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心理干预对军人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姚继红 夏贵山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33-134,共2页
目的:术前心理干预对军人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麻醉医师于术前3 d对其进行心理干预,1 d1次。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率,血压及术中需要给予镇... 目的:术前心理干预对军人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麻醉医师于术前3 d对其进行心理干预,1 d1次。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率,血压及术中需要给予镇静药物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观察组术中需要给予镇静药物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术前心理干预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提高患者的应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心理干预 军人伤员 麻醉效果
下载PDF
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在模拟火线抢送伤员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明华 张铨 +4 位作者 胡贵 连志鹏 阮丁异 吴俊山 程丽霞 《东南国防医药》 2011年第6期491-493,共3页
目的探讨在火线抢送伤员时,应用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对伤员进行输液的可行性,评价该装置对各种搬运体位和后送伤员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模拟火线抢送搬运伤员的训练中,应用该装置进行加压输液,探讨适合于野战搬运伤员的装置使用前准备、装... 目的探讨在火线抢送伤员时,应用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对伤员进行输液的可行性,评价该装置对各种搬运体位和后送伤员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模拟火线抢送搬运伤员的训练中,应用该装置进行加压输液,探讨适合于野战搬运伤员的装置使用前准备、装置固定方法、装置固定位置。结果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安装固定方便快捷,装置固定位置合理,对搬运伤员和抢送伤员的效率无影响。结论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可以应用于模拟火线抢送伤员时的加压输液,并对抢送搬运伤员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装置 搬运伤员 加压输液 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基于标准作业程序的“标准化伤员”的选拔及培训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栋 杨腾 +1 位作者 董兴宝 何伟华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第7期582-583,共2页
模拟伤员应用在卫勤训练配合中正发挥出重要价值,但目前普遍存在模拟伤员标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逼真性和恒定性欠佳等问题,制约了实战化卫勤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借鉴标准作业程序理念(SOP),将模拟伤员的选拔、培训流程标准化,实现标... 模拟伤员应用在卫勤训练配合中正发挥出重要价值,但目前普遍存在模拟伤员标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逼真性和恒定性欠佳等问题,制约了实战化卫勤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借鉴标准作业程序理念(SOP),将模拟伤员的选拔、培训流程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伤员的快速培训与应用,进而促进卫勤保障分队实战化保障能力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伤员 标准作业程序(SOP) 培训
下载PDF
中国古代伤病军人医疗保障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秋菊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54,共4页
中国古代对伤病军人的医疗与军队历史相始终。贤明将帅亲力亲为救治部属屡创佳话。长期的军事医疗工作实践经验,逐步积淀成较为原初的军人医疗保障制度。重点保障军官用医用药,折射出旧军队体系内的等级制度和治疗对待差别。战伤及病患... 中国古代对伤病军人的医疗与军队历史相始终。贤明将帅亲力亲为救治部属屡创佳话。长期的军事医疗工作实践经验,逐步积淀成较为原初的军人医疗保障制度。重点保障军官用医用药,折射出旧军队体系内的等级制度和治疗对待差别。战伤及病患军人转移、后送机制渐次轮廓清晰。年老、伤病患军人返乡道途中生活、医疗支持系统初步发挥功能,抚恤政策规定浮出台面。成绩突出的军医获得嘉勉、渎职偾事者受到惩戒,古老的绩效考校机制有助于调动军医工作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伤病军人 医疗保障
下载PDF
伤兵滋事与国民党军政当局治理的失败(1945—1949)——以抗战后天津地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悦晗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6期62-78,共17页
抗战结束后,大量伤兵滞留城市,寻衅滋事,成为国民党政权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战后天津地区伤兵滋事行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对城市消费娱乐业场所营业秩序的滋扰,二是争抢在城市防卫建设工程中的物资。针对该问题,国民党地方军... 抗战结束后,大量伤兵滞留城市,寻衅滋事,成为国民党政权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战后天津地区伤兵滋事行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对城市消费娱乐业场所营业秩序的滋扰,二是争抢在城市防卫建设工程中的物资。针对该问题,国民党地方军、政机构采取联动治理的方式,试图约束伤兵的日常行为。然而,军事机构缺乏惩处的内在动力,地方政府又不具备管理伤兵的基本权限,使伤兵滋事的情况不仅未能减少,反而呈现暴力升级之势,军、政双方的联动治理无形流产。内战爆发后,军事当局要求地方政府接纳新增伤兵,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以及在公共资源调配方面的难度。地方政府无法为伤兵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只能靠仪式性的慰劳活动与微薄的福利安抚伤兵,表明国民党地方军、政机构既缺乏来自中央权威的协调与介入,亦不具备官僚组织体系联动配合所必需的制度规范与职权边界,意味着国民党政权在因应伤兵滋事问题上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兵滋事 天津 荣军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论新闻媒体在“伤兵之友”运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苟兴朝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3-67,共5页
抗战时期,伤兵问题突出。《新新新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等主流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伤兵之友"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伤兵问题;鼓动民众踊跃参加"伤兵之友"运动,组织推动游艺募捐运... 抗战时期,伤兵问题突出。《新新新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等主流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伤兵之友"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伤兵问题;鼓动民众踊跃参加"伤兵之友"运动,组织推动游艺募捐运动,代收读者捐款;开展荣军基本情况调查,为其介绍就业岗位、提供劳务供需信息。新闻媒体的这些活动对于协调伤兵与民众的关系,切实推动伤兵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伤兵之友”运动 新闻媒体 游艺募捐运动 荣军基本情况调查
下载PDF
“三十年代青年的光辉榜样”--中共组织煤业救护队参与淞沪会战救护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池子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9-63,共5页
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煤业救护队,在红十字旗帜下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救护伤兵难民,建立了卓越功勋。上海沦陷后,煤业救护队继续转运伤兵,并于1938年1月百余人集体加入新四军,堪称壮举,意味着煤业救护队淞沪会战救护... 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煤业救护队,在红十字旗帜下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救护伤兵难民,建立了卓越功勋。上海沦陷后,煤业救护队继续转运伤兵,并于1938年1月百余人集体加入新四军,堪称壮举,意味着煤业救护队淞沪会战救护使命完成,在党的领导下华丽转身,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共地下党率领煤业救护队砥砺前行,从一个群众性的救亡组织发展成为一支抗日革命队伍,书写了中共党史和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永不磨灭的壮丽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业救护队 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共产党 伤兵救护 新四军
下载PDF
“孤岛”时期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对残疾伤兵的救护
8
作者 崔龙健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4-81,共8页
淞沪会战失败以后,有数百名残疾伤兵遗留在沪,未来得及遣送疏散。上海国际红十字会临危受命,开办残疾伤兵医院,组织优势医护力量予以收治,并在院内开设假肢制造工场,为他们装配假肢。为了安抚残疾伤兵们的精神创伤并助力其将来能自立谋... 淞沪会战失败以后,有数百名残疾伤兵遗留在沪,未来得及遣送疏散。上海国际红十字会临危受命,开办残疾伤兵医院,组织优势医护力量予以收治,并在院内开设假肢制造工场,为他们装配假肢。为了安抚残疾伤兵们的精神创伤并助力其将来能自立谋生,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还安排上海市商会童子军青年教员义务讲授歌唱、算术和新文字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特别聘请各界热心技师传授制皂、针织、园艺、钟表修理和无线电报等工艺技能,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一考察,可为呈现红十字会抗战救护全貌增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时期 上海国际红十字会 残疾伤兵 抗战救护 自立教育
下载PDF
中央苏区时期伤残红军优抚工作探析
9
作者 宁叙通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0-23,27,共5页
中央苏区是在烽火连天和枪林弹雨的严峻战时环境下诞生的,国民党“围剿”与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贯穿整个中央苏区时期。在这种以革命战争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伤残红军成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做好对他们的优待抚恤工作是中国... 中央苏区是在烽火连天和枪林弹雨的严峻战时环境下诞生的,国民党“围剿”与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贯穿整个中央苏区时期。在这种以革命战争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伤残红军成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做好对他们的优待抚恤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央苏区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优抚政策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精细指导。同时,官方权威媒体积极宣传,动员中央苏区的一切有生力量参与到对伤残红军的优抚工作中,伤残红军也通过实际行动回馈中央苏区,两者之间形成了积极的双向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伤残红军 优抚 慰劳
下载PDF
试论19世纪欧洲伤兵境遇的改变及其原因
10
作者 杨建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46-50,共5页
19世纪后期欧洲的伤兵境域发生了相对以前来说较为明显的改善与进步。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下列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战俘地位的提升与保护措施;军事医学的发展与重大突破;社会学家关于战俘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积极活动;武器技术的改进... 19世纪后期欧洲的伤兵境域发生了相对以前来说较为明显的改善与进步。此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下列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战俘地位的提升与保护措施;军事医学的发展与重大突破;社会学家关于战俘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积极活动;武器技术的改进与重大突破。伤兵境遇的改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关于人道主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伤兵境域 军事医学 战俘地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