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4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9
1
作者 方利君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同柱 李建福 程飚 杨银辉 王玉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已抽取骨髓的小型香猪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即刻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 ,将已标记的MSC回植到供体动物创面上。术后 2、4、6、8、12周切取创面组织 ,行BrdU和因子Ⅷ (FⅧ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BrdU阳性的MSCs多聚集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 ,且有个别血管内皮细胞也呈现BrdU阳性。部分BrdU阳性的MSCs胞浆中亦有FⅧ表达。 结论 创面愈合过程中 ,MSCs与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创面微环境下 ,MSCs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参与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血管内皮细胞 实验研究 分离 培养 创面 修复
原文传递
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面促愈作用及对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2
2
作者 陈莹璐 钟传篪 +1 位作者 徐月 陈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8-183,共6页
目的:观察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对环状混合痔术后恢复的疗效,及其对创面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90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两组患者均行分段多层次弧切缝合加注射术,术后常规进... 目的:观察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对环状混合痔术后恢复的疗效,及其对创面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90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两组患者均行分段多层次弧切缝合加注射术,术后常规进行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并内服芪蓉润肠口服液,20 mL/次,3次/d,便后采用苦参汤伤口清洗。对照组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涂抹肛门,以无菌纱布覆盖创面,1 g/次,1~2次/d。观察组以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涂抹肛门,以无菌纱布覆盖创面,1 g/次,1~2次/d。两组疗程均为10 d。记录术后第3,10天创面的疼痛、水肿、创面渗液、创面面积和创面肉芽组织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评价术后10 d创面毛细血管含量,采用免疫组化评价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表达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F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58%,优于对照组的77.89%(χ~2=6.877,P<0.01);观察组在术后3 d和10 d疼痛、水肿、创面渗液、创面面积和创面肉芽组织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1.5±2.1)d,低于对照组的(13.7±2.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创面毛细血管数目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创面VEGF和b FGF表达的MOD值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DFG,VEGF和b 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龙血竭联合九华膏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龙血竭胶囊合九华膏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创面的治疗,能促进创面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和创面VEGF,PDFG,b FGF等因子表达,促进创面毛细管血管形成,促使肉芽组织生长与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龙血竭胶囊 九华膏 创面修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管形成
原文传递
成纤维细胞与创伤修复的生物学过程 被引量:40
3
作者 杨力 郭树忠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4期470-471,共2页
对近年来有关成纤维细胞与创伤修复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回顾。在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下,成纤维细胞在创伤修复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纤维细胞内在特性在不同的创伤修复过程中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创伤修复 生长因子 瘢痕
下载PDF
温和灸促进肛瘘术后组织修复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孙彦辉 曹永清 +3 位作者 黄鸿翔 郭修田 胡德昌 董青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1-323,共3页
目的观察温和灸防治肛瘘术后并发症,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温和灸治疗组和微波组,熏洗后分别予以温和灸和微波照射创面局部以及长强穴30min,常规换药;对照组,熏洗后常规换药。观察术后... 目的观察温和灸防治肛瘘术后并发症,促进创面组织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温和灸治疗组和微波组,熏洗后分别予以温和灸和微波照射创面局部以及长强穴30min,常规换药;对照组,熏洗后常规换药。观察术后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水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微波组及对照组比较,温和灸组创面愈合率明显提高(P<0.01),愈合时间缩短(P<0.01)。3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温和灸治疗组优于微波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3组水肿评分比较,温和灸组和微波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而温和灸组与微波组无差异(P>0.05)。结论温和灸在减轻术后并发症,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温和灸 肛瘘 组织修复 术后并发症 创面愈合率 创面愈合时间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秦新愿 王江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47-1551,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9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3组:PRP注射组(A组,创面及创周局部注射PRP+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9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3组:PRP注射组(A组,创面及创周局部注射PRP+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PRP覆盖组(B组,PRP凝胶+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和对照组(C组,单纯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每组30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及术前糖化血红蛋白、创面面积、Wagner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3组患者治疗次数、住院时间及A、B组PRP使用总量。治疗期间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首次清创术后3个月测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A、B、C组治疗次数分别为(10.2±0.8)、(11.4±0.6)、(12.5±0.5)次,A、B组PRP使用总量分别为(306±24)、(342±18)m 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住院时间分别为(40.5±1.8)、(62.1±2.3)、(88.6±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组创面坏死渗出均逐渐减少,创面面积逐渐缩小;A组均明显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首次清创术后3个月,A、B、C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93.2%±0.8%、52.1%±1.1%、21.3%±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而且PRP局部注射疗效优于PRP凝胶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糖尿病足 溃疡 局部注射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6
作者 曾鸿孟 唐乾利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6年第5期340-344,共5页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却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无固定标准,大部分药物的疗效更是不确切。因此,本...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却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无固定标准,大部分药物的疗效更是不确切。因此,本文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 创面修复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修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邢帮荣 利天增 +4 位作者 卞徽宁 祁少海 谢举临 徐盈斌 胡晓根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 12只大耳白兔 2 4只耳上的 72个创面 ,随机分为rhEGF(10 μg/cm2 )治疗组、rhbFGF(10 0AU/cm2 )治疗组和...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 12只大耳白兔 2 4只耳上的 72个创面 ,随机分为rhEGF(10 μg/cm2 )治疗组、rhbFGF(10 0AU/cm2 )治疗组和对照组 (涂以 1%磺胺嘧啶银霜 )。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 ,分别取不同时段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电镜检查 ,并通过原位杂交检测标本中整合素 β1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两治疗组整合素 β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创面修复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 ,且修复质量较对照组高 (P <0 .0 5 ) ;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胚芽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rhEGF、rhbFGF均能提高创面修复质量 ,在修复早、中期使用rhbFGF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中、晚期使用rhEGF能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根据时效 ,联合应用rhEGF、rhbFGF可获得最佳效价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修复 肉芽组织 烧伤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全身红光治疗对烧伤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9
8
作者 刘健 方庆伟 +5 位作者 郑捷新 窦懿 张勤 廖镇江 林才 徐建军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红光治疗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深II度创面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全身红光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69例。在不干扰患者正常治疗的前提下,分别给予PDT-FL-201型全身红光治疗机治疗或不采用红光治疗。1... 目的探讨全身红光治疗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深II度创面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全身红光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69例。在不干扰患者正常治疗的前提下,分别给予PDT-FL-201型全身红光治疗机治疗或不采用红光治疗。1次/d,每次30分钟,连续照射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在伤后第7、10、14、21天和痊愈当天进行临床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应用全身红光治疗组和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9.86±2.43天和21.02±2.97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伤后第10天、14天换药时疼痛强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T-FL-201型吊顶式全身红光治疗机治疗以早期深二度烧伤为模型的急性创面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与缓解疼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红光治疗 烧伤 创面愈合
下载PDF
手外伤感染患者创面修复治疗中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38
9
作者 陈盛 谢庆平 +2 位作者 张宏程 郭恩琪 晋培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90-2092,共3页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感染的创面修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2月医院接诊的手外伤感染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接受VSD治疗,而对照组接...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在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感染的创面修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2月医院接诊的手外伤感染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接受VSD治疗,而对照组接受传统每日换药处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二次手术率、二期植皮时间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等,并评价创面修复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1±1.2)d、(15.8±1.6)d和(18.9±2.1)d,对照组为(13.4±1.5)d、(26.8±2.1)d和(28.5±3.4)d,观察组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二期植皮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而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4.12%、对照组为73.5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SD应用于手外伤感染创面修复效果显著,且能明显缩短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手外伤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修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被引量:36
10
作者 孙广峰 邓呈亮 +5 位作者 吴必华 吴祥奎 李书俊 聂开瑜 王达利 魏在荣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们共收治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先切取连体分叶股前外侧皮瓣,分离穿支后修剪皮下脂肪筋膜组织,裁剪分叶,游离分叶皮瓣组合修复创... 目的探讨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我们共收治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先切取连体分叶股前外侧皮瓣,分离穿支后修剪皮下脂肪筋膜组织,裁剪分叶,游离分叶皮瓣组合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一叶坏死1例,经二期植皮愈合,其余25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不臃肿,外观满意。供区均I期愈合,对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修薄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可根据修薄后真皮下渗血情况调整分叶形状与大小,保证分叶皮瓣血供,提高成功率,无需再次手术整形,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被引量:35
11
作者 沈余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7-262,共6页
虽然目前人们都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用电知识,但电烧伤仍时有发生。在美国,电烧伤患者占其同期住院烧伤患者的4%左右,每年约1 000人死于电烧伤,该死因在与职业相关的死因中排名第2;我国的电烧伤比例更高,据国内几家烧伤中心不完全统... 虽然目前人们都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用电知识,但电烧伤仍时有发生。在美国,电烧伤患者占其同期住院烧伤患者的4%左右,每年约1 000人死于电烧伤,该死因在与职业相关的死因中排名第2;我国的电烧伤比例更高,据国内几家烧伤中心不完全统计,其收治电烧伤患者占其同期住院烧伤患者的10%左右。高压电烧伤(以下简称电烧伤)因其热性和非热性致病机制往往造成立体损伤,不仅烧伤皮肤,而且累及深部组织结构或器官,如肌腱、神经、大血管、肌肉、骨、关节或脏器等,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应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电烧伤创面仍是最复杂、最难处理的创面,是对烧伤外科医师一种极大的挑战。本文系统论述了电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包括早期清创、各个部位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等,以期更好地指导电烧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双层人工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5
12
作者 李敏雄 马军 +2 位作者 郑紫君 牛利斌 杨磊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9-186,共8页
目的探讨联用双层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25例各类原因致骨质和/或肌腱外露的创面患者病历资料,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3~79岁,... 目的探讨联用双层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25例各类原因致骨质和/或肌腱外露的创面患者病历资料,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3~79岁,单纯骨质外露7例、单纯肌腱外露13例、合并骨质与肌腱外露5例。创面总面积为78.0(53.4,103.2)cm^2,骨质外露宽度、肌腱外露宽度分别为3.2(3.0,3.6)cm和2.0(1.7,2.4)cm。所有创面彻底清创后Ⅰ期植入双层人工真皮,待2~3周人工真皮血管化后Ⅱ期移植自体薄中厚皮片或刃厚皮片修复创面。观察记录患者人工真皮血管化情况及血管化时间、是否产生血肿,自体皮移植术后7 d皮片成活率、是否重复植皮,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以及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24例患者首次移植人工真皮后完成血管化,血管化时间为11~21(16±4)d,且移植的人工真皮均未产生血肿;1例患者移植的人工真皮血管化失败后,改用负压引流及单纯植皮处理,创面愈合后患者出院。自体皮移植术后7 d,皮片成活率为92.2%~100.0%[(99.3±1.3)%],余下创面后期自愈或通过换药处理愈合,未重复植皮。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自体皮移植术后7~19(11.9±2.8)d。患者出院后获3~60个月随访,除植皮区部分有色素沉着外,植皮存活良好、柔软、未出现反复破溃,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结论双层人工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疗效较佳,为该类创面提供了一种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人工 皮肤移植 移植 自体 创面修复 骨质外露 肌腱外露
原文传递
Meek植皮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4
13
作者 王志远 何彩萍 +1 位作者 罗小林 王富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8-679,682,共3页
目的研究Meek植皮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用Meek植皮技术治疗16例烧伤面积>30%患者,临床观察皮片扩张率,植皮成活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愈合后疤痕,同传统邮票皮移植方法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6例患者应用Meek微型皮片移植,植皮... 目的研究Meek植皮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用Meek植皮技术治疗16例烧伤面积>30%患者,临床观察皮片扩张率,植皮成活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愈合后疤痕,同传统邮票皮移植方法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6例患者应用Meek微型皮片移植,植皮成活率为>95%,各项观察指标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Meek植皮技可节省皮源、缩短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省住院费用。该技术操作简单,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较理想的植皮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ek植皮技术 大面积烧伤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手部电烧伤的皮瓣修复 被引量:33
14
作者 谢卫国 王德运 +3 位作者 刘杰峰 龙忠恒 李进 蒋梅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总结用皮瓣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不断完善。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425例手部电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概况及结果,归纳总结行皮瓣移植术患者... 目的总结用皮瓣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不断完善。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425例手部电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概况及结果,归纳总结行皮瓣移植术患者的皮瓣类型、术后并发症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皮瓣修复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受伤7d内手术组和受伤7d后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皮瓣成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25例患者中,348例行手术治疗占90.2%,其中209例行不同类型皮瓣移植共248例次,包括远位带蒂皮瓣202例次占81.5%、局部皮瓣19例次占7.7%、游离皮瓣12例次占4.8%、其他类型组织瓣15例次占6.0%。5例因皮瓣撕脱或坏死改用其他方法治疗。8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或补植小皮片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一次修复,功能及外观较满意。受伤7d内手术组(170例次)和受伤7d后手术组(78例次)患者,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8.8%(168/170)及96.2%(75/7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6%(18/170)及12.8%(10/78),两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1、0.27,P值均大于0.05)。结论可用于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皮瓣类型较多。合理选择和设计皮瓣、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术后正确观察与处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糖尿病足创面修复过程中清创问题 被引量:33
15
作者 姜玉峰 许樟荣 付小兵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5,共3页
文章分别从清创的概念、意义和目的、时机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局部的血液供应、影响创面的愈合因素等,分阶段使用联合清创,才可能更安全有效,减少操作风险和并发症。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创面修复 清创
原文传递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唐乾利 李杰辉 +9 位作者 贺全勇 王洪生 黄许森 王克净 莫小强 黄衍强 吴标良 周薇 王丽 王露瑶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慢性皮肤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易诊断难治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文通过评述近年来创面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结合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发现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相对比较系统深... 慢性皮肤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易诊断难治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文通过评述近年来创面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结合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发现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相对比较系统深入,基础研究取得阶段成果,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 创面修复 皮肤溃疡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减少皮肤创面瘢痕形成的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士云 唐汉钧 +3 位作者 崔全起 王林扬 章学林 张金福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52-55,共4页
为探讨以祛瘀补虚生肌法组方的外用复黄生肌愈创油膏 (简称复黄膏 ,主要由大黄、蛋黄油、血竭、珍珠粉等组成 )减少皮肤创面瘢痕形成的作用机理 ,造成背面皮肤局部创伤大鼠模型 ,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法和RT -PCR法动态观测其... 为探讨以祛瘀补虚生肌法组方的外用复黄生肌愈创油膏 (简称复黄膏 ,主要由大黄、蛋黄油、血竭、珍珠粉等组成 )减少皮肤创面瘢痕形成的作用机理 ,造成背面皮肤局部创伤大鼠模型 ,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法和RT -PCR法动态观测其对大鼠创面渗液中透明质酸 (HA)含量、创面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含量以及创面修复组织中TGF -β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并与白玉膏 (中医传统生肌法 )和凡士林 (临床常规用药 )作比较。结果显示 :复黄膏可明显提高HA含量 (并维持一个较高水平 )和Ⅲ /Ⅰ型胶原比例 ,对TGF -β1 mRNA表达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功效优于白玉膏和凡士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黄生肌愈创油膏 慢性皮肤溃疡 创面渗液 创伤修复 透明质酸 HA 胶原 TGF-Β1MRNA
下载PDF
前臂掌侧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8
作者 白印伟 李征 +6 位作者 余少校 陈泽华 柯于海 周望高 熊懿 钟科明 张振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前臂掌侧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49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9例,女10例;年龄16~52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重物压砸伤34例,锐器割伤7例,撕脱伤5例,高温机器... 目的探讨应用前臂掌侧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49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9例,女10例;年龄16~52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重物压砸伤34例,锐器割伤7例,撕脱伤5例,高温机器压伤3例。损伤部位:示指21例,中指14例,环指10例,小指1例,虎口区、掌背侧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10 h,平均4.5 h。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5 cm×1.5 cm^6.0 cm×4.5 cm。46例合并掌、指骨骨折及肌腱、神经等复合组织损伤。急诊手术43例,择期手术6例。采用同侧前臂掌侧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内静脉近端分别与手指动、静脉吻合,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2.5 cm^7.5 cm×5.3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7例皮瓣成活质量接近于生理性皮瓣;39例皮瓣出现轻、中度肿胀,散在小水疱形成;3例皮瓣出现严重水肿,并发生不同程度坏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3.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稍臃肿,皮色略深于手部周围正常皮肤。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6~22 mm,平均20 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获优21例,良21例,可3例,差4例。结论应用前臂掌侧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供区广泛,不损伤主要血管,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外观满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掌侧游离皮瓣 动脉化静脉皮瓣 手部皮肤缺损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黄娜 文辉才 +6 位作者 付建华 黄进军 廖怀伟 涂峻 卢颖洁 祝愿 蒯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1~72岁,中位年龄27岁。原发肿瘤:色素痣18例,基底细胞癌4例,鳞状细胞癌1例。缺... 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1~72岁,中位年龄27岁。原发肿瘤:色素痣18例,基底细胞癌4例,鳞状细胞癌1例。缺损部位:鼻部8例,颊部4例,颧部6例,额部2例,上唇部3例;缺损范围0.8 cm×0.8 cm~3.9 cm×3.9 cm。根据面部肿瘤部位、大小设计正方形病灶切除范围,根据周边组织移动性及皮纹方向,设计角度为45~60°的菱形皮瓣供区,无张力旋转修复缺损。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均无复发,皮瓣颜色、质地与周边组织相似,无明显瘢痕增生,邻近正常组织无牵拉,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应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圆形肿瘤切除后缺损创面,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菱形皮瓣 面部皮肤缺损 创面修复 面部
原文传递
重视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烧伤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柴家科 申传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3,共3页
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技术通过将微孔泡沫材料紧密接触创面,使用生物膜密封,在负压作用下经引流管抽吸,在创面形成单向负压环境,经材料徽孔引流分泌物和渗出液。该技术借助负压徽作用力改善局部组... 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技术通过将微孔泡沫材料紧密接触创面,使用生物膜密封,在负压作用下经引流管抽吸,在创面形成单向负压环境,经材料徽孔引流分泌物和渗出液。该技术借助负压徽作用力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增加细胞生长因子分泌,加快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从而促进创面愈合。近年来,NPWT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烧伤外科临床,主要涉及普通急性烧伤创面和毁损性创面修复、皮片移植、后期瘢痕整复这几个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负压伤口疗法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