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14
1
作者 唐川 梁京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751-758,共8页
20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用于... 20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用于分析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条件。本文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起动和输移过程,并根据野外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岩石和断层作用,特别是强降雨过程与物源区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根据应急调查发现北川县境内暴雨诱发的泥石流72处,其分布受岩石类型、发震断层和河流等因素控制。根据对研究区震前和震后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和雨强的初步分析,汶川地震后,该区域泥石流起动的前期累积雨量降低了14.8%-22.1%,小时雨强降低25.4%~31.6%。震区泥石流起动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由于暴雨过程形成的斜坡表层径流导致悬挂于斜坡上的滑坡体表面和前缘松散物质向下输移,进入沟道后转为泥石流过程;二是“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沟床物质起动并形成泥石流过程。调查和分析发现沟内堆积的滑坡坝对泥石流的阻塞明显,溃决后可导致瞬时洪峰流量特别大。研究结果表明了汶川震区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暴雨 泥石流 分布规律 起动过程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四川省北川县为例 被引量:40
2
作者 齐信 唐川 +1 位作者 铁永波 梁京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北川县为例,应用GIS技术对5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叠加分析,并结合降雨因子最终完成北川县灾后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52.6%,地质灾... 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北川县为例,应用GIS技术对5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叠加分析,并结合降雨因子最终完成北川县灾后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52.6%,地质灾害点占95.9%;中危险区面积占25.1%,地质灾害点占3.7%;低危险区面积占22.3%,地质灾害点占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北川县
下载PDF
县域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吕一河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833-1838,共6页
人类活动的长期持续作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及景观生态功能的变化 ,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及其调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和林相图为基础 ... 人类活动的长期持续作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及景观生态功能的变化 ,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及其调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和林相图为基础 ,应用 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岷江流域汶川县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通过重要植被类型的分析 ,可以明确不同类型在各乡镇单元的优势程度及其生态完整性 ;基于不同主题图件的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相关特征的相似性显著 ;3种图件在反映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具有相似的能力 ,而在反映景观异质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景观的边界密度确实能够由景观中的人类活动要素 (道路密度、居民点及工矿面积比例和农田面积比例 )之间一定的组合关系进行较好的表达与解释。这也充分说明 ,通过人类活动要素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预测景观的变化趋势 ;同时 ,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调控与管理有助于生态恢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维持。因此 ,对县域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区域发展 汶川县
下载PDF
汶川震区北川县城泥石流源地特征的遥感动态分析 被引量:38
4
作者 唐川 丁军 梁京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汶川地震导致山地斜坡积累了大量碎屑物质,在降雨作用下极易成为泥石流源地。震后的2008年9月24日一场暴雨导致北川县境内72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本文选择了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北川县城8条泥石流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手段开展了震后... 汶川地震导致山地斜坡积累了大量碎屑物质,在降雨作用下极易成为泥石流源地。震后的2008年9月24日一场暴雨导致北川县境内72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本文选择了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北川县城8条泥石流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手段开展了震后和相继暴雨后的泥石流源地变化特征。强震后泥石流流域的重要变化是在沟谷内诱发了大量滑坡。通过开展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泥石流源地的滑坡活动。将5.12汶川地震后的2008年5月18日获取的航空图像与9.24暴雨后获取的2008年10月14日SPOT图像相比较,发现泥石流源地的地震滑坡面积由153.7×104m2增加到暴雨后的191.2×104m2,即汶川高烈度区一场暴雨过程新增滑坡面积达24.4%。根据SPOT图像解译,暴雨后泥石流沟床中的松散堆积物增大到9.7×104m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在强降雨条件下发生泥石流的敏感性特别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滑坡 遥感解译 北川县城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北川县城地质灾害调查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根龙 张军慧 刘红帅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47-51,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北川县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区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①强地震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②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 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北川县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区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①强地震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②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③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北川县城区上千人死亡、大量房屋被埋、多处路段被毁。在分析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对地震引发的北川县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次生地质进行了现场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和发育特征,初步分析了王家岩滑坡和景家山崩塌的地震地质灾害破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地质灾害 王家岩滑坡 景家山崩塌 汶川地震 北川县
下载PDF
岷江上游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及空间驱动力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2 位作者 常禹 布仁仓 张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9-574,共6页
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对岷江上游耕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并引入二项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到道路、河流和居民点距离为驱动因子对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进行... 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对岷江上游耕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并引入二项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到道路、河流和居民点距离为驱动因子对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景观面积一直处于增长趋势,1974—1986年间耕地景观面积增幅最大.1986—200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不明显,但是耕地景观与其它景观类型相互转换频繁,空间位置变化剧烈,特别是1994—2000年期间.耕地景观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政策变化.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指数 Kappa指数系列 LOGISTIC回归 汶川县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滑坡体遥感识别及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评估 被引量:23
7
作者 花利忠 崔胜辉 +2 位作者 李新虎 尹锴 邱全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09-5916,共8页
利用遥感技术,提出了综合遥感指数、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自动识别滑坡体的方法:先构建4个遥感指数(植被指数SAVI、水体指数MNDWI、建筑指数NDBI和云指数NDCI)合成新影像图,用SAVI指数阈值分割新影像图确定无植被区,最后对无植被区进... 利用遥感技术,提出了综合遥感指数、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自动识别滑坡体的方法:先构建4个遥感指数(植被指数SAVI、水体指数MNDWI、建筑指数NDBI和云指数NDCI)合成新影像图,用SAVI指数阈值分割新影像图确定无植被区,最后对无植被区进行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区分滑坡体的方法。以TM/ETM+影像为数据源,应用此方法提取了地震重灾区——汶川县的滑坡体,分类精度达93%,进而研究了滑坡体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造成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体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30~40°之间的滑坡体面积最大;地震共产生滑坡体206.5km2,汶川-茂县,映秀-北川两大断裂带之间的区域受地震影响最大,成为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其中映秀镇15.9%的乡镇面积被滑坡体所掩埋;地震造成全县151.08km2林地、16.13km2草地和5.11km2耕地丧失,崩塌的滑坡体填充的河流面积达3.45km2;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损失22646万元,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占89.8%,虽然耕地价值损失所占比重不大,但滑坡灾害使人均耕地减少45.6m2,加剧了该县耕地面积短缺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识别 滑坡 地震 汶川县 断裂带 生态服务
下载PDF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猛 王军 +1 位作者 江煜 马晓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0-486,共7页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DEM数据和地形图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进行了解译和调查。查明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体的位置、类型、规模、边界等形态特征;论述了地震崩滑地质灾害溃滑型、溃崩型、抛射型、剥皮型、震裂型遥感影像特征...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DEM数据和地形图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进行了解译和调查。查明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体的位置、类型、规模、边界等形态特征;论述了地震崩滑地质灾害溃滑型、溃崩型、抛射型、剥皮型、震裂型遥感影像特征;分析了汶川县境内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断裂带、河谷地貌、高程、坡度、岩性等空间分布关系。研究表明,多源数据在地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具有采集范围广、速度快,可解译程度高、时效性高等优势,能较快、较好地应用于地震地质灾害突发性、区域性地震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数据 DEM数据 地震地质灾害 汶川县
原文传递
汶川县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9
作者 徐建英 樊斐斐 +2 位作者 刘焱序 陈吉星 魏建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724-4736,共13页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景观空间配置优化的基础。基于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统计汶川县2000—2015年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和碳固定、水源涵养、土壤保持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变...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景观空间配置优化的基础。基于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统计汶川县2000—2015年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和碳固定、水源涵养、土壤保持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划分等级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县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异质性增加,且主要是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转换;2)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在全域内有所减少,而大部分区域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呈增长趋势;3)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指标上,也体现在程度上,如碳固定对斑块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LSI)响应较为明显,而对蔓延度指数(Contagion Index,CONTAG)敏感性较差;4)并非所有景观格局变化均会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尺度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分析,可为区域景观管理的相关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格局指数 动态变化 汶川
下载PDF
基于RSEI的地震区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研究--以汶川县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潘洪义 李加安 张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5-757,共13页
"5·12"地震对汶川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恢复程度是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基于TM和OLI数据,利用ENVI平台的主成分分析技术,计算出研究区3个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用于分析2003... "5·12"地震对汶川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恢复程度是汶川县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基于TM和OLI数据,利用ENVI平台的主成分分析技术,计算出研究区3个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用于分析2003~2017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2003~2017年,汶川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以中等及以上为主,3个时期中等及以上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90.21%、82.01%、94.65%;(2)3个时期的RSEI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627、0.617、0.716,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未恢复到恢复提升的过程,且研究末期的生态环境质量超过研究初期。(3)2003~2017年,汶川县生态环境质量中的较差、中、良这3个等级的面积转移明显,差和优两个等级变化不大。T1时间段,中等和良等向较低等级转移;T2时间段,较差、中、良等均向较高等级转移;T3时间段,除优等以外,其余等级均主要向较高等级转移。(4)海拔1498~4466 m和坡度15°~63°之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恢复最明显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汶川县
原文传递
四川省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11
作者 程思 易加强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损失巨大,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分析了阿坝州汶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汶川县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分地...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损失巨大,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分析了阿坝州汶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汶川县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阐述了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提出汶川县地质灾害防治初步规划建议,提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汶川县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安排生产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分期规划 防治 易发区的划分 汶川县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郑伟元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1,共4页
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 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调查分析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提出重建用地安排和布局意见、落实有关用地政策,规划要科学理性等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汶川县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中汶川县城房屋震害及其加固情况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迪 熊焱 +1 位作者 崔杰 罗奇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1,共6页
依据5.12汶川地震中汶川县城(威远镇)11个区域共522栋房屋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深入统计分析房屋的震害情况及特点。结果表明,县城房屋倒塌较少,但破坏程度较重。破坏多集中在低层房屋以及砌体结构和木结构,而钢筋混凝土框架及高层房屋... 依据5.12汶川地震中汶川县城(威远镇)11个区域共522栋房屋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深入统计分析房屋的震害情况及特点。结果表明,县城房屋倒塌较少,但破坏程度较重。破坏多集中在低层房屋以及砌体结构和木结构,而钢筋混凝土框架及高层房屋破坏较轻。结合房屋的破坏情况,对县城房屋的维修和加固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维修加固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汶川县城 震害分析 维修加固
下载PDF
震后堵溃泥石流的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平武县唐房沟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柳金峰 游勇 陈兴长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5,共8页
汶川地震直接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堵塞沟道,形成很多堵塞坝,这些堵塞坝溃决后极易形成堵溃泥石流,由于成灾快和规模大等特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比一般的暴雨泥石流要严重得多。以四川省平武县平通镇唐房沟为例,通过野外考察、现场测量... 汶川地震直接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堵塞沟道,形成很多堵塞坝,这些堵塞坝溃决后极易形成堵溃泥石流,由于成灾快和规模大等特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比一般的暴雨泥石流要严重得多。以四川省平武县平通镇唐房沟为例,通过野外考察、现场测量、取样分析等方法,分析震后堵溃泥石流的形成过程、流量计算及防治对策。通过采用形态调查法和雨洪法对唐房沟的流量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配方法计算的流量结果明显小于采用形态调查法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沟道内存在严重的堵塞,加之地震诱发的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震后激发泥石流临界降雨条件的降低,造成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唐房沟目前防治现状存在新建的排导槽过流能力不够、基底已被破坏、弯道处未考虑超高,沟内未布置拦挡工程等问题。由于唐房沟内目前松散固体物质充足,在一定的降水条件下,仍会再次暴发泥石流,泥石流将会威胁到沟口平通镇16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威胁到沟口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修建拦挡工程、改造排导槽并结合预警预报措施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平武县 唐房沟 堵溃泥石流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低频泥石流特征及防治——以四川汶川县茶园沟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金山 沈兴菊 谢洪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7-41,共5页
低频泥石流指30a以上发生1次的泥石流。尽管发生频率很低,但由于自身的特征及人们认识上的原因,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居各类泥石流之首。对低频泥石流的研究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2003年8月9日发生在... 低频泥石流指30a以上发生1次的泥石流。尽管发生频率很低,但由于自身的特征及人们认识上的原因,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居各类泥石流之首。对低频泥石流的研究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2003年8月9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茶园沟的泥石流为例,采用形态调查法和称重法等方法确定了流量、流速及重度。分析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了低频泥石流的特征。针对低频泥石流的低频性、破坏性和隐蔽性特点,同时考虑到低频泥石流沟的防治受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限制,提出了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搞好小流域水土保持、普及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及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等措施,这对减轻低频泥石流区的灾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泥石流 预警预报 防治 茶园沟 四川省汶川县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灾区茂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丁军 朱静 +1 位作者 王磊 王玉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6,共5页
该文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选取研究区内的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地层岩性、河流缓冲区、断层缓冲区的灾害点分布频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该文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方法。选取研究区内的地形坡度、海拔高程、地层岩性、河流缓冲区、断层缓冲区的灾害点分布频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GIS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地理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及评价结果图的输出。最后,以5.12汶川地震后的四川省茂县为例,实现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表明:高危险区面积25.0%,地质灾害点占60.7%;中危险区面积33.1%,地质灾害点占24.4%;低危险区面积41.9%,地质灾害点占14.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的灾后重建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茂县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文广 胡远满 +3 位作者 胡锦矗 刘淼 朱教君 胡志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85-1989,共5页
基于野外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四川省汶川县1974—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境适宜性模型对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适宜生境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1974—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森林面积下降,... 基于野外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四川省汶川县1974—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生境适宜性模型对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适宜生境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1974—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森林面积下降,而草地、灌木林地和农田增加;野生动物适宜生境减少,核心区面积减少且距离加大,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野生动物生境 景观格局 GIS 汶川县
下载PDF
四川汶川县板子沟“6·26”特大型泥石流成因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宪政 铁永波 +9 位作者 宁志杰 杨昶 李宗亮 李明辉 梁京涛 卢佳燕 鲁拓 李光辉 李果 向炳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2023年6月26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板子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沟口冲出总量约8.28×10^(5) m^(3),堵塞岷江并形成面积约0.4 km^(2)的堰塞湖。为揭示汶川震后15 a仍发生特大型泥石流事件的内在成因机制,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地形... 2023年6月26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板子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沟口冲出总量约8.28×10^(5) m^(3),堵塞岷江并形成面积约0.4 km^(2)的堰塞湖。为揭示汶川震后15 a仍发生特大型泥石流事件的内在成因机制,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地形叠加分析与动力学参数计算等方法,分析板子沟泥石流的成因和堵江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板子沟泥石流触发降雨具有短历时高强度的特征,泥石流以沟道物源启动为主;(2)泥石流洪峰流量高达755.5 m^(3)/s,是导致堵塞岷江的主要原因;(3)板子沟泥石流表明,震后这类泥石流的活动性因物源耦合输移而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建议加强震区泥石流隐蔽型同震滑坡物源和沟道物源动态调查评估。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震后泥石流活动性演变规律的认识,并可为震后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县 板子沟 震后 泥石流 岷江 堵江
下载PDF
灾后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的重构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38,共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型之一的文化空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的阐释和保护路径这两部分,缺乏关于保护或重构的研究。以灾后汶川羌族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为背景,从文化空间与羌族分布...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型之一的文化空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的阐释和保护路径这两部分,缺乏关于保护或重构的研究。以灾后汶川羌族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为背景,从文化空间与羌族分布的不完全重合性、文化空间存在原因的多样性和上位规划的缺失、忽略了文化的连贯性三个方面,分析汶川文化空间重构面临的复杂局面,并提出重构的四大原则,即尊重本土文化和历史、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步、按区域分层实现和以原住居民为本,希望能够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中的文化空间保护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重构 汶川 羌族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一个特殊场地研究初探 被引量:10
20
作者 齐文浩 薄景山 +2 位作者 郭迅 刘德东 刘奇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58,共6页
为探明汶川大地震中汉源县城高烈度异常的原因,对汉源县城震害进行了科学考察。依据震害情况,首先考察了汉源县城的建筑结构破坏,在此基础上圈定了严重破坏范围,然后考察了几处液化现象,最后对背后山滑坡进行了考察,并作了简要分析。根... 为探明汶川大地震中汉源县城高烈度异常的原因,对汉源县城震害进行了科学考察。依据震害情况,首先考察了汉源县城的建筑结构破坏,在此基础上圈定了严重破坏范围,然后考察了几处液化现象,最后对背后山滑坡进行了考察,并作了简要分析。根据汉源县城震害科学考察的结果,对汉源县城5个场点进行了对比性的地脉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震害严重的汉源二中、老财政局和汽车站3个场地的自振频率较小,而震害较轻的流沙河左岸和萝卜岗2个场地的自振频率较大。初步揭示了汉源县城高烈度异常的可能原因是砂土液化、滑坡和场地软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特殊场地 烈度异常 汉源县城 地脉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