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冬地东方白鹳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陈 周立志 +1 位作者 朱文中 侯银续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近年来,陆续在长江中下游越冬地发现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个体。为了了解该种在当地的繁殖对策和种群现状,2004-2006年在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地区(116°51.15′-116°49.47′E,30°19.53′-30°19.79′N)对东... 近年来,陆续在长江中下游越冬地发现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个体。为了了解该种在当地的繁殖对策和种群现状,2004-2006年在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地区(116°51.15′-116°49.47′E,30°19.53′-30°19.79′N)对东方白鹳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东方白鹳在当地开始营巢时间不一致,最早为2月5日,而受干扰的繁殖个体则延至5月6日。观察到的巢全在高压线塔上,巢高34.6±0.8m(n=11),巢间距908.8±1039.4m(n=6)。产卵期最早开始于2月11日,最晚6月21日,窝卵数4.2±0.4(4-5)枚(n=6)。育雏期71.0±16.1d(n=3),日育雏5.1±2.6(n=38),雏鸟离巢时间最早6月14日,最晚9月20日。2004和2005年东方白鹳在该地区共营巢8窝,产卵25枚,孵出雏鸟9只,出飞7只。繁殖失败5巢,其中,人工干扰造成4巢失败,高压电击毁1巢。繁殖不同时期,亲鸟的觅食、休息、警戒、取材、翻卵、育雏、交配、在巢、视野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而飞翔、行走、理羽、击喙、整巢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雏鸟在发育的不同时期,觅食、飞翔、休息、整巢、在巢、行走、视野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理羽、警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生物学 时间分配 越冬地
下载PDF
越冬地东方白鹳的繁殖干扰 被引量:19
2
作者 侯银续 周立志 +1 位作者 杨陈 王岐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4-352,共9页
2004年和2005年两个繁殖季节,在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采用全事件采样法和瞬间扫描采样法,对东方白鹳留居种群繁殖特征和繁殖生境内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东方白鹳在高压电线塔上营巢繁殖,营巢地点距离最近的村庄仅500m远,取食地点... 2004年和2005年两个繁殖季节,在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采用全事件采样法和瞬间扫描采样法,对东方白鹳留居种群繁殖特征和繁殖生境内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东方白鹳在高压电线塔上营巢繁殖,营巢地点距离最近的村庄仅500m远,取食地点主要是水稻田,影响繁殖活动的主要自然因素:强风和高温。巢区和取食生境内的人为干扰强度较大,主要有燃烧秸秆、在巢塔上安装鸟刺、农耕活动和飞机噪音等。农业活动等人为干扰,对东方白鹳的取食、取材等行为造成很大影响,导致产生警戒、逃逸等行为。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繁殖干扰因素的识别对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种群 干扰 越冬区 行为
下载PDF
越冬地气候条件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佳 李言阔 +4 位作者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5522-5529,共8页
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琵鹭种群年际数量变化与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 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琵鹭种群年际数量变化与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为(4 632±470)只,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白琵鹭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几乎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性;10月降水量与2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12月平均最高气温与8a后的白琵鹭种群数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地2a前的10月平均最高气温、4a前的11月平均最高气温、8a前的11月降水量、4a前的12月平均气温是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白琵鹭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8.9%;其中前3个变量可以共同解释白琵鹭种群数量变化的72.1%,这两个月份正是白琵鹭的越冬初期,是结束长距离迁徙的阶段,可能是白琵鹭补充能量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越冬地恶劣的天气可能导致白琵鹭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不利于能量的恢复,从而可能给种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白琵鹭 种群数量 气候变化 越冬地
下载PDF
黄、东海越冬鳀鱼的分布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马绍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01-206,共6页
越冬鳀鱼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最适水温(11~13℃)水平梯度大的冷水或暖水舌锋区,其水平位置,范围大小和鱼群密集程度随最适水温分布趋势的逐月变化和年际变化而发生变化。 鳀鱼垂直分布有昼夜变化。在无温、盐跃层水域,白天鳀鱼分布于中下... 越冬鳀鱼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最适水温(11~13℃)水平梯度大的冷水或暖水舌锋区,其水平位置,范围大小和鱼群密集程度随最适水温分布趋势的逐月变化和年际变化而发生变化。 鳀鱼垂直分布有昼夜变化。在无温、盐跃层水域,白天鳀鱼分布于中下层或近底层,且易集成小群;夜间鱼群分散,几乎分布于整个水层。但在有温、盐跃层的水域,因受跃层的影响,鳀鱼常常分布于跃层之上的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 ti鱼 分布 水文条件 密集区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特征及热点区域识别
5
作者 王晨溪 夏少霞 +2 位作者 余定坤 于秀波 龚磊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6-845,共10页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雁类是迁徙路线上的优势种群。然而,近年来迁徙路线上的雁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识别越冬地雁类时空分布特征,确定分布热点区域是科学、精准保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2018—2021年...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雁类是迁徙路线上的优势种群。然而,近年来迁徙路线上的雁类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识别越冬地雁类时空分布特征,确定分布热点区域是科学、精准保护的前提。本研究利用2018—2021年越冬期在鄱阳湖区域开展的共58次水鸟调查数据,提取了基于时间序列的白额雁(Anser albifrons)、豆雁(Anser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的分布数据,分析了3种雁类在越冬地的种群动态、时间和空间分布动态,评估了鄱阳湖各子湖的重要性,确定了雁类分布热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3种雁类在越冬地的种群数量表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雁类种群总数量维持在27.9万~44.8万只;不同雁类迁徙的时间节律存在差异,本次地面调查数据显示白额雁、豆雁、鸿雁分别是在10月初至11月初、11月中旬、12月中旬到达鄱阳湖,其中鸿雁到达最晚;高峰期集中在11月底至次年2月初,持续时间约为100天;3种雁类分别在2月中旬、2月底和3月中旬开始迁离鄱阳湖。3种雁类空间分布范围有所差异,豆雁分布范围最广,白额雁分布相对集中,高峰期雁类的分布范围最大,对子湖的利用强度也最大。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大湖池和大汊湖重要性最高,鄱阳湖保护区是雁类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域,其次是都昌保护区。此外,雁类,特别是鸿雁,对保护区以外的子湖利用强度也较高。本研究对精准刻画鄱阳湖越冬雁类时空分布范围、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加强子湖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越冬雁类 时空分布 重要性评估 热点区域
下载PDF
Autumn migration routes and wintering areas of juvenile Chinese Egrets(Egretta eulophotes)revealed by GPS tracking 被引量:3
6
作者 Zhijun Huang Xiaoping Zhou +2 位作者 Wenzhen Fang Hailong Zhang Xiaolin Chen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469-476,共8页
Background:The vulnerable Chinese Egret(Egretta eulophotes)is a long-distance migratory waterbird whose migration and wintering informa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autumn migration routes ... Background:The vulnerable Chinese Egret(Egretta eulophotes)is a long-distance migratory waterbird whose migration and wintering informa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autumn migration routes and wintering areas of juvenile Chinese Egrets and determine the migration movement traits of this species.Methods:Thirty-nine juvenile Chinese Egrets from the Fantuozi Island,an uninhabited offshore island with a large breeding colony of Chinese Egrets in Dalian,China,were tracked using GPS/GSM transmitters.Some feathers from each tracked juvenile were collected for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ex in the laboratory.The GPS locations,recorded at 2-h intervals from August 2018 to May 2020,were used for the analyses.Results:Of the 39 tracked juveniles,30 individuals began their migration between September and November,and 13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ir autumn migration between October and November.The juveniles migrated southward via three migration routes,coastal,oceanic and inland,mainly during the night.The migration duration,migration distance,flight speed,and stopover duration of the 13 juvenile egrets that completed migration averaged 5.08±1.04 days,3928.18±414.27 km,57.27±5.73 km/h,and 23.08±19.28 h,respectively.These juveniles wintered in the coastal wetlands of Southeast Asia including those in the Philippines,Vietnam,and Malaysia,and only one successfully began its spring migration in June 2020.Conclusions:This study newly finds that the oceanic route taken by juvenile Chinese Egrets,suggesting that the juveniles are able to fly over the Pacific Ocean without a stopover.Moreover,our novel data indicate that coastal wetlands along th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are important areas for both autumn migration stopover and the wintering of these juveniles,suggesting tha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important to conserve the vulnerable Chinese Egret and the wetland habitats on which it depe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umn migration routes Egretta eulophotes GPS tracking Juvenile bird wintering area
下载PDF
大丰麇鹿保护区东方白鹳的繁殖行为及筑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彬 孙大明 +3 位作者 任义军 王立波 侯立冰 解生彬 《野生动物》 2013年第5期300-303,共4页
2002年始,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观测到东方白鹳。2006年一些东方白鹳个体开始在保护区内繁殖,但至今仅2010年繁殖成功。为了解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种群繁殖特征,2010年2~6月,对繁殖期东方白鹳亲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并测... 2002年始,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观测到东方白鹳。2006年一些东方白鹳个体开始在保护区内繁殖,但至今仅2010年繁殖成功。为了解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种群繁殖特征,2010年2~6月,对繁殖期东方白鹳亲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并测量了巢和巢址参数,结果如下:东方白鹳的2个巢都筑在刺槐树上,巢材为附近植物的条枝,巢内有内垫物。巢周围生境为狼尾草,巢区面积7.2 hm。。繁殖不同时期,在巢、翻卵、育雏3种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飞翔、交配、取材、其他行为差异显著(0.01<P<0.05);而理羽、警戒、觅食、行走、击喙、整巢、视野外行为则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 越冬地 江苏大丰
下载PDF
贵州杨湾桥水库及周边区域冬春季鸟类群落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祖奎 任峻 +3 位作者 刘文 李振吉 刘立波 钟程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293-299,312,共8页
2010年12月—2012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杨湾桥水库及其周边区域的水域、农田、蔬菜地和树林4类生境进行鸟类调查,分析该区域鸟类群落结构能为其毗邻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补充基础数据.共记录到鸟类14目36科98种,其中,国家Ⅰ、Ⅱ... 2010年12月—2012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杨湾桥水库及其周边区域的水域、农田、蔬菜地和树林4类生境进行鸟类调查,分析该区域鸟类群落结构能为其毗邻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补充基础数据.共记录到鸟类14目36科9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各1种和5种,优势种为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赤膀鸭Anas strepera、喜鹊Pica pica和斑头雁Anser indicus.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鸟类数量在水域和农田生境中冬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而在蔬菜地和树林生境中冬、春季之间无显著差异;鸟类种数在水域生境中冬季显著高于春季,而在蔬菜地、树林和农田生境中冬、春季之间无显著差异;国家级保护鸟类(Ⅰ级和Ⅱ级)数量冬、春季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种类冬季显著高于春季.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不同生境之间冬季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数量差异显著,而春季无显著差异.杨湾桥水库及其周边区域应该优先实施鸟类保护的生境是水域和农田、季节为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鸟类群落 国家级保护物种 越冬区 杨湾桥水库
下载PDF
毛腿沙鸡越冬区的新发现 被引量:1
9
作者 蒋爱伍 周放 黄成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6-127,共2页
1999~2005年,连续在广西南宁及附近地区观察到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越冬,因此可确定广西南宁为新发现的毛腿沙鸡越冬区。毛腿沙鸡为广西鸟类新记录。
关键词 毛腿沙鸡 越冬区 广西
下载PDF
Migration and wintering of vulnerable adult Chinese Egrets(Egretta eulophotes)revealed by GPS tracking
10
作者 Zhijun Huang Xiaoping Zhou +1 位作者 Wenzhen Fang Xiaolin Chen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3期285-293,共9页
Knowledge of migratory bird requirements is critical to developing conservation plans for vulnerable migratory species.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migration routes,wintering areas,habitat uses,and mortalities of... Knowledge of migratory bird requirements is critical to developing conservation plans for vulnerable migratory species.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migration routes,wintering areas,habitat uses,and mortalities of adult Chinese Egrets(Egretta eulophotata).Sixty adult Chinese Egrets(31 females and 29 males)on an uninhabited offshore breeding island in Dalian,China were tracked using GPS satellite transmitters.GPS locations recorded at2 h intervals from June 2019 to August 2020 were used for analysis.A total of 44 and 17 tracked adults completed their autumn and spring migrations,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autumn migration,tracked adults displayed more diverse routes,higher number of stopover sites,slower migration speed,and longer migration duration in the spring.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grant birds had different behavioral strategies during the two migratory seasons.The spring migration duration and stopover duration for 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for males.A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spring arrival and spring departure dates,as well as between the spring arrival date and stopover duration.This finding indicated that the egrets that arrived early at the breeding grounds left the wintering areas early and had a shorter stopover duration.Adult birds preferred intertidal wetlands,woodlands,and aquaculture ponds during migration.During the wintering period,adults preferred offshore islands,intertidal wetlands,and aquaculture ponds.Adult Chinese Egrets showed a relatively low survival rate compared with most other common ardeid species.Dead specimens were found in aquaculture ponds,indicating human disturbance as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of this vulnerable species.These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resolving conflicts between egrets and human-made aquaculture wetlands and protecting intertidal flats and offshore islands in natural wetland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Our results contributed to the hitherto unknown annual spatiotemporal migration patterns of adult Ch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retta eulophotes Habitat selection Migration route MORTALITY wintering area
下载PDF
Geolocator study reveals east African migration route of Central European Common Terns
11
作者 Jelena Kralj Milos Martinovic +3 位作者 Luka Jurinovic Peter Szinai Szandra Suto Balint Preiszner 《Avian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1期34-44,共11页
Background: The majority of European Common Terns(Sterna hirundo) migrate south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Europe and Africa, while birds from eastern regions are known to cross the Mediterranean Sea from east to west... Background: The majority of European Common Terns(Sterna hirundo) migrate south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Europe and Africa, while birds from eastern regions are known to cross the Mediterranean Sea from east to west or migrate along the eastern African coast. The migration route of north European terns wintering along the coast of western Africa was already described using geolocator data, while knowledge about movements of the European inland populations is based only on relatively scarce recoveries of ringed birds.Methods: We used light-level geolocators in inland Common Tern colonies in Hungary and Croatia to study their migration route and to identify wintering areas along with stopover sites. Results revealed by geolocators were compared with recoveries of ringed birds.Results: All tracked birds used the east African migration route with autumn stopovers at Lower Nile an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Red Sea, and short spring stopover in Israel. Terns wintered along Kenyan coasts and in the southern Mozambique Channel. Autumn migration lasted four times longer than spring migration.Conclusions: This is the first geolocator study that describes the east African migration route of the Common Tern. Important stopover sites were identified. More studies of inland populations are needed to better elucidate tern winter m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land population Light-level geolocators Mozambique Channel Red Sea Sterna hirundo Stopover sites wintering area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类型湿地水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越冬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文莹 张入匀 +4 位作者 李艳朋 张剑坛 黄依依 练琚愉 叶万辉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从中国观鸟记录平台的水鸟观测数据中,获取了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鸟观测数据,共记录了水鸟9目21科146种;其中,4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89.73%的水鸟物种分布在自然湿地中,56.16%的水... 从中国观鸟记录平台的水鸟观测数据中,获取了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鸟观测数据,共记录了水鸟9目21科146种;其中,4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89.73%的水鸟物种分布在自然湿地中,56.16%的水鸟物种分布在人工湿地中。采用物种稀疏曲线、Jaccard相似系数(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和CLAM方法(multinomial species classification method),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类型湿地的水鸟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17处越冬水鸟栖息地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自然湿地中水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远大于人工湿地;在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带湿地中水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在人工湿地中,水库、城市人工景观和娱乐湖泊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不同类型湿地的评价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自然湿地中越冬水鸟栖息地的重要性值高于人工湿地。此外,随着政府部门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公众意识的提高,研究区水鸟群落物种数量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在湿地保护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并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越冬栖息地 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中华秋沙鸭越冬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方弟安 章志琴 +2 位作者 王艾平 罗朝晖 张洁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15-2218,共4页
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和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连续两年在江西省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弋阳越冬区,对其越冬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和记录了中华秋沙鸭越冬区的环境因子及其在越冬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 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和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连续两年在江西省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弋阳越冬区,对其越冬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和记录了中华秋沙鸭越冬区的环境因子及其在越冬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12上旬陆续到达弋阳越冬区,翌年2月末至3月中下旬先后迁离,居留时间在120 d左右。其对越冬地的环境要求较高,选择的越冬地一般受外界的干扰少,越冬期的各项活动也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在越冬期间,中华秋沙鸭在水中活动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82.4%,陆地活动时间仅占12.6%,空中飞翔的时间占5%左右,而且飞行高度和距离都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越冬生物学特性 弋阳越冬区
下载PDF
秋播时期对不同苜蓿品种越冬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萍 赵功强 马莉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年第10期174-175,共2页
为保证半干旱地区不同苜蓿品种正常生长、安全越冬,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试验重点探讨了秋播时期对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的3个苜蓿品种的越冬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8月5日播种的各苜蓿品种越冬率在70%以上,8月13日播种的... 为保证半干旱地区不同苜蓿品种正常生长、安全越冬,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试验重点探讨了秋播时期对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的3个苜蓿品种的越冬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8月5日播种的各苜蓿品种越冬率在70%以上,8月13日播种的越冬率在50%以上,8月20日播种的越冬率在10.9%~38.7%之间;中苜1号最晚在8月中旬结束播种,金皇后8月上旬结束播种,宁苜1号7月底以前播种均能安全越冬。翌年产量结果表明,8月5日播种的各品种产量均高于8月13日和8月20日;同一播期内,中苜1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9t/hm2,宁苜1号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间、品种间、播期×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秋播技术 越冬率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鸳鸯潜在越冬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福成 洪兆春 +1 位作者 丁红秀 邵明勤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1,共12页
为了明确鸳鸯(Aix galericulata)越冬的主要分布区域和河流,研究气候因素等对鸳鸯越冬分布区的影响,收集了鸳鸯越冬分布的95条地理数据,经筛选后,选择74条用于建立模型;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越冬鸳鸯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刀切法,评价各种环... 为了明确鸳鸯(Aix galericulata)越冬的主要分布区域和河流,研究气候因素等对鸳鸯越冬分布区的影响,收集了鸳鸯越冬分布的95条地理数据,经筛选后,选择74条用于建立模型;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越冬鸳鸯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刀切法,评价各种环境变量对模型的重要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值(AUC值),对预测结果进行准确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0次重复建立模型的AUC平均值为0.971,即所建立的最大熵模型的预测结果优秀;鸳鸯越冬的高适宜区面积为6.83×10^(4)km^(2),中适宜区的面积为33.41×10^(4)km^(2),低适宜区的面积为67.34×10^(4)km^(2);鸳鸯越冬的高适宜河流的总长度为32 727.27 km,鸳鸯越冬的高适宜区和河流都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北省和安徽省;最干月的降水量、与水源的距离和最冷月的最低气温是影响鸳鸯越冬区分布的主要因素;鸳鸯对水环境和隐蔽度(安全)有较高的要求。根据鸳鸯越冬区分散分布的特点,建议采取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的形式,对越冬鸳鸯种群数量较大的区域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 潜在越冬分布区 最大熵模型
原文传递
湖北黑鹳越冬地的新发现 被引量:5
16
作者 楼利高 罗祖奎 +1 位作者 刘家武 吴法清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3-224,共2页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性珍稀鸟类之一,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一种分布广、较常见的大型涉禽(Wang & Xie,2004;Zheng GM,2002;Zheng ZX,2002)。但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种群数量骤减:目前在瑞典、丹...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性珍稀鸟类之一,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一种分布广、较常见的大型涉禽(Wang & Xie,2004;Zheng GM,2002;Zheng ZX,2002)。但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种群数量骤减:目前在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己绝迹,在德国、法国、朝鲜半岛也己难见踪影。目前全世界仅存1000多个繁殖对。在我国,1999年6月报道仅存2000只左右,2006年6月降到700-1000只,属濒危物种(Wang & Xie,2004;Jin,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仙桃 黑鹳 新越冬地
下载PDF
河南民权湿地公园青头潜鸭越冬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7
作者 孙雪莹 张琦 +5 位作者 吴庆明 徐卓 邓文攸 NGO Thi kieu trang 徐炯 安凯滨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3,共5页
为了累积青头潜鸭栖息地适宜性方面的保护生物学信息,并为后续的迁地保护饲养繁育提供野外理论基础,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青头潜鸭的越冬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民权湿地公园内青头... 为了累积青头潜鸭栖息地适宜性方面的保护生物学信息,并为后续的迁地保护饲养繁育提供野外理论基础,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青头潜鸭的越冬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民权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适宜的越冬栖息地面积较小,仅占该区域总面积的4.66%,多集中于废弃鱼、藕塘等隐蔽性较好、食物较充足的小生境水域.应通过合理设置禁渔期、设立禁渔区、减少或杜绝人为干扰等,加强对该区域青头潜鸭的保护管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越冬期 潜在分布区 青头潜鸭 民权湿地公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坡黑嘴松鸡越冬期种群密度及夜栖地利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井丽 孙雪莹 +6 位作者 张琦 崔多英 徐卓 沙力瓦·拍依祖拉木 吴庆明 邹红菲 戎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6974-6980,共7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其夜栖地利用情况,以期为后续的黑嘴松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7—2018年1—2月采用样线法、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量法、因子分析法、GPS定位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其夜栖地利用情况,以期为后续的黑嘴松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2017—2018年1—2月采用样线法、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量法、因子分析法、GPS定位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及夜栖地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坡越冬期,黑嘴松鸡种群密度为(1.18—8.06)只/km^2,即每平方千米分布有黑嘴松鸡1—8只;(2)黑嘴松鸡夜栖卧迹长为(52.64±9.28)cm、宽为(26.55±6.91)cm、高为(17.11±3.78)cm;(3)黑嘴松鸡夜栖地利用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夜栖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夜栖区选择、夜栖微生境选择;(4)夜栖生境类型对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具有绝对的选择性(100%);夜栖区对林缘雪地和林中乔木树下的偏好利用较高(75.00%);夜栖微生境选择通过隐蔽因子、应急逃逸因子、温度因子来判定,隐蔽因子包括乔木密度和干扰区距离,选择具有高密度乔木的、远离人为干扰区(约为4.5 km)的区域;应急逃逸因子包括海拔、卧迹头端开阔度、乔木距离,选择高海拔的、卧迹头端具有开阔度的、贴近乔木(小于1 m)的位置;温度因子包括卧迹雪深、卧迹头端方位角,选择保温效果显著的、适合体尺指标的背风点(东南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密度 夜栖地利用 黑嘴松鸡 越冬期 大兴安岭北坡
下载PDF
兔眼蓝莓在大别山区的过冬表现及综合开发
19
作者 桂立新 《园艺与种苗》 CAS 2018年第10期24-25,共2页
以兔眼蓝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大别山区的过冬表现,并从科学培育、构建高层次价值联合产业链等方面阐述了兔眼蓝莓在大别山地区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关键词 兔眼蓝莓 过冬表现 综合开发 大别山区
下载PDF
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研究 被引量:48
20
作者 王启田 林祥国 +2 位作者 王志军 梁勇 李文杰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46,共4页
应用陆地卫星TM数据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Cognition5.0和ENVI4.3软件,以面向对象的方法和监督分类波谱角法分别提取泰安市2005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及其分布信息。逐像素分类的结果存在"椒盐"效应,而且很难克服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应用陆地卫星TM数据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Cognition5.0和ENVI4.3软件,以面向对象的方法和监督分类波谱角法分别提取泰安市2005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及其分布信息。逐像素分类的结果存在"椒盐"效应,而且很难克服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可以有效的集成专家知识和各种辅助数据,克服逐像素分类的弊端。分类结果表明,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可以获得比传统的像素级分类方法更高的分类精度,为冬小麦种植面积的自动提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的分类 波谱角法 逐像素分类 冬小麦 种植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