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wetting mechanism of respirable coal dust 被引量:26
1
作者 YANG Jing WU Xiukun +1 位作者 GAO Jianguang LI Gaipi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3期365-371,共7页
In this study,FTIR and XPS spectroscopy,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analyses,wetting and other experimental means have been applied to investigate respirable coal dust surface properties and wetting mechanism.... In this study,FTIR and XPS spectroscopy,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analyses,wetting and other experimental means have been applied to investigate respirable coal dust surface properties and wetting mechanism.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oal dust surface structures,chemical and element compositions are changed in the refining process of coal dust.Compared with large particle coal dust,respirable coal dust is a weak hydrophilic and strong hydrophobic substance.The reason: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of coal dust,the more unsaturated its surface.The absorption of air is strong and it is easy to form an air film on coal dust surfaces. Coal dust contact with water is actually a compound contact of liquid in contact with a solid and gas in contact with a solid.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the larger the pore volume an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urface roughness,the larger the area of gas in contact with a solid and the worse the coal dust wettability.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atoms on the dust surface and structures affect coal dust wettabilit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nvention of effective reduced-dust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irable coal dust wetting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离散型织构表面液滴的铺展及其接触线的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焦云龙 刘小君 刘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3-360,共8页
针对离散型织构表面上液滴的铺展过程,采用数值模拟和润湿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织构润湿因子θ*,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离散型织构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液滴铺展过程中接触线的力学特性,以期从微观界面力学的角度解... 针对离散型织构表面上液滴的铺展过程,采用数值模拟和润湿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织构润湿因子θ*,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离散型织构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液滴铺展过程中接触线的力学特性,以期从微观界面力学的角度解释微织构对液滴铺展过程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离散型织构增大了液滴铺展过程中的固-液接触面积,位于铺展前沿的液体分子部分浸润织构内部,导致液面曲率和液滴内部的拉普拉斯压力增大,相邻离散型织构间的液体获得了额外的驱动力和能量,铺展速度加快,平衡接触角减小;槽状离散型织构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液滴在其上铺展过程具有各向异性特性.另外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接触线的钉扎效应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和微织构类型密切相关,表面粗糙度越大,钉扎效应越明显,其中槽状织构对接触线的钉扎作用还具有方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型织构 铺展 润湿因子 力学特性 钉扎效应
下载PDF
染污瓷和玻璃绝缘子的湿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梅红伟 赵晨龙 +3 位作者 戴罕奇 王黎明 关志成 张福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71-1480,共10页
研究染污绝缘子的湿润特性对完善其污闪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混流法"和"水汽平衡法"的原理设计了可以准确控制环境温、湿度的污秽试验系统和精确控制环境温、湿度与气压的小环境系统,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两系统具... 研究染污绝缘子的湿润特性对完善其污闪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混流法"和"水汽平衡法"的原理设计了可以准确控制环境温、湿度的污秽试验系统和精确控制环境温、湿度与气压的小环境系统,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两系统具有良好的温、湿度控制效果。以设计的污秽试验系统和小环境系统为试验平台,详细研究了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大气压、污秽物中可溶盐的成分及含量、污秽物中惰性物质的成分及含量等对玻璃、瓷绝缘子湿润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含有蔗糖污秽绝缘子、自然污秽绝缘子和绝缘子不同部位的湿润特性差异,并分析了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大气压外,其他因素都对染污瓷和玻璃绝缘子的湿润特性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污绝缘子 湿润特性 温度 相对湿度 大气压
下载PDF
污秽超疏水硅橡胶表面的润湿闪络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金海云 周慧敏 +2 位作者 卫世超 邱漫诗 高乃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690-5699,共10页
超疏水表面具有优越的憎水性和自清洁特性,该文制备了相同材质的超疏水硅橡胶表面和普通疏水硅橡胶表面,设计并进行了雾水润湿条件下污秽表面的闪络试验,观测2种污秽表面的润湿状态、交流电场作用下水滴的动态行为和闪络电压,并对其机... 超疏水表面具有优越的憎水性和自清洁特性,该文制备了相同材质的超疏水硅橡胶表面和普通疏水硅橡胶表面,设计并进行了雾水润湿条件下污秽表面的闪络试验,观测2种污秽表面的润湿状态、交流电场作用下水滴的动态行为和闪络电压,并对其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经过雾水润湿,超疏水硅橡胶表面的污秽区域形成接触角大于90°的分离水滴,非污秽区域的水滴由于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其体积小于普通疏水表面。相较于干净水滴,污秽水滴的介电常数减小,导致所受电场力增大,但同时摩擦阻力也增大,影响其动态行为。交流电场作用下大部分污秽水滴振动、变形,一些极小污秽水滴及干净水滴滚动、合并。制备出的超疏水表面具有良好的闪络耐受能力,在倾角分别为0°、10°、20°放置时的闪络电压比普通疏水硅橡胶表面高58%,109%,108%。研究结果可以为超疏水表面在电力设备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硅橡胶 表面制备 污秽 雾水润湿 闪络特性
下载PDF
真三轴下注水条件对煤体超声波传播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刚 李胜鹏 +2 位作者 刘义鑫 冯净 李怀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25-2239,共15页
煤层注水对预防煤与瓦斯突出、减尘降温和软化煤层卸压防冲均有显著作用。监测水体在煤层中的运移规律,获得有效的水力润湿范围对于评估煤体注水润湿效果十分必要,因此在真三轴状态下对煤体进行注水实验的同时,辅以超声波自激发技术监... 煤层注水对预防煤与瓦斯突出、减尘降温和软化煤层卸压防冲均有显著作用。监测水体在煤层中的运移规律,获得有效的水力润湿范围对于评估煤体注水润湿效果十分必要,因此在真三轴状态下对煤体进行注水实验的同时,辅以超声波自激发技术监测记录不同注水条件下煤体透射超声波的特征参数,并对注水条件与纵波波速、幅度和衰减系数等特征参数的关系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1)注水量随注水压力增大不断增加并呈现线性稳定状态;但随着注水时间增加,注水量增速逐渐降低并趋于0。(2)超声波波速与注水压力呈线性正相关,且随注水压力增加波速增量基本稳定;波速与注水时间呈指数正相关,但对注水时间的敏感度逐渐减弱;探究并实现了注水煤体体积模量的波速表征。(3)随着注水压力增大,超声波幅值整体增大,衰减系数整体减小;超声波幅值和衰减系数对注水时间的敏感性均呈现低–高–低态势。(4)振铃计数等与注水压力均呈线性正相关,与注水时间均呈指数正相关,且与注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煤层注水 真三轴 超声波 煤体润湿 传播特性 波形参数
原文传递
双级微结构上二氧化硅粒子对微注压成型PP表面润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安伏 黄汉雄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1-796,共6页
提出一种柔性复制法,采用微注射压缩(μ-ICM)成型具有微拓扑结构的仿生聚丙烯(PP)表面.通过复制模板上的双级微结构,所成型的PP材料表面上呈现具有锥形顶面的双级微结构,即微棱和高纵横比的微锥体.由于微锥体之间的间隙较大,水滴浸润其... 提出一种柔性复制法,采用微注射压缩(μ-ICM)成型具有微拓扑结构的仿生聚丙烯(PP)表面.通过复制模板上的双级微结构,所成型的PP材料表面上呈现具有锥形顶面的双级微结构,即微棱和高纵横比的微锥体.由于微锥体之间的间隙较大,水滴浸润其间隙的上方,这使该表面呈现中等黏附的超疏水特性.在μ-ICM过程中,涂覆在模板上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NPs)被转移到熔体中,并牢牢附着于微结构表层,赋予其表面亚微米或微米粗糙度,形成多层次微结构.在附着有亲水SNPs的微结构上,高表面自由能使水滴完全浸润微锥体之间的间隙,表面的水接触角为161.9°、滚动角大于90°,呈现极高黏附的超疏水特性(花瓣效应);在附着有疏水SNPs的微结构上,水滴受疏水SNPs的排斥而减弱与表面之间的黏附作用,表面的水接触角为163.5°、滚动角为3.5°,呈现极低黏附的超疏水特性(荷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微结构 润湿特性 聚丙烯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微注射压缩成型
原文传递
考虑成层土阻水减渗效应的地表水入渗过程分析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兴毅 曹文贵 +1 位作者 崔鹏陆 李慧鑫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46,共8页
为完善地表水入渗过程分析的理论方法,抓住从高吸力土入渗到低吸力土,入渗会有停滞和入渗速率降低的特点,考虑湿润锋附近土体的非饱和特性,将土壤中水分运移划分为上层土入渗阶段、滞水入渗阶段和下层土入渗阶段,推导了可反映成层土入... 为完善地表水入渗过程分析的理论方法,抓住从高吸力土入渗到低吸力土,入渗会有停滞和入渗速率降低的特点,考虑湿润锋附近土体的非饱和特性,将土壤中水分运移划分为上层土入渗阶段、滞水入渗阶段和下层土入渗阶段,推导了可反映成层土入渗中阻水减渗作用的地表水入渗模型。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和现有同类型模型的对比分析,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比较准确地描述了层状土入渗中的滞水和减渗现象,更好地反映了入渗机理。当湿润锋行进发生停滞时,假设入渗速率呈线性下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同的土体性质对入渗有不同的影响:下层低吸力土的种类、埋深及积水深度对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影响;土体初始含水量仅对入渗时间影响较大;湿润锋过渡区占比对滞水作用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层土 积水入渗 阻水减渗 湿润锋 非饱和特性
下载PDF
仿生表面沸腾传热性能LBM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张博瑞 胡彦伟 何玉荣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3-459,共7页
沸腾传热是高效的传热方式之一,在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热管理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应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研究仿生表面上的沸腾传热过程,探究不同表面温度和润湿性对池沸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性表面上的汽泡更容易... 沸腾传热是高效的传热方式之一,在能源、化工、电子元器件热管理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应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研究仿生表面上的沸腾传热过程,探究不同表面温度和润湿性对池沸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性表面上的汽泡更容易脱离表面,但是疏水性表面沸腾起始点较早。通过将亲水和疏水性相结合形成仿生混合润湿性表面可有效提升换热性能,同时调控疏水区域间的间距可以实现高效的换热性能以及汽泡的定向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表面 润湿特性 沸腾传热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原文传递
新型矿用EMI降尘剂对煤尘的润湿特性研究
9
作者 金永飞 刘仁飞 +3 位作者 郭军 柴洋洋 晏立 张科峰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随着矿井机械化开采程度的提高,煤尘产生量也随之增大。针对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测定含不同质量分数绿色高效生物降尘剂(EMI)溶液的表面张力,并以不同粒径煤尘与EMI溶液的接触角、煤尘润湿速度、煤尘吸湿... 随着矿井机械化开采程度的提高,煤尘产生量也随之增大。针对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测定含不同质量分数绿色高效生物降尘剂(EMI)溶液的表面张力,并以不同粒径煤尘与EMI溶液的接触角、煤尘润湿速度、煤尘吸湿量及保水性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EMI溶液对不同粒径煤尘的润湿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EMI降尘剂的质量分数增大,煤尘的接触角逐渐减小,煤尘完全沉降所需时间逐渐下降,吸湿量逐渐增大,保水性逐渐增强,且失水后煤样的板结性较大。通过分析得出EMI润湿煤尘的作用机理: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增加溶液润湿性;减少水分流失;提高溶液的抗蒸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防治 降尘剂 EMI溶液 润湿特性 表面张力 保水性 接触角
下载PDF
微生物菌群的甲烷氧化效能及吸附煤体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银波 张瑞林 +4 位作者 魏建平 田坤云 宫伟东 赵双 石涵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2-160,共9页
甲烷氧化菌以消耗甲烷为能量来源,在环境甲烷减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煤矿井下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促进微生物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提高煤层甲烷的治理效果,从自然界环境中筛选驯化出微生物菌群,借助实验培养装置监测... 甲烷氧化菌以消耗甲烷为能量来源,在环境甲烷减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煤矿井下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促进微生物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提高煤层甲烷的治理效果,从自然界环境中筛选驯化出微生物菌群,借助实验培养装置监测了生长过程中菌液的微环境变化和气体消耗特征,并采用接触角测试装置和理论分析,考察了纯水、培养基和菌液在不同煤样表面的接触角动态变化,最后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分析了取自山西沁城煤矿的无烟煤(QC)和取自河南新安煤矿的焦煤(XA)中矿物质对润湿角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所筛选的微生物菌群具有较强的甲烷氧化特性,两组实验结果表明15天内甲烷降解率可达71.19%和84.63%,氧气降低率可达100%;②菌液中微生物生长密度OD600值增大30倍,在第6~8天内生长最为旺盛,菌液pH值由6.32上升至7.25,ORP则由210 mV下降至93 mV;③较之于纯水和培养基,菌液在煤体表面具有较强的润湿能力,在两种煤样表面的平衡接触角最小,XA煤样中含亲水性矿物较多,3种溶液的平衡接触角均小于QC煤样。结论认为,甲烷氧化菌群在煤矿井下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应用价值,说明微生物技术在煤矿甲烷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减排 甲烷氧化菌 润湿角 甲烷氧化 消耗特征 甲烷降解率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微型镓场发射电推力器的研制和点火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明明 康小明 +2 位作者 郭登帅 刘欣宇 贺伟国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1,共9页
为了满足立方星等微纳航天器对推进系统的需求,研制出中国首台针式微型镓场发射电推力器。通过提高润湿温度解决了真空环境下镓难以充分润湿钨针等问题。实现了推力器的稳定点火,测试了不同润湿温度和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点火特性。得到了... 为了满足立方星等微纳航天器对推进系统的需求,研制出中国首台针式微型镓场发射电推力器。通过提高润湿温度解决了真空环境下镓难以充分润湿钨针等问题。实现了推力器的稳定点火,测试了不同润湿温度和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点火特性。得到了发射电流随润湿温度提高、极间距减小和吸极内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关系。通过公式计算,给出了不同发射电流下的理论推力。通过电场仿真得到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电场强度,揭示了几何参数影响发射电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发射电推力器 发射针 润湿 点火特性 发射电流 电场强度 电推进
下载PDF
农药液滴在植物枝叶表面润湿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青 仓业峥 +3 位作者 张健 许林云 周宏平 蒋雪松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5-40,共6页
目前用于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农药液滴不能很好的粘附到靶标叶片表面上,导致农药投入量高,靶标针对性差,农药浪费严重,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前提是掌握农药液滴在植物叶片表面上的润湿过程。从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这3个方面分析农... 目前用于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农药液滴不能很好的粘附到靶标叶片表面上,导致农药投入量高,靶标针对性差,农药浪费严重,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前提是掌握农药液滴在植物叶片表面上的润湿过程。从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这3个方面分析农药液滴在植物枝叶表面的润湿附着特性,阐述叶片表面形态和表面活性剂对农药液滴表面张力及接触角的影响,分析多尺度表面结构与农药液滴铺展的关系,综述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在预测农药液滴润湿特性领域的应用。现有文献中表明目前以重复试验为主的方法成本高、周期长,而数值模拟适用性广,是未来农林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与之匹配的喷雾设备研制和农药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液滴 农药利用率 润湿特性 表面张力 表面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单液滴介观润湿行为理论模型与动态特征
13
作者 黄敏华 王海桥 +3 位作者 郝小礼 刘东 赵彧 陈世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为从介观尺度考察液滴在固体基面的铺展特性,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在D2Q9物理模型中,通过离散速度和作用力,建立单个液滴动态润湿二维模型;利用上述理论模型,结合解析解,验证模型准确性,进一步引入无量纲参数Bond数,表征重力与表... 为从介观尺度考察液滴在固体基面的铺展特性,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在D2Q9物理模型中,通过离散速度和作用力,建立单个液滴动态润湿二维模型;利用上述理论模型,结合解析解,验证模型准确性,进一步引入无量纲参数Bond数,表征重力与表面张力相对大小对液滴润湿轮廓的影响,定量分析气-液界面参数和壁面属性对接触角和铺展系数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终态接触角和铺展系数由固体基面固有润湿属性和表面力决定;势能和表面能的相互转化是液滴实现动态润湿的关键,介观尺度下液滴特征半径不大于25时,液滴越大,终态接触角越小,铺展系数越大,一旦超出区间临界值,终态接触角和铺展系数将趋于定值;固体基面属性越大,则亲水性越强,终态接触角越小,液滴越容易铺展;气-液界面属性的绝对值越大,则表面张力越小,铺展系数越大,润湿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介观尺度 润湿行为 理论模型 动态特征 接触角 铺展系数 界面力
下载PDF
灌水量和入渗压力对大容量渗灌器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燕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5-160,共6页
【目的】掌握大容量渗灌器在不同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及入渗规律.【方法】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土壤湿润体的形状以及灌水量和入渗压力对渗灌器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距离对称剖面大于9.2cm的湿润体剖面近似为半椭球体;... 【目的】掌握大容量渗灌器在不同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及入渗规律.【方法】利用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土壤湿润体的形状以及灌水量和入渗压力对渗灌器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距离对称剖面大于9.2cm的湿润体剖面近似为半椭球体;入渗初期在水头的作用下湿润峰的运移速率较快,之后湿润峰处于稳定增加的趋势,湿润峰的运移距离(y)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用乘幂关系表达y=mtn,拟合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在水分再分布过程中湿润体垂直入渗距离的增加量逐渐大于水平方向的增加量,湿润比降低,在入渗后期重力式梯度占据主要的作用;土壤入渗率分析表明,0.4、0.7、1.0L的平均入渗速率分别为0.025、0.022、0.017L/s;一次灌水量越大的处理平均入渗速率越小.【结论】针对不同土壤的入渗能力和植物的根系生长范围,可通过调节入渗面的出口直径尺寸和灌水量的多少改变湿润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灌器 湿润锋 入渗特性 灌水量
下载PDF
硬脂酸改性三氧化二铝表面润湿性的特性分析
15
作者 郝晓茹 张羽 +1 位作者 谢军 盛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0-409,共10页
目的研究氧化铝经硬脂酸分子改性后的润湿行为,从表面改性角度探索聚合物自组装润湿性原理,进而制备出一种疏水性能良好的超疏水表面。方法使用COMPASS力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基于非键合粒子的Al2O3超晶胞模型体系,采用最速下降法... 目的研究氧化铝经硬脂酸分子改性后的润湿行为,从表面改性角度探索聚合物自组装润湿性原理,进而制备出一种疏水性能良好的超疏水表面。方法使用COMPASS力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基于非键合粒子的Al2O3超晶胞模型体系,采用最速下降法和共轭梯度法进行优化,使所构建的模型在体系平衡下保持能量最小原则,并对其求解分析。进而基于模拟材料,通过两步喷涂法制备以改性纳米氧化铝为涂层的超疏水表面,观察表征特征,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最后从模拟构象、径向分布函数以及均方根位移方面分析氧化铝经硬脂酸分子改性前后水分子团簇在玻璃、氧化铝表面的微观润湿行为。结果经硬脂酸改性后,氧化铝表面由亲水表面成为疏水表面。经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当硬脂酸浓度增加,每个硬脂酸的表面能由-110.5kJ/mol变为-80.4kJ/mol,硬脂酸分子降低了水分子团簇在玻璃和氧化铝表面的扩散系数,对疏水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氧化铝颗粒与玻璃表面都具有强亲水性,且氧化铝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要强于玻璃。硬脂酸能够降低氧化铝的表面能,且与纳米氧化铝发生化学反应后,将氧化铝由超亲水改性为超疏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分子动力学 两步喷涂法 纳米氧化铝 硬脂酸 润湿特性
下载PDF
Effect of cyclic wetting-drying on tensil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icrostructure of clay-bearing sandstone 被引量:4
16
作者 Pingye Guo Juan Gu +2 位作者 Yi Su Jiong Wang Zhanwen 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956-968,共13页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akening mechanism of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 subjected to cyclic wetting-drying is critical for rock engineering.Tensile strength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a total of 35 sandstone specimens w...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akening mechanism of tensile strength of rock subjected to cyclic wetting-drying is critical for rock engineering.Tensile strength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a total of 35 sandstone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es.The crack propagation process and acoustic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sted sampl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high-speed camera and acoustic emission syste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is observably reduced after cyclic wetting-drying,and the extent of the reduc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ay mineral content of the sample.In addition,as the cycles of wetting-drying increase,the effect of each single cycle on tensile strength get reduced until it becomes constant.Moreover,the crack initiation and penetration time is prolonged as the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 increases,which indicates that cyclic wetting-drying weakens the rock stiffness and enhances the ductility of sandstone.Meanwhile,the acoustic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sted samples further confirmed the ductile behaviour of the sandstone samples with increasing wetting-drying cycle.Furthermo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wetting-drying cycle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weakening mechanisms of sandstones containing clay minerals are frictional reduction,chemical and corrosive deteri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STONE wetting-drying cycle Tensile strength Weakening mechanism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飞秒脉冲激光诱导TC4微结构表面抑冰特性实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静 张杭 +2 位作者 翟巍 路梦柯 杨广峰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4-616,共13页
飞机发动机进气道前缘唇口积冰将会严重威胁航空安全,仿生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结构的疏水表面可以起到良好的抑冰效果。针对飞机唇口材料TC4,采用飞秒脉冲激光诱导制备TC4微结构表面,利用三维形貌仪和扫描电镜对TC4合金表面三维形貌和微纳... 飞机发动机进气道前缘唇口积冰将会严重威胁航空安全,仿生研究表明具有微纳结构的疏水表面可以起到良好的抑冰效果。针对飞机唇口材料TC4,采用飞秒脉冲激光诱导制备TC4微结构表面,利用三维形貌仪和扫描电镜对TC4合金表面三维形貌和微纳结构进行观测,应用接触角测量仪分析表面浸润改性,依托结冰特性实验系统测试微结构表面抑冰抑霜性能,并分析飞秒脉冲激光加工工艺参数对表面微观结构和抑霜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大,TC4合金表面形成的拱形沟壑深度增加,沟壑上方出现干涉条纹以及圆形凸起且微纳凸起的尺寸随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接触角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加工后表面液滴冻结时间比未加工表面延迟30s;扫描速度2000mm/s时的液滴冻结时间最长,霜层质量最小,高度最低。飞秒激光加工TC4合金表面形成的微纳结构以及表面吸附的有机物能够改变表面接触角;粗糙度和表面形貌能够影响表面结冰时间和结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脉冲激光 TC4 微结构 浸润特性 抑霜 仿生
原文传递
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强化润湿与传热实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雨 周文斌 +1 位作者 胡学功 张桂英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41-2648,共8页
利用碱辅助的表面氧化法在紫铜微槽群热沉表面生成了氢氧化铜纳米棒阵列结构,制备出一种全新的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并以蒸馏水为液体工质,进行了纯蒸发条件下微槽群热沉、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和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的... 利用碱辅助的表面氧化法在紫铜微槽群热沉表面生成了氢氧化铜纳米棒阵列结构,制备出一种全新的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并以蒸馏水为液体工质,进行了纯蒸发条件下微槽群热沉、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和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的润湿及传热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铜纳米棒阵列结构使得原始亲水表面的亲水性更好,随着表面纳米棒数量的不断增多,接触角不断减小,最低为9.5°,可以进一步形成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与无纳米结构的微槽群热沉相比,在相同输入加热功率下,微纳复合槽群热沉具有更高的液体润湿高度和更好的传热性能,而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的形成会进一步提高强化润湿和传热效果,相比于紫铜微槽群热沉,超亲水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热沉内液体的润湿高度提高了300%,表面温度降低了1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纳米结构 表面 润湿性能 传热性能
下载PDF
强化管表面结构对竖管降膜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天娇 马良栋 +1 位作者 张吉礼 张继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60,共8页
为了研究强化管表面结构对竖管降膜流动特性的影响,搭建了竖管降膜流动冷态实验台,利用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和高速摄像仪对强化管和光管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中,降膜流量通过调节高位水箱内静液柱高度H和布液器环隙间距Δd控制,使降膜雷... 为了研究强化管表面结构对竖管降膜流动特性的影响,搭建了竖管降膜流动冷态实验台,利用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和高速摄像仪对强化管和光管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中,降膜流量通过调节高位水箱内静液柱高度H和布液器环隙间距Δd控制,使降膜雷诺数Re在0~4500变化。测试结果表明:当0<Re≤2000时,强化管与光管液膜厚度一致,但当Re>2000时,强化管的液膜厚度逐渐高于光管,且随着Re的增大,二者差值越趋增大;相对于光管,强化管润湿管壁的最小流量约为光管的1/3,明显小于光管,表明强化管有利于液膜的铺展;当降膜流动处于层流时,在入口段强化管与光管的降膜波动特性无明显差别,但光管较先进入充分发展区,随后波动强度逐渐小于强化管;当降膜流动呈湍流时,强化管的波动强度明显高于光管,当Re达到4200时,在测试范围内强化管的平均波动强度较光管高出约8%,说明强化管的表面结构增强了液膜的扰动,更利于降膜蒸发过程传热传质。以上结论可为强化管用于竖管降膜蒸发器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管 竖管降膜流动 液膜厚度 润湿特性 界面波动
下载PDF
肥液间歇入渗土壤湿润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军虎 乔莲莲 费良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共5页
通过肥液间歇和连续入渗实验,分析了肥液间歇入渗土壤湿润特性。结果表明,肥液间歇入渗湿润锋运移速度较连续入渗慢,并随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分析了肥液间歇入渗湿润锋运移的分段模型,提出了由连续入渗湿润锋运移参数计算间歇入渗湿润... 通过肥液间歇和连续入渗实验,分析了肥液间歇入渗土壤湿润特性。结果表明,肥液间歇入渗湿润锋运移速度较连续入渗慢,并随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分析了肥液间歇入渗湿润锋运移的分段模型,提出了由连续入渗湿润锋运移参数计算间歇入渗湿润锋运移距离的简化模型,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对比了肥液间歇入渗和连续入渗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肥液间歇入渗土壤含水量分布较连续入渗均匀,相同深度土层中入渗水量占总入渗量的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液 间歇入渗 湿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