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实论与身份说——盖斯凯尔夫人《妻子与女儿》人物姓名的另一种阐释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伟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56-62,共7页
命名是为了界定一种身份,在文学作品中,姓名既是艺术角色的符号,又蕴含着深刻的名实关系。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与女儿》就是一部巧设人名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奇妙作品,而传统的文学评论对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视,它们大多从政治、伦理等社会... 命名是为了界定一种身份,在文学作品中,姓名既是艺术角色的符号,又蕴含着深刻的名实关系。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与女儿》就是一部巧设人名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奇妙作品,而传统的文学评论对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视,它们大多从政治、伦理等社会语境对小说进行剖析和考证。事实上,人物命名背后蕴藏的名与实的关系,往往也是塑造人物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的有效方法。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解读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有助于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命名 身份说 《妻子与女儿》 盖斯凯尔夫人
下载PDF
“美德有报”——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自我牺牲与自我建构 被引量:2
2
作者 傅燕晖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42,共11页
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妻子与女儿》采用"美德有报"的故事框架,聚焦于"美德"与"回报"两大要素,但与传统模式不同,这部小说关注"美德"对女性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女性&qu... 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妻子与女儿》采用"美德有报"的故事框架,聚焦于"美德"与"回报"两大要素,但与传统模式不同,这部小说关注"美德"对女性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女性"美德"与"婚姻"之间的"牵强"联系,在"婚姻"的回报之外,将"美德"作为更好的回报给予女主人公。盖斯凯尔借此对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女性角色设定与女性力量加以反思,在推崇女性自我牺牲精神的维多利亚社会主导话语中寻求女性自我建构的另一种可能。她回应的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丧失个体身份的焦虑,以及维多利亚社会对女性反叛的焦虑。盖斯凯尔的女性主义关怀与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开始的女性解放运动精神相契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斯凯尔 《妻子与女儿》 “美德有报” 自我牺牲 自我建构
原文传递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与阶级想象——以《玛丽·巴顿》和《妻子和女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洪青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博物学为盖斯凯尔再现阶级关系提供了叙事策略。博物学内部相互冲突的分类法帮助她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诉求:《玛丽·巴顿》采用强调空间秩序的官方博物学分类法,将工人阶层描述为供中产读者审视的静态标本,反... 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博物学为盖斯凯尔再现阶级关系提供了叙事策略。博物学内部相互冲突的分类法帮助她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诉求:《玛丽·巴顿》采用强调空间秩序的官方博物学分类法,将工人阶层描述为供中产读者审视的静态标本,反映了初涉文坛的中产阶级女作家盖斯凯尔欲借博物学树立写作权威、维护现有社会等级秩序的愿望;《妻子和女儿》将法国博物学家乔弗里重视联系和统一的比较解剖学和文化领袖卡莱尔的"英雄"观结合起来的叙事策略,揭示了已获得一定文化权威的盖斯凯尔试图打破贵族世袭的政治体制,为掌握文化资本的中产精英谋求社会地位的意图。研究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有助于了解她始终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玛丽·巴顿》 《妻子和女儿》 博物学叙事 阶级想象
原文传递
小说会话分析透视人物性格——《妻子与女儿》柯克帕特里克夫人研究
4
作者 卢佳唯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58-62,69,共6页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传统的家庭女性身份塑造了许多丰富的女性形象。其最后一部作品《妻子与女儿》中的女性人物各有特色,反映出盖斯凯尔夫人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褒贬结合的态度。小说女主角莫...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传统的家庭女性身份塑造了许多丰富的女性形象。其最后一部作品《妻子与女儿》中的女性人物各有特色,反映出盖斯凯尔夫人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褒贬结合的态度。小说女主角莫莉(Molly)的继母柯克帕特里克夫人(Mrs.Kirkpatrick)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女性人物,作者也在文中多次暗示对该人物的不满和怜悯。传统的文学评论大多从政治、伦理等社会语境对小说进行分析,而本文将运用语言学中小说会话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柯克帕特里克夫人这一人物进行探讨,从而更加系统地论证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妻子与女儿》 柯克帕特里克夫人 会话分析 人物性格
下载PDF
A Model Victorian Gentleman——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Mr.Gibson in Wives and Daughters
5
作者 Wei Enwen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362000,China)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23-31,共9页
In Mrs.Gaskell’s Wives and Daughters,she successfully depicted the male character,Mr.Gibson,leaving the world a model man who is sensible,loving,honest,responsible,observant,intelligent,generous,kind-hearted and full... In Mrs.Gaskell’s Wives and Daughters,she successfully depicted the male character,Mr.Gibson,leaving the world a model man who is sensible,loving,honest,responsible,observant,intelligent,generous,kind-hearted and full of self-esteem,a model Victorian gentle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妻子与女儿》 吉布森 人物形象 盖斯凯尔 维多利亚绅士 法国
下载PDF
《妻子与女儿》中的童话叙事与女性主义
6
作者 曹旭 徐明莺 《语言教育》 2016年第3期73-77,共5页
《妻子与女儿》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童话叙事色彩。在表层叙事结构中,《妻子与女儿》与童话故事"灰姑娘"具有相同的叙事功能项,女性表现为被男性解救的角色。然而在深层叙事结构分析中,故事的基... 《妻子与女儿》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童话叙事色彩。在表层叙事结构中,《妻子与女儿》与童话故事"灰姑娘"具有相同的叙事功能项,女性表现为被男性解救的角色。然而在深层叙事结构分析中,故事的基本矛盾却指向了"婚姻"与"血缘",这也有助于发现盖斯凯尔在童话叙事之下掩盖的女性主义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妻子与女儿》 童话 结构主义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的“人情”因素——以“一女二嫁”、“典雇妻女”、“买休卖休”案件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潘宇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1,共7页
明清州县官员在审理有关"一女二嫁"、"典雇妻女"、"买休卖休"案件时,其判决结果有时与法律制度有较大的出入。判决结果与法律制度的冲突在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些判决体现了官员们&qu... 明清州县官员在审理有关"一女二嫁"、"典雇妻女"、"买休卖休"案件时,其判决结果有时与法律制度有较大的出入。判决结果与法律制度的冲突在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些判决体现了官员们"顺人情"、"体风俗"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女二嫁 典雇妻女 买休卖休 司法审判 人情
原文传递
法律与社会:从中国古代典雇妻女现象说起
8
作者 许颖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妻女之风俗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涉及到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立法的价值取向,国家法律实施的效果,风俗习惯的沉积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用法律去禁止人们为了生计而被迫采取的行为,固然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法律的权威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雇妻女 律例 风俗习惯
下载PDF
略论曹魏时期士家的地位
9
作者 凌文峰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2-24,共3页
曹魏时期,战乱频繁。为了保证兵源,当时的统治者实行士家制。他们通过“当色配婚”、重“士亡法”等具体措施来确保兵源。而这些措施的实行,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士家社会地位的低下。
关键词 曾魏 士家 士亡法 当色配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