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正秋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道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1,共8页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从创作、批评到理论和史学等领域,在与中国社会和世界电影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传统,并逐渐获得学派生成的本土语境和主体意识。郑正秋正是通过"电影化"新剧与文以载道的电影观念、&...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从创作、批评到理论和史学等领域,在与中国社会和世界电影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传统,并逐渐获得学派生成的本土语境和主体意识。郑正秋正是通过"电影化"新剧与文以载道的电影观念、"良心上的主张"与观众导向的电影创作,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基石,并促进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只有建立在尊重前人的创造与延展学派的传统基础之上,中国电影学派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学派 郑正秋 文以载道 观众导向 与时俱进
原文传递
儒家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与“文以载道”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开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19-123,共5页
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文学观念 文以载道 功利主义
下载PDF
文道关系论之古今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兴陆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传统文论的"文道论",是指"文章"与道的关系,而非近人所谓的"文学",文道关系主要有明道、载道、害道三种形态。理学和心学对作文主体有不同的规定,前者主张以道理、学力控御才气;后者重视作家的本色,强调... 传统文论的"文道论",是指"文章"与道的关系,而非近人所谓的"文学",文道关系主要有明道、载道、害道三种形态。理学和心学对作文主体有不同的规定,前者主张以道理、学力控御才气;后者重视作家的本色,强调作者的超然自得。文道分离论忽隐忽现地存在于历史之中,至晚清逐渐汇聚成一股重要的力量,与近代"纯文学"论融汇,导致传统"文以载道"论的解体;但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被不断重释,"文以载道"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依然存在。但"文以载道"原本所具有的重道轻文色彩弱化了,现代的"文以载道"论一般没有放弃文学本位立场。这是对传统文学理论观念的新阐发,是传统文学理论在近现代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道 载道 害道 文道分离 古今演变
原文传递
叶燮散文理论的经世情怀与弘廓境界述论
4
作者 曾贤兆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9-25,共7页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叶燮以《原诗》杰出的诗学理论创新享誉后世,其中观点往往兼及文章,与他在《已畦集》所阐发的关于时文的见解一道,组成了自成一家的散文理论体系。基于对时文之弊的深刻洞察,他提出,散文批评当以理、事、情为标...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叶燮以《原诗》杰出的诗学理论创新享誉后世,其中观点往往兼及文章,与他在《已畦集》所阐发的关于时文的见解一道,组成了自成一家的散文理论体系。基于对时文之弊的深刻洞察,他提出,散文批评当以理、事、情为标准,抒写真性情,关乎世事现实,有明确的是非意识,并以文章为载道之具;创作要以作家胸襟为基础,倡导人品与文品一致;作品要有新颖独立的见解,反对复古模拟。叶燮以经世情怀、弘廓境界创作出数量不菲的学者之文,论诗论文,论史论事,臧否人物,书信游记皆以性情和创变为主旨,巧于立论又长于持论,成一家之言,实践其理论主张,对清初文章学理论建构及散文创作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散文理论 文以载道 性情 胸襟
原文传递
周敦颐的诗文观及其哲理意蕴 被引量:1
5
作者 尚荣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4,共6页
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宋代理学诗创作范式的开创者,他对诗文非常推崇,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表达“曾点气象”,“文可以载道”,文道合一。周敦颐的诗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流露着他所追求的“孔颜乐处”,蕴含着“主静无... 周敦颐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宋代理学诗创作范式的开创者,他对诗文非常推崇,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表达“曾点气象”,“文可以载道”,文道合一。周敦颐的诗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流露着他所追求的“孔颜乐处”,蕴含着“主静无欲”的深刻哲理。周敦颐的诗歌被后人称为“濂洛风雅”之初澜。也是从周敦颐起,“理学诗”逐渐在宋代诗坛崭露头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诗文观 文以载道 主静无欲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小说教化思想溯源 被引量:2
6
作者 孔庆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明显的道德说教倾向,成为古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种道德说教倾向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承袭了儒家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古代小说的地位历来比较低下,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作者有意将教化内容融入作品之中。而教化成分的...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明显的道德说教倾向,成为古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种道德说教倾向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承袭了儒家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古代小说的地位历来比较低下,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作者有意将教化内容融入作品之中。而教化成分的融入,使得小说传播的范围更为扩大,影响力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文以载道 传播
下载PDF
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批判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栋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民国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美学及文化含义。对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批判,既是对这一特殊电影历史时期的重新认识,更是对民族电影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民国电影的美学特质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批判热情... 民国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美学及文化含义。对民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批判,既是对这一特殊电影历史时期的重新认识,更是对民族电影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民国电影的美学特质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批判热情,又在众声喧哗的嘈杂中思路不清;民国电影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对底层民众的悲欢离合有真切的体认与表达,但缺乏较为宏观的文化视野与思维高度,在文化价值观上失之于琐碎;民国电影"文以载道",承载着社会教化、救亡与解放等历史使命,同时也在沉重的文化包袱中乏力地呐喊,无力地抗争。民国电影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塑造了一个个勤劳、坚韧、不屈的中国人形象,并间接地完成了对国家形象的刻画,然而在这种充满韧性与耐性的表象下则是一个痛楚无助的民族的灵魂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民国电影 现实主义美学 文化价值观 文以载道 国家形象
下载PDF
“文以载道”观的当代伦理价值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肖颖红 刘佳林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儒家文论注重"载道",原因在于儒者希望在文论中传递封建社会纲常伦理理念,并且过于看重文艺的政治功用,这即为"载道"观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同时表明儒者看重作品内容的充实性,追求人品和文品的统一,这些合理的内... 儒家文论注重"载道",原因在于儒者希望在文论中传递封建社会纲常伦理理念,并且过于看重文艺的政治功用,这即为"载道"观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同时表明儒者看重作品内容的充实性,追求人品和文品的统一,这些合理的内容对应对当前文学界出现的时尚化、商业化和庸俗化危机,引导当代文学朝健康、理性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人品 文品 伦理价值
下载PDF
论文学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嘉任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19-121,共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凝练和提出的,锤炼国人文化品质,凝心聚力国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目标进发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武装。构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确认识文学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凝练和提出的,锤炼国人文化品质,凝心聚力国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目标进发的精神食粮和精神武装。构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正确认识文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涵养和认同功能,阶梯式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运用"文以载道"的价值,积极追求"文以化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核心价值观 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
下载PDF
自“文以载道”至“性灵文学”——林语堂文学论述的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培超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90-102,共13页
林语堂身处清末民初学术转型最为剧烈的时代,面对传统学术中"文以载道"的要求,他却背道而驰,深受周作人等影响,而大力提倡性灵、抒情文学,强调文学应是抒发个人情性的纯文学作品为上。因此,林语堂早期推崇晚明公安、竟陵派的... 林语堂身处清末民初学术转型最为剧烈的时代,面对传统学术中"文以载道"的要求,他却背道而驰,深受周作人等影响,而大力提倡性灵、抒情文学,强调文学应是抒发个人情性的纯文学作品为上。因此,林语堂早期推崇晚明公安、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作品外,亦自清代学术中寻觅学术资源,进而推举金圣叹、袁枚等人的文学论述。另一方面,林语堂于后期写作生涯中,便强力批判传统文学受到道统观念的影响,进而失去文学自身活泼的多元、抒情与独立性。职是之故,林语堂于后期生命中,大加推举清代学术中的大将——戴震,并致力描绘、新诠孔子近于人情的面貌,其背后核心理念,正是欲打破历代道统的束缚,恢复孔子、文学本应有的原貌。综观林语堂的写作生涯,若自学术史的视域观之,恰为从倡议性灵文学,到打破道统,解放文学,恢复文学独立地位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性灵文学 林语堂 公安派 戴震
下载PDF
朱彝尊学术思想析论——以“文以载道”与“道统”说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92-96,共5页
清初经学家朱彝尊治经考史遵循"明经"以"求道","求道"以"致用"的治学路径。所以,他以宋明理学中的形下之"用",即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义理"体系,指导自身的考据工夫。这... 清初经学家朱彝尊治经考史遵循"明经"以"求道","求道"以"致用"的治学路径。所以,他以宋明理学中的形下之"用",即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义理"体系,指导自身的考据工夫。这种"义理"思索虽然比宋儒"穷理尽性"的形上思辨"低级"得多,但朱彝尊之考据绝非"纯考据","文以载道"论与"道统"思想就是这种"义理"探求的产物。朱彝尊以考据见长,又不失"义理",代表着清初诸儒在"道问学"的考据与"尊德性"的义解之间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理 考据 文以载道 “道统”说
下载PDF
清代桐城文人刘宅俊谫论
12
作者 汪孔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7-127,共11页
刘宅俊出身于桐城陈洲刘氏家族,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这一时期桐城派的传承人之一.在师承渊源上,他不仅得到了家族中祖父辈、父辈的教诲,还受到外家许氏的影响.在学术理念上,他受岳父许懋昭、妻兄许鼎的影响,服膺宋明理学,追求... 刘宅俊出身于桐城陈洲刘氏家族,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这一时期桐城派的传承人之一.在师承渊源上,他不仅得到了家族中祖父辈、父辈的教诲,还受到外家许氏的影响.在学术理念上,他受岳父许懋昭、妻兄许鼎的影响,服膺宋明理学,追求学以明理.在文学思想上,他论诗以性情为本,推崇诗歌的政教功能;论文重视文道关系,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他的文章创作不分骈散,文情并茂,反映出桐城派文章沟通骈散的新动向.总而言之,尽管刘宅俊久居乡邑,在嘉道年间桐城派文人群体中并不起眼,但从他身上可以看出桐城派在基层社会传承的若干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宅俊 外家资源 文以载道 桐城派
下载PDF
散文理论“文以载道”模式及其在小说理论中的化用
13
作者 吕玉华 《唐都学刊》 2013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文与道的关系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以载道"成为普遍应用的思维模式。小说理论以散文理论为母体,既借鉴其概念术语,又移植其观念模式。散文理论的文以载道模式也影响到小说理论,并成为小说理论的核心理念... 文与道的关系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以载道"成为普遍应用的思维模式。小说理论以散文理论为母体,既借鉴其概念术语,又移植其观念模式。散文理论的文以载道模式也影响到小说理论,并成为小说理论的核心理念。散文理论文以载道模式的着重点是道,而小说理论文以载道的关注重点却是文,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之"道"泛化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思想观念。借助这种模式,"文"假"道"威,提升通俗小说的社会地位。持此论调的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关注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散文理论 小说理论
下载PDF
《痴心》:家国情怀烛照下的群英谱
14
作者 郑积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34-138,共5页
“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写作传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中国历代无数仁人志士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痴心》通过描写地方中小企业“鲁阳炭材厂”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塑造了一批在家国情怀烛照下为... “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写作传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中国历代无数仁人志士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痴心》通过描写地方中小企业“鲁阳炭材厂”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塑造了一批在家国情怀烛照下为了民族工业发展虽屡遭挫折却痴心不改、以谋求国家富强与民族工业振兴为己任的普通却不平凡的英雄,可谓是一部家国情怀烛照下的群英谱。全书洋溢着一种激情澎湃的“家国情怀”,塑造了一批积极创业的英雄群像。作品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紧密结合,取材真实,叙述精当,故而动人心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痴心》 家国情怀 英雄群像
下载PDF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15
作者 秦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9,80,共8页
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论话语“文以载道”遭遇了被广泛批判的命运。徐复观以新儒家学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这一命题现代价值的开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心性说”为基础,徐复观潜在地将“文以载道... 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论话语“文以载道”遭遇了被广泛批判的命运。徐复观以新儒家学者特定的文化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这一命题现代价值的开掘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心性说”为基础,徐复观潜在地将“文以载道”转换成“文以载心”,为其在古今、中西两个向度上打开了一条通路。“以通求变”成为他疏释“文以载道”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在还原“文以载道”历史面貌的同时,通过与“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对话与沟通,徐复观用传统话语消纳了环绕新文学史的两大理念,赋予“文以载道”参与现代文学批评的权限,对我们今天汲取古典资源以建设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心性说 为人生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下载PDF
现代文明的中国与中国思想的困境——从美学与新文化说起
16
作者 章启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31,共12页
在新文化运动开启的中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是这个古今大转变中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本身建设所面临的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这个历史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在实现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向新思想文化... 在新文化运动开启的中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是这个古今大转变中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本身建设所面临的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这个历史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在实现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向新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转换时,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社会功能的衔接。本文通过勾勒美学学科在中国百年发展的特殊历程,分析新旧学术转换的内在轨迹与变异的相关因素,揭示古代传统学术向现代学科转变的一般性问题及其对策。其意旨不仅在于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参照,而且试图为中国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现代化 文化传统 美学 宗教 文以载道
下载PDF
“文以载道”理论的语义溯源及当代意义
17
作者 赵玉敏 《北方论丛》 2021年第4期120-127,共8页
"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是现代文论视野中饱受批评的一种文学观念。从对"文"这一语词进行语义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的内涵以及"文"对"道"的关系,可见由于&... "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是现代文论视野中饱受批评的一种文学观念。从对"文"这一语词进行语义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的内涵以及"文"对"道"的关系,可见由于"文"这一语词对"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要求,"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既有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内容上的框范,该命题呈现出其他命题所没有的自我调适性。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不仅不应该被摒弃,反而应融汇符合当下文化精神的"道"的内涵,使之成为保持民族特色、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下载PDF
浅谈陈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风格
18
作者 李蕙如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宋人喜欢繁华落尽的淡泊之美,一种勘透世情的知性反省之美。不单就诗而言,所作文章亦然。陈淳的思想核心是理学,理学精神深刻地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全程,其文学上的主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学精神的衍射和表现。就陈淳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宋人喜欢繁华落尽的淡泊之美,一种勘透世情的知性反省之美。不单就诗而言,所作文章亦然。陈淳的思想核心是理学,理学精神深刻地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全程,其文学上的主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理学精神的衍射和表现。就陈淳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来说,其诗文并没有太多的雕饰及修辞,大多来自作者生活的实践体验所引发的哲理性思考,以启迪人心为重点所在。针对陈淳的文学作品,整理出三项艺术风格:文以载道、从容自适、理中有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文以载道 从容自适 理中有趣
下载PDF
文以载道 声气相求——巨赞的佛教文学观
19
作者 麻天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9-93,共5页
佛教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巨赞作《佛教与中国文学》,简明扼要地讨论了佛教同文学声气相求的关系。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学休戚相关,佛教与中国文学更是声气相求。从汉代开始,佛教对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巨赞作《佛教与中国文学》,简明扼要地讨论了佛教同文学声气相求的关系。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学休戚相关,佛教与中国文学更是声气相求。从汉代开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比比皆是,无论是修辞造句、诗歌、绘画,还是其后的小说、戏曲。在思想上,特别是人生哲学、审美观念,佛教思想的深刻烙印无处不在,集中表现了巨赞"文以载道"佛教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中国文学 文以载道 巨赞
下载PDF
浅析“文以载道”观对梁实秋的影响
20
作者 陈曼燕 《高教学刊》 2016年第22期261-262,共2页
"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但到了"五四"时期及此后一段时间,它却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在新文化运动中以独立姿态出现的梁实秋,他对这种传统的批判同样是不遗余力的。尽管他有意的想与其划清界线,却... "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但到了"五四"时期及此后一段时间,它却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在新文化运动中以独立姿态出现的梁实秋,他对这种传统的批判同样是不遗余力的。尽管他有意的想与其划清界线,却最终无意的重蹈它的"覆辙"。因此,文章将以其文论与作品为依据,阐述"文以载道"对梁实秋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梁实秋 批判 潜在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