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康娟 王学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9-223,共5页
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之一 ,景观功能的性质和发挥 ,影响着湿地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特征 ,进而影响湿地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运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江汉平原四湖地... 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之一 ,景观功能的性质和发挥 ,影响着湿地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特征 ,进而影响湿地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运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湿地农业的区域特点 ,确定了四湖地区湿地景观分类系统 ,为了更好地定量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特点 ,我们选取了三类景观格局指数来定量描述湿地景观空间格局 ,即基本空间格局指标 (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 )、景观空间构型指标 (聚集度、破碎化 )及斑块特征指标 (斑块分维数 ) ,比较系统地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人类活动 四湖地区
下载PDF
上海城市湿地空间的绿化特色初探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祥明 梅晓阳 《中国园林》 2005年第1期59-61,共3页
在调查上海城市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上海城市发展湿地空间绿化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同时较系统地研究了湿地公园的选址、功能分区、水环境控制、景观创造、植物配置以及生境的设计与创造方法等,以期对湿地建设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湿地空间 研究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功效中植物的作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尉中伟 王晓昌 +3 位作者 郑于聪 葛媛 李东辉 赵泽宁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5-602,共8页
为了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在收割期前/后、湿地床体内部各个区域内、一年四季中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用所起的作用,实验设置了有/无植物2组平行反应器。结果表明,芦苇在收割前/后对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均有促进作... 为了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在收割期前/后、湿地床体内部各个区域内、一年四季中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用所起的作用,实验设置了有/无植物2组平行反应器。结果表明,芦苇在收割前/后对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均有促进作用,植物地上部分氮吸收量占湿地脱氮量的10.2%。在芦苇收割前/后(5月~9月、10月~次年5月),芦苇湿地日均脱氮量分别是无植物湿地的1.55倍与1.11倍。高、矮芦苇不同组织中总氮浓度分布趋势一致,2种芦苇各组织含量分别为:穗(28.69 g/kg)>叶(13.69 g/kg)>茎(5.31 g/kg)、穗(28.06 g/kg)>叶(14.61 g/kg)>茎(8.46 g/kg)。在湿地的各个沿程区域,总氮、氨氮累加去除率变化趋势一致,并且从反应器前部到尾部呈上升趋势,从上部到下部呈下降趋势。有芦苇湿地的脱氮效用优于无植物湿地,且底部氮积累含量也较少。一年四季中有芦苇湿地在各个季节脱氮量是无植物湿地的1.06~1.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水平潜流 人工湿地 脱氮作用 收割 空间变化
原文传递
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与未来研究趋势 被引量:7
4
作者 蒋卫国 张泽 +1 位作者 凌子燕 邓雅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23-2240,共18页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为遏制全球湿地继续丧失,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保护修复举措。本文梳理了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湿地保护修复举措,全面诠释了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为遏制全球湿地继续丧失,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保护修复举措。本文梳理了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湿地保护修复举措,全面诠释了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提出湿地资源未来研究需要从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社会经济与智慧服务等层面展开。结果显示:①1997—2023年27个国际湿地日为当年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目标和新任务,1980—2022年14届国际《湿地公约》大会重要议题和成果为未来一段时期湿地发展提供新方向和新挑战。2023—2035年应该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推动湿地可持续发展,攻克脆弱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瓶颈。②1992—2022年是中国全面开启保护湿地修复新阶段,总体形成了“国家战略部署—法律政策建立—工程规划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修复经验,强调要从国家法律层面规定和编制对湿地长期保护的规划,创新修复治理技术和应用体系,多部门协同分工,有效解决湿地保护修复的复杂问题。③湿地未来趋势研究应该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多个国际公约”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服务,面向“学科发展—全域监管—综合评估—智慧决策”的交叉融合和学术创新发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约》 湿地空间 湿地保护修复 湿地高质量发展 湿地可持续发展 湿地未来研究趋势
原文传递
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与未来研究趋势
5
作者 蒋卫国 张泽 +1 位作者 凌子燕 邓雅文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229-251,共23页
Wetlands are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for humans and play an irreplaceable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To curb the continued loss of wetlands globall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any count... Wetlands are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for humans and play an irreplaceable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To curb the continued loss of wetlands globall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any countries have taken a series of major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This work reviews these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interprets China’s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management policies,and proposes that future research on wetland resources in China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frontier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plans,socioeconomics,and smart servi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27 International Wetlands Days from 1997 to 2023 provided new goals and task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s.The important topics and outcomes of the 14 Conferences of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Wetlands from 1980 to 2022 provided new directions and new challenges for wetland development.In the future,we should enhance wetland ecological functions,promote sustainable wetland development,and overcome the technical bottleneck of fragil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From 1992 to 2022,China embarked on a new phase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The overall experience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China has been formed through national strategic deployment,legal policy establishment,and project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The needs to provide for and plan the long-term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t the national level,to innovate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systems,and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complex issue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multiple departments were emphasized.Research on the future trends of wetlands should be directed toward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in support of sustainable wetland development.Wetland protection,restoration,and management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ntion on wetlands wetland spac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high-quality wetlan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wetland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trends in wetlands
原文传递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屏障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夏本安 王福生 侯方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6231-6241,共11页
构筑城市(群)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范围、征用土地、人口数量、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生态屏障建... 构筑城市(群)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范围、征用土地、人口数量、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生态屏障建设备受关注。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专项调查、专题研究、学术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相关原理,通过对区域生态压力、需求、承载力的分析,借助RS、GIS、GPS等现代高新技术,科学区划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屏障的空间层级、结构、布局、功能区,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建设方向、目标,提出了分区管理和分级保护等具体空间管治措施,规划2020年前保护建设工程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必须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按生态隔离组团方式科学布局城市空间,预留足够的生态基地,优先构筑稳固的生态屏障;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和目标定位,严格管治和合理布局生态用地,加强部门规划统筹协调,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和湿地;加强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融资力度,抓紧实施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努力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能力的社会发展目标。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同时也可为全国其它城市(群)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 生态屏障 森林 湿地 生态基地 环境 空间 保护 建设
下载PD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city of over 5 million people):Contributions of China’s geologists and urban geology
7
作者 Bo Han Zhen Ma +9 位作者 Liang-jun Lin Hong-wei Liu Yi-hang Gao Yu-bo Xia Hai-tao Li Xu Guo Feng Ma Yu-shan Wang Ya-long Zhou Hong-qiang Li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82-408,共27页
China established Xiong’an New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n 2017,which is planned to accommodate about 5 million people,aiming to relieve Beijing City of the functions non-essential to its role as China’s capital and t... China established Xiong’an New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n 2017,which is planned to accommodate about 5 million people,aiming to relieve Beijing City of the functions non-essential to its role as China’s capital and to expedi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From 2017 to 2021,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CGS)took the lead in multi-factor urban geological surveys involving space,resources,environments,and disaste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global vis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s,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and future-oriented goals”in Xiong’an New Area,identifying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 conditions and geologic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of this area.The achievements also include a 3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for the whole area,along with“one city proper and five clusters”,insights into the ecology and the background endow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like land,geothermal resources,groundwater,and wetland of the area befo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net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in the area,and the“Transparent Xiong’an”geologic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open,shared,dynamically updated,and three-dimensionally visualized.China’s geologists and urban geology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providing whole-process geological solutions for urban planning,construction,operation and management.The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will necessitate th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ESS)from various aspects,and the purpose i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the new type of city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green,low-carb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Carbon New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Land Geothermal resources Groundwater wetland Underground space Geologic disasters Site stability Natural resource Ecosystem Geological safety Transparent Xiong’an Resilient city Xiong’an New Area
下载PDF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三亚湿地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8
作者 陈文术 余玉秀 吴耀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74-78,共5页
选取三亚湿地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6个时间节点,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分析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三亚湿地景观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亚市的湿地面积从1995年的... 选取三亚湿地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6个时间节点,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分析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三亚湿地景观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亚市的湿地面积从1995年的18.39 km^(2)减少至2020年的13.85 km^(2),减幅达25%;在2000—2005、2005—2010年减幅明显,其动态度分别为-1.92%和-2.76%,2015年后减速趋缓,动态度为0.01%。2015—2020年湿地面积持续扩大,斑块优势度增大,斑块的形状和边缘效应更加复杂,但景观空间格局的聚集性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复杂性也明显降低,景观连接度有所增强,破碎化程度却呈现出加重的趋势。社会经济因素是造成三亚市湿地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口增长、城市扩张、湿地空间被不断压缩是导致全市湿地面积减少且破碎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三亚市湿地的生存环境在改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空间 景观连接度 影响因素 三亚市
下载PDF
海岸带整治修复驱动下的城市滨海空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特征研究——以上海鹦鹉洲生态湿地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威 李彩霞 陈雪初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0,37,共8页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方法,从斑块类型级别和景观尺度级别,对以鹦鹉洲为代表的整治修复下的城市滨海空间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5年,鹦鹉洲受人工圈围影响,滨海空间由自然转向人工,景观格局指数也随之趋于简单,生态...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方法,从斑块类型级别和景观尺度级别,对以鹦鹉洲为代表的整治修复下的城市滨海空间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5年,鹦鹉洲受人工圈围影响,滨海空间由自然转向人工,景观格局指数也随之趋于简单,生态系统逐渐退化;2015—2018年,随着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展开,地块斑块类型指数上升,景观尺度上的SHDI和SHEI值也上升为1.58和0.81,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不断加强,湿地向复合型城市滨海空间转变;同时,对鹦鹉洲修复后的每个分区景观格局指数和分区景观风貌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优势斑块指数的变化对分区形象与功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洲生态湿地 滨海空间 景观格局
下载PDF
扰动因子对龙凤湿地鸟类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长君 秦姝冕 +1 位作者 殷亚杰 李国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6期190-194,共5页
为了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扰动因子对生活其中的鸟类种类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保护湿地生态平衡和保护湿地鸟类多样性,于2009年3月—2012年6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龙凤湿地鸟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凤湿地的鸟类种类由16目33科减少到13... 为了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扰动因子对生活其中的鸟类种类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保护湿地生态平衡和保护湿地鸟类多样性,于2009年3月—2012年6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龙凤湿地鸟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凤湿地的鸟类种类由16目33科减少到13目20科,种数由142种减少到46种。随着城市湿地自然因子和湿地污染、湿地水资源利用过度、湿地景观破碎化、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等人为扰动因子的变化加剧,龙凤湿地的鸟类种类明显减少。扰动因子的变化,是湿地鸟类减少的重要诱因。减少扰动因子对龙凤湿地鸟类的影响,保护湿地鸟类,任务非常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凤湿地 扰动因子 鸟类多样性 湿地保护 生境分隔
下载PDF
天津地区湿地土壤种子库及其在受限空间中的植被演替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莫训强 王秀明 +1 位作者 孟伟庆 李洪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9-224,共6页
湿地土壤种子库运用对植被恢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植被演替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对封闭的受限空间,持续监测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其后续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记录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覆盖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评估了采用湿地土壤... 湿地土壤种子库运用对植被恢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植被演替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对封闭的受限空间,持续监测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其后续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记录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覆盖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评估了采用湿地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的效果。并对地面植被、土壤种子库及其演替植被的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土壤种子库恢复后期的植被与地面植被相似度较低(小于0.25);(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恢复3a后的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接近于地面植被;(3)生长期的群落覆盖度高于90%,能够满足天津地区滨海盐碱型湿地植被恢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 种子库 受限空间 植被恢复 演替
下载PDF
大亚湾区湿地生态空间规划探析
12
作者 徐云 唐梓钧 程子岳 《林业建设》 2023年第5期54-59,共6页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形容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保护修复成绩显著,需进一步统筹湿地保护管理,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本研究针对大亚湾区不同区域湿...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形容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保护修复成绩显著,需进一步统筹湿地保护管理,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本研究针对大亚湾区不同区域湿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湿地类型、结构及特点,结合自然环境与城市管理因素,提出湿地生态空间规划方案,为区域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利用和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大亚湾区 生态 空间 规划
原文传递
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桂群 刘星剑 敖子强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年第7期131-134,138,共5页
本文通过研究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壤深度下总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的含量变化,分析了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荻,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总有机碳和总磷含量、... 本文通过研究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壤深度下总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的含量变化,分析了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荻,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总有机碳和总磷含量、总氮与总磷含量之间则无相关性。这表明南矶山湿地土壤氮主要以有机质的结合形态存在,笔者推测土壤中磷以无机磷结合形态存在,则鄱阳湖轻度的富营养化现象可能由湿地土壤中无机磷淋溶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南矶山湿地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谈城市湿地亲水性空间的规划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前进 张招招 《山西建筑》 2016年第8期9-10,共2页
论述了城市湿地保护的意义,从城市湿地亲水性空间整体规划、部分地区规划、细部节点规划三方面介绍了城市规划空间的一些策略,有利于城市湿地亲水性的空间设计,增强现代城市湿地的亲水性。
关键词 城市湿地 亲水性空间 规划设计
下载PDF
浅析线性追踪(Transect)研究方法——以美国加州Eden Green Way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隋心 林余铭 +3 位作者 何博文 赵一澐 陈羚玥 陈微 《广东园林》 2009年第3期23-27,共5页
本文着重介绍线性追踪(Transect)的研究方法,并以位于美国加州的Eden Green Way为例,通过线性追踪的研究分析,以改善Eden Green Way中高压走廊下的空间利用和构建从山体到湿地的生态联系为目标,提出Eden Green Way的景观改善概念。
关键词 线性追踪 生态连接 湿地恢复 灰水处理 高压线下空间 公共空间
下载PDF
湿地方舟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建波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62,共3页
“湿地方舟—植物园与生态研究中心”一案定位于从建筑的角度来展示湿地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工作。建筑的水上部分通过模块化功能单元的组织,实现了科教与科研相结合的动态展览模式;陆上建筑在借鉴当地手工艺编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编织结... “湿地方舟—植物园与生态研究中心”一案定位于从建筑的角度来展示湿地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工作。建筑的水上部分通过模块化功能单元的组织,实现了科教与科研相结合的动态展览模式;陆上建筑在借鉴当地手工艺编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编织结构”的构想,并利用湿地植物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探索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特色 建筑材料 湿地植物资源 湿地生态环境 建筑模块化 生态景观
原文传递
湿地公园营建设计策略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祎 成玉宁 《建筑与文化》 2010年第12期108-109,共2页
湿地以其独特的生态效用及景观特色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对湿地公园场地环境特征进行解读,整合生态、功能以及空间等因素,提出集约化的湿地公营建设计策略。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生态特征 项目适宜性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滨海湿地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盘锦红海滩“候鸟之家”设计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然 韩文斌 《城市建筑》 2019年第7期124-127,共4页
文章通过引入黑川纪章的共生设计理论,从外观造型、营建策略和场地处理几方面,探索了湿地建筑的设计理念。同时以“候鸟之家”的设计实践为例,提出了角色互换、渐变融合、匀质空间、小孔观鸟和架空漂浮等设计手法,探讨了基于人、建筑与... 文章通过引入黑川纪章的共生设计理论,从外观造型、营建策略和场地处理几方面,探索了湿地建筑的设计理念。同时以“候鸟之家”的设计实践为例,提出了角色互换、渐变融合、匀质空间、小孔观鸟和架空漂浮等设计手法,探讨了基于人、建筑与自然的共生设计策略,为湿地环境中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建筑 共生理论 消解 匀质空间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中不可或缺的生态设计
19
作者 徐颖 《山西建筑》 2015年第5期169-170,共2页
结合中国香港米埔湿地保护区设计的背景及现状,对其湿地保护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形态、景观设计、活动场所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生态设计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湿地保护区 设计 生态 自然 空间
下载PDF
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Ⅱ.净化污水的空间 被引量:82
20
作者 成水平 夏宜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2-66,共5页
从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根系实际生长深度、微生物及酶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深度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比较出发,研究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净化空间,以种植香蒲Typhaangustifolia和灯心草Juncuseffusus的人工湿地为例,水生植物根系... 从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根系实际生长深度、微生物及酶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深度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比较出发,研究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净化空间,以种植香蒲Typhaangustifolia和灯心草Juncuseffusus的人工湿地为例,水生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湿地基质上层25cm区域;微生物的数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35cm层的数量远远的低于上层;5-10cm层的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亦大于20cm层;60cm深的人工湿地与20cm深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基本一致。可以推断,人工湿地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其上层存在一个较佳的净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净化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