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 被引量:204
1
作者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608,共13页
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在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本次泥石流灾害表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震前和震后的泥石流在发育分布规律、启动条件... 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在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本次泥石流灾害表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震前和震后的泥石流在发育分布规律、启动条件、暴发规模、活动形式及其成灾方式和危害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通过对8.13清平乡泥石流、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以及龙池泥石流的基本分析,表明8.13泥石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破坏性、灾害链效应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物源主要来自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堆积物、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拉槽"侵蚀等显著特征。震区异常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局地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针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暴发的新特点,应进一步加强对震区泥石流的防治,尤其是针对具有重大泥石流隐患的沟谷,一方面应提高设防标准,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另一方面更应引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注重"防""治"结合;"软""硬"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理"与"管理"结合,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3泥石流灾害 成因机理 群发性 灾害链效应 汶川地震区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77
2
作者 崔鹏 庄建琦 +2 位作者 陈兴长 张建强 周小军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9,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达28×108m3,为该区泥石流长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流域微地貌突变特别是严重的沟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强烈地表扰动和毁灭性、大面积毁坏植被,改变了地表水入渗、产流和汇流条件,利于侵蚀和洪峰形成。这些流域状态的巨变,构成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组合。从而,导致震后泥石流活动强度急剧增大,使得泥石流成为对地震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特点有:泥石流沟谷数量增加,大量震前被判定为非泥石流沟的流域暴发了泥石流;激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泥石流暴发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性与群发性;泥石流的容重约提高10%~30%,原来定性为稀性或过渡性的泥石流沟转化为过渡性或粘性泥石流沟;泥石流流量普遍增大,大致可增加约50%~100%,现有规范中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小,需要修正。震后泥石流演变趋势为:活动强度由急剧增强的突变转为逐步减弱,期间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第1个泥石流活跃期可能会持续约15年左右;泥石流形成将由降雨控制型逐步转为松散土体控制型;一些松散土体丰富且尚未发生泥石流的面积大于5km2流域,将是未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风险源。针对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和震区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判识潜在泥石流灾害,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进行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泥石流规模计算方法,适应震区超常规模泥石流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形成条件 活动特征 灾害防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56
3
作者 庄卫林 刘振宇 蒋劲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77-1387,共11页
对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重灾区国(省)干线公路1657座桥梁震害的调查检测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出7种公路桥梁的宏观震害;归纳了梁式桥及拱桥的几种典型震害——移位、落梁、桥墩剪断、压溃和开裂、桥台墙体开裂、桥台肋板和背墙开裂、桥台填... 对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重灾区国(省)干线公路1657座桥梁震害的调查检测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出7种公路桥梁的宏观震害;归纳了梁式桥及拱桥的几种典型震害——移位、落梁、桥墩剪断、压溃和开裂、桥台墙体开裂、桥台肋板和背墙开裂、桥台填料垮塌、拱圈开裂、拱上结构开裂等,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震害,提出了桥位及桥型选择应注意的有关因素,以及针对梁体移位、桥墩破坏等震害的相关抗震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汶川大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桥梁震害 抗震对策
下载PDF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被引量:150
4
作者 崔鹏 韦方强 +4 位作者 陈晓清 何思明 游勇 党超 李占鲁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4期317-323,共7页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堰塞湖 灾害链 减灾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 被引量:106
5
作者 张雁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做法与经验,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综合能力。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伤亡及医学救援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结合作者的抗震救灾实践,形成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的战略思考。结果汶川特大地震伤亡... 目的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做法与经验,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综合能力。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伤亡及医学救援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结合作者的抗震救灾实践,形成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的战略思考。结果汶川特大地震伤亡时间分布以2周为界,分为增长期和稳定期;遇难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北川、绵竹、什邡、都江堰、青川、汶川、彭州7个重灾区,占全部地震灾区遇难人数的72.62%。本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从全国32个省(区、市)调派10 630名医疗、防疫等专业人员赶赴灾区。累计救治伤病员200余万名。全国20个省(区、市)的367所军地医院共收治灾区后送伤员10 048名,在地震重灾区开展了分区域或分专项的防疫工作,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覆盖,保证了伤病群众得到及时救治以及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应完善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反应体系,建设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专业力量,注重医学救援功能模块建设,加强灾害医学学科及人才建设,加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优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指挥机制,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医学救援 灾害 战略思考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被引量:100
6
作者 许冲 戴福初 +6 位作者 陈剑 涂新斌 许领 李维朝 田伟 曹琰波 姚鑫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5-762,共18页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灾害总面积约687.1km2。基于GIS平台获取到它们的位置、平面面积等基本信息,绘制了研究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龙门山3条主断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主要分布在4个集中区域。最后,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坡度、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高程范围为1000—2000m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54.00%;坡度范围为30°—50°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62.42%;地震烈度范围为Ⅺ—Ⅷ的次生地质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90.94%。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发生机理、预测理论、灾区恢复重建与选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次生地质灾害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遥感 重灾区 次生地质灾害 解译 GIS
下载PDF
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100
7
作者 臧克 孙永华 +4 位作者 李京 闫志壮 宫辉力 李小娟 赵文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2-166,共5页
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执行任务灵活性高等优点,是遥感数据获取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介绍了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并设计了微型无人机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最后应用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对"5.12汶川大地震"的... 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执行任务灵活性高等优点,是遥感数据获取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介绍了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并设计了微型无人机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最后应用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对"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城进行了航拍,获得了107张高清晰的航空照片。通过图像拼接和几何校正,对比震前的卫星影像,对灾区的受灾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无人机 遥感系统 汶川地震 灾情评估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 被引量:59
8
作者 谢和平 邓建辉 +4 位作者 台佳佳 何昌荣 魏进兵 陈继平 李小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81-1791,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西部龙门山山区发生Ms=8.0级强震。地震是由龙门山中央断裂逆冲兼走滑产生的,沿300 km长的断裂带造成大量的山体崩塌、滑坡,城镇与村庄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厂矿与交通设施严重毁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截至7...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西部龙门山山区发生Ms=8.0级强震。地震是由龙门山中央断裂逆冲兼走滑产生的,沿300 km长的断裂带造成大量的山体崩塌、滑坡,城镇与村庄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厂矿与交通设施严重毁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截至7月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 197人遇难、18 341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基于震后灾区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在简介龙门山地质条件与断裂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从工程角度对地震产生的震害类型和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等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提出灾区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力学 汶川大地震 灾害类型与分布 重建 岩土工程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52
9
作者 郭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87,共1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从工程抗震角度分析了震区房屋倒塌的原因,指出地震时房屋倒塌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害严重的四个主要因素:震级大,烈度高,断层破裂长;震区人口稠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从工程抗震角度分析了震区房屋倒塌的原因,指出地震时房屋倒塌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害严重的四个主要因素:震级大,烈度高,断层破裂长;震区人口稠密,房屋、路桥等人工工程多;抗震设防水平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严重。最后,将汶川地震震害与1976年唐山地震震害作了对比。所得结论可供理解汶川地震震害、改进结构抗震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结构抗震 震害 倒塌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汶川地震道路损毁评估 被引量:44
10
作者 陈世荣 马海建 +2 位作者 范一大 徐丰 连健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9-955,共7页
强烈地震造成道路基础设施的损毁,严重影响应急救灾工作。因此,及时准确地对灾区道路损毁情况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汶川特大地震道路损毁评估工作为例,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地震灾害道路损毁评估的技术方... 强烈地震造成道路基础设施的损毁,严重影响应急救灾工作。因此,及时准确地对灾区道路损毁情况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汶川特大地震道路损毁评估工作为例,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地震灾害道路损毁评估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灾区20个县(市、区)国/省道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评估,结果表明,汶川、北川等6个县道路重度损毁,3个县(市)中度损毁,11个县(区)轻度损毁。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应急期间缺乏地面调查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道路震害损毁进行快速及较为准确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害遥感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道路损毁评估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震害情况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张大长 赵文伯 刘明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8,共5页
根据5.12汶川地区地震灾害的现场考察和资料调研,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四川电网的受灾状况,并对电网的地震受灾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就四川电网的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震害的主要原因是地震烈度远超出抗震设计烈度... 根据5.12汶川地区地震灾害的现场考察和资料调研,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四川电网的受灾状况,并对电网的地震受灾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就四川电网的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震害的主要原因是地震烈度远超出抗震设计烈度,同时,电力设施的特点及其缺陷也是震害严重的原因之一.最后,建议对现有电力设施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新建电力设施需进行抗震设计,进一步提高我国电网的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力设施 震害 输电塔
下载PDF
肖家桥滑坡堵江机制及灾害链效应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徐文杰 陈祖煜 +1 位作者 何秉顺 孙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3-942,共10页
地震是滑坡灾害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而这类形式的滑坡通常体积较大。以肖家桥滑坡为例,在对滑坡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动力有限元分析技术,再现滑坡三维空间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肖家桥滑坡形成及堵江的4个阶段:地震触... 地震是滑坡灾害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而这类形式的滑坡通常体积较大。以肖家桥滑坡为例,在对滑坡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动力有限元分析技术,再现滑坡三维空间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肖家桥滑坡形成及堵江的4个阶段:地震触发及岩体的累进破坏→滑体破坏、高速下滑→撞击解体、堵江形成堰塞体→震动密实。通过对堰塞体结构特征及不同工况下堰塞体的稳定性分析的成果表明:堰塞体边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当再次发生强地震时可能会发生局部的坍塌;最可能的破坏方式为"漫顶式"逐级冲刷破坏,由于其内部岩体结构相对较为完整,发生管涌及整体破坏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汶川地震 滑坡 堰塞体 灾害链 失稳模式
下载PDF
汶川地震应急监测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范一大 杨思全 +3 位作者 王磊 王薇 聂娟 张宝军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8-864,共7页
以汶川地震灾害应急遥感监测评估过程为例,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巨灾灾情进行应急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重点对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受灾较重的152个县(市、区)进行了应急评估。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房屋倒损严重,受灾人口分布点多面... 以汶川地震灾害应急遥感监测评估过程为例,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巨灾灾情进行应急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重点对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受灾较重的152个县(市、区)进行了应急评估。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房屋倒损严重,受灾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受灾程度总体上与断裂带分布呈明显对应关系,山区受灾重于平原,农村重于城镇。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12个县(市、区)受灾极为严重,甘肃省文县和陕西省勉县等受灾相对较重,利用地面调查数据验证,证明了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遥感数据研判、空间分析外推技术的自下向上、逐级汇总的应急评估技术路线,能够发挥遥感数据的优势,也能保证应急评估的时效性,同时有利于组织大规模协同运行与综合结果生成,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适合于巨灾灾情遥感应急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害遥感 巨灾应急评估 倒损房屋评估 受灾人口评估
下载PDF
紫坪铺大坝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高土石坝抗震减灾研究设想 被引量:27
14
作者 赵剑明 刘小生 +2 位作者 温彦锋 陈宁 刘启旺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4,共4页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作为"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区高土石坝的典型,重点总结了其主要震害,包括坝体地震永久变形,面板的脱空与垂直缝挤压破坏和施工缝错台,下游坝坡局部震损,防浪墙等坝顶结构震损,渗漏量变化等;并针对本次汶川地...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作为"5.12"汶川大地震强震区高土石坝的典型,重点总结了其主要震害,包括坝体地震永久变形,面板的脱空与垂直缝挤压破坏和施工缝错台,下游坝坡局部震损,防浪墙等坝顶结构震损,渗漏量变化等;并针对本次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开展有关高土石坝抗震减灾设计研究的一些设想,包括土石坝震害及地震资料的调研与获取,高土石坝动力破损特征与地震灾害机理研究,高土石坝地震安全评价与震害评估方法研究,以及高土石坝抗震加固及应急处置措施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 汶川地震 地震震害 抗震减灾 研究设想
下载PDF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 被引量:27
15
作者 高孟潭 周本刚 潘华 《震灾防御技术》 2008年第3期209-215,共7页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m、宽52km、深20km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m、宽52km、深20km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烈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烈度Ⅸ度以上地区。居民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交通、水利等生命线也遭受重大破坏。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巨大的地震灾害暴露出防震减灾管理、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害 防灾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我国公园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24
16
作者 邱建 江俊浩 贾刘强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2-77,共6页
城市公园具有防灾减灾功能并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汶川地震也暴露出城市公园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存在突出问题,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存在误区,同时也与我国城市公园理论研究缺乏、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公园具有防灾减灾功能并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汶川地震也暴露出城市公园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存在突出问题,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存在误区,同时也与我国城市公园理论研究缺乏、规划设计水平不高、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防灾减灾系统不健全以及投资渠道单一等现状密切相关。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设立防灾公园体系专项规划等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城市公园 防灾减灾
下载PDF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及建议 被引量:23
17
作者 范本尧 李祖洪 刘天雄 《航天器工程》 2008年第4期6-13,共8页
分析了汶川地震救援对卫星导航定位及应急通信的需求,简要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功能及导航卫星特点,总结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这次汶川地震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 北斗导航卫星 汶川地震 减灾 救援
下载PDF
2003-2013年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夜间灯光年际变化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宝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8,22,共8页
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灾区光源载体的破坏,同时伴随着恢复重建过程光源载体又得到修复或新建,因此夜间灯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重大自然灾害对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分析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夜间灯光分布范... 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灾区光源载体的破坏,同时伴随着恢复重建过程光源载体又得到修复或新建,因此夜间灯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重大自然灾害对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分析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夜间灯光分布范围和强度的年际变化特点,并与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际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分析夜间灯光变化与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夜间灯光分布强度年际变化与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际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基本呈现出灾害当年的夜间灯光遥感影像亮值像元个数和亮值像元数值少于前1年,灾后第1年继续减少,灾后第2年急剧增加并达到峰值;同时,灾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亮值像元个数和亮值像元数值的减少与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口、万人死亡失踪率和万人倒塌房屋率等灾情指标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害 夜间灯光 遥感 DMSP-OLS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村镇中小学建筑的震害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史庆轩 杨坤 +1 位作者 王秋维 门进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1-607,共7页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中震区中小学教学楼倒塌和受损严重程度的调查,结合我国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介绍当前中小学教学楼的建筑现状以及在此次地震中的震害特点,分析了其在建筑、结构和施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小学建筑今后的防...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中震区中小学教学楼倒塌和受损严重程度的调查,结合我国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介绍当前中小学教学楼的建筑现状以及在此次地震中的震害特点,分析了其在建筑、结构和施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小学建筑今后的防震减灾提出思考意见和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中小学建筑 震害调查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漆力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2-512,共11页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并诱发了多种地质和生态灾害链式发生。2008—2009年期间,在汶川地震震区开展了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灾害链的形成条件及其链生机制。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灾害链,并重点研究了7起灾害链事件。...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并诱发了多种地质和生态灾害链式发生。2008—2009年期间,在汶川地震震区开展了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灾害链的形成条件及其链生机制。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灾害链,并重点研究了7起灾害链事件。发现灾害链中,每一级灾害事件都由其前一级灾害事件诱发。各级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搬运量都远小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灾害性沿灾害链呈现逐级衰减的趋势。由此定义灾害链衰减率为灾害链中某级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者灾害影响区面积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灾害影响区面积之间的比值。汶川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链衰减率在2%~30%。采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评价次生灾害链对震区河流生态造成的影响,发现受灾害链影响的河道中,底栖动物物种数急剧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害链 质量搬运 灾害链衰减率 底栖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