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劝学篇》、“丁未上谕”与“中体西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国平 吴佩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63-66,共4页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中体为体,西用为用",它既是思维范式,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模式。《劝学篇》与"丁未上谕"在形式上均体现了这一思想,但在内容侧重点、性质及产生的后果等诸多方面却大为不同。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劝学篇 丁未上谕
下载PDF
“得尺得寸,为旱年一溉之计”——南洋公学译书院的翻译出版活动 被引量:3
2
作者 唐欣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06-111,共6页
南洋公学译书院为配合晚清军事、政治变革及公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指导下,近六年间从西方、日本翻译并出版了大量兵书、政法类书籍及教材。尽管译书院负责人、身为洋务官僚的盛宣怀在政治上存有局限,... 南洋公学译书院为配合晚清军事、政治变革及公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指导下,近六年间从西方、日本翻译并出版了大量兵书、政法类书籍及教材。尽管译书院负责人、身为洋务官僚的盛宣怀在政治上存有局限,尽管"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在学理上是否合理,目前学界还颇有争议,但译书院事实上为建立晚清新式陆军、推行新政运动、培养新型人才以及推进近代翻译事业做出的贡献,实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盛宣怀 张元济 南洋公学译书院
下载PDF
从历史上三次文化交流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克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100,共9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至少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周蛮夷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流,融合于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结果是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第二次开始于东汉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至少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周蛮夷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流,融合于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结果是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第二次开始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其结果是宋明理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第三次开始于清代后期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东传,融合还未结束,争论还没有结果,但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优点在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在观念文化层面。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应该将西方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嫁接到中华传统的观念文化之上,构筑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转型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践行“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么娆 刘军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12,共12页
“中体西用”作为清末洋务派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及教育理念,既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包容与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体西用”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教育现代化也都具有重... “中体西用”作为清末洋务派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及教育理念,既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包容与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转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体西用”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教育现代化也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基于文化自信,通过兼容并蓄、去伪存真、洋为中用,重构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我国以应用型本科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中体西用 文化自信
下载PDF
重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关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庄家会 董怀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61-163,共3页
中国传统雕塑的缺失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文章从中国古代雕塑历史的经验分析,强调中国传统雕塑在当代雕塑发展中的主体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释其内涵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 中国雕塑 缺失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下载PDF
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实质及其影响
6
作者 陈茂昌 《怀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9-72,共4页
张之洞之所谓中学者,于政治乃君主专制,于人伦乃三纲五常;其所谓西学者,唯西艺、西政(技法)而已。“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盖张氏之“中体西用者”,于学术人心固“独尊儒术”之变种也。... 张之洞之所谓中学者,于政治乃君主专制,于人伦乃三纲五常;其所谓西学者,唯西艺、西政(技法)而已。“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盖张氏之“中体西用者”,于学术人心固“独尊儒术”之变种也。张氏喋喋焉倡“保国、保教、保种”之巧言,终本不外保清廷、保专制、保独裁,达忠君之志者。“中体西用”之说,蓄数代陋儒曲士之旨趣,钩沉两千余年之痼疾,故其流播悠远,渍染深邃,暗流潜溪,墨浸环宇,固民治不进之厉阶,必去之而后民权民主能自安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君贵民践 根诛枝枯 民权自安
下载PDF
福建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教育——兼论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 被引量:5
7
作者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文章从福建船政学堂创办的目的、课程的设置及其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进行论述,充分肯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 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教育理念作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关键词 福建 船政学堂 教育史 课程设置 洋务派 教育理念 清朝
下载PDF
世变中的持守:徐世昌之学行与文化观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曦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徐世昌在民国政坛上享有“文治总统”之誉,他出身翰林,毕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倡导。其学初奉程朱为圭臬,而兼尊汉学;甲午以后,为挽救危亡,虽曾短暂参与维新,但武昌之行,受张之洞的感召,遂接受其“中体西用”之说;时至民国,在历经世变后,... 徐世昌在民国政坛上享有“文治总统”之誉,他出身翰林,毕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倡导。其学初奉程朱为圭臬,而兼尊汉学;甲午以后,为挽救危亡,虽曾短暂参与维新,但武昌之行,受张之洞的感召,遂接受其“中体西用”之说;时至民国,在历经世变后,因觉“理学空虚,无补实际”,由研读颜李之书而服膺其学,并希望通过以颜李学为核心的“中学”倡导,“转移风气”“维系世道人心”。与此同时,欧战后中外学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徐世昌亦参与其间,倡导“调和东西文明”“广播东方文明”,期以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弢斋述学》作为徐世昌为数不多的独撰自述,不仅系统地反映了他的文化观,也体现出其调和东西文明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世昌 中体西用 《韬养斋日记》 《弢斋述学》
下载PDF
近代中国的知识进化论及其反思 被引量:5
9
作者 黄燕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53,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观包含常与变的辩证统一,主张在常中求变,在变中守常。近代的"中体西用"论继承了这种观念,但在那个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科学主义流行的年代,无论是持守传统者,抑或是主张西化者,还是科学主义者,都或多... 中国传统文化观包含常与变的辩证统一,主张在常中求变,在变中守常。近代的"中体西用"论继承了这种观念,但在那个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科学主义流行的年代,无论是持守传统者,抑或是主张西化者,还是科学主义者,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进化论思维,并将其引入文化论辩中,形成或保守、或激进的文化(知识)进化观。根据近代中国学界的知识进化论及章太炎对此提出的俱分进化的反思,我们应当尝试超越东西、古今文化之争,也要超越知识单线进化的观念,回归常与变相统一的文化观,以此来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文化)进化论 中体西用 东西古今之争 俱分进化 近代中国
下载PDF
从“中体西用”到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服民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2-86,共5页
自十九世纪中叶起,探索救国与强国之路,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思想认识演化的角度,纵线条观察分析了从现代洋务运动到今天改革开放,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过程,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思想启迪。
关键词 现代化 中体西用 改革开放
下载PDF
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蕴涵及其演变
11
作者 熊吕茂 建红英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与经济研究)》 2005年第3期5-8,共4页
在传统的学术观点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精神的集中表述,而实际上它并不只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中体西用”的历史演变来看,它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涵蕴。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演变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
下载PDF
“中体西用”及其变形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通福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7-74,共8页
晚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讨论中,有一翼始终认为儒学、传统 中的某些价值具有普遍意义,中国所要养成、所要建设的新文化只能是固有文化传统的新发 展。如果抛弃了传统,我们就会为外来文化所支配。从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劝学篇》的 发... 晚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讨论中,有一翼始终认为儒学、传统 中的某些价值具有普遍意义,中国所要养成、所要建设的新文化只能是固有文化传统的新发 展。如果抛弃了传统,我们就会为外来文化所支配。从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劝学篇》的 发表到五四时期围绕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所展开的讨论,从三十年代“建设中国 本位的文化”到抗战建国时期民族文化的复兴,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这种思想。但从现代化建 设和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传统派的一些观点是很难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儒学 传统文化 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