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1
1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3-748,共6页
通过氮素营养水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 3个小麦品种的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的研究表明 :增加施氮量能够提高氮素同化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 ,降低旗叶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增加施氮量提... 通过氮素营养水平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 3个小麦品种的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的研究表明 :增加施氮量能够提高氮素同化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 ,降低旗叶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增加施氮量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主要与促进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能力有关。不同品种间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是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再运转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再运转能力强的品种 ,既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籽粒蛋白质含量 冬小麦 氮素营养 氮代谢酶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18
2
作者 于振文 田奇卓 +6 位作者 潘庆民 岳寿松 王东 段藏禄 段玲玲 王志军 牛运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产 (hm2 产 6 0 0 0~ 75 0 0 kg籽粒 )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 ,划分衰老阶段 ,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氮肥后移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超高产栽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3
3
作者 王淑芬 张喜英 裴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2,共6页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80cm以上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星指数下降;综合分析根系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吸收、作物耗水组成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总耗水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方式是:丰水年灌0水、平水年灌1水(拔节水)、枯水年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次灌水量60~75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布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下载PDF
基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82
4
作者 刘学军 赵紫娟 +1 位作者 巨晓棠 张福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122-1128,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一次基施对高肥力土壤上冬小麦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旨在了解高肥力土壤上减少基肥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高肥力土壤上冬小麦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明显 ,而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吸氮量。根据...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一次基施对高肥力土壤上冬小麦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旨在了解高肥力土壤上减少基肥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高肥力土壤上冬小麦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明显 ,而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吸氮量。根据差值法计算结果 ,当施氮量为 75、1 1 2 .5和 1 5 0 kg/ hm2 时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1 6 .0 %、1 4 .5 %和1 3.5 % ,表明多达 84 %~ 86 .5 %以上的基肥氮未被作物吸收利用。氮平衡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 ,未被当季小麦利用的肥料氮主要以无机氮的形式残留于 0~ 1 m土体中 ,当施氮量分别为 75、1 1 2 .5和 1 5 0 kg/ hm2时氮肥的土壤残留率依次为83.3%、4 6 .0 %和 5 8.8% ,而相应的表观损失率为 0 .5 %、38.9%和 1 9.0 %。由此可见 ,在高肥力土壤上应严格控制基肥氮的用量或不施基肥 ,否则将造成氮素资源的大量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施氮肥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平衡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 被引量:199
5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2 位作者 邹国元 王朝辉 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93-1499,共7页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 ,而氮肥的损失率和土壤残留率有升高的趋势。以尿素作氮源将肥料混施入 0~ 10cm土壤或撒施后立即灌水的条件下 ...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 ,而氮肥的损失率和土壤残留率有升高的趋势。以尿素作氮源将肥料混施入 0~ 10cm土壤或撒施后立即灌水的条件下 ,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氨挥发的累积损失量分别为每公顷 12 .8(N0 )、2 2 .0(N12 0 )、33.0 (N2 4 0 )和 6 4 .5kgN(N36 0 ) ,氨挥发损失率依次为 3.8%、4 .2 %和 7.2 %。用乙炔抑制 土柱培养法测定的冬小麦生育期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每公顷小于 1kgN ,氮肥的硝化 反硝化损失率仅为 0 .2 1%~ 0 .2 6 %或痕量。夏玉米季硝化 反硝化总损失量为每公顷 1~ 14kgN ,相当于当季施氮量的 1%~ 5 %。在北京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 ,氮素的气体损失不超过总施氮量的 10 % ,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是淋洗出 0~ 10 0cm土体 ,在下层土壤中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体系 氮素 损失途径分析 氨挥发 反硝化 硝态氮
下载PDF
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 被引量:202
6
作者 刘钰 L.S.Pereira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30,共5页
作物系数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必不可少的参数。该文介绍了 FAO近期推荐的确定作物系数的 2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比较简单实用的分段单值平均法 ,另一种是比较复杂但相对准确的双值作物系数法。用河北省雄县灌溉试验站的冬小麦、夏玉米田间土... 作物系数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必不可少的参数。该文介绍了 FAO近期推荐的确定作物系数的 2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比较简单实用的分段单值平均法 ,另一种是比较复杂但相对准确的双值作物系数法。用河北省雄县灌溉试验站的冬小麦、夏玉米田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计算作物实际腾发量 ,对上述 2种确定作物系数的方法进行了检验。计算的作物系数与雄县试验站的实测结果基本接近 ,从而初步证明了在缺少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系数 计算方法 水量平衡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高产冬小麦的冠层光合能力及不同器官的贡献 被引量:180
7
作者 徐恒永 赵君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4-209,共6页
通过两年对四个高产冬小麦品种冠层光合速率的测定,探讨了小麦灌浆期不同光合器官对群体光合能力的贡献。结果表明:灌浆期群体光合能力与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9190和r=0.9279)。光合器官中,旗叶和倒二叶光合能力强,... 通过两年对四个高产冬小麦品种冠层光合速率的测定,探讨了小麦灌浆期不同光合器官对群体光合能力的贡献。结果表明:灌浆期群体光合能力与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9190和r=0.9279)。光合器官中,旗叶和倒二叶光合能力强,贡献最大;茎鞘具有与旗叶相仿或稍高的光合潜力;穗部不仅是光合产物贮藏的生物库,而且是重要的光合源,其对冠层光合的贡献一般在10—12%左右。但若群体过大,穗部光合贡献相对降低。冠层光合能力受到群体大小、叶面积指数、单茎绿叶面积和冠层光能截获的影响。不同品种和不同密度的冠层光合能力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 光合能力 光合器官 光合贡献 小麦
下载PDF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1
8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071-1078,共8页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 ,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度存在差异 ,其中清蛋白、球...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各组分的含量 ,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度存在差异 ,其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所占的比例升高 ,而醇溶蛋白和剩余蛋白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所占比例下降。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 ,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 ,提高吸水率。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与麦谷蛋白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发现增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并改变了蛋白质各组分所占的比例 ,增施氮肥是改善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籽粒 蛋白质组分 含量 加工品质 冬小麦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根系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67
9
作者 苗果园 张云亭 +2 位作者 尹钧 侯跃生 潘幸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从1981—1986年,主要在晋南黄土高原干旱条件下,分阶段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的数量特征、根群的构形分布、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生长的关系、种子根与次生根、深层根与上层根的功能,做了系统的研究。还在生产条件下,对旱地小麦根系构形与土壤... 从1981—1986年,主要在晋南黄土高原干旱条件下,分阶段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的数量特征、根群的构形分布、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生长的关系、种子根与次生根、深层根与上层根的功能,做了系统的研究。还在生产条件下,对旱地小麦根系构形与土壤水分的利用、产量的形成及根系生长的调控技术,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对建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及促进根土、根苗系统的协调生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生长规律 根系 小麦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CO_2同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4
10
作者 薛崧 汪沛洪 +1 位作者 许大全 李立人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2年第1期1-7,共7页
比较了两个小麦品种陕合6号和郑引1号经受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处理后,叶片多种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细胞间隙CO_2浓度(G_i)、表观量子需要量和羧化效率以及Rubis CO蛋白量与活性等的变化。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叶片光... 比较了两个小麦品种陕合6号和郑引1号经受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处理后,叶片多种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细胞间隙CO_2浓度(G_i)、表观量子需要量和羧化效率以及Rubis CO蛋白量与活性等的变化。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气孔导度的下降;而在严重胁迫下,非气孔因素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CO2同化作用 冬小麦
下载PDF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5
11
作者 王月福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尚霞 余松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5-59,共5页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二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二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以提高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 ,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促进淀粉积累 ,进而提高粒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 氮素营养 碳素同化运转 产量 小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8
12
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3 位作者 王瑜 李洪杰 仲惟磊 李增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3-378,共6页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除传统翻耕处理外,各处理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10~20cm土层,秸秆还田各处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PS)>旋耕(PR)>免耕(PZ)>耙耕(PH)>传统翻耕(PC),而10~20cm土层表现为传统翻耕(PC)>深松(PS)>旋耕(PR)>耙耕(PH)>免耕(PZ),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耕作因素、秸秆因素和两者交互效应在不同生育期对0~2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冬小麦
原文传递
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效应及氮素平衡研究 被引量:195
13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61-1368,共8页
在华北平原北部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 0、12 0、2 4 0和 36 0kg·ha-1的条件下 ,12 0kg·ha-1的施氮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产量。不施氮肥在第 2季即... 在华北平原北部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 0、12 0、2 4 0和 36 0kg·ha-1的条件下 ,12 0kg·ha-1的施氮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产量。不施氮肥在第 2季即显著减产 ,但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通过土壤测试进行分期优化施氮 ,夏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 3季作物累计施入氮肥 2 2 5kg·ha-1,比常规施氮 (90 0kg·ha-1)少施 6 75kg·ha-1,但作物产量并没有降低。年际供水变化是作物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施氮量、播前Nmin和生育期内的氮素矿化量在氮素输入项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总输入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氮素输出项中 ,作物携出量并不随输入量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 ,从而导致施氮量很高时氮素盈余量也很高。在高量施氮条件下 (≥ 2 4 0kg·ha-1) ,氮盈余主要以残留Nmin积累在土壤剖面中 ,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冬小麦 夏玉米 氮肥 氮素平衡 肥效
下载PDF
高产冬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8
14
作者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61-469,共9页
研究了高产麦田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播量、大群体前期群体光合上升快,高峰期进入早,后期下降迅速;小播量,小群体则有利于后期群体... 研究了高产麦田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播量、大群体前期群体光合上升快,高峰期进入早,后期下降迅速;小播量,小群体则有利于后期群体光合能力的提高和保持。群体光合速率受单茎的发育状况、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的综合影响。灌浆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促进和延长灌浆期间的群体光合速率将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麦 光合作用 产量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类型冬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40
15
作者 杨晓青 张岁岐 +1 位作者 梁宗锁 山颖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812-816,共5页
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选用3个不同抗旱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可变荧光 Fv 、最大荧光 Fm 、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 Fv/Fm 、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比 Fv/Fo ... 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选用3个不同抗旱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研究了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可变荧光 Fv 、最大荧光 Fm 、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 Fv/Fm 、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比 Fv/Fo 、光化学淬灭系数 qP 均降低;而初始荧光 Fo 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 qNP 则升高,说明光系统 PS 受到了伤害,使得PS 原初光能转换效率 Fv/Fm 、PS 潜在活性 Fv/Fo 降低;光合电子传递、光合原初反应过程受到抑制,起光保护作用的热耗散提高.但水分胁迫下品种间各参数变化幅度不同.除qNP外,其余各参数均为抗旱性越强降低幅度越小,而qNP则升高幅度越大.说明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与其抗旱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胁迫 叶绿素荧光 光系统Ⅱ 抗旱性
下载PDF
长期施氮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53
16
作者 张雷明 上官周平 +1 位作者 毛明策 于贵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5-698,共4页
探讨了长期施氮对黄土旱塬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结果表明 ,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ФPSⅡ )随叶片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 ,施氮可明显提高ФPSⅡ .施氮量为 0kg·hm-2 、90kg·hm-2 和 180kg·hm-2 三个... 探讨了长期施氮对黄土旱塬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结果表明 ,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 (ФPSⅡ )随叶片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 ,施氮可明显提高ФPSⅡ .施氮量为 0kg·hm-2 、90kg·hm-2 和 180kg·hm-2 三个处理中午时叶片的ФPSⅡ分别为 0 .197、0 .2 79和 0 .2 83,与上午相比分别降低了 5 7.7%、5 6 .4 %和 4 0 .2 % ;下午各处理的ФPSⅡ均得以恢复 ,0kg·hm-2 和 90kg·hm-2 处理分别恢复到上午的 87.3%和 81.5 % ,180kg·hm-2 处理则完全恢复 ,并稍高于上午 .施氮可提高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 (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 (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NP)等荧光参数 ,表明施氮一方面提高了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 ,另一方面增强了过剩光能的非光化学耗散 ,有利于保护光合机构免受环境胁迫的破坏 .但 90kg·hm-2 和 180kg·hm-2 施氮处理之间对光合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 ,表明过量施氮无助于光合性能的提高 ,作物的光合能力并不随施氮量而同比例的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氮 叶绿素荧光 冬小麦 旱地
下载PDF
大型蒸渗仪与小型棵间蒸发器结合测定冬小麦蒸散的研究 被引量:145
17
作者 刘昌明 张喜英 由懋正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36-39,共4页
本文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棵间蒸发器仔细研究了冬小麦生长期间的逐日蒸散和蒸发过程,确定了冬小麦生长期间棵间蒸发占总蒸散量的2975%;棵间蒸发占蒸散的比例随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棵间蒸发器仔细研究了冬小麦生长期间的逐日蒸散和蒸发过程,确定了冬小麦生长期间棵间蒸发占总蒸散量的2975%;棵间蒸发占蒸散的比例随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确定了冬小麦生长期间的作物系数K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渗仪 微型蒸发器 棵间蒸发量 土壤蒸发 冬小麦
下载PDF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最优灌溉制度的研究 被引量:154
18
作者 刘增进 李宝萍 +1 位作者 李远华 崔远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3,共6页
针对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冬小麦进行了非充分灌溉试验,以冬小麦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通过耗水资料的分析整理,揭示了冬小麦的水分效应及耗水规律;依据... 针对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冬小麦进行了非充分灌溉试验,以冬小麦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通过耗水资料的分析整理,揭示了冬小麦的水分效应及耗水规律;依据动态规划原理,建立了冬小麦最优灌溉制度动态模型,提出了两种水文年型(50%和75%)的冬小麦节水灌溉模式,对北方冬麦区田间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生产函数 耗水规律 最优灌溉制度模型
下载PDF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4
19
作者 胡焕焕 刘丽平 +2 位作者 李瑞奇 李慧玲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0-495,501,共7页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只对生育前期总茎数的影响显著,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3个播种期中,10月7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10月19日的,但与10月13日播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之间,300万、420万和540万/ha3个水平相互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180万/ha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7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300万/ha;10月7日至13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420万/ha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期 密度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
下载PDF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1
20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4-490,共7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kg/hm^2增至240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氮素吸收 分配利用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