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1
1
作者 金挺剑 叶祥明 +2 位作者 林坚 刘晓林 谭同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95-998,共4页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方法。以上平衡训练两组均进行30min/d,6d/周,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评定平衡与步行功能。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MF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TUGT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的BBS、TUGT和MFRT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 步行功能 脑卒中 负重 生物反馈
下载PDF
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效果 被引量:43
2
作者 杜杏利 张菁 +3 位作者 方汉萍 刘其桃 常增林 李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81-883,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 (THA)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 4 8例 (5 2髋 ) 6 0岁以上非骨水泥固定型THA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2 3例 (2 5髋 ) ,术后第 1天即下地完全负重行走 ,并依据THA...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 (THA)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 4 8例 (5 2髋 ) 6 0岁以上非骨水泥固定型THA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2 3例 (2 5髋 ) ,术后第 1天即下地完全负重行走 ,并依据THA术后功能锻炼程序进行系统练习 ;对照组 2 5例 (2 7髋 ) ,按传统方法于术后第 3周开始部分负重 ,至术后 6周完全负重。两组于术后 12周和术后 2年分别进行临床和X线摄片评价。结果 术后 12周实验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4 .5 7,P <0 .0 1) ,术后 2年两组在临床效果和X线摄片评价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固定型THA术后早期负重锻炼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 非骨水泥 术后早期 锻炼 老年患者 固定 X线摄片 定型 练习 结论
原文传递
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1
3
作者 蒋青 宋知非 +1 位作者 骆东山 朱丽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介绍开展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的方法,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测量方法以及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6月~2001年9月对27例(31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二次曝光或一次曝光法行术前、... 目的介绍开展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的方法,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测量方法以及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6月~2001年9月对27例(31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二次曝光或一次曝光法行术前、术后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并比较两种成像方法的清晰度和结果的可靠性。在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测量方法:犤正常股骨远端外翻角(9°)-实际股骨外翻角度犦+犤实际胫骨近端内翻角-胫骨正常内翻角(3°)犦+犤实际关节内内外翻畸形度数-正常关节内内外翻畸形度数(0°)犦。结果二次曝光或一次曝光法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成像均能显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的力线、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关节间隙方向,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评估提供了可靠的X线依据。在两种成像方法中,以采用一次曝光法成像相对清晰、可靠。结论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次曝光法成像清晰、可靠,能真实地反映术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术后畸形纠正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 全膝关节置换术 放射摄影术 下肢X线 术前X线评估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双钢板置入延期治疗C型Pilon骨折有效固定的比较 被引量:30
4
作者 王体惠 苏郁 +2 位作者 王旭 刘寿坤 王晓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71-576,共6页
背景: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骨膜广泛剥离,软组织损伤大,固定后并发症多,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单纯微创技术或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对复杂的C型Pilon骨折往往难于做到解剖复位。目的:分析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 背景: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骨膜广泛剥离,软组织损伤大,固定后并发症多,关节功能恢复不理想;单纯微创技术或外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对复杂的C型Pilon骨折往往难于做到解剖复位。目的:分析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延期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探讨治疗C型Pilon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方法:选择26例C型Pilon骨折患者,均采用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治疗,置入钢板前后均行CT三维重建,固定前及固定后定期复查X射线片并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9-24个月),1例延迟愈合(12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5周(11-52周),无畸形愈合,并发症:浅层感染2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予敞开伤口每日换药2周后愈合;无深层感染或骨髓炎;创伤性关节炎1例,予踝关节注射玻璃酸钠后好转;无皮瓣坏死;无肌腱激惹;无断钉或退钉现象;无神经损伤。按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88.5%。结果证实,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置入延期治疗C型Pilon骨折,复位满意,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煅练,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前外侧 L型 锁定钢板 内侧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 微创 PILON骨折 Johner-Wruhs评分 并发症 关节功能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柏京 杨卫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称为常规治疗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称为常规治疗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称为MOTO训练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时接受功能评定,以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患肢承重能力、独立步行能力及稳定性系数作为评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患肢承重能力、独立步行能力及稳定性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MOTO训练组的治疗效果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常规治疗组对应时间点作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站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承重能力 步行能力 稳定性系数
下载PDF
螺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海宏 张庆文 +3 位作者 高大伟 林志炯 邓宾 张会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5782-5787,共6页
背景:近年来PauwelsⅢ型骨折发病率升高,并未明确治疗方案,且术后较PauwelsⅠ、Ⅱ型骨折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后股骨头缺血... 背景:近年来PauwelsⅢ型骨折发病率升高,并未明确治疗方案,且术后较PauwelsⅠ、Ⅱ型骨折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216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股骨颈骨折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调查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216例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后患者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为12.5%;②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至手术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伴有高血压与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形成无关(P>0.05),而患者年龄、是否术前牵引、手术方式、复位质量、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均是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P<0.05);③患者年龄大于55岁、术前牵引、空心螺钉内固定、GardenⅢ、Ⅳ型复位质量、术后3个月内完全负重均是导致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④提示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大于55岁、术前牵引、空心螺钉内固定、GardenⅢ、Ⅳ型复位质量、术后3个月内完全负重,有效控制这些因素可以减少和预防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PauwelsⅢ型 螺钉内固定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危险因素 年龄 术前牵引 负重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相关性实验研究——模型鼠血清碱性磷酸酶与酸性磷酸酶含量测定 被引量:12
7
作者 魏泉洁 蒋位庄 张晓铀 《中国骨伤》 CAS 1999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各组模型动物体内碱性磷酸酶(ALP)与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相互关系。方法70只初生雌性大白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去卵巢组B、双后肢组C、去卵巢双后肢组D)。造模... 目的观察各组模型动物体内碱性磷酸酶(ALP)与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相互关系。方法70只初生雌性大白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去卵巢组B、双后肢组C、去卵巢双后肢组D)。造模后,于生长的不同阶段取血,用生物试剂盒测定。结果ALP水平在各时间段B、C、D组均显著高于A组,B、C组均显著低于D组;TRAP水平在各时间段B组均显著高于A、C、D组,C组低于A组。结论负重加大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雌激素减少可同时增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只是破骨作用的增强要高于成骨的增强,最终表现为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退行性 骨关节病 雌激素 负重 病理
下载PDF
研究种植义齿骨界面改建的beagle犬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6
8
作者 袁林 马轩祥 +4 位作者 金岩 夏风 王新木 胡开进 李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 :建立beagle犬动物摸型 ,用以研究在体内情况下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义齿受力后其骨界面改建的机制。方法 :选用纯系动物beagle犬 8只 ,采用固定金属全冠行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义齿修复 ,建立模拟正常咀嚼状态的动物模型。结果 :b... 目的 :建立beagle犬动物摸型 ,用以研究在体内情况下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义齿受力后其骨界面改建的机制。方法 :选用纯系动物beagle犬 8只 ,采用固定金属全冠行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义齿修复 ,建立模拟正常咀嚼状态的动物模型。结果 :beagle犬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义齿制作顺利。种植义齿修复后所有实验犬均咀嚼颗粒状硬质饲料 ,观察发现修复前后实验犬的咀嚼方式无明显改变。负载 12周均未发现明显的咬合创伤 ,其种植体固定无松动。结论 :所建动物模型能达到较好地模拟正常咀嚼状态的目的 ,动物模型是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埋植型 非埋植型 牙种植体 种植体-骨界面 负重
下载PDF
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17
9
作者 黄明 汪国栋 刘曦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718-720,F0003,共4页
术后康复和负重方案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整个恢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关于四肢骨折术后的通用康复治疗指南文献尚存在不足。对于四肢骨折术后的承重时间和关节活动范围(ROM)训练存在争议。缺乏共识导致术后康复方式多样及结果优劣不... 术后康复和负重方案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整个恢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关于四肢骨折术后的通用康复治疗指南文献尚存在不足。对于四肢骨折术后的承重时间和关节活动范围(ROM)训练存在争议。缺乏共识导致术后康复方式多样及结果优劣不一。早期、系统、正确的康复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以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取得更好的功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康复 负重 活动范围
下载PDF
双下肢全长负重位与非负重位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军帅 姜娥先 +2 位作者 魏本和 刘征 陈国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608-1611,共4页
目的分析负重位与非负重位下肢力线的差异,探讨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全长负重位与非负重位X线片,测量负重和非负重位下肢力线(膝... 目的分析负重位与非负重位下肢力线的差异,探讨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全长负重位与非负重位X线片,测量负重和非负重位下肢力线(膝内翻角)、股骨力线、关节间隙夹角及胫骨平台内侧夹角。结果负重位膝内翻角、股骨力线、关节间隙夹角均大于非负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重、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及其差值均呈正相关(r=0.569~0.992,P<0.01);负重、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及其差值与关节间隙夹角呈正相关(r=0.567~0.632,P<0.01);负重、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和关节间隙夹角及其各自差值分别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均呈负相关(r=-0.751^-0.491,P<0.01);负重与非负重位股骨力线呈正相关(r=0.989,P<0.01),但与其差值不相关(r=0.199,P>0.01);负重、非负重位股骨力线及其差值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不相关(r=-0.123~0.104,P﹥0.01)。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评估,负重位比非负重位片更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非负重位对了解韧带松弛程度,平衡周围软组织有意义,建议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位 膝关节置换术 X线摄影检查 下肢力线
下载PDF
负重与非负重位测量下肢力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许刚 朱江涛 +2 位作者 柴旭峰 段王平 卫小春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6期469-472,共4页
目的探讨负重与非负重位测量下肢力线的差别。方法对38例膝骨关节炎(OA)患者(共56膝),利用躯体X线测量系统进行负重和非负重位膝内翻角的测量,并利用非负重位X线片进行胫骨内侧平台倾斜角测量和膝OA的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估。... 目的探讨负重与非负重位测量下肢力线的差别。方法对38例膝骨关节炎(OA)患者(共56膝),利用躯体X线测量系统进行负重和非负重位膝内翻角的测量,并利用非负重位X线片进行胫骨内侧平台倾斜角测量和膝OA的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估。结果负重位膝内翻角平均13.45°,非负重位平均8.58°,前者大于后者(t=5.461,P<0.01),两者之差平均4.79°。负重与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呈正相关(r=0.766,P<0.01),两者之差与负重位膝内翻角呈正相关(r=0.902,P<0.01);同时与非负重位呈正相关(r=0.418,P<0.05)。负重位膝内翻角与胫骨内侧平台倾斜角呈负相关(r=-0.707,P<0.01),非负重位与其也呈负相关(r=-0.529,P<0.01)。负重位膝内翻角与kl分级呈正相关(rs=0.444,P<0.05),而非负重位与其不具有相关性(rs=0.227,P>0.05)。结论作为术前整体了解膝内翻程度及术后评价手术效果,推荐使用负重位测量下肢力线;作为术中参考,还需测量非负重位下肢力线,以了解膝外侧韧带松弛的程度。对于负重位下肢力线测量有困难的医院可依据非负重位膝内翻角、胫骨内侧平台倾斜角和OA分级大致估计负重位膝内翻角和负重、非负重位膝内翻角之差,以作为手术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 骨关节炎 非负重
下载PDF
轻度承重活动对卵巢切除大鼠骨密度组织计量和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柏龄 廖威明 +2 位作者 李佛保 付明 徐栋梁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探讨轻度承重活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 4月龄 36只雌性大鼠分组 :①假去势组 ,②去势组 ,③去势加制动组。②、③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 ,③组还用胶布带将其右后肢制动于腹部 (使右后肢不能进行承重活动 )。各... 【目的】探讨轻度承重活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 4月龄 36只雌性大鼠分组 :①假去势组 ,②去势组 ,③去势加制动组。②、③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 ,③组还用胶布带将其右后肢制动于腹部 (使右后肢不能进行承重活动 )。各组大鼠分笼喂养 ,保持日常活动 ,术后 12周分别检测和分析大鼠右侧股骨骨密度、组织计量学和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与假去势组比较 ,去势组大鼠股骨骨密度下降 ,骨小梁体积比下降 ,骨小梁平均厚度和骨皮质平均厚度减少 ,骨吸收表面和类骨质表面明显增加 ,同时其生物力学性能变差 ,但骨密度、骨皮质平均厚度及骨强度指标在统计学上与假去势组无显著性差异 ;而去势加制动组大鼠其股骨骨密度下降、骨小梁体积比下降及骨小梁平均厚度和骨皮质平均厚度减少更加明显 ,生物力学性能更差 ,骨密度、骨皮质平均厚度及股骨强度指标在统计学上与假去势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去势雌性大鼠若保持轻度承重运动 ,则能保持相对较好的骨质量 ,缺乏承重运动则骨质量显著变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 生物力学 骨质疏松 绝经后 骨密度
下载PDF
基于改进半监督局部保持投影算法的故障诊断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望灿 张培林 +1 位作者 吴定海 陈彦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59-2064,共6页
为解决在少量标记样本的条件下故障诊断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半监督局部保持投影(ISS-LPP)的故障诊断方法。ISS-LPP算法利用部分标记样本的标签信息调整原始特征空间中样本间的权值矩阵,并根据所有样本在特征空间的分布情况自适... 为解决在少量标记样本的条件下故障诊断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半监督局部保持投影(ISS-LPP)的故障诊断方法。ISS-LPP算法利用部分标记样本的标签信息调整原始特征空间中样本间的权值矩阵,并根据所有样本在特征空间的分布情况自适应的调整邻域参数,寻找数据的低维本质流形,得到原始特征空间样本数据的低维特征向量和投影转换矩阵。以得到的低维特征向量为输入,建立分类器,识别和判断故障类型。将ISS-LPP算法应用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标记样本较少时,提高轴承的故障诊断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改进半监督局部保持投影 权值矩阵 邻域参数 滚动轴承
下载PDF
拇外翻负重位与非负重位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戴鹤玲 温建民 孙天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10期897-898,共2页
目的通过对拇趾外翻患者手术前负重位、非负重位下影像学相关指标分析,旨在探讨拇外翻患者负重位下影像学变化及手术前后负重位测量的重要性。方法自2006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对拇外翻51例(94足),术前均摄负重与非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拇... 目的通过对拇趾外翻患者手术前负重位、非负重位下影像学相关指标分析,旨在探讨拇外翻患者负重位下影像学变化及手术前后负重位测量的重要性。方法自2006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对拇外翻51例(94足),术前均摄负重与非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拇趾外翻角(HAV)、第1、2跖骨间角(IM)、第1跖骨远端固定角(DASA)及胫侧籽骨位置(TSP)。根据影像学将研究对象的X线片分为负重位组和非负重位组。比较两组HAV、IM、DASA及TSP的差异。结果足拇外翻手术前负重位下测量的IM及TSP均高于非负重位下测量的结果;足拇外翻术前负重位下测量的DASA低于非负重位下测量的结果;而术前HAV角测量结果在负重位与非负重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重位HAV(32.16±8.80),非负重位(32.36±7.69);负重位IM(11.73±3.00),非负重位(10.66±3.09);负重位TSP(5.94±0.87),非负重位(5.17±1.12);负重位DASA(11.01±5.38),非负重位(13.05±4.98)。结论手术前后应常规摄负重位足部正侧位X线片。负重位下的IM及TSP测量对于拇趾外翻的诊断、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观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分析 拇外翻 负重 非负重
原文传递
负重X线侧位片在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复位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郭常军 徐向阳 +2 位作者 胡牧 朱渊 刘敬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5-851,共7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负重x线侧位片在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复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接受重建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8例;年龄17~64岁,平均40.2岁。Takakura踝关节炎退变分级:... 目的探讨踝关节负重x线侧位片在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复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接受重建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8例;年龄17~64岁,平均40.2岁。Takakura踝关节炎退变分级:1级7例,2级4例,3级6例。接受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例,踝上胫骨截骨术5例,踝上腓骨截骨延长术2例,踝上胫腓骨截骨术5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负重x线正位片胫腓间隙,踝穴位X线片内踝间隙、胫腓间隙和胫腓重叠距离,x线侧位片胫骨侧面角、胫骨轴线与距骨顶关节面中心的位移差(x值)和胫距关节面圆心位移差(d值)。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7例患者均获9~32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14周;未见踝关节退变等级加重。手术前、后负重x线正位片上胫腓间隙、踝穴位X线片上内踝间隙、胫腓间隙和胫腓重叠距离比较无差异;胫骨侧面角[术前(76.9。±4.1。)与术后(80.9。±5.2。)]、Ⅳ值[术前(10.8±2.1)mm与术后(2.0±0.5)mm]、d值[术前(4.5±1.5)Inn与术后(2.2±1.0)mm]比较均有差异。术前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5.7±15.9)分,末次随访时为(82.0±9.9)分。结论负重x线侧位片可以辅助判断踝关节复位情况,即使负重正位及踝穴位x线片示测量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x线侧位片示相关指标仍可出现明显畸形;X线侧位片示踝关节解剖复位的标准是胫骨轴线通过距骨顶关节面中心、胫距关节面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愈合 放射摄影术 负重
原文传递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负重在适宜人群中的效果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何燕倩 阮兢 +7 位作者 冯国栋 林小英 吴杨鹏 万伟霞 蔡弢艺 黄国峰 陈志达 欧建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5-959,共5页
目的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负重在适宜人群中的康复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骨科Evans-Jensen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且骨折复位符合股内侧皮质阳性支撑(PMCS)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 目的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负重在适宜人群中的康复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骨科Evans-Jensen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且骨折复位符合股内侧皮质阳性支撑(PMCS)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22)和试验组(n=23)。对照组于术后6周行耐受性负重,试验组于术后48 h内行耐受性负重,均由每次10 min、每天3次逐渐递增至每次20 min、每天5次,直到骨折临床愈合。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术后6周、3个月、6个月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3.716,P<0.01);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t=1.540,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6.248,P<0.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χ2=2.198,P>0.05)。术后6周、3个月和6个月,两组VAS均无显著性差异(t<1.330,P>0.05)。试验组术后6周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5.115,P<0.001),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无显著性差异(|t|<1.799,P>0.05)。结论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且骨折复位符合PMCS的患者于术后48 h内行耐受性负重可减少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和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负重 康复
下载PDF
运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与机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鑫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94-1299,共6页
背景:由年龄的增长所引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并发症必将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问题,因此对于它的防治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理清运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良性干预机制。用文献... 背景:由年龄的增长所引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并发症必将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问题,因此对于它的防治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理清运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良性干预机制。用文献法和逻辑思维法来分析躯体运动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找出其中的良性干预机制,来为广大患者和科研医务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检索1990至2015年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为:运动或骨质疏松症或营养或激素或抑郁症等。共检索到756篇文章,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典型文章52篇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受激素、营养、运动、生活方式和心理的影响;(2)运动能够介导激素的分泌来调节骨量,能够作为一种物理刺激直接影响骨代谢,通过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来维持正常骨量;(3)运动作为体育学科概念的载体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影响骨健康。因此科学合理的运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着良性的干预机制,可以用来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 骨质疏松 雌激素类 甲状腺素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生物型假体全髋置换术后早期负重近期效果 被引量:11
18
作者 路玉峰 尚希福 +5 位作者 胡飞 赵其纯 朱亚林 史国光 贺瑞 吴鸣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型全髋置换早期下床负重的可行性。方法将56例年龄≤70岁的生物型假体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负重组(27例)和晚期负重组(2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早期负重组术后1周内下床拄拐自由负重,晚期负重组术后6... 目的探讨生物型全髋置换早期下床负重的可行性。方法将56例年龄≤70岁的生物型假体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负重组(27例)和晚期负重组(2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早期负重组术后1周内下床拄拐自由负重,晚期负重组术后6周后下地负重,分别对两组进行术后6周和3、6、12、24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周、3个月的Harris评分早期负重组为(71.9±10.2)分、(87.6±9.4)分,晚期负重组为(60.3±9.1)分、(74.0±12.0)分,早期负重组明显高于晚期负重组(P<0.01),X线最后随访时假体无松动、下沉;晚期负重组有2例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保证术中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前提下,生物型全髋置换术后可以早期下床负重;近期能明显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假体全髋置换 负重 初始稳定性 解剖型股骨假体 HARRIS评分
下载PDF
内固定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庶斌 郭卫东 赵宗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455-2459,共5页
[目的]比较内固定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8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20例,Ⅴ型20例,Ⅵ型18例。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A组为内固定组,28例;... [目的]比较内固定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8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20例,Ⅴ型20例,Ⅵ型18例。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A组为内固定组,28例;B组为外固定支架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肢开始负重时间、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采用RRS放射学及KSS膝评分标准进行评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2.1个月。[结果]A组手术时间(113.4±13.2)min、术后住院时间(15.3±2.1)d、患肢开始负重时间(14.4±2.5)周,术后RRS评分(14.9±2.7)分,术后KSS膝评分(76.4±5.2)分、功能评分(84.6±6.9)分。B组手术时间(105.7±9.8)min、术后住院时间(7.7±1.8)d、患肢开始负重时间(10.0±1.5)周,术后RRS评分(15.6±2.4)分,术后KSS膝评分(78.6±5.9)分、功能评分(86.5±6.5)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肢开始负重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分型与手术方法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两组在术后RRS评分、术后KSS评分及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环形外固定架组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可以较早负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 胫骨平台骨折 外固定架 切开复位内固定 负重
原文传递
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足位、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间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孟 倪朝民 +4 位作者 陈进 范文祥 穆景颂 王丽 庄建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82-108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不同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时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2名(对照组),在双足踝背屈10°(BF)、健侧(优势侧)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患侧...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在不同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时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2名(对照组),在双足踝背屈10°(BF)、健侧(优势侧)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患侧(非优势侧)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坐-站转移时下肢负重、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以及臀部压力中心点(Co P)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 Px,Co Py)进行测量。结果对照组在BF时,双下肢负重基本对称,躯干几乎无侧方移动,与DFP或UDFP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双下肢负重对称性较差,躯干偏向健侧;与NPFP比较,除Co 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PFP比较,除Co Px及Co 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FP时,躯干先偏向患侧,再向健侧移动;与NPFP比较,除Co Py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BF与对照组BF以及实验组NPFP与对照组DFP比较,所有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PFP与对照组UDFP比较,Co Px及Co Py均增大(P<0.05)。实验组Co Px与WBasym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626,P<0.001),而在对照组呈高度负相关(r=-0.776,P<0.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躯干侧方运动影响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足位可以调节躯干运动及下肢负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坐-站转移 足位 躯干控制 下肢负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