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295
1
作者 王遵娅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8-1076,共9页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冬季中国地表温度持续升高,而温度的这种变化与中国寒潮频次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的减少均有密切的联系。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气候变暖 西伯利亚高压 冬季风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76
2
作者 郭其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分析了近40年(1951-1990年)东亚冬季(12、1、2月)季风的变化及其与中国气温的关系。用两个指标定义冬季风:一个为I_(ws),表示冬季风的强度,另一个为I_(wE),表示冬季风向南扩展的程度。I_(ws)... 分析了近40年(1951-1990年)东亚冬季(12、1、2月)季风的变化及其与中国气温的关系。用两个指标定义冬季风:一个为I_(ws),表示冬季风的强度,另一个为I_(wE),表示冬季风向南扩展的程度。I_(ws)的主要周期为11.0年和2.2年,IwE的主要周期为7.3年和3.1年.I_(ws)与全国气温的关系除西南高原地区外,均为明显负相关,I_(wE)和全国气温的关系与I_(ws)有所不同,高相关区沿东部和南部沿海及长江上游,形成U形分布,50年代I_(ws)为正,Iwe为负,所以我国北方偏冷,但U形带上的气温则偏高,80年代相反,I_(ws)为负,I_(wE)为正,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明显增暖,但U形带上大部分地区气温为负距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气候变化 年际变化 气温
下载PDF
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61
3
作者 贺晋云 张明军 +2 位作者 王鹏 王圣杰 王兴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9-1190,共12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60-2009年西南地区108站逐日气温、降水等资料,计算年、月地表湿润指数,并进行标准化,统计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对年际、年代际、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的极端干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整体上,四川盆地西南部、...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60-2009年西南地区108站逐日气温、降水等资料,计算年、月地表湿润指数,并进行标准化,统计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对年际、年代际、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的极端干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整体上,四川盆地西南部、横断山区南端、广西南部沿海和贵州北部是近50年来年极端干旱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的地区;年代际变化上,20世纪60-80年代极端干旱呈逐渐减少趋势,高发区交替出现在东南—西北—东,90年代下降明显,整个地区都转湿,进入21世纪后,极端干旱距平呈现正距平,且增幅较大,区域间差异却显著减小。(2)季风期与非季风期的极端干旱变化有很大差异,季风期极端干旱频率在不断增加,多发生在四川盆地周边海拔较高的山区、广西大部和"帚形山脉"地带,海拔对季风期极端干旱发生频率有一定影响;非季风期缓慢下降,整体偏湿。(3)通过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发现,季风期西南极端干旱在2003年发生突变,非季风期在1989年突变,年极端干旱发生频率是季风期和非季风期的突变叠加的结果;年极端干旱存在准5年和准12年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极端干旱 季风期 非季风期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133
4
作者 赵思雄 孙建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1-367,共17页
主要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中高纬阻塞高压位于西西伯利亚长达20余天,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在阻高与副高之间有一横槽维持,这种形势十分有利于冷空气从... 主要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中高纬阻塞高压位于西西伯利亚长达20余天,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在阻高与副高之间有一横槽维持,这种形势十分有利于冷空气从北方入侵。2)环流系统较为深厚。不但在500 hPa,即使在200 hPa上也有很明显的经向环流发展,同样有阻高维持,温度槽明显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横槽的发展与维持。3)西风带南支槽稳定维持且十分活跃,将大量水汽输送至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地区。北方的干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空气交绥,出现了明显的中低纬系统的相互作用。4)一条准静止锋长期稳定维持于长江流域,是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这在冬季并不多见。5)贵州和湖南地区,低层浅薄的冷空气垫与其上的暖湿空气形成了特有结构——逆温层,并有暖鼻配合,有利于冻雨出现。由于涉及云微物理、微气象学等诸多影响,冻雨区的分布带有一定的局地性特征,因而,对其的精确预报尚需作更多的研究。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多尺度系统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物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冻雨 准静止锋 层结 冰暴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03
5
作者 汪海斌 陈发虎 张家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6,共6页
通常把>30 μm颗粒含量作为冬季风的替代指标。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兰州九州台剖面、西宁土巷道剖面粒度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 >40 μm颗粒的含量是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更为敏感的古冬季风替代指标, <2 μm颗粒的含量... 通常把>30 μm颗粒含量作为冬季风的替代指标。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兰州九州台剖面、西宁土巷道剖面粒度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 >40 μm颗粒的含量是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更为敏感的古冬季风替代指标, <2 μm颗粒的含量的变化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可能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 冬季风 古气候 主成分分析 黄土高原 黄土粒度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ENSO信息 Ⅰ.观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7
6
作者 穆明权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6-285,共10页
利用1950~1989年40年的全球月平均资料,详细讨论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中包含有明显的ENSO信号,也就是说东亚冬季风活动与ENSO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大多数EINino事件爆... 利用1950~1989年40年的全球月平均资料,详细讨论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中包含有明显的ENSO信号,也就是说东亚冬季风活动与ENSO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大多数EINino事件爆发后东亚冬季风偏弱,而大多数LaNina爆发后东亚冬季风偏强。通过对这40年间的10次EINino和7次LaNina事件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EINino。冬半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海平面气压为负距平,即东亚冬季风偏弱,阿留申及北美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类似PNA型的异常环流形势;LaNina冬半年东亚以至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与EINino的相反。同时资料分析也表明,在大多数EINino(LaNina)爆发前东亚冬季风偏强(弱)。另外,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有显著的3~5年和准2年的变化周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异常中包含有显著的ENSO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冬季风 年际变化 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 季风
下载PDF
一个适用于描述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 被引量:73
7
作者 朱艳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1-788,共8页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2月的NCEPV1格点资料和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定义了一个冬季风环流指数(IEAWM),并分析其与中国冬季气温和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变化,兼顾北方和南方的环流状况和东西部热力差异的影响,改进了原有冬季风指数大多针对单一的冬季风环流成员及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反映能力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该指数为正值时东亚冬季风偏强,对应着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和高空东亚大槽均偏强,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纬向风经向切变加强,有利于中高纬度冷空气向南侵入,导致中国大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IEAWM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东亚冬季风在1985年之前偏强,1985年之后明显偏弱,这与1985年之后中国冬季变暖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环流指数 中国 冬季气温变化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降水异常的分析 被引量:66
8
作者 何溪澄 丁一汇 +1 位作者 何金海 李巧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4-604,共11页
1997/1998和1998/1999年冬季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多雨年和少雨年,它们分别发生在El Ni^no年和La Nina年。为了了解这两个冬季降水异常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这两个冬季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雨年与ENSO事... 1997/1998和1998/1999年冬季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多雨年和少雨年,它们分别发生在El Ni^no年和La Nina年。为了了解这两个冬季降水异常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对这两个冬季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雨年与ENSO事件的暖期相联系,西风带槽脊偏东偏弱,东亚冬季风减弱,副热带高压增强,对流层低层距平流场上呈现两个反气旋和一个气旋性环流,中心位于长江流域的气旋性环流的垂直结构和形成机理与菲律宾海反气旋不同。少雨年赤道海温的距平分布及高低层环流系统都与多雨年几乎相反。研究还揭示,冬季中国南方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支西风带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和南海—中南半岛上空的转向气流,水汽输送通道随高度有明显的变化。1997/1998年冬季加强的南支西风气流和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水汽向中国大陆输送;1998/1999年南支西风气流弱,中国东南沿海低层为冷性高压控制,两支水汽输送带都大大减弱。这种水汽输送的明显年际变化是造成这2年冬季南方降水明显差异的一个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降水 环流场差异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58
9
作者 何溪澄 丁一汇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5-344,共10页
基于美国NOAA在ENSO诊断分析中使用的海洋Nino指数(Oceanic Nino Index,简称ONI),将1950~2005年冬季分成强El Nino、强La Nina、弱El Nino、弱La Nina和没有发生ENSO事件5类,用分类合成方法研究了冬季东亚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 基于美国NOAA在ENSO诊断分析中使用的海洋Nino指数(Oceanic Nino Index,简称ONI),将1950~2005年冬季分成强El Nino、强La Nina、弱El Nino、弱La Nina和没有发生ENSO事件5类,用分类合成方法研究了冬季东亚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具有较明显的准线性特征,即大气对海洋暖事件与冷事件的响应大致是反位相的,对弱ENSO事件的响应与强ENSO事件相似但强度较弱。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与ENSO事件也有一定的联系,但同等强度暖事件与冷事件下大气环流距平场上的系统分布没有呈现明显的反位相,表明大气对海温异常的响应是复杂的。强El Nino事件时大气的响应信号显著,主要表现在东亚中高纬西风气流增强,亚洲北部地区气温偏高,距平风场上的切变线从长江中下游向东伸展,菲律宾海距平反气旋西北侧的偏南气流和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其共同作用使南海和中国东南沿海出现显著的偏南风距平;强La Nina事件时,长江中下游向东伸展的脊线不明显,中国南方至南海处于偏北风距平区,但通过统计检验的范围减小;弱El Nino事件时,菲律宾海距平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偏东,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分开,使得华南和南海的偏南风距平没有强El Nino时显著;弱La Nina事件时,西风带纬向气流减弱,亚洲北部地区气温偏低。对ONI指数与亚洲北部温度指数(NTI)的散点图的分析显示,9个强El Nino冬季中有8年亚洲北部温度距平偏高,7个弱El Nino冬季中只有1年温度偏高;8个强La Nina冬季有4年温度偏低,12个弱La Nina冬季中有11年温度偏低;亚洲强暖冬和强冷冬的发生与ENSO事件的联系不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ENSO事件 统计分析
下载PDF
2.6Ma前后大气环流重构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证据 被引量:44
10
作者 丁仲礼 杨石岭 +1 位作者 孙继敏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7-281,共5页
为重建第三纪红粘土堆积晚期搬运粉尘的主导性风向,我们在黄土高原采集4个南北向分布的红粘土剖面,分析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此外,还对黄土高原一条南北向断面上的过去0.13Ma以来的黄土地层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粘土的... 为重建第三纪红粘土堆积晚期搬运粉尘的主导性风向,我们在黄土高原采集4个南北向分布的红粘土剖面,分析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此外,还对黄土高原一条南北向断面上的过去0.13Ma以来的黄土地层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粘土的颗粒粗细并没有南北向分异现象,从而与粒度从北到南快速变细的黄土沉积形成鲜明对比。黄土颗粒的南北向分异指示了冬季风对大气粉尘的主导性搬运,而红粘土的沉积特征则似乎表明,2.6Ma以前中国北方冬季风很弱或尚未建立,西风环流可能是当时搬运粉尘的主要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红粘土 冬季风 西风环流 黄土 沉积
下载PDF
Extreme drought change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被引量:46
11
作者 ZHANG Mingjun HE Jinyun WANG Baolong WANG Shengjie LI Shanshan LIU Wenli MA Xuen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3-16,共14页
Based on the daily data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1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we calculate the monthly and yearly surface humi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extreme drought f... Based on the daily data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1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we calculate the monthly and yearly surface humi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n inter-annual, inter-decadal, summer monsoon period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indicated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ern Hengduan Mountains, southern coast of Guangxi and northern Guizhou are the areas where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ast 50 years. As for the decadal change,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1990s is the wettest decade and the whole area is turning wet. In the 200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rises quickly,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 (2)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growing, which generally occurs in the high mountains around the Sichuan Basin, most parts of Guangxi and "the broom-shaped mountains" in Yunnan. It is distinct that the altitude has impacts on the ex- treme drought frequency;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the area is relatively wet an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decreasing. (3)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abrupt change is observed in 2003, whereas the abrupt change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is in 1989. The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variation is a superposition of abrupt changes during summer monsoon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s. The departure sequence vibration of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quasi-5 years and quasi-12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 China extreme drought summer monsoon winter monsoon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8
12
作者 蒋兴文 李跃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25-1335,共11页
利用1961-2010年的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和东、西部反位相两种模态,这两种模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全区温度的一致变化与东... 利用1961-2010年的多种观测资料,对西南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和东、西部反位相两种模态,这两种模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全区温度的一致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关,东、西反位相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异常活动有关。冬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北半球环状模(NAM,AO)和ENSO对西南地区气温没有显著的影响。当NAM偏强(弱)时,西南地区降水偏多(少)。ElNio年,西南地区降水一致偏多;LaNia年,西南地区中部降水偏多,东、西部降水偏少。2010年冬季西南地区的干旱更有可能是由NAM异常引起的,而不是ElN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2010年冬季 干旱 冬季风 北半球环状模(NAM AO)
原文传递
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杨前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近年有些研究者尝试用黄土中更为敏感的粒度指标指示冬季风的强度。笔者列举、分析了若干不同强度、不同源地的沙尘暴事件,总结了沙尘沉积物粒度与风力、源区覆被状况、距源区距离等因素的关系,认为沙尘粒度组成是由多因素决定的。作为... 近年有些研究者尝试用黄土中更为敏感的粒度指标指示冬季风的强度。笔者列举、分析了若干不同强度、不同源地的沙尘暴事件,总结了沙尘沉积物粒度与风力、源区覆被状况、距源区距离等因素的关系,认为沙尘粒度组成是由多因素决定的。作为地史上沙尘暴活动产物的黄土,其粒度组成并不是冬季风的单一函数。黄土粒度中包含了冬季风强度、源区覆被、距源区远近等多方面信息。因此,在用黄土粒度恢复冬季风强度时,必须结合其他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沉降物 粒度 冬季风 地表覆被 搬运距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活动与厄·尼诺的关系 被引量:39
14
作者 郭其蕴 王日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8-77,共10页
本文利用1951—1986年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与厄·尼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1)东亚冬季风盛行期(10—3)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密切相关区,主要位于亚洲南部和... 本文利用1951—1986年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与厄·尼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1)东亚冬季风盛行期(10—3)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密切相关区,主要位于亚洲南部和西太平洋(正相关)、澳洲北部(正相关)以及阿留申群岛地区(负相关)。(2)海温的变化一般超前冬季风的变化1—2个季节,以11月的海温与之相关最密切。(3)厄·尼诺年冬季,东亚大陆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我国南方多雨。反厄·尼诺年相反,冷空气南下路径偏西,我国南方少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冬季 活动 厄尼诺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指示的古风向 被引量:37
15
作者 黄孝刚 孙继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6-522,共7页
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过程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季风密切相关。研究冬季风演化历史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磁组构研究发现:1)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度(F)相关性较高,因... 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过程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季风密切相关。研究冬季风演化历史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磁组构研究发现:1)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度(F)相关性较高,因此各向异性主要由磁面理引起,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2)磁面理大致水平,K3近垂直于水平面;3)黄土平均磁面理为1.007,古土壤为1.004,古土壤层的磁面理与各向异性度均要低于其下伏的母质黄土层。成土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黄土的原生磁组构;4)P,F和粉尘粒度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一般而言冬季风越强,搬运的粉尘颗粒越粗,从而导致在沉积过程中形成较高的磁面理;5)K1方向的等面积赤平投影图和玫瑰花图解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NW向冬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磁组构 磁化率各向异性 古风向 冬季风
下载PDF
Model Study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被引量:34
16
作者 纪立人 孙淑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14,16-23,共21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sian winter (NE)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is studied using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Max-Plank Institute ECHAM3(T42 L19) model. The simulation well rep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sian winter (NE)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is studied using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Max-Plank Institute ECHAM3(T42 L19) model. The simulation well rep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shows pronounced differenc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winter monsoon and for the consecutive seasons to follow. Most striking is the appearance and persistence of an anomalous cyclonic flow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enhanced Walker circulation for strong winter monsoon in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contrast in summer rainfall patterns of both East China and India can also be discerned in the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three sets of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SST shows that the forcing from the anomalies of global SST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o winter monsoon and, in particular, to the interseasonal persistence of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circulation. The SSTA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own in modulating the Walker circulation and the extratropical flow patterns. The apparent effect of strong NE monsoon is to enhance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his effect, on the one hand, leads to a strengthening of SE trades to the east and extra westerly flow to the west, thus favorable to maintaining a specific pattern of SSTA.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rmal forcing associated with the SSTA acts to strengthen the extratropical flow pattern which is, in turn, conducive to stronger monsoon activity. The result seems to suggest a certain self-sustained regime in the air-sea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related interactions, namely the air-sea and tropical-extratropical interactions with intermittent outburst of NE cold surge as linkage.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Links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ilities are mainly thro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terseasonal connection SST anomaly
下载PDF
2011/2012年冬季我国异常低温特征及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孙丞虎 任福民 +3 位作者 周兵 龚志强 左金清 郭艳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84-889,共6页
2011/2012年冬季,我国大部气温异常偏低,全国平均气温仅有-4.8℃,为1986年以来最低值,同时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和陕西一些地区日最低气温均突破历史极值。本文利用1951—2010年的中国台站气温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冬季气温异常偏... 2011/2012年冬季,我国大部气温异常偏低,全国平均气温仅有-4.8℃,为1986年以来最低值,同时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和陕西一些地区日最低气温均突破历史极值。本文利用1951—2010年的中国台站气温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原因分析后表明,2011/2012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造成了我国气温大范围异常偏低。异常偏强的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也表现为:对流层低层西伯利亚地区为异常冷高压控制,对流层中高层从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地区上空阻塞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异常偏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2011年冬季时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出现的La Nina事件可能是造成东亚冬季风系统异常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低温 冬季风 拉尼娜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6
18
作者 于学峰 周卫健 +2 位作者 刘晓清 郑艳红 宋少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4-869,共6页
通过将红原泥炭地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与典型风成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河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与典型风成沉积(如黄土、古土壤)相似,而与湖泊沉积以及河流沉积有较大差异。环境判别参数也显示泥炭灰分来源... 通过将红原泥炭地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与典型风成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河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泥炭灰分的粒度特征与典型风成沉积(如黄土、古土壤)相似,而与湖泊沉积以及河流沉积有较大差异。环境判别参数也显示泥炭灰分来源为风成的。据此,作者认为该地区泥炭沉积中的灰分物质是风成堆积,进而提出该地区泥炭灰分含量可以指示冬季风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粒度 灰分 古气候 冬季风
下载PDF
冬季黄海暖流区的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辉武 于非 +2 位作者 吕连港 刁新源 郭景松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8,共9页
利用了多年连续的冬季水文调查数据,以黄海暖水舌作为黄海暖流的示性指标,采用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及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黄海暖流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海暖流的强弱存在4~7a的年际变化周期,并与冬季局地季风的经向分量具有较... 利用了多年连续的冬季水文调查数据,以黄海暖水舌作为黄海暖流的示性指标,采用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及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黄海暖流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海暖流的强弱存在4~7a的年际变化周期,并与冬季局地季风的经向分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2)黄海暖流的流轴存在一个3~6a的变化周期,而且其流轴的摆动明显受冬季季风纬向分量的影响;3)季风增强,黄海暖流增强且流轴西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暖流 年际变化 冬季季风
下载PDF
兰州九州台黄土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现彬 夏敦胜 +4 位作者 贾佳 魏海涛 赵爽 李冠华 于英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1-770,共10页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九州台黄土进行系统的磁性和粒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磁性特征主要由磁铁矿控制,同时含有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磁性矿物粒度为假单畴,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2μm的细颗粒组分不能很好的反映...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九州台黄土进行系统的磁性和粒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磁性特征主要由磁铁矿控制,同时含有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磁性矿物粒度为假单畴,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2μm的细颗粒组分不能很好的反映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末次间冰期的成壤强度。与磁化率相比,x_(ARM)/x_(lf)和x_(ARM)/SIRM能更好的反映成壤强度和古气候变化。选取>40μm的粒度百分含量和x_(ARM)/SIRM作为代用指标分别反映冬、夏季风变化,研究结果揭示冬、夏季风趋势并非同步异向变化,在倒数第二次冰期向末次间冰期过渡时,相对于夏季风,冬季风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暗示了冬夏季风的主控因素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环境磁学冬季风夏季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