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南极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唐述林 秦大河 +1 位作者 任贾文 康建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3-218,共6页
2003年1月4日至2月15日期间,在5种不同情况下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1)基于走航观测的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分布研究;(2)基于航空拍摄的普利茨湾海冰分布研究;(3)纳拉海峡固定冰和上浮雪厚度钻孔测量以及冰... 2003年1月4日至2月15日期间,在5种不同情况下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1)基于走航观测的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分布研究;(2)基于航空拍摄的普利茨湾海冰分布研究;(3)纳拉海峡固定冰和上浮雪厚度钻孔测量以及冰心钻取;(4)中山站附近融化冰的分布研究以及(5)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过程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走航观测得到的海冰全部密集度为14.4%,大部分冰(99.7%~99.8%)属于一年冰,观测到冰的厚度在15~150cm。沿观测航线上海冰最大密集度(80%)出现在威德尔海,从59。56S到69°22S以及从040°41W到076°23E的区域分布着广阔的水域。这一结果验证了Silvia的海冰漂移理论。普利茨湾沿岸海冰受制于沿岸地形、拉斯曼丘陵以及搁浅冰山的影响,其密集度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化。钻孔测量显示,纳拉海峡固定冰平均厚度为169.5cm。风吹雪的重分布以及日照强度差异是导致纳拉海峡固定冰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观测表明,中山站附近海冰早期冻结遵循Lange的海冰早期冻结过程“饼状循环”最初的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 威德尔海 中山站
下载PDF
威德尔海的重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胡毅 王立明 +3 位作者 钟贵才 房旭东 许江 何慧优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31-1238,共8页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通过搜集威德尔海的重磁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威德尔海的重磁场基本特征以及指示的构造意义。威德尔海最显著的重力特征是在威德尔海的中北部分布着以鲱骨式结构展布的一系列...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通过搜集威德尔海的重磁资料、历史文献以及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威德尔海的重磁场基本特征以及指示的构造意义。威德尔海最显著的重力特征是在威德尔海的中北部分布着以鲱骨式结构展布的一系列NW-SE向重力异常,其上可见一系列弧形、上凹的以E-W为主要方向的磁力异常。沿南极半岛陆架边缘的重力高一直可延伸到南侧海域,高值区与陆架平行,但是在磁异常上反映不明显。威德尔海原始海盆的形成约在150 Ma,并伴随南北向张裂,随后在140 Ma发生东西向扩张,到约120 Ma异常形成现代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板块的分布格局,鲱骨式结构异常脊也形成于该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尔海 磁异常 重力异常 构造 南极洲
原文传递
南极威德尔海冬季冰脊形拖曳力 被引量:5
3
作者 谭冰 卢鹏 +2 位作者 李志军 HAAS Christian NICOLAUS Marcel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9-874,共6页
利用2006年南极威德尔海冬季科学考察期间由机载激光高度计测得的海冰上表面形态数据,以拖曳分割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冰脊形拖曳力及其对冰-气总拖曳力的贡献以及中性条件下对应10 m高度处风速的冰-气拖曳系数Cdn(10)。结果显示,在密集冰区... 利用2006年南极威德尔海冬季科学考察期间由机载激光高度计测得的海冰上表面形态数据,以拖曳分割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冰脊形拖曳力及其对冰-气总拖曳力的贡献以及中性条件下对应10 m高度处风速的冰-气拖曳系数Cdn(10)。结果显示,在密集冰区,冰脊形拖曳力及其对总拖曳力的贡献随冰脊强度(脊高/脊距)的增大呈递增趋势,而随粗糙长度的增大而减小,对应于威德尔海冬季典型冰脊强度和粗糙长度,占总拖曳力的35%,说明了冰脊形拖曳力在冰-气界面动量交换中的重要作用。Cdn(10)随冰脊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冰脊强度较小时,Cdn(10)随粗糙长度增大而增大;而对较大的冰脊强度,Cdn(10)则随粗糙长度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冰脊 形拖曳力 拖曳系数 威德尔海
下载PDF
利用CryoSat-2测高数据研究南极威德尔海海冰出水高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高翔 庞小平 季青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了提高南极海冰出水高度的估算精度,以威德尔海为例,基于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联合冰桥计划(IceBridge)机载测高数据和科考船走航观测数据,获取应用最低点高程法反演海冰出水高度的最佳估计参数,进而估算并分析了2011—2017年,每年... 为了提高南极海冰出水高度的估算精度,以威德尔海为例,基于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联合冰桥计划(IceBridge)机载测高数据和科考船走航观测数据,获取应用最低点高程法反演海冰出水高度的最佳估计参数,进而估算并分析了2011—2017年,每年5月—10月威德尔海海冰出水高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出水高度估算方案为采用0.8倍标准差剔除高度计观测值粗差后,选择沿轨10 km数据段并取最小5%的样本点平均值作为局地海面高估算海冰出水高度;近7年来南极威德尔海月均海冰出水高度总体呈现略微变薄的趋势,变化范围在17.9~27.4 cm之间;威德尔海海冰出水高度的分布呈现东薄西厚的特征,较大值主要分布在西威德尔海以及南极半岛东部海域。上述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南极海冰厚度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oSat-2测高数据 威德尔海 海冰出水高度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利用IceBridge测高数据计算海冰干舷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胜凯 朱朝辉 +2 位作者 肖峰 袁乐先 李佳星 《测绘地理信息》 2019年第3期21-27,共7页
冰桥计划(Operation IceBridge,OIB)自2009年启动以来,为监测南北极海冰、冰盖和冰川的变化,提供了大量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本文从准确、快速处理计算海冰干舷的需求出发,以南极威德尔海2017年11月14日海冰航线中机载地形扫描... 冰桥计划(Operation IceBridge,OIB)自2009年启动以来,为监测南北极海冰、冰盖和冰川的变化,提供了大量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本文从准确、快速处理计算海冰干舷的需求出发,以南极威德尔海2017年11月14日海冰航线中机载地形扫描测绘仪1B级测高数据(airborne topographic mapper level-1B elevation and return strength, ATM L1B)4个扫描条带为实验区,提出了结合ATM L1B测高数据表面反射率截止值和高程最低点的方法来计算海冰干弦。结果表明利用表面反射率R<0.33提取冰间水道内ATM L1B点,再从中取高程最低10个点计算局部海面高是准确、可行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程序化快速、准确处理大量ATM L1B数据,计算海冰干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Bridge 威德尔海 表面反射率 局部海面高 海冰干舷
原文传递
Sea ice classification in the Weddell Sea based on scatterometer data
6
作者 GAO Xiang PANG Xiaoping JI Qi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7年第3期196-203,共8页
Sea ice typ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accurately calculating sea ice parameters such as sea ice concentration, sea ice area and sea ice thickness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In this study, sea ice in the We... Sea ice typ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accurately calculating sea ice parameters such as sea ice concentration, sea ice area and sea ice thickness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In this study, sea ice in the Weddell Sea was classified from scatterometer data by the histogram threshold method and the Spreen model method, and evaluated and validated with the Antarctic Sea Ice Processes and Climate(ASPeCt) sea ice type ship-based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methods can both distinguish multi-year(MY) ice and first-year(FY) ice during the ice growth season, and that the histogram threshold method has a relatively larger MY ice classification extent than the Spreen model.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he histogram threshold method is 77.8%, while the Spreen model method accuracy is 80.3% compared with the ship-based observations, thus indicating that the Spreen model method is better for discriminating MY ice from FY ice from scatterometer data.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trieval of long-time sea ice type information for the whole Antarct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ice type QUIKSCAT ASPECT weddell sea
下载PDF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水团及水交换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亚婧 李颖 魏泽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25,共13页
利用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于2018年1–2月在南极半岛周边海域获得的温盐、海流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调查区域主要水团及水交换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区域内主要存在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暖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底层水。... 利用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于2018年1–2月在南极半岛周边海域获得的温盐、海流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调查区域主要水团及水交换特征。结果表明,观测区域内主要存在南极表层水、绕极深层水、暖深层水、南极底层水、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底层水。威德尔海的暖深层水、威德尔海深层水通过南奥克尼海台东侧的奥克尼通道、布鲁斯通道和南奥克尼海台西侧的埃斯佩里兹通道进入斯科舍海,其中奥克尼通道的深层海流最强,流速最大可达0.25 m/s,密度较大的威德尔海深层水可以通过此通道进入斯科舍海;布鲁斯通道海流流速约为0.13 m/s,通过此通道的暖深层水位势温度较高;埃斯佩里兹通道海流流速约为0.10 m/s,通过此通道的暖深层水位势温度最低,威德尔海深层水密度最小。在南奥克尼海台东西两侧均观测到南向和北向的海流,但整体上来看,向北的海流和水交换更强。水体进入斯科舍海后,沿着南斯科舍海岭的北侧向西北方向流动,流速约为0.21 m/s。德雷克海峡中的南极绕极流仅有一部分向东进入斯科舍海南部海域,且受到向西流动的暖深层水、威德尔海深层水的影响,斯科舍海南部海域的绕极深层水明显比德雷克海峡中绕极深层水的高温高盐性质弱;受到南极绕极流的影响,南斯科舍海岭北侧的威德尔海深层水比南侧暖。南斯科舍海岭上的水体可能受到北侧绕极深层水、暖深层水,西侧陆架水,东侧冬季水的影响,因此海岭上水体结构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 水交换 南极半岛 威德尔海 环流
下载PDF
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毅 王立明 +3 位作者 房旭东 钟贵才 许江 蔺爱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1-379,共9页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卫星测高数据获取了威德尔海区域的水深地形,分析结果表明威德尔海的南侧和西侧呈现出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典型地形变化特征。根据地形变化初步划分出威德尔海的陆架、陆坡、深海平原、海沟、海脊、海槽与海底高原等地貌类型。威德尔海的中部偏东侧主要分布着深海平原,往北侧受海沟阻隔,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海底高原是南极半岛往东北延伸的水下部分,其间隔形成了鲍威尔海盆、简海盆等水深3000 m左右的海盆,与4000-5000 m的深海平原形成明显的水下阶地形态。深海平原的东北侧海域分布着脊槽相间的地形,以“鲱骨式结构”、海沟等构造地貌类型为主。威德尔海西侧洋陆边界转换带控制了陆架的延伸位置,而东南侧陆架宽度被“发现陡崖”等构造地貌控制。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时冰川沉积物的输送在后期对地貌的演变有着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貌 地形 构造作用 冰川沉积物 威德尔海
下载PDF
1870—2011年全球海域SST变化趋势 被引量:2
9
作者 郑崇伟 周林 +1 位作者 宋帅 潘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3-1129,共7页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对全球海域近140余年来SST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1870—2011年期间,全球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对全球海域近140余年来SST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1870—2011年期间,全球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在两极大部分海域、格陵兰南部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仅在部分小范围海域及一些零星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近海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大洋西岸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东岸。(2)近140余年来,整体上全球的SST以0.0038℃/a的速度显著增加,其中1870—1910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递减趋势,1910年至今表现出较强的递增趋势。(3)1870—1910年期间,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呈显著递减的海域主要分布于东海、阿拉斯加半岛南部海域、北大西洋30°N附近海域、冰岛南部海域、南印度洋西风带海域、新西兰附近海域;呈显著递增的区域较为分散。1910—2011年期间,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逐年显著递增,在两极大部分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4)1870—1960年期间,两极的SST走势较为平缓;1960—2011年期间,南极尤其是威德尔海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其中逐8月的递减趋势尤为强劲;北极逐2月、逐5月的SST呈显著性递减,逐8月呈显著性递增且趋势较为强劲,达到0.0402℃/a,逐11月的SST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域 海表温度 变化趋势 区域性差异 季节性差异 威德尔海
下载PDF
威德尔海海冰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境舟 赵亮 +1 位作者 王圣 白雨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8-528,共11页
南大洋海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威德尔海作为南大洋最大的海湾更是研究南大洋海冰变化的热点地区。基于1993—2017年GLORYS12V1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威德尔海海冰分布和25年间的海冰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南大洋海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威德尔海作为南大洋最大的海湾更是研究南大洋海冰变化的热点地区。基于1993—2017年GLORYS12V1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了威德尔海海冰分布和25年间的海冰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威德尔海海冰密集度分布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威德尔海海冰在南极半岛一侧堆积的重要成因是风场的分布差异,毛德皇后地外海海冰向开阔大洋漂移进而消融,具有“西高东低、近岸高远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威德尔海海冰面积存在27个月、35个月、75个月和120个月的周期,春、秋、冬三季海冰面积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夏季海冰面积增加趋势显著,约为0.15×10^(5)km^(2)·a^(–1)。南极海冰面积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热力学因素的影响,海表温度、气温和净太阳短波辐射与海冰面积的27个月、35个月、75个月的周期存在关联,海冰面积与气温和海表面温度在春、夏、秋三季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净太阳短波辐射在全年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尔海 海冰面积 海表面温度 气温 净太阳短波辐射
下载PDF
Study of the MSA,nssSO_(4)^(2-)concentration and MSA to nssSO_(4)^(2-)ratio in the snow/ice and atmospheric aerosols of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Weddell Sea
11
作者 韩建康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9年第1期12-20,共9页
The MSA and nssSO 2- 4 concentration data from the ice cores and from atmospheric aerosols of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Weddell Sea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igh concen... The MSA and nssSO 2- 4 concentration data from the ice cores and from atmospheric aerosols of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Weddell Sea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biogenic sulphur in the snow and ice as well as in the atmospheric aerosols reflects the proximity of the Weddell Sea even though a distinct strength discrepancy exists in the productivity among the areas. The snow/ice shows that the production seems to be higher in the middle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than near the Filchner Ronne ice shelf. Despite the factors impacting o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of biogenic surlphur, the concentration of MSA and nssSO 2- 4 in snow and ice shows a regu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decreasing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open sea and the altitude above sea level. Nevertheless, below a certain height, the “altitude effect” is no longer significant. The “displacement” of seasonality for MSA concentration observed in ice cores of the regions has been discussed. The “out of phase” pattern in surface layer is attributed to the modification by prevailing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to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process; while “relocation” in the deep layers may be caused by migration, a mechanism for which is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tmospheric and snow/ice samples implies that at the high altitude like the Weddell Sea the atmospheric signal of SO 2- 4 and MSA could be somewhat muted in the snow samples. But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airborn sulphate and MSA are reasonably well reproduced in the surface snow, for temporal and spacial distribution. The very close ratio of MSA to nssSO 2- 4 (or to SO 2- 4) of atmospheric aerosol and snow/ice sample is indicative of weak, if any, f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during the scavenging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This could serve as the internal cause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stable MSA/nssSO 2- 4 ratio, both for atmosp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ddell sea snow/ice AEROSOL MSA nssSO 2- 4.
下载PDF
夏季南大洋南极大磷虾种群分布、结构及生长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时永强 孙松 +1 位作者 李超伦 陶振铖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1-450,共10页
利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南极夏季高速采集器和IKMT网走航采样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水平分布、生长状况及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在威德尔海域丰度高于普里兹湾海域,两个海域... 利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南极夏季高速采集器和IKMT网走航采样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水平分布、生长状况及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在威德尔海域丰度高于普里兹湾海域,两个海域的磷虾丰度都低于历史同期。从两个年度南极考察的整个调查海区来看,南极大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但也存在个别生长状况较差站位,推测与海冰回退时间较晚或叶绿素浓度较低有关。利用高速采集器采集的大磷虾样品,在海冰边缘区域站位,未成体磷虾占有很大比例;而在海冰已经消退较长时间的海域,成体磷虾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大磷虾未成体与成体不同的分布特征。南极大磷虾在不同海域种群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种群补充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种群分布 生长状况 海冰 威德尔海 普里兹湾
下载PDF
近百年来南极威德尔海北部水动力环境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喜彬 章伟艳 +5 位作者 杨海丽 初凤友 唐灵刚 许冬 葛倩 边叶萍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9,共10页
南极威德尔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全球变化已经影响到该地。对南极威德尔海北部ANT28-D5-6短柱沉积物进行了210 Pb测年、粒度参数和冰筏碎屑物含量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威... 南极威德尔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全球变化已经影响到该地。对南极威德尔海北部ANT28-D5-6短柱沉积物进行了210 Pb测年、粒度参数和冰筏碎屑物含量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威德尔海北部在近百年时间内(1922—2011年)水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在1922—1972年间,威德尔海北部处在高能高速动荡的水动力环境,并携带沉积了大量的冰筏碎屑物,对应了全球温度变化相对较低的阶段。但在1930—1936年间和1946—1952年间发生了2次水动力减弱事件。1939年和1950年两次冰筏碎屑物含量的增加可能与太阳活动峰年引起的威德尔环流经向增强有关。1972—2011年威德尔海北部处在较为平静的弱能状态,对应了全球气温持续升温的阶段。1955—1972年威德尔海水动力环境处在从高能动荡的状态向低能静水状态快速过渡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尔海 水动力环境 粒度参数 冰筏碎屑物 210Pb
下载PDF
末次冰期内威德尔海的冰筏碎屑增多事件与底流增强事件的耦合性
14
作者 颜彬 谢敬谦 +1 位作者 武力 黄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2-555,共14页
晚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控制了南极地区的冰架进退。冰架崩塌形成的冰山在其破碎、漂流、融化过程中把冰筏碎屑(IRD)搬运到海洋中。同时,大量的冰川融水促进了海洋垂直剖面结构和动力的改变,从而影响冰筏碎屑的沉积过程。此前对于揭示极地... 晚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控制了南极地区的冰架进退。冰架崩塌形成的冰山在其破碎、漂流、融化过程中把冰筏碎屑(IRD)搬运到海洋中。同时,大量的冰川融水促进了海洋垂直剖面结构和动力的改变,从而影响冰筏碎屑的沉积过程。此前对于揭示极地海域冰筏碎屑与底流活动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分析了南极威德尔海西北部柱状沉积物的沉积记录,在对比沉积物粒度数据特征、分析沉积物端元模型的基础上,发现4次明显的沉积物粒度变化事件和底流增强事件同时发生。这种同步性说明冰架系统与海洋环境之间存在内在的调节机制。两次较强的冲刷事件证明岩心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两次沉积间断,同时也合理地解释了古地磁数据和AMS^(14)C数据存在的显著年龄差异。此外,鉴于D4-9岩心样品蛋白石、有机碳等指标均指示了极低的输出生产力情况,且与冰期的生产力水平相当,推断该岩心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期间。综上分析,D4-9岩心所记录的事件反映出南极地区千年尺度的气温变化诱发了冰架的后退,导致了明显的冰筏碎屑事件和底流增强事件,解释了威德尔海区冰架-海洋过程的内在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冰筏碎屑 生产力 沉积物 威德尔海
下载PDF
威德尔海水文特征及水团变异分析研究
15
作者 张关强 廖光洪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76,共18页
利用南大洋水文图集CTD原始站位资料,总结分析了前人对威德尔海及其邻近海域各水团的研究成果,补充分析了各水团的涩度属性,结合σ-π图对该海域“三明治”结构水团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θ-S图等总结了各水团的形成方式及各水团... 利用南大洋水文图集CTD原始站位资料,总结分析了前人对威德尔海及其邻近海域各水团的研究成果,补充分析了各水团的涩度属性,结合σ-π图对该海域“三明治”结构水团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θ-S图等总结了各水团的形成方式及各水团间的关系。结合较长时间的重复观测资料(1989—2014年)分析发现威德尔海域的南极底层水性质发生变异,温度和盐度显著增大,底层水所覆盖面积明显减少,温度低于–0.8℃的底层水几乎完全消失;威德尔海暖深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都存在增暖趋势,且底层水和深层水的增暖主要受暖深层水的影响,温度变化滞后于暖深层水约5~8年。暖深层水、深层水、底层水的盐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准年代际周期,且深底层水的盐度变化同样与暖深层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尔海 暖深层水 底层水 涩度 冰架水 南极
下载PDF
南极威德尔海沉积盆地重力异常特征
16
作者 周磊 杨元德 +2 位作者 郝卫峰 李斐 晏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32-1741,共10页
本文将卫星重力数据与威德尔海船测重力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利用Parker方法获取威德尔海沉积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建立沉积盆地模型,计算莫霍面补偿效应和沉积过程的重力效应比值,探索威德尔海沉积盆地重力异常与波长之间的联系;采... 本文将卫星重力数据与威德尔海船测重力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利用Parker方法获取威德尔海沉积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建立沉积盆地模型,计算莫霍面补偿效应和沉积过程的重力效应比值,探索威德尔海沉积盆地重力异常与波长之间的联系;采用Airy-Hesikanen均衡模型计算均衡异常,探讨海陆边界的均衡状态.结果表明:(1)威德尔海沉积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值随波长变化呈现不同特征:波长为200~600 km(对应沉积盆地宽度为100~300 km)的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呈现正值,而波长为80~200 km(对应沉积盆地宽度为40~100 km)的布格重力异常主要为负异常.(2)基于沉积盆地模型分析表明,威德尔海沉积盆地重力异常正值可能并不是由地壳长期底侵作用形成,而是沉积作用与裂隙作用共同导致的结果.(3)威德尔海沉积盆地边界的均衡重力异常表现为高负值,反映了威德尔海盆地沉积过程与冰架排挤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er方法 布格重力异常 沉积盆地 威德尔海
下载PDF
南极半岛和东南极间南威德尔海陆架的地壳结构
17
作者 刘建华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1期23-28,共6页
重力资料结合磁性体埋深计算和地震折射资料的分析 ,表明在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菲尔希内尔和罗纳冰架之下存在一减薄的地壳。推测该区地壳的减薄主要由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拉张作用所造成 ,该作用很可能发生... 重力资料结合磁性体埋深计算和地震折射资料的分析 ,表明在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菲尔希内尔和罗纳冰架之下存在一减薄的地壳。推测该区地壳的减薄主要由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拉张作用所造成 ,该作用很可能发生在陆架盆地发展的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威德尔海 陆架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极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气溶胶中的MSA,nssSO_4^(2-)浓度及其比率研究
18
作者 韩建康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1-251,共11页
分析了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中MSA和nssSO2-4浓度资料。结果表明,威德尔海是造成这一地区大气中高含量生物硫化物的“源”,其周边岛屿及冰架表层雪冰记载和反映了大气中生物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源区产出硫... 分析了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中MSA和nssSO2-4浓度资料。结果表明,威德尔海是造成这一地区大气中高含量生物硫化物的“源”,其周边岛屿及冰架表层雪冰记载和反映了大气中生物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源区产出硫化物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靠近南极半岛一侧高于靠近Filchner-Ronne冰架一侧。尽管诸多因素对输运和沉降过程发生影响,表层积雪MSA和nsSO2-4浓度仍呈现出很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随沉降地点离海距离和海拔高度的增加,浓度值递减;但在一定海拔之下,“高程效应”不显著。冰芯中MSA浓度垂向分布显示出季节分配“滞后”现象,在表层表现为受天气条件制约的输运过程造成的相位差,在深层则归因于有待验证的“迁移”机制作用的结果。大气和雪冰样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类似威德尔海这样的高纬地区,大气中的SO2-4和MSA“信号”在雪冰样品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减弱。但就空间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而言,表层雪冰仍是大气中组分(在本文是SO2-4和MSA)的良好载体。十分接近的大气和雪冰MSA对nssSO2-4(或SO2-4)比率证实,这两种大气组分在由大气洗净和沉降到冰雪过程中只发生微弱的分离作用。这也就是大气和雪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威德尔海 雪冰 气溶胶 MSA nssSO^2-4
全文增补中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upper ocean of the northwestern Weddell Sea, Antarctica 被引量:1
19
作者 GUO Guijun SHI Jiuxin JIAO Yuti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9,共9页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upper ocean(30-200 m) of the northwestern Weddell Sea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profiles of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microstructure data obtained during February 2014.Vertical thermohaline str...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upper ocean(30-200 m) of the northwestern Weddell Sea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profiles of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microstructure data obtained during February 2014.Vertical thermohaline structures are distinct due to geographic features and sea ice distribution,resulting in that turbulent dissipation rates(ε) and turbulent diffusivity(K) are vertically and spatially non-uniform.On the shelf north of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Philip Ridge,with a relatively homogeneous vertical structure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rough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in the upper 200 m,both ε and K show significantly enhanced values in the order of O(10^(-7))-O(10^(-6)) W/kg and O(10^(-3))-O(10^(-2)) m^2/s respectively,about two or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pen ocean.Mixing intensities tend to be mild due to strong stratification in the Powell Basin and South Orkney Plateau,where s decreases with depth from O(10^(-8)) to O(10^(-9)) W/kg,while K changes vertically in an inverse direction relative to s from O(10^(-6)) to O(10^(-5)) m^2/s.In the marginal ice zone,K is vertically stable with the order of10^(-4) m^2/s although both intense dissipation and strong stratification occur at depth of 50-100 m below a cold freshened mixed layer.Though previous studies indentify wind work and tides as the primary energy sources for turbulent mixing in coastal regions,our results indicate weak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wind stress or tidal kinetic energy.Instead,intensified mixing occurs with large bottom roughness,demonstrating that only when internal waves generated by wind and tide impinge on steep topography can the energy dissipate to support mixing.In addition,geostrophic current flowing out of the Weddell Sea through the gap west of Philip Passage is another energy source contributing to the local intense mix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ing dissipation rate turbulent diffusivity upper ocean weddell sea
下载PDF
基于COSMIC掩星观测数据的NmF2全球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栋 邹玉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447-450,共4页
利用COSMIC掩星观测获得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数据,研究了2007-2011年的电离层F2层峰电子密度(NmF2)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赤道电离层异常因地方时和经度而变化,在LT11-LT14期间存在明显的沿经度变化的四峰结构。在北半球夏季夜间,... 利用COSMIC掩星观测获得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数据,研究了2007-2011年的电离层F2层峰电子密度(NmF2)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赤道电离层异常因地方时和经度而变化,在LT11-LT14期间存在明显的沿经度变化的四峰结构。在北半球夏季夜间,北纬60°区域NmF2显著增强,即广义的威德尔海异常现象;在南半球夏季夜间,在威德尔海区域也出现了NmF2增强的现象。此外,与太阳活动低年相比,太阳活动增强期间的威德尔海异常区域的地理范围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F2层峰电子密度 赤道电离层异常 威德尔海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