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田 张建培 +2 位作者 张绍亮 余逸凡 唐贤君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5期1-7,共7页
通过横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各凹陷的典型地震剖面构造解释,系统总结了西部坳陷带的结构和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西部坳陷带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西部坳陷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 通过横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各凹陷的典型地震剖面构造解释,系统总结了西部坳陷带的结构和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西部坳陷带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西部坳陷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西部坳陷带经历了古新世末的瓯江运动和渐新世末的花港运动,相应地分别在古新统明月峰组(E1m)和始新统温州组(E2w)沉积之后,西部坳陷带处于明显的收缩阶段,伴随发育T80和T20不整合界面。同时,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西部坳陷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伸缩率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演化过程,是对"中、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汇聚速率和方向的改变"等区域应力场特征的局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部坳陷带 构造样式 平衡剖面 伸缩率 构造演化
下载PDF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 AND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2
作者 Luo Jinhai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84-86,共3页
The evolution of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lying at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 differs complete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arim basin after Later Palaeozoic because the former strongly ... The evolution of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lying at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 differs complete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arim basin after Later Palaeozoic because the former strongly subsides many times.. Subsidence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West Kunlun fold thrust\|belt, thus the evolution of the Depression and the fold\|thrust\|belt reflects clearl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and even the Tibet.1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Thrusting of the fold\|thrust\|bel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tages:(1) Devonian thrusting:This is the oldest thrusting distinguish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Kunlun while the Silurian—Devonian thrusting was discriminated a few years ago by seismic da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The Devonian thrusting is proved by the Upper Devonian dynamometamorphic rocks outcropping at the core of the anticline in the Sangzhu lying at the fold\|thrust\|belt. The rocks consist of slightly metamorphic clastic rock and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Mid\|Proterozoic strata. But they are actually Upper Devonian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perfect plant fossils that we found recently in the metamorphic rock, and they are overburdened `with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by another reliable Upper\|Devonian conglomerate in the core of the Aqike anticline.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and its limited lined distribution parallel to the West Kunlun orogen is that they are subjected to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Later Devonian thru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 TARIM southw est DEPRESSION correspondence
下载PDF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37
3
作者 崔军文 郭宪璞 +2 位作者 丁孝忠 李朋武 张晓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昆北带 塔里木南缘拗陷带 中、新生代 变形构造 造盆 造山作用
下载PDF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被引量:15
4
作者 于福生 王彦华 +2 位作者 李晓剑 冯自成 李学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45-53,共9页
通过对三叠系不同组段顶面构造图分析和主干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具有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特征。该构造带走向上可划分为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等4排北东东向雁列式滑脱褶皱带,与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背... 通过对三叠系不同组段顶面构造图分析和主干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具有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特征。该构造带走向上可划分为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等4排北东东向雁列式滑脱褶皱带,与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背斜构造带近直交;垂向上以雷口坡组内膏盐层为界分上、下两个构造层,上部构造层发育滑脱断层及其相关的褶皱构造,下部构造层产状平缓,断层、褶皱构造不发育。多组平面、剖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孝泉—丰谷北东东向滑脱褶皱带可能是在龙门山褶皱隆升产生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和秦巴山系褶皱隆升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构造带可能是在北西方向的应力单独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雷口坡组内膏盐层在空间上不均衡分布是产生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孝泉—丰谷构造带 变形特征 成因机制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鹏 朱童 +3 位作者 徐邱康 陈刚 范厚江 潘树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0-187,共8页
在对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_o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 在对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_o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TOC)平均值普遍低于0.3%,普遍未达到有效烃源岩,能为雷口坡组提供的气源非常有限。天然气组分分析显示: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烃类组分,不含或含微量H_2S,而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非烃组分,天然气中H_2S体积分数为3.50%~9.97%,平均值为4.91%,属高含H_2S气藏。受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有限与雷口坡组多套膏盐层封堵的影响,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得益于沟通下伏海相层系的断裂与下伏发育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下伏海相层系为该区雷口坡组气藏提供了主要的气源。两构造带气源的差异导致了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雷口坡组烃源岩 雷四段气藏 龙门山前构造带 气源
下载PDF
重磁成果与东海西部凹陷带中生代沉积层展布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德章 唐建 薄玉玲 《海洋石油》 CAS 2006年第2期1-6,共6页
生油理论及勘探技术的发展,要求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带进行中生代沉积层展布研究。基于中生代沉积层与上、下地层间具有明显的密度差异及中酸性岩浆岩具磁性的特点,采用重磁成果进行中生代沉积层及中酸性岩浆岩的展布研究是可能的。... 生油理论及勘探技术的发展,要求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带进行中生代沉积层展布研究。基于中生代沉积层与上、下地层间具有明显的密度差异及中酸性岩浆岩具磁性的特点,采用重磁成果进行中生代沉积层及中酸性岩浆岩的展布研究是可能的。运用2.5维重磁人机交互正反演拟合技术对4条剖面的地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此剖面研究成果作为约束条件,对平面重磁成果运用小波分解及变倾角化极技术进行处理与综合研究,进而对中生代沉积层及中酸性岩浆岩展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生代沉积层在西部凹陷带基本可以连续分布,但在北纬30°附近被隔断,其厚度大于3km的地区具有含油气远景区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成果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带 中生代沉积层
下载PDF
萍乐坳陷带中西部煤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7
作者 夏小进 胡小娟 +2 位作者 涂玮 黄懿 米振华 《江西煤炭科技》 2018年第4期4-7,16,共5页
通过样品的分析测试数据,研究了萍乐坳陷带中西部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探讨了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并对微量元素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煤中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与中国煤相比,高于中国煤的平均含量的元素有Ga、U、F、P、As... 通过样品的分析测试数据,研究了萍乐坳陷带中西部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探讨了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并对微量元素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煤中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与中国煤相比,高于中国煤的平均含量的元素有Ga、U、F、P、As;与世界煤相比,高于世界煤中的平均含量的元素有Ga、U、F、As;与地壳的平均含量相比,Ge、U、As等元素明显偏高,在煤中的富集系数EF>1,且U元素有明显富集(EF为11.46);微量元素U、Cl、P以有机态及无机态赋存于煤中,Ga、F、Ge、As主要以无机态赋存于煤中,且F元素主要赋存于硫酸盐硫中,As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F、As元素含量高于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参考限定值,在使用过程中应加以防治;煤中有益微量元素Ge、Ga、U的平均含量远低于工业边界品位值,尚未具备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萍乐坳陷带中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