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两汉王朝西南边疆开发中的“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 被引量:10
1
作者 黎小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形成于西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地,丰富、完善于两汉时期开发西南边疆的进程之中。此套方略的基本内容是,北方中原王用在稳固掌控西南北部蜀地的基础上,与蜀人一同治理巴地,并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 “各以地比”之治理方略,形成于西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之地,丰富、完善于两汉时期开发西南边疆的进程之中。此套方略的基本内容是,北方中原王用在稳固掌控西南北部蜀地的基础上,与蜀人一同治理巴地,并依托北部的巴蜀人对西南中、南部进行治理和开发。该方略切合酉南实际,卓有成效,对后世影响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王朝 西南边疆开发 "各以地比" 治理方略
下载PDF
先秦至唐宋时期脾胃学说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家琪 王彩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6,共4页
为研究脾胃学说在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发展特点,文章通过查阅先秦至唐宋时期涉及脾胃学说的著作,以个人观点总结此时期各医家有关脾胃理论的创新、发展特点。结果发现,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关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疾... 为研究脾胃学说在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发展特点,文章通过查阅先秦至唐宋时期涉及脾胃学说的著作,以个人观点总结此时期各医家有关脾胃理论的创新、发展特点。结果发现,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关于脾胃的生理功能、疾病特点、脾胃疾病治疗等方面理论,脾胃学说从理论成果逐步向临床诊疗发展,并开始深入临床专科研究,为后世脾胃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先秦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时期 发展
原文传递
两汉上郡龟兹县治城位置新探 被引量:8
3
作者 艾冲 陈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1,共7页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帝原水"、"黑水"、"交兰水"、"诸次水"及《后汉书》"龟兹盐池"的相关记载,参照文物考古、野外考察的资料,判定乌审旗嘎鲁图镇北部敖柏淖尔古城即汉代龟兹县故城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龟兹县域 治城 敖柏淖尔古城
下载PDF
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西北边疆经略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徐黎丽 古力努尔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34,共7页
虽然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研究丝绸之路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影响的作品并不丰富。如今在海上丝绸之路代替陆上丝绸之路将近千年、"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西部发展及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之时,研究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 虽然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研究丝绸之路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影响的作品并不丰富。如今在海上丝绸之路代替陆上丝绸之路将近千年、"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西部发展及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之时,研究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的影响,不仅对我们今天实施即发展中国西部又向西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而且也对解决中国西北边疆存在的某些问题有所借鉴。基于以上两点,本文通过比较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前后的亚欧交通运行及对接实况、中国版图从中原向西推进的变化及中国由对中原的治理转向以绿洲穿越戈壁沙漠为特征的西北边疆治理后采取的治理策略等方面,对丝绸之路在西汉贯通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丝绸之路能够在西汉贯通,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果,对中国经略西北边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国向西开放发展的战略得以实现;中国西北边疆得以拓展和中国版图得以扩大;中国传统治理边疆策略逐渐形成。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西北版图基本随丝绸之路的贯通而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两汉 西北边疆
下载PDF
两汉时期乌氏地望及相关问题蠡测 被引量:1
5
作者 牛文楷 王丽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89-94,共6页
秦惠文王灭乌氏戎后,设置了乌氏县,两汉时期的乌氏属于安定郡所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乌氏相关史料、出土器物、东汉时期的羌汉战争及田野考古调查资料相结合,对两汉时期的乌氏地望进行再考证,认为两汉时期乌氏县治位于今平凉... 秦惠文王灭乌氏戎后,设置了乌氏县,两汉时期的乌氏属于安定郡所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乌氏相关史料、出土器物、东汉时期的羌汉战争及田野考古调查资料相结合,对两汉时期的乌氏地望进行再考证,认为两汉时期乌氏县治位于今平凉市崆峒区政府所在地,东汉时期羌汉冲突贯穿于始末,导致安定郡县多次内迁,泾阳被省并,朝那迁徙治所,乌氏的辖区面积延伸到西北部原朝那、泾阳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安定郡 乌氏 地望
下载PDF
浅议两汉时期的矫制(诏)现象
6
作者 郭林虎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7-60,共4页
两汉时期,矫制(诏)现象频发,时代思潮、士大夫们昂扬的进取精神以及矫制(诏)无害法律制度是其成因。其中,矫制(诏)无害法律制度孕育于频发的矫制(诏)政治法律实践,并且成为矫制(诏)频发的制度保障。这个法律制度对汉以后中国传统法律制... 两汉时期,矫制(诏)现象频发,时代思潮、士大夫们昂扬的进取精神以及矫制(诏)无害法律制度是其成因。其中,矫制(诏)无害法律制度孕育于频发的矫制(诏)政治法律实践,并且成为矫制(诏)频发的制度保障。这个法律制度对汉以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矫制(诏)现象 矫制(诏)无害
下载PDF
两汉隐逸士人地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7
作者 贾阳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0-36,共7页
两汉为隐逸文化发展期,隐逸士人的地域分布呈现出集中性的特点,主要集中于齐鲁、三晋、关陇、巴蜀以及吴楚等地区。隐逸士人的仕隐选择除政治因素外,还与他们成长的地域相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间接地为隐逸士人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两汉为隐逸文化发展期,隐逸士人的地域分布呈现出集中性的特点,主要集中于齐鲁、三晋、关陇、巴蜀以及吴楚等地区。隐逸士人的仕隐选择除政治因素外,还与他们成长的地域相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间接地为隐逸士人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思想文化、士民风气的地域差异等社会人文因素则直接影响着士人与政治关系的亲疏远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隐逸士人 分布特征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人文因素
下载PDF
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 被引量:6
8
作者 郭玉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40,共6页
贞节观念自先秦萌发,伴随着西汉中期“独尊儒术”的推行,经董仲舒、刘向、班固、班昭等人的发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朝廷和官府对贞节的褒奖以及世家大族的推动下,贞节观念由社会上层逐渐向社会中下阶层传播;到了东汉时期,女性寡居守... 贞节观念自先秦萌发,伴随着西汉中期“独尊儒术”的推行,经董仲舒、刘向、班固、班昭等人的发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朝廷和官府对贞节的褒奖以及世家大族的推动下,贞节观念由社会上层逐渐向社会中下阶层传播;到了东汉时期,女性寡居守节、遇暴殉节已成为社会所推崇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贞节观念 世俗化
下载PDF
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宏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6-127,共12页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道交通条件、历史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并考订两汉新番禺城的具体方位当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论文相应还探讨了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南海郡 番禺县 城址位置 城址迁徙
原文传递
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明娟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2,共5页
两汉时期疫情较为严重,从地域分布来看,北至草原地带,南至岭南,均有疾疫。从发病时间来看,以春、夏两季居多。分析正史中关于两汉疾疫的记载,复原两汉疾疫概况,揭示两汉时人对疾疫产生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月令气候制约、环境灾害... 两汉时期疫情较为严重,从地域分布来看,北至草原地带,南至岭南,均有疾疫。从发病时间来看,以春、夏两季居多。分析正史中关于两汉疾疫的记载,复原两汉疾疫概况,揭示两汉时人对疾疫产生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月令气候制约、环境灾害制约、天人感应鬼神怪物的制约等三个因素。同时,两汉时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疫应对机制,包括医药治疗和禳疫两种形式。研究两汉时期的疾疫应对机制对我们现在应对流行性传染病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疾疫 医药治疗 禳疫制度
下载PDF
《孔子诗论》真伪疑议
11
作者 魏耕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7,共8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自2001年出版后,特别是其中的《孔子诗论》引起轰动而持久的考释、研究热潮,论文与专著交相纷然出现,成为一时之显学,延续数年之久。然此竹书有不少疑窦,颇值得重新思考。它与《论语》在论《诗经》上有...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自2001年出版后,特别是其中的《孔子诗论》引起轰动而持久的考释、研究热潮,论文与专著交相纷然出现,成为一时之显学,延续数年之久。然此竹书有不少疑窦,颇值得重新思考。它与《论语》在论《诗经》上有许多不合,如思想、语言、词汇、文字、句式等都有极大差异;荀子最看重子曰《诗》云,他又是鲁、韩、毛《诗》的传授者,也是早期儒家最后的大师,而且晚年定居楚国,然而作于晚期的《荀子》看不到的《孔子诗论》的痕迹;秦火之后,西汉广收先秦典籍,然《汉书·艺文志》与两汉经学著作,以及史学、哲学著述等,均未见提及过,更谈不上引用;再从历代出土的简帛书看,从来没有发现过著名的儒家失传著作,如《乐经》,或孔子的任何其他著作;以往伪书最看重对儒家经典的冒名制作,如东晋出现的伪《古文尚书》,明代冒出的《申培诗说》,都和社会风气、时代时潮相关,目的不外乎名或者利;《孔子诗论》没有出土地点,又出现在社会作伪风气日涨之时,就更值得深思慎别。本此以上五点,以别伪求真的眼光对此予以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论语》 《荀子》 两汉人著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