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温病治法论治恶性肿瘤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寒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9-171,共3页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温病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感染性疾病,温病的辨治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内科杂病。借鉴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 ,...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温病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感染性疾病,温病的辨治方法可以广泛的用于内科杂病。借鉴温病学辨证论治方法 ,探讨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并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恶性肿瘤 辨证论治 养阴生津
下载PDF
募原考辨
2
作者 刘君财 李海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年第4期-,共2页
募原是一种气,仅存在于脏腑之间的夹层内,因位置特殊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气。除了具有气的防御、固摄等普通作用,还具有一些特殊作用。募原与脏腑的盛衰、三焦的通利、宗气的强弱都有关系。因此募原中会伏藏六种邪气,引发多种疾病,不仅只... 募原是一种气,仅存在于脏腑之间的夹层内,因位置特殊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气。除了具有气的防御、固摄等普通作用,还具有一些特殊作用。募原与脏腑的盛衰、三焦的通利、宗气的强弱都有关系。因此募原中会伏藏六种邪气,引发多种疾病,不仅只有温热之邪,只是痰湿温热之邪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募原 温病
下载PDF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溯源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32-235,共4页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中医
下载PDF
《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汤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晗睿 谢婷 +1 位作者 崔健 王庆国 《中医药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3-5,共3页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温病条辨》12个承气汤方为代表的温病承气下法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精神,并在扶正祛邪、固护津液等方面有了深入的阐述和发挥,充分体现了《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下法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伤寒论》 承气汤 发挥
下载PDF
《温病条辨》苦辛法治疗湿热类温病浅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邵文雪 郭选贤 卢晨光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38-241,共4页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吴鞠通 湿热类温病 苦辛法 三焦
下载PDF
基于“气化则湿亦化”论治湿滞三焦 被引量:2
6
作者 莫小英 阮威君 +1 位作者 郑锋玲 骆欢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48-1052,共5页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化,又杜生湿之源;治...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湿化 三焦气化 宣肺利气 健脾行气 淡渗通阳 《温病条辨》
原文传递
基于《温病条辨》探讨吴鞠通辨治妇人产后病特色
7
作者 王宝龙 马晓北 农汉才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279-282,共4页
《温病条辨》确立了三焦辨证为主,卫气营血辨证为辅的辨证体系,吴鞠通对治疗妇人产后病也颇有见解,在《温病条辨·解产难》中,吴鞠通以滋阴养液为总则治疗产后三病,辨治特色表现为用药贵快勿轻、产后宜补心气、产后宜补也宜泄和产... 《温病条辨》确立了三焦辨证为主,卫气营血辨证为辅的辨证体系,吴鞠通对治疗妇人产后病也颇有见解,在《温病条辨·解产难》中,吴鞠通以滋阴养液为总则治疗产后三病,辨治特色表现为用药贵快勿轻、产后宜补心气、产后宜补也宜泄和产后治疗宜护正养阴,提倡“参古而不泥于古”的治疗理念,今系统总结,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吴鞠通 产后病 辨证论治 医家经验
下载PDF
从“卫气营血”分析《温病条辨》银翘散加减进退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烨文 许琳 龚一萍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3-15,共3页
分析《温病条辨》银翘散类方剂适应证的病机和方剂结构,分别从《温病条辨》首方应为银翘散、银翘散创制分析、《温病条辨》银翘散加减进退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对其加减化裁,可以兼顾气分、营分和血分,以期开拓医学思路,把握临床辨证规律。
关键词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
原文传递
白虎汤四大症探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苏俊雄 宋俊生 《天津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白虎汤的主证为"热渴汗出脉洪大"之四大症,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四大症应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且四大症与《伤寒论》中对白虎汤证的描述有不符之处。文章从《伤寒论》及《温病条辨》原著进行比较,得知对于"应以白虎加... 白虎汤的主证为"热渴汗出脉洪大"之四大症,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四大症应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且四大症与《伤寒论》中对白虎汤证的描述有不符之处。文章从《伤寒论》及《温病条辨》原著进行比较,得知对于"应以白虎加人参汤治四大症"的主张,需从张仲景及吴鞠通对人参功效的认识进行分析;白虎汤四大症的提法,是总结于《温病条辨》,因此与《伤寒论》所述之症状有别,然因两者病机相同,故可异病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汤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温病条辨》利小便法阐微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旖旎 于河 +5 位作者 刘铁钢 高飞 李卓 王煊 崔丽军 谷晓红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12期15-19,共5页
以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为纲,通过分析吴鞠通在应用利小便法时的药物性味合化配伍,详细阐述了各类利小便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逐邪从水道外出的思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湿热类温病中,淡渗通利小便以祛湿,通下利小便... 以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为纲,通过分析吴鞠通在应用利小便法时的药物性味合化配伍,详细阐述了各类利小便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逐邪从水道外出的思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湿热类温病中,淡渗通利小便以祛湿,通下利小便以逐邪;在温热类温病中,淡渗利小便以通热郁,甘苦益阴气以利小便,淡通活用变苦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利小便 性味合化 配伍
下载PDF
辛甘化阳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越 陈杨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2-823,共2页
"辛甘化阳"四字常指辛温、辛热之品与甘温甘平之剂合用以扶助阳气。其实不然,寒凉之品中辛甘合用亦可有扶阳之能,又可制其温燥之性,从而化生无穷妙用。辛甘相合,其应用广泛,化阳之功用可简概为以下七种:一、扶正阻邪深入,二... "辛甘化阳"四字常指辛温、辛热之品与甘温甘平之剂合用以扶助阳气。其实不然,寒凉之品中辛甘合用亦可有扶阳之能,又可制其温燥之性,从而化生无穷妙用。辛甘相合,其应用广泛,化阳之功用可简概为以下七种:一、扶正阻邪深入,二、护阳守津液,三、扶正清余邪,四、扶阳化浊,五、通阳调气,六、生津润燥,七、护心通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甘化阳法 《温病条辨》 应用 护心通窍 护阳守津液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中寒湿病的辨治及方剂性味配伍规律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帅玲 马晓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3-535,共3页
《温病条辨》一书对寒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纲领、治法、方药性味配伍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辨治寒湿病的完整体系。吴鞠通认为,寒湿之病乃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其病机为寒湿伤阳,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其... 《温病条辨》一书对寒湿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纲领、治法、方药性味配伍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辨治寒湿病的完整体系。吴鞠通认为,寒湿之病乃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其病机为寒湿伤阳,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其中以中焦脾胃居多,其兼证、变证繁多。对于该病的治疗,吴鞠通善用性味配伍理论,在寒湿病辨治中最常用的方剂性味配伍方法为苦辛法,临床常根据其病位、病机、治法等不同进行具体运用。通过探析吴鞠通辨治寒湿之病,为现代临床寒湿所致之病的辨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湿 温病条辨 吴鞠通 性味配伍 苦辛法
下载PDF
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鑫辉 朱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9期5-7,共3页
本文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关于半夏泻心汤化裁方的研究,探讨其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应用的继承与发展。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结合自己临床感悟,将半夏泻心汤化裁后用以治疗... 本文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关于半夏泻心汤化裁方的研究,探讨其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应用的继承与发展。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结合自己临床感悟,将半夏泻心汤化裁后用以治疗温病,扩大了治疗范围,丰富了具体治法,升华了应用理论。吴鞠通遣方用药,随病证而变,随立法而出,移步换形,用药灵活,精细恰当,为后人深入领悟应用《伤寒论》经方提供了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
下载PDF
《温病条辨》脾疟病证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磊 李海波 《河南中医》 2014年第6期1034-1035,共2页
《温病条辨》对脾疟病证的论述见于中焦篇,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脾不运湿,聚而生痰,复感疟疾而致。《温病条辨》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种汤证,分别为黄连白芍汤证、露姜饮证、加味露姜饮证。
关键词 脾疟 黄连白芍汤证 露姜饮证 加味露姜饮证 《温病条辨》
下载PDF
疫情时期温病学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红彦 丛洪良 +3 位作者 吕国平 王倩倩 吴薇 钟燕春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1年第3期94-96,共3页
中医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从中医学教学的角度就此次突发疫情对温病学教学工作带来的挑战进行思考。通过学情分析,认识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强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整合教材、改善教学方式等方... 中医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从中医学教学的角度就此次突发疫情对温病学教学工作带来的挑战进行思考。通过学情分析,认识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从增强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整合教材、改善教学方式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促进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化,从而增强学科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病学 教学 中医学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燥思想探析
16
作者 王秋月 毕岩 岳冬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86-1989,共4页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燥病 证治规律
下载PDF
五汁饮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17
作者 周昀璐 李荣群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23期30-34,共5页
五汁饮出自《温病条辨》,是药食同源的经典方,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外感病、口渴症、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等。现代研究发现五汁饮具有抗氧化自由基、保肝、抗炎、解热降温等药理作用。笔者系统总结五汁饮的临床应用及治... 五汁饮出自《温病条辨》,是药食同源的经典方,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外感病、口渴症、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等。现代研究发现五汁饮具有抗氧化自由基、保肝、抗炎、解热降温等药理作用。笔者系统总结五汁饮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机制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五汁饮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汁饮 《温病条辨》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滋阴潜阳法在《温病条辨》产后痉及郁冒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渊 马晓北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第4期41-44,共4页
吴鞠通是温病大家,其对妇人病的治疗颇有心得,其著作《温病条辨》专列《解产难》一卷总结妇科疾病的治疗体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得知,产后三证前人多认为妇人产后气血阴液大虚,重点以滋阴养血之法来治疗,方用生化汤加减。与前人不同的是... 吴鞠通是温病大家,其对妇人病的治疗颇有心得,其著作《温病条辨》专列《解产难》一卷总结妇科疾病的治疗体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得知,产后三证前人多认为妇人产后气血阴液大虚,重点以滋阴养血之法来治疗,方用生化汤加减。与前人不同的是,吴鞠通深研《内经》《金匮要略》,结合自己临证经验认为,产后病中的痉、郁冒实为阴液亏虚,引动肝风,以致出现肝风内动,故治疗上与前人有异,在滋阴基础上重潜阳之法,临床灵活运用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专翕大生膏等加减治疗,疗效显著,为后世治疗产后三证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郁冒 滋阴潜阳
下载PDF
吴鞠通寒湿理论在呼吸系统疾病运用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海 赵晓峰 +2 位作者 皇玲玲 陈茜 龚婕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55-1358,共4页
通过系统总结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寒湿理论,认为寒湿疾病的病因与发病强调内生寒湿与外感寒湿同气相求,合邪致病,病机演变为易损人体三焦阳气,导致阳气虚损,寒饮内停。治疗寒湿疾病当时时顾护心脾肾阳气,给予宣肺化湿、健脾渗湿、通小... 通过系统总结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寒湿理论,认为寒湿疾病的病因与发病强调内生寒湿与外感寒湿同气相求,合邪致病,病机演变为易损人体三焦阳气,导致阳气虚损,寒饮内停。治疗寒湿疾病当时时顾护心脾肾阳气,给予宣肺化湿、健脾渗湿、通小便利湿等多种方法,使阳气恢复而寒湿倶去。后期变证有寒化热化、伤气伤血等多种变化,皆具有湿邪黏滞而不易速愈的特性,临床治疗当细心分辨,精心诊治。临证若寒湿外感侵犯人体卫表和经络肌肉用桂枝姜附汤治疗;寒湿不解、湿郁化热成为热饮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寒湿咳嗽用杏仁薏苡汤治疗;寒湿咳喘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寒湿支饮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吴鞠通寒湿理论可广泛用于寒湿引起的感冒、咳嗽、咳喘、支饮和痰热咳喘等疾病,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肺心病急性发作以及寒湿疫病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湿理论 《温病条辨》 呼吸系统疾病 吴鞠通
下载PDF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阻发热之经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兴俊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1,共3页
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湿阻发热。介绍三仁汤加减方及其煎服方法、适用证候、组方思路、辨证加味和注意事项等临床经验 。
关键词 三仁汤 湿阻发热 中医药疗法 临床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