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低容量喷雾防治小麦蚜虫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邱占奎 袁会珠 +3 位作者 李永平 纪明山 黄雄英 逄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7,共4页
室内试验表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408、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和JFC可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其中Silwet408在质量分数为0.05%时可使水的表面张力降到22.05 mN/m,表面活性最强。当药液中含有0.001%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408时,... 室内试验表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408、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和JFC可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其中Silwet408在质量分数为0.05%时可使水的表面张力降到22.05 mN/m,表面活性最强。当药液中含有0.001%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408时,其在小麦叶片上的接触角即开始显著减小,且在小麦背面的接触角小于在正面的接触角。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2500倍药液中添加Silwet408,药液的表面张力和其在小麦叶片上的接触角明显降低,雾滴在小麦叶片上扩展面积明显增大。进一步田间试验表明,使用手持离心式低容量喷雾机喷雾,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药液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5%和0.1%的Silwet408,可显著增加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Silwet408 低容量喷雾 铺展面积 小麦蚜虫 防效
下载PDF
机动弥雾法施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小麦蚜虫的雾滴沉积密度与防效的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崔丽 王金凤 +2 位作者 秦维彩 尹姣 袁会珠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田间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进行喷雾试验,证明若吡虫啉喷雾雾滴在小麦穗部形成一定的沉积密度即可有效防治麦蚜。当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用水稀释2333倍(有效成分300mg/L),雾滴密度在54,133和280个/cm2条件下,施药7... 田间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进行喷雾试验,证明若吡虫啉喷雾雾滴在小麦穗部形成一定的沉积密度即可有效防治麦蚜。当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用水稀释2333倍(有效成分300mg/L),雾滴密度在54,133和280个/cm2条件下,施药7d后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3%,88.7%和93.7%;当药剂稀释1167倍(有效成分600mg/L),雾滴密度在75,142和291个/cm2条件下,7d后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1%,94.5%和96.5%。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采用常量150L/hm2、低浓度(300mg/L)喷雾时,小麦穗部、旗叶上的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177±12,113±8个/cm2,沉积量分别为27.4±6.8,6.6±1.6ng/cm2,地面流失率为12.8%,7d后的防治效果为94.0%;当采用低容量75L/hm2、高浓度(600mg/L)喷雾时,小麦穗部、旗叶上的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127±13,91±7个/cm2,沉积量分别为29.8±1.2,6.7±0.6ng/cm2,地面流失率为10.6%,7d后的防治效果为93.8%。生产中建议采用吡虫啉低容量75L/hm2、高浓度600mg/L喷雾,省工、省水、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麦蚜 背负机动弥雾机 药液浓度 雾滴密度
下载PDF
药液浓度、雾滴密度与氧乐果防治麦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袁会珠 陈万权 +2 位作者 杨代斌 齐淑华 秦庆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8-62,共5页
氧乐果药液浓度、雾滴密度与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关系紧密 ,室内定量喷雾试验表明 :雾滴体积中径 (VMD)为 85μm,氧乐果药液浓度 1.0、1.5、2 .0、3.0 g· L-1条件下 ,蚜虫致死 90 %时雾滴覆盖密度 L N90 分别为 336 .1、2 37.6、2 0 ... 氧乐果药液浓度、雾滴密度与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关系紧密 ,室内定量喷雾试验表明 :雾滴体积中径 (VMD)为 85μm,氧乐果药液浓度 1.0、1.5、2 .0、3.0 g· L-1条件下 ,蚜虫致死 90 %时雾滴覆盖密度 L N90 分别为 336 .1、2 37.6、2 0 8.8和 115.3cm-2 ;氧乐果雾滴覆盖密度为 2 6、50、10 2 cm-2 条件下 ,蚜虫致死 90 %药液浓度 L C90 分别为 2 9.5、7.2和 4 .0 g· L-1。田间采用泰山 - 18BC机动喷雾机水平顺风喷雾 ,雾滴中径 (VMD)为 173μm,施药液量75L· hm-2 和 150 L· hm-2 条件下 ,麦穗上平均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 132 cm-2 和 2 80 cm-2 ;药液浓度分别为 1.2、1.6、2 .0和 2 .4、3.2、4 .0 g· L-1时 ,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生产中用泰山 - 18BC机动喷雾机防治麦蚜时 ,建议采用 75L· hm-2施药液量和 2 .4 g· L-1氧乐果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乐果 麦蚜 药液浓度 雾滴密度 农药防治 小麦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孙红炜 尚佑芬 +3 位作者 赵玖华 路兴波 王升吉 杨崇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3-547,共5页
为了明确杀蚜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适宜的防治时期、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和粮食作物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对4.5%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40%毒死蜱、3%啶虫脒、10%吡虫啉等9种防治麦蚜的药剂进行了筛选,发现各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较好,喷药后7 ... 为了明确杀蚜药剂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适宜的防治时期、对生态环境安全性和粮食作物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对4.5%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40%毒死蜱、3%啶虫脒、10%吡虫啉等9种防治麦蚜的药剂进行了筛选,发现各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较好,喷药后7 d防效均在90%以上。9种农药在喷施后的3 d内,对麦蚜的主要天敌蚜茧蜂和瓢虫影响较大,两种天敌数量锐减,但到7 d时各处理蚜茧蜂数量均有回升,其中不同剂型的吡虫啉、啶虫脒和鲁植顺克处理的蚜茧蜂数量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瓢虫本身数量较少,而且喷药期内麦田瓢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种群数量回升不明显。在5月3日5、月8日5、月13日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氧化乐果、5%蚜螨虫净超微乳油、20%吡虫啉可湿性液剂四种药剂进行了不同时期防治麦蚜农药试验,表明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杀蚜剂可以有效防治麦蚜。各农药处理小麦收获晒干后的农药残留量均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麦蚜发生初盛期喷施吡虫啉或0.7%阿维.BT WP,可以减少喷药次数,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保护田间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杀虫剂 天敌 农药残留
下载PDF
不同农业景观结构对麦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紫华 石云 +3 位作者 贺达汉 杭佳 赵映书 王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80-6388,共9页
研究表明农业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与害虫种群发生强度关系密切,然而在不同农业景观结构下研究麦蚜的发生、种群及寄生蜂的变化还不多。设计了不同的麦田景观结构,调查研究了不同麦田景观结构对麦蚜种群的影响。在简单与复杂两种农业景观结... 研究表明农业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与害虫种群发生强度关系密切,然而在不同农业景观结构下研究麦蚜的发生、种群及寄生蜂的变化还不多。设计了不同的麦田景观结构,调查研究了不同麦田景观结构对麦蚜种群的影响。在简单与复杂两种农业景观结构下,分析了不同种类麦蚜的入田时间、入田量、种群增长率、种群密度及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与寄生率。结果表明:景观结构对不同种类麦蚜影响不同,但复杂农业景观下麦蚜迁飞入田时间都要晚于简单农业景观(连片种植)下的入田时间,复杂农业景观下有翅蚜的迁入量显著低于简单景观下有翅蚜的迁入量,并且复杂农业景观下麦蚜种群增长速率高于简单农业景观下的增长速率。不同种类麦蚜对景观结构的不同反应可能与形态学与生活史特征有关,两种不同农业景观结构下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与寄生率无显著差异。复杂景观结构下的麦蚜有翅蚜低的迁入量、高的增长速率可能与生境高度破碎化有关,其中与温室大棚塑料白色反光有的很大的影响。生境破碎化影响了麦蚜对寄主植物寻找以及天敌对猎物的寻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结构 种群 麦蚜 寄生蜂 农业景观 迁入
下载PDF
麦蚜和寄生蜂对农业景观格局的响应及其关键景观因子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赵紫华 王颖 +2 位作者 贺达汉 关晓庆 辛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2-482,共11页
多样性的农业景观格局通常会导致主要作物害虫及其寄生蜂的种类、数量和动态规律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并设计了两种尺度的麦田农业景观格局,依据麦蚜种群发生特点,分为迁入、增长与高峰3个时期,论述了不同尺度下农业景观元素对麦蚜及... 多样性的农业景观格局通常会导致主要作物害虫及其寄生蜂的种类、数量和动态规律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并设计了两种尺度的麦田农业景观格局,依据麦蚜种群发生特点,分为迁入、增长与高峰3个时期,论述了不同尺度下农业景观元素对麦蚜及寄生蜂系统的影响,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不同时期麦蚜及寄生蜂分布的关键景观元素,最后通过CANOCO软件模拟了麦蚜及寄生蜂的分布排序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因子对麦蚜及寄生蜂种群影响不同,迁入期两种尺度下裸地最有利于两种有翅蚜迁飞入田,塑料大棚对有翅蚜种群入田有抑制作用。增长期草地与林地生境对麦蚜种群增长率促进最大,塑料大棚同样抑制了麦蚜种群增长;但塑料大棚、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的种群增长有促进作用,非麦类作物生境对蚜茧蜂种群增长抑制作用最大;草地与林地有利于重寄生蜂种群的增长;高峰期裸地比例大的农业景观下麦蚜的最大种群密度较高,草地与林地对蚜茧蜂与重寄生蜂的最大种群密度在某种程度上均有促进作用。两种尺度下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物种的对不同景观元素反应与形态学及其生活史特征有关,且景观结构中特定的植物种类、非作物植物的密度和物候期都可能影响寄生蜂集团的多样性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裸地 景观因子 寄生蜂 空间尺度 麦蚜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麦蚜田间防效及药剂残留动态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都振宝 苗进 +5 位作者 武予清 陈锡岭 李广领 巩中军 段云 蒋月丽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82-1687,共6页
为了分析两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的差异以及2种药剂在小麦叶片内的残留动态,采用吡虫啉和噻虫嗪有效剂量0.5、1.0、2.0和4.0g/kg小麦种子在播种前进行1次性拌种处理,随后调查了不同处理下田间麦蚜的种群... 为了分析两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的防治效果的差异以及2种药剂在小麦叶片内的残留动态,采用吡虫啉和噻虫嗪有效剂量0.5、1.0、2.0和4.0g/kg小麦种子在播种前进行1次性拌种处理,随后调查了不同处理下田间麦蚜的种群密度,并对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内的药剂残留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吡虫啉有效剂量2.0和4.0g/kg,噻虫嗪有效剂量1.0、2.0和4.0g/kg小麦种子播前拌种能有效的降低田间麦蚜的种群数量。在4月10日前,吡虫啉在小麦叶片内的含量明显高于噻虫嗪,4月28日后两者差异不明显。与吡虫啉相比,噻虫嗪对麦蚜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和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噻虫嗪 拌种 麦蚜 防治效果
原文传递
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数值反应 被引量:14
8
作者 董应才 汪世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7-391,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在不同麦蚜密度下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各龄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均为线性关系,符合Beddington模型;猎物密度与各龄瓢虫的增长率皆呈逻辑蒂斯曲...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在不同麦蚜密度下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各龄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均为线性关系,符合Beddington模型;猎物密度与各龄瓢虫的增长率皆呈逻辑蒂斯曲线增长;求出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最佳捕食量和最佳猎物密度;比较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捕食作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瓢虫 麦蚜 数值反应 天敌
下载PDF
黄色粘板对小麦蚜虫及其天敌的诱集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智 张云慧 +5 位作者 程登发 蒋金炜 孙京瑞 高苗 李一通 杨贺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229,共7页
为明确黄色粘板对小麦蚜虫及其天敌的诱集作用,2010和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河北栾城县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通过在小麦田间悬挂黄板,对其诱杀小麦蚜虫效果及对小麦蚜虫天敌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地悬挂的黄板可以诱杀7目3... 为明确黄色粘板对小麦蚜虫及其天敌的诱集作用,2010和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河北栾城县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通过在小麦田间悬挂黄板,对其诱杀小麦蚜虫效果及对小麦蚜虫天敌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地悬挂的黄板可以诱杀7目30余种昆虫,优势种是蝇类,而非小麦蚜虫。悬挂区内不进行化学防治时,黄板诱杀蚜虫数量与其相应百株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进行化学防治时,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黄板可以诱杀多种小麦蚜虫的天敌,灌浆期前后,黄板诱集到的益害比都大于1,最高可达45.50。在综合考虑黄板对小麦蚜虫及其天敌的诱杀作用,以及可能影响黄板诱集效果的气象条件后,初步结论是在河北栾城及周边地区,黄板可用于早期迁入小麦有翅蚜的监测,但不适合防治小麦穗期的蚜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板 小麦蚜虫 天敌
原文传递
麦蚜防治决策过程中的尖角突变模型突变区域及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22
10
作者 赵惠燕 《系统工程》 CSCD 1991年第6期30-35,共6页
研究了麦田以蚜虫为主要控制对象的生态系统,结果符合尖角突变模型。建立了确定性的麦蚜尖角突变模型,并确立了突变区域。状态变量(蚜虫)与控制变量(气候、天敌、作物)随时间变化,其控制变量所决定的突变区域边界值就是麦蚜动态防治指... 研究了麦田以蚜虫为主要控制对象的生态系统,结果符合尖角突变模型。建立了确定性的麦蚜尖角突变模型,并确立了突变区域。状态变量(蚜虫)与控制变量(气候、天敌、作物)随时间变化,其控制变量所决定的突变区域边界值就是麦蚜动态防治指标。研究从突变理论的角度证明麦蚜为害关键期为灌浆期,麦蚜生态系统一旦进入稳定为害区,其逆转过程很难完成。因此,必须在其突变至稳定为害区之前加以防治。另外,化学防治对典型r-对策的蚜虫是有效防治手段之一。研究还证明了确定性麦蚜尖角突变模型符合突变理论的四个重要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尖角突变模型 防治 突变区域
下载PDF
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爱芝 李素娟 +1 位作者 李世功 武予清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27,共3页
通过对施用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施用杀虫剂对麦田蚜虫防效高 ,对其天敌有保护作用 ,且瓢蚜比降低。使用 1 0 %吡虫啉( 1 0g 667m2 )后 5~ 2 5天瓢蚜比为 1∶34~ 1... 通过对施用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施用杀虫剂对麦田蚜虫防效高 ,对其天敌有保护作用 ,且瓢蚜比降低。使用 1 0 %吡虫啉( 1 0g 667m2 )后 5~ 2 5天瓢蚜比为 1∶34~ 1∶1 70 ;用 50 %抗蚜威 ( 5g 667m2 )后 1 0~ 2 0天瓢蚜比为 1∶31~1∶1 95;而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 ( 50mL 667m2 )对麦田蚜虫防效好 ,对天敌杀伤力大 ,药后 1 5天瓢蚜比为1∶2 65。施用化学农药可使蚜茧蜂寄生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麦田 蚜虫 天敌
下载PDF
区域性农田景观格局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21
12
作者 欧阳芳 门兴元 +2 位作者 关秀敏 肖云丽 戈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生态学效应,是开展区域性害虫生态调控的基础.以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小空间尺度下、单个景观因子对昆虫种群的作用,而从省级范围的大空间尺度、多个景观因子的分析很少.本文以山东省区域性小麦种植... 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生态学效应,是开展区域性害虫生态调控的基础.以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小空间尺度下、单个景观因子对昆虫种群的作用,而从省级范围的大空间尺度、多个景观因子的分析很少.本文以山东省区域性小麦种植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以及田间调查的昆虫种群数据,分析了景观组成类型(component type)、构成比例(component proportions)和形状结构(shape structure)多因子对麦蚜及其天敌寄生蜂和瓢虫种群的综合作用.结果发现,农田景观组成类型中斑块类型(patch type)越多,越利于麦蚜和天敌瓢虫种群数量的增长;且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越大,越利于麦蚜寄生蜂和天敌瓢虫数量的增加;景观形状结构中边界密度(edge density)越高,也越利于麦蚜寄生蜂和天敌瓢虫种群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定量评估了农田景观组成类型、构成比例和形状结构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影响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三类景观格局因子对麦蚜影响较小,权重为9.81%;而对麦蚜寄生蜂的影响权重为25.87%;对天敌瓢虫种群高达47.86%.本研究清楚地表明,通过优化农田景观中作物与非作物生境布局,可直接调节和增加天敌昆虫种类与数量,有效控制和减少小麦蚜虫的种群数量,从而提高区域性农田景观中天敌昆虫的生物控害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景观 景观结构 麦蚜 寄生蜂 天敌瓢虫 区域性生物控害功能
原文传递
小麦蚜虫的优势天敌及对蚜虫的自然控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生瑞 《昆虫知识》 CSCD 2000年第5期265-267,共3页
小麦蚜虫天敌资源丰富 ,其优势天敌在甘肃环县有 30余种。各种蚜虫天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先后衔接、互相配合 ,对小麦蚜虫的发生起着有效的自然控制作用 ;蚜虫与天敌在不同年际间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保护利用天敌应与测报。
关键词 小麦蚜虫 优势天敌 自然控制 保护利用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增强的UV-B辐射对麦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元 王勋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 ,模拟 UV-B辐射 ( UV-B,2 80~ 3 1 5nm)增强对麦田生态系统杂草、大型土壤动物和麦蚜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在 UV-B辐射下 ,杂草和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降低 ,物种多样性改变 ,杂草总生物量也降低。 U...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 ,模拟 UV-B辐射 ( UV-B,2 80~ 3 1 5nm)增强对麦田生态系统杂草、大型土壤动物和麦蚜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在 UV-B辐射下 ,杂草和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降低 ,物种多样性改变 ,杂草总生物量也降低。 UV-B辐射降低麦蚜复合种群数量 ,并与麦叶粗纤维、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g和 Zn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UV-B辐射还导致麦蚜与麦叶 Mg、Fe和 Zn含量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麦田生态系统 杂草 大型土壤动物 麦蚜
下载PDF
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4 位作者 郭小奇 梁九进 杨春英 曹秀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87,共5页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与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7.5 g/hm^2、有机磷农药乐果202.5 g/hm^2效果相当;第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60~120 g/hm^2喷雾,药后1 d和药后3~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68%~54.83%和62.74%~83.31%,显著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乐果以及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根据麦蚜的发生程度和种群密度选择不同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综合考虑防效、成本和用量,达到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噻虫嗪 呋虫胺 小麦蚜虫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吴崇行 侯平军 +2 位作者 冯青军 陈富琴 冯文喜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年第5期65-67,共3页
文章通过8种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试验,并进行了方差分析,筛选出防治麦蚜的最佳药剂,结果表明: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的速效性好;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0.9%阿维菌素、6%吡阿合剂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 文章通过8种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试验,并进行了方差分析,筛选出防治麦蚜的最佳药剂,结果表明: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的速效性好;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0.9%阿维菌素、6%吡阿合剂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莫吡乳油的持效性好;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0.9%阿维菌素的长效性好。综合评价,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的防效最好,其速效性防效在98%以上,持效性防效在98%以上,长效性防效在50%以上,3%啶虫脒乳油、20%苦皮藤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0.9%阿维菌素和7.5%莫吡乳油处于中间水平,以上药剂的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氧化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蚜虫 药剂 防效
下载PDF
北方地区小麦蚜虫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构建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纯枝 霍治国 +3 位作者 张蕾 郭安红 黄冲 陆明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根据1958-2015年我国北方地区8个主产省(市)小麦蚜虫分省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资料、1958-2015年601个气象站点相应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并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结... 根据1958-2015年我国北方地区8个主产省(市)小麦蚜虫分省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资料、1958-2015年601个气象站点相应逐日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并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结合小麦蚜虫适宜生理气象指标和华北、黄淮小麦生育期规律,筛选影响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构建分区域的小麦蚜虫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以反映气象条件对小麦蚜虫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筛选出影响华北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8个关键气象因子,影响黄淮小麦蚜虫年发生程度的6个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的华北、黄淮模型回代检验等级准确率分别为91.2%,93.1%,2016-2018年3年外推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利用黄淮模型反演苏皖两省2016-2018年小麦蚜虫发生等级、异地检验3年预报效果均较理想。模型适用于从气象角度对华北、黄淮及江淮地区小麦蚜虫发生等级进行监测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黄淮 小麦蚜虫 归一化 气象适宜度 预报模型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梁九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4-97,145,共5页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噻虫嗪1.0~4.0g/kg拌种对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穗前、扬花期和灌浆期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02%~100%、93.12%~100%和84.19%~98.31%;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1.0~2.0g/kg拌种对小麦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噻虫嗪4.0g/kg拌种小麦出苗时间推迟0.5~1d,对出苗率无影响;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2.0g/kg拌种,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最多,分别为55.38%和34.58%;小麦千粒重增加以吡虫啉1.4g/kg拌种最高,显著高于噻虫嗪1.0~4.0g/kg拌种,且吡虫啉1.4g/kg拌种小麦产量增加显著高于噻虫嗪4.0g/kg拌种,稍高于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见,在小麦播种时,用吡虫啉1.4~2.0g/kg、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有效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危害,且对小麦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噻虫嗪 拌种 麦蚜 防治效果 出苗 分蘖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尹绍忠 侯平军 +2 位作者 赵怀双 刘瑞君 王运兵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6-29,共4页
通过8种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的速效性好;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0.9%阿维菌素、6%吡阿合剂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莫吡乳油的持效性好;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 通过8种药剂对麦蚜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的速效性好;10%吡虫啉乳油、3%啶虫脒乳油、0.9%阿维菌素、6%吡阿合剂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莫吡乳油的持效性好;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0.9%阿维菌素的长效性好.综合评价,6%吡阿合剂乳油、10%吡虫啉乳油的防效最好,其速效性防效在98%以上,持效性防效在98%以上,长效性防效在50%以上,3%啶虫脒乳油、20%苦皮藤乳油、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0.9%阿维菌素和7.5%莫吡乳油处于中间水平,以上药剂的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氧化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蚜虫 药剂 防效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山东省小麦蚜虫发生发展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鸿怡 李楠 +2 位作者 薛晓萍 董保信 张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1-225,共5页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小麦蚜虫百株蚜量的影响,选用山东省东平县1976—2004年小麦蚜虫高峰期百株蚜量及成灾面积数据资料,将逐旬气象因子进行"膨化处理",确定最理想的相关因子,通过分析其对应的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说明小麦...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小麦蚜虫百株蚜量的影响,选用山东省东平县1976—2004年小麦蚜虫高峰期百株蚜量及成灾面积数据资料,将逐旬气象因子进行"膨化处理",确定最理想的相关因子,通过分析其对应的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说明小麦蚜虫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降水和日照时数两个因子有关。小麦蚜虫百株蚜量与4月上、中旬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5月中、下旬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受灾面积与4月上旬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蚜量 气象条件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