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上) 被引量:35
1
作者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2,共9页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从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的“地理单位”。相反地,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海防 卫所 屯田 潮州
下载PDF
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下)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52,共7页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 明代潮州的海防格局,是在洪武朝3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文章主要通过明代地方文献的分析,描述明初潮州海防系统建立的缘由、过程和制度变迁,探讨沿海卫所布局所反映的潮州地方社会情形,一个侧面反映明初中央王朝的政策在沿海边远地区推行的实况及地方社会的因应过程。文章也力图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海防体系建构过程的种种安排,并揭示这一过程对地方社会的长远影响。文章试图说明,就户籍和田土管理制度而言,明初潮州地方确实存在着行政和军事两大相互独立的系统,但与北方和西南沿边地区不同的是,东南沿海的“沿海卫所”和“内地卫所”可能并未因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差别,而成为独立于府县之外“地理单位”。相反的,潮州沿海的各个守御千户所都与周围的乡村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理解小范围地域社会发展脉络不可或阙的重要因素。明初潮州海防另一影响深远的举措,是南澳岛的弃守。洪武初年曾将粤闽交界洋面南澳岛的居民纳入版图,但洪武、永乐年间“弃而不守”。南澳岛因而成为各国商人和各种海上活动力量聚集之区,从而变成有明一代闽粤海防的心腹大患,其影响直至清初实施迁界政策之后。文章也对这一举措的历史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海防 卫所 屯田 潮州
下载PDF
安大简《诗经》文本性质蠡测 被引量:8
3
作者 马银琴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5,共7页
安大简《诗经》总共包括《周南》《召南》《秦》《侯》《鄘》《魏》六国国风和介于《秦》《侯》之间完整遗失的"某"风共七个部分。与《毛诗》相比,《侯》对《魏风》的重编,以及《魏》对《唐风》的替代,使这两个部分表现出了... 安大简《诗经》总共包括《周南》《召南》《秦》《侯》《鄘》《魏》六国国风和介于《秦》《侯》之间完整遗失的"某"风共七个部分。与《毛诗》相比,《侯》对《魏风》的重编,以及《魏》对《唐风》的替代,使这两个部分表现出了明显的"有意为文"痕迹。联系战国初年魏国小霸初成的形势与魏文侯的文化抱负,安大简《诗经》的编排或为魏国改制《诗》乐以强化其文化影响力的反映。经过魏人改制的《诗》本,随着魏国霸业的推进传到楚国,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安大简《诗经》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诗经》 魏国 魏文侯
原文传递
战国魏大梁城平面布局新探 被引量:6
4
作者 葛奇峰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3,共7页
战国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市城区偏北部,其平面布局一直没有定论,本文综合考古钻探成果、历史文献并结合开封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首次绘制了大梁城平面布局示意图。大梁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郭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宫城位于郭城... 战国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市城区偏北部,其平面布局一直没有定论,本文综合考古钻探成果、历史文献并结合开封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首次绘制了大梁城平面布局示意图。大梁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郭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宫城位于郭城东南部。浚仪渠从郭城北部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宫殿区位于宫城西部正中的高台区域,手工业区位于郭城北部的浚仪渠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梁城 战国 魏国 开封
原文传递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宋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9-18,共10页
本文论述了战国前期魏国的疆域概况和主要特征 ,其对外用兵的方向和作战次序、战略内容及产生原因 ,并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得失。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魏国 河东 晋国 河内 河西 河外 中山 中原 地理特征 作战方略 对外战争 资源 交通 地缘战略
下载PDF
戚城与卫国孙氏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新斌 《中原文物》 2002年第5期55-61,共7页
戚城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 ,分为“东戚”、“西戚”。东戚城址位于今河南濮阳县戚城村 ,曾是卫国公族孙氏的封邑 ,在东周列国争霸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孙氏家族依靠晋国 ,长期盘踞卫国政坛 ,古文献屡有记述。戚城是中华孙、戚等姓氏... 戚城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 ,分为“东戚”、“西戚”。东戚城址位于今河南濮阳县戚城村 ,曾是卫国公族孙氏的封邑 ,在东周列国争霸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孙氏家族依靠晋国 ,长期盘踞卫国政坛 ,古文献屡有记述。戚城是中华孙、戚等姓氏的起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城邑 城址 晋国 姓氏 政坛 记述 时期 古文献
原文传递
王维“闲适”的生命精神与诗歌旨趣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志清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1期73-77,共5页
“闲”是王维诗意存在的外在形式,更是他人性深处的精神表征,是其身心一无挂碍的绝对自由的表征。王维往往以全身远祸的机智,以摆脱物累心役的超然,积极顺乎自然而寻求当下精神自由的享受,以自由生命之“轻”来拗救严峻功业之“重”,把... “闲”是王维诗意存在的外在形式,更是他人性深处的精神表征,是其身心一无挂碍的绝对自由的表征。王维往往以全身远祸的机智,以摆脱物累心役的超然,积极顺乎自然而寻求当下精神自由的享受,以自由生命之“轻”来拗救严峻功业之“重”,把庄子的美学境界变成具有更广泛实践意义的人生行为。这种以庄、禅为心灵本体的生命精神,这种以“闲”的方式享受当下的愉悦闲心,一旦遭遇山水外物时,其观照中之山水则常常被其闲适的心灵之光所烛亮,是物皆著“闲”色,皆作“闲”态,皆具“闲”情,表现出“闲”之享受所赋予的福祉的超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适王维 诗意存在 精神表征
下载PDF
东魏南营州英雄城辨析
8
作者 崔玉谦 贾子辰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 2023年第1期175-182,共8页
英雄城系东魏时期于南营州一带侨置的一座城池,通过对不同材料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关记载标注的分析,本文认为:英雄城侨置出现的时间不早于永熙二年(533);英雄城名称来源与侨置于此的营州兵号“雄武”有关;在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 英雄城系东魏时期于南营州一带侨置的一座城池,通过对不同材料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关记载标注的分析,本文认为:英雄城侨置出现的时间不早于永熙二年(533);英雄城名称来源与侨置于此的营州兵号“雄武”有关;在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改变,南营州英雄城逐渐发展成遂城县,结合其他地名材料来看,东魏时期的南营州英雄城应在今保定市徐水区釜山村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南营州 英雄城 侨置州县
原文传递
略论王维安史之乱后的心态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俊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王维内心早已潜含的“全性”与“尽节”的矛盾由于安史之乱的激发而强烈地冲撞起来。这使得王维身心裂开一道深沟,前期“身心相离”论已难以平衡身心。于是,他最终舍弃了佛教的超脱思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去追求一种“普遍和谐”。
关键词 文学研究 诗人 王维 陷贼心态 为官心态
全文增补中
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家族的世系和迁徙
10
作者 李艳洁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34-139,共6页
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是一个活跃于政坛、极有影响力的家族。以曹魏时期的刘邠为第一世算起,魏晋南朝时期的刘氏家族历经十三世而绵延不衰。尤其是在东晋和南朝时期涌现出的刘惔、刘瓛、刘显、刘臻等代表人物,在政坛和文坛均取得... 魏晋南朝时期,沛国相县刘氏是一个活跃于政坛、极有影响力的家族。以曹魏时期的刘邠为第一世算起,魏晋南朝时期的刘氏家族历经十三世而绵延不衰。尤其是在东晋和南朝时期涌现出的刘惔、刘瓛、刘显、刘臻等代表人物,在政坛和文坛均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战争的频发、南北割据的形成,沛国相县刘氏在两晋之际历经了由北至南的迁徙,于刘惔之时寓居京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朝 沛国 相县 刘氏家族 世系 迁徙
下载PDF
魏蜀吴襄阳争战论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新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5-9,共5页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襄阳
下载PDF
魏在战国初期称霸中原的原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吉家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79-484,共6页
魏国在战国初期一跃成为强国,并称霸中原,缘于多方面原因。其中,改革、变法,实现经济发展;礼贤下士,知人善用;重视三晋联盟及周边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改变不利的地理位置,为其称霸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当时秦国还比较落后,尚不强大,... 魏国在战国初期一跃成为强国,并称霸中原,缘于多方面原因。其中,改革、变法,实现经济发展;礼贤下士,知人善用;重视三晋联盟及周边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改变不利的地理位置,为其称霸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当时秦国还比较落后,尚不强大,这也使魏国最终实现了称霸中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国 魏文侯 战国初期 称霸中原
下载PDF
北魏时期的贫富分化及其影响探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世鼎 王万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4-108,共5页
贫富差距明显是北魏一朝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北魏制度转型过程中的诸多缺陷所致,如北魏初期内重外轻的财政体系,官吏无俸禄以及太和八年班俸后的“计户给俸”制等等都导致财富分配不均、官员经商和贪污成... 贫富差距明显是北魏一朝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北魏制度转型过程中的诸多缺陷所致,如北魏初期内重外轻的财政体系,官吏无俸禄以及太和八年班俸后的“计户给俸”制等等都导致财富分配不均、官员经商和贪污成风,从而造成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加大,最终导致北魏社会危机。北魏的灭亡并非全面汉化,实质上是贫富差距所引起的社会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贫富差距 财政 国家控制
下载PDF
从汉中东三郡的政区建置看魏国战略目标的调整与实现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健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7,共8页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定张鲁、据有汉中,随即按照山川形便将汉中分置为四郡,相对于汉中盆地所在的汉中郡,位于东部西康盆地和鄂西山地的三郡被称为"东三郡"。在魏、蜀对汉中的争夺中,东三郡一度随汉中入蜀,又因孟达...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定张鲁、据有汉中,随即按照山川形便将汉中分置为四郡,相对于汉中盆地所在的汉中郡,位于东部西康盆地和鄂西山地的三郡被称为"东三郡"。在魏、蜀对汉中的争夺中,东三郡一度随汉中入蜀,又因孟达叛蜀而再度入魏,此后一直为魏所据。东三郡僻处秦巴山地,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其战略地位并不突出,但作为同时邻近蜀、吴两个敌国的边境区域,东三郡又非无足轻重,孟达的反复更加剧了东三郡的复杂形势。魏国在东三郡频繁的政区建置及其在行政区划史上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区域战略目标的调整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三郡 魏国 政区建置 战略目标
下载PDF
何为卫文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全有 王仁磊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5-38,共4页
豫北及邻近的鲁西、冀南地区,在先秦时期长期属于卫国,"卫"对该地区影响深远。从历史时期上讲,狭义的卫文化指先秦时期卫国的历史文化,广义的卫文化还应包括汉魏北朝的卫国(县)文化、北朝隋唐宋金时期的卫州文化、元明清民国... 豫北及邻近的鲁西、冀南地区,在先秦时期长期属于卫国,"卫"对该地区影响深远。从历史时期上讲,狭义的卫文化指先秦时期卫国的历史文化,广义的卫文化还应包括汉魏北朝的卫国(县)文化、北朝隋唐宋金时期的卫州文化、元明清民国至今的卫辉文化。从地域分布上讲,狭义的卫文化是淇县、浚县、卫辉一带从古到今文化现象的统称,广义的卫文化即"卫地文化",涵盖豫北及邻近的鲁西、冀南地区自古至今的一切文化。卫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卫文化研究是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国 卫地 卫文化 中原文化
下载PDF
首垣鼎铭文考略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余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3-65,共3页
首垣鼎为战国时期魏国铜器,鼎铭5字"首垣,(?)四分"。首垣,即长垣,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为战国时期魏国地名。鼎铭四分(?),实测容积为2650毫升,比自铭容量大出850毫升。该鼎对于研究战国时期魏国历史、度量衡等提供了珍贵的... 首垣鼎为战国时期魏国铜器,鼎铭5字"首垣,(?)四分"。首垣,即长垣,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为战国时期魏国地名。鼎铭四分(?),实测容积为2650毫升,比自铭容量大出850毫升。该鼎对于研究战国时期魏国历史、度量衡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魏国 首垣鼎 四分■
原文传递
魏国的统治对中山国崇儒重礼风尚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宇辰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0-83,共4页
战国初期,魏国灭鲜虞中山国之后,对中山地区进行了20余年的统治,在这期间,深受儒家子夏一派影响的魏国统治者将其重礼、重文、重教思想传入了中山地区,直到中山国复国之后,中山地区仍然保持着崇儒重礼的风尚,以至于最后因儒灭国。
关键词 中山国 魏国 子夏 崇儒重礼
下载PDF
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铜鼎的国别及其刻铭“枳成”新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世权 《出土文献》 2020年第2期57-63,156,共8页
本文从铭文刻写风格、鼎的形制以及铭文释读等三方面对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铜鼎铭文的国别加以考订,提出其应该为战国中晚期魏国所铸刻。铭文中以往读为"相成"或"宛城"者当释作"枳成",即魏国重要的交通要塞&... 本文从铭文刻写风格、鼎的形制以及铭文释读等三方面对辽阳博物馆藏战国铜鼎铭文的国别加以考订,提出其应该为战国中晚期魏国所铸刻。铭文中以往读为"相成"或"宛城"者当释作"枳成",即魏国重要的交通要塞"轵"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断代 魏国
下载PDF
略论曹魏政权治“异”政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荣君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9-22,共4页
三国时期,曹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南下受阻后,安定后方边疆与"异民族"成为曹魏政权重要的任务。曹魏政权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政策,但基本上都是以稳为主,此举不仅安定了边界,而且促使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 三国时期,曹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南下受阻后,安定后方边疆与"异民族"成为曹魏政权重要的任务。曹魏政权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政策,但基本上都是以稳为主,此举不仅安定了边界,而且促使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终受制于时代,曹魏政权的治"异"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三国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汉魏之际东三郡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左攀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22-28,共7页
东三郡在东汉末年本是一片由地方豪强实际控制的深山密林,但由于其跨有荆、益的特殊位置,官渡之战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赤壁之战后,曹操用析置三郡并提升行政级别的方法实行羁縻统治。但在丢失汉中之后旋即被刘备夺走。由于刘备的人... 东三郡在东汉末年本是一片由地方豪强实际控制的深山密林,但由于其跨有荆、益的特殊位置,官渡之战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赤壁之战后,曹操用析置三郡并提升行政级别的方法实行羁縻统治。但在丢失汉中之后旋即被刘备夺走。由于刘备的人事安排弄巧成拙,造成孟达反叛、三郡和荆州一起丢失的恶劣后果。曹魏吸取教训,对三郡苦心经营,编户齐民,逐渐实现了有效管辖,利用这一地区来阻隔吴、蜀的军事呼应。当孟达欲再次反叛时,司马懿得以快速反映,长途奔袭,置孟达于死地。为进一步加强对东三郡的控制,司马懿不惜花费大量精力迁移人口,彻底肃清格局势力。各派势力对该地区的反复争夺,皆着眼于其在不同时期的特殊战略地位。司马懿迅速平叛也不仅仅因为行军迅速,而是得益于曹魏集团精心擘画、长期经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三郡 曹魏 蜀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