化学侵蚀来源于流域碳酸盐岩溶蚀作用估算,该流域化学侵蚀过程消耗大气CO2约2.819×108mol,其碳汇强度约为3.32×105mol·km-2·a-1,其中95%的化学侵蚀和碳汇发生在高温多雨的6—11月。受到强烈的岩溶作用影响,白泥河流域化学风化及其碳汇强度与流域地貌、气候条件和水文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源白泥河流域 岩溶水文过程 化学侵蚀 流域碳汇通量
原文传递
乌江流域旅游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1
作者 陶少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9-62,共4页
本文从流域的视角,对近年来的乌江流域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对该区域的旅游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分别从乌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区域合作、区县旅游发展、信息化与湖泊旅游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重... 本文从流域的视角,对近年来的乌江流域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对该区域的旅游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分别从乌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区域合作、区县旅游发展、信息化与湖泊旅游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旅游 述评
下载PDF
乌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陆生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评价
12
作者 邱兴春 《红水河》 2022年第2期1-5,共5页
为研究河流水电开发对其涉及陆生生态敏感区的实际影响,笔者选择乌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采用图形叠置法,判断乌江下游流域陆生生态敏感区与水电梯级开发区位关系;选取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和沿河乌江山峡风景... 为研究河流水电开发对其涉及陆生生态敏感区的实际影响,笔者选择乌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采用图形叠置法,判断乌江下游流域陆生生态敏感区与水电梯级开发区位关系;选取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和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作为典型代表,分析其受梯级水电站开发建设影响的程度,并以此结论代表该河段水电梯级开发对陆生生态敏感区的实际影响情况;最后,对该河段尚未建设的白马航电枢纽开发提出了工作建议。研究表明:乌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对其涉及陆生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不大;且形成的宽阔水面,既可丰富生态敏感区景观内涵,也可改善局地小气候,对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研究结论为决策管理部门今后判断类似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敏感区的影响程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下游 生态敏感区 水电梯级开发 影响评价
下载PDF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当代变迁——以依法治国方略为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兴坤 张晓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4-88,共5页
1950年以后,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从形式到内容等多方面发生了变迁,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突破、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论证其变迁的原因,以期对该流域少数民族法治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 1950年以后,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习惯法从形式到内容等多方面发生了变迁,本文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突破、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论证其变迁的原因,以期对该流域少数民族法治化的进程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 习惯法 当代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