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秦岭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与干旱灾害趋势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华明 延军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5,共8页
根据1961—2011年西秦岭地区12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Z指数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1年来西秦岭地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区域干旱强度与旱涝灾害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51年来... 根据1961—2011年西秦岭地区12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Z指数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1年来西秦岭地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区域干旱强度与旱涝灾害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51年来西秦岭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增温倾向率为0.26℃/(10 a),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为16.04 mm/(10 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近51年来西秦岭地区年旱涝Z指数呈下降趋势,与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一致;旱涝灾害主要存在5 a和7 a的变化周期,干旱灾害极度易发,干旱化趋势明显。西秦岭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特征是旱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指数 气候特征 干旱 小波分析 西秦岭
下载PDF
西秦岭天水地区早中生代草川铺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周争艳 杨家喜 +2 位作者 徐涛 聂丽娟 孙兰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1-20,共10页
西秦岭天水地区早中生代草川铺岩体内发育一套似斑状花岗岩,岩体主要由寄主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闪长质微粒包体组成。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10.9±1.7)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74,属... 西秦岭天水地区早中生代草川铺岩体内发育一套似斑状花岗岩,岩体主要由寄主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闪长质微粒包体组成。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10.9±1.7)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74,属于早中生代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寄主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准铝质特征,A/cNK值为0.99~1.07;稀土元素总质量分数为(128.13~196.56)×10^-6,轻、重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比值为8.20~9.47,岩体富集轻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高场强元素贫化,但元素Ta、Nb明显亏损。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表明,早中生代草川铺岩体与南秦岭糜署岭岩体具有相似的岩相学特征和近一致的结晶年龄,并且二者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相似。因此,早中生代草川铺岩体和糜署岭岩体是同一套岩浆活动的产物,前者虽然构造位置处于北秦岭造山带内,但其物质来源于南秦岭造山带,表明南秦岭造山带和北秦岭造山带在晚三叠世之前已经碰撞。由于早中生代草川铺岩体具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所以其是南秦岭造山带向北秦岭造山带俯冲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年代学 早中生代 锆石 U-PB定年 地球化学 西秦岭
下载PDF
甘肃寨上—马坞地区矿产预测及找矿效果
3
作者 郑卫军 刘新会 +3 位作者 肖力 鹿青 姚薇 党若凡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5年第2期8-16,共9页
通过对寨上—马坞地区地质资料的分析,在综合研究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证据权重法对岷县寨上—马坞地区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12个,其中,Ⅰ级成矿远景区4个,Ⅱ级成矿远景区3个,Ⅲ级成矿远景区5个。经过综... 通过对寨上—马坞地区地质资料的分析,在综合研究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证据权重法对岷县寨上—马坞地区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12个,其中,Ⅰ级成矿远景区4个,Ⅱ级成矿远景区3个,Ⅲ级成矿远景区5个。经过综合评价,得出该地区找矿效果良好,并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1教厂坝岩体东北侧找金;2已知金矿深部富金脉型及斑岩型金矿的探索;3已知地表规模较大、金含量较低或显示低温元素组合的破碎蚀变带深部的地质找矿综合评价;4第三系和第四系厚覆盖区下方隐伏和半隐伏金矿的勘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权重法 成矿预测 找矿效果 寨上—马坞地区 西秦岭
下载PDF
基于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的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孕震环境探讨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凌强 詹艳 +3 位作者 赵国泽 陈小斌 杨皓 姜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1-554,共14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MS6.6地震后,横跨西秦岭造山带和地震区沿NE方向的剖面进行了45个大地电磁测点的观测。使用远参考和"Robust"技术以及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处理数据,采用NLCG 2维反演方法,获得的深部电性结...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MS6.6地震后,横跨西秦岭造山带和地震区沿NE方向的剖面进行了45个大地电磁测点的观测。使用远参考和"Robust"技术以及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处理数据,采用NLCG 2维反演方法,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西秦岭造山带自地表至深度约20km存在东北和西南浅、中部深的倒"梯形"高电阻体,在高阻体之下为低电阻层,高、低电阻层相互契合;西秦岭造山带西南侧的松潘-甘孜地块(北部)在深度约20km存在西南深、东北浅的中下地壳低阻层,其东北侧的陇西盆地具有稳定的成层性结构,显示出西秦岭造山带正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向北挤压和陇西盆地向南的阻挡挤压作用中。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错断了松潘-甘孜地块中下地壳低阻层,迭部-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带延伸深度不大,在深部归并于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内部结构和介质的低阻特性是东昆仑断裂带在塔藏段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垂向运动逐渐增强的深层原因。西秦岭北缘断裂为陡立的大型电性边界带,延伸深度穿过莫霍面;临潭-宕昌断裂带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低阻带,延伸深度归并到中下地壳低阻层中。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处于倒"梯形"高阻体的西秦岭造山带的核部,即位于高低电阻体接触区,同时发生在低阻破碎带的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松潘-甘孜地块从SW向NE推挤、东北侧陇西盆地阻挡的相互作用是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的动力学原因,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特殊的高低阻介质属性和接触关系是该次地震发生的内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大地电磁 低阻层 西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