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的形上学追问——孟子善恶观的道德解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辛丽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6,共6页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范正是可欲之善的现实存在;性善论是善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天道观则是善的超越根据。孟子以性善说人性,以天道说性善的思维理路,成为儒家后学道德形上学建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天道 形上学
下载PDF
国家治理与中国哲学的起源 被引量:1
2
作者 谢遐龄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4,共10页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表达了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理:遵奉天道。这一论断的义涵既是政治的,也是哲学的,更是宗教的。孔子关于天道的论述,最为经典的当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相当多的哲学家同意“哲学出自宗...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表达了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理:遵奉天道。这一论断的义涵既是政治的,也是哲学的,更是宗教的。孔子关于天道的论述,最为经典的当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相当多的哲学家同意“哲学出自宗教”之说。在古代中国,宗教与国家是一个存在体,因而“出自宗教”即“源于国家治理”。从“国家与宗教一体=国家即宗教、宗教即国家”的演绎,国家起源当从宗教演变中判定。天道论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论,中国哲学从天道论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 国家治理 天道 国家起源
下载PDF
“天人合一”——析《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医哲思想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纲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8-53,共6页
中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对中医著作的重新拾取,也需要对中医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阴阳应象大论篇》充分论述了天人关系,是《黄帝内经》“天人观”的缩影,具体由气化自然的宇宙观、“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构成了其对于“天道”与“人道... 中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对中医著作的重新拾取,也需要对中医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阴阳应象大论篇》充分论述了天人关系,是《黄帝内经》“天人观”的缩影,具体由气化自然的宇宙观、“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构成了其对于“天道”与“人道”的认识,又以追求阴阳调和为价值取向,形成了直观辩证的整体诊治观、执中调和的养生观,共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天人观 天道 人道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对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的本体诠释
4
作者 刘星鼎 成中英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6,197,共15页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声玉振”概念的相关争论,探索其背后更广阔的诠释空间。“金声玉振”以“玉振”收束、统摄并超越“金声”,表明《五行》《孟子》各自都对先秦儒家德性进行整合,以呈显儒学的“天道”或“圣道”内涵。进而,“金声玉振”以“金声”为始,“玉振”却没有终点。此比喻于人的道德修养而言,意味着天道本体在人身上具体化为内在“仁”德本性的自觉、培养、实践过程,且因人内在主体的创造性和经验世界的无限性,最终指向生生不已天道本体的无限展开、丰富与涌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声玉振 本体诠释 战国儒家 圣道
下载PDF
良知与正义:中国自然法的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洪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5,151,共7页
西方自然法或自然秩序理论以理性的普遍和内在论述奠定了个体平等和内在惩戒的原则。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内在说提升到天理的层面构成内在而普遍的道德理性。良知在孟子那里最高的构成法则是成为"天民",从而确定了个体超越现... 西方自然法或自然秩序理论以理性的普遍和内在论述奠定了个体平等和内在惩戒的原则。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内在说提升到天理的层面构成内在而普遍的道德理性。良知在孟子那里最高的构成法则是成为"天民",从而确定了个体超越现实世俗价值的更高价值,王阳明既把它提升到"知天"层面又使它回归到个体,达成一切平等的内在可能性。儒家以"德"奠定人的先验平等,以"才"判定人的现实职业分途。个体良知的裁决具有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不是确定的普遍含义,只有公众良知的汇合、外显凝成公共理性才是天道的彰显,它的机制化则是公共理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正义 理性 天道 天民
下载PDF
董仲舒“王道”观的国家治理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季桂起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5-43,共9页
董仲舒的“王道”观是对孔、孟、荀“王道”思想的继承与整合。董仲舒的“王道”观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王道”是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实现“王道”是儒家学说介入现实政治的必然途径;第二,“王道”在政治实践上表现的是人之... 董仲舒的“王道”观是对孔、孟、荀“王道”思想的继承与整合。董仲舒的“王道”观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王道”是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实现“王道”是儒家学说介入现实政治的必然途径;第二,“王道”在政治实践上表现的是人之道,但在哲学来源上则源自于天之道,“王道”是以天道为仁作为政治运作的基础的;第三,“王道”在国家内部治理上要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把民生放在政治的首要位置;第四,“王道”的实施应表现为统治者的德性、官吏的素质、百姓的教化与社会的礼法及国家制度的统一,前者为“质”后者为“文”,前者与后者相互融汇,“王道”也是质文合一的产物;第五,“王道”的实施,固然以仁义为主导,但在对社会的治理上也不能忽视刑罚的作用,合理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德主刑辅”的模式;第六,在国家外部关系上,“王道”是处理国与国或中土与外夷关系的不二准则,“王道”的方式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第七,“王道”应以大一统作为追求的目标,“王道”是大一统的思想引领,大一统则是“王道”要达成的效果,用“王道”化成天下,内为万民敬慕,外为四夷宾服,成就天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王道 国家治理 天道 大一统 德主刑辅
下载PDF
文章·性·天道--《论语》“性与天道”说的历史诠释与思想新论
7
作者 任蜜林 《齐鲁学刊》 2023年第4期5-14,共10页
“性与天道”学说是研究孔子人性论思想的重要材料。这一学说本身并无难解之处,但其背后之义理却颇难索解。其主要涉及了文章与性、天道以及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历代对于文章与性、天道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二者之间是有区别... “性与天道”学说是研究孔子人性论思想的重要材料。这一学说本身并无难解之处,但其背后之义理却颇难索解。其主要涉及了文章与性、天道以及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历代对于文章与性、天道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并非完全对应关系,此说以何晏、朱熹等为代表;一种认为二者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本体,此说以皇侃、谢良佐、杨时等为代表。对于性与天道的关系也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如郑玄、何晏等;一种认为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历代多数注解者持此种看法。结合《论语》及其他相关材料,“性与天道”学说处理的实际是“下学”与“上达”的关系问题。在孔子看来,文章与天道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天道是文章之形上根据,文章是天道实现之表现。孔子还把天命与每个个体都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天命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具有了普遍性。非但如此,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上达天命。这种努力的途径就是其所强调的“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文章 天道 下学上达
下载PDF
道德说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京华 《武陵学刊》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从训诂、义理两方面探求"道德"概念之本义,"道"即天道,"德"即天德。"道""德"二字同源,创生于一时,与上古天官之学、世畴制度相关。"文明"观念由此而出,"人文"... 从训诂、义理两方面探求"道德"概念之本义,"道"即天道,"德"即天德。"道""德"二字同源,创生于一时,与上古天官之学、世畴制度相关。"文明"观念由此而出,"人文"观念亦由此而出。如果割裂天道,偏指人事,则不免流为以人治人之弊。后世种种引申泛论,率多违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天道 天德 训诂 义理
下载PDF
简帛《五行》篇“悳”概念的义理结构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中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48,共10页
由孔子彰显的"人"自身的道德主体和自觉,在他之后的那些早期继承者们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转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从"人"的"内面"基础和"身体上"的表现这两者的结合上来思考人的&q... 由孔子彰显的"人"自身的道德主体和自觉,在他之后的那些早期继承者们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转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从"人"的"内面"基础和"身体上"的表现这两者的结合上来思考人的"道德"习性和行为。简帛《五行》篇从一些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以"直心"之"德"为出发点,为"仁"、"义"、"礼"、"智"、"圣"这五种道德价值寻找根据和说明;尤其是"以悳为天道",把"悳"同"天道"、"天"、"天悳"结合起来,显示出了内在的悳又具有超越性的根源。这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早期儒家的"德性"伦理和道德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习性和 天道
原文传递
由“天命”而“天象”——东周“天道”观念的前奏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刚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西周"天命有常"的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天象有常"的形式说明,其意义引发了"天命"信仰向知识层面的"自然规律"的转化。"有常"观念随着周人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渐次溢出了宗教... 西周"天命有常"的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天象有常"的形式说明,其意义引发了"天命"信仰向知识层面的"自然规律"的转化。"有常"观念随着周人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渐次溢出了宗教崇拜的领域,而从过程、动态、变化和关系中去把握"有常",具体表现在对"常"、"不易"、"极"、"则""阴阳"和"五行"观念的重视。这些都为东周"天道"观念的转化与兴起奏响了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天象 天道
下载PDF
晚清的“进化”魔咒:严复历史意识的再考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成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4-179,共16页
进化论作为晚清变化与革命思潮的重要观念,得力于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严复并非简单地迻译,而是通过对道家、《易经》的理解,将社会进化论诠释为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进化论。但他并没有否定政治的矫正作用,相反,他认为人类是可以通... 进化论作为晚清变化与革命思潮的重要观念,得力于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严复并非简单地迻译,而是通过对道家、《易经》的理解,将社会进化论诠释为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进化论。但他并没有否定政治的矫正作用,相反,他认为人类是可以通过教化与治理,进化成为一种文明的社会形态。晚清的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撷取了社会进化的观念,却在此基础上嫁接了文化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从而产生出截然对立的两条社会进化路线,这也最终背离了严复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参照标准的进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天道《天演论》社会进化 文明史观
原文传递
人性的自然基础:朱子对程颐“性即理”命题的阐释及其哲学意蕴
12
作者 江求流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1期225-237,共13页
“性即理”这一命题是程朱理学的标识所在。由于佛教批评儒学不能“穷理尽性”,理学家们便自觉地将对“性与天道”的探讨作为学术工作的核心,从而兴起了“性命之学”的学术思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程颐提出了“性即理”这一命题,朱子又... “性即理”这一命题是程朱理学的标识所在。由于佛教批评儒学不能“穷理尽性”,理学家们便自觉地将对“性与天道”的探讨作为学术工作的核心,从而兴起了“性命之学”的学术思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程颐提出了“性即理”这一命题,朱子又进一步对它做了阐释。“性即理”包含两层内涵:一、性何以“即”理?按照朱子的理解,人性以仁义礼智信为具体内容,而五常之“性”的实质内涵乃是五行之气的“理”,在气化生物的过程中,气之理也就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人与万物之性;二、性何以是善的?在朱子那里,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人文世界的道德规范,而是自然世界的生意,当其具身化到人身上时,就转化为人的先天感通能力,并能够在遇到孺子入井等相应的情境时引发道德行为,从而实现“爱人利物”,因此,它具有引发道德行为的功能,因此是善的。概言之,无论是人性之源还是人性之善,都来源于天道层面的自然之生意,因此,“性即理”的实质内涵即是“性与天道”的贯通,换言之,正是自然的生意为人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朱子 性即理 天道 人性 自然 生意
原文传递
论道文化的两种不同探索模式及其影响
13
作者 吴存浩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23-30,共8页
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道有多种,但主要为天道与人道。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思维肯定形式。儒家文化对于道的探索,以人道为出发点,不断以天道来粉饰和神化人道;道家则以天道为探索起源,不断以人... 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道有多种,但主要为天道与人道。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思维肯定形式。儒家文化对于道的探索,以人道为出发点,不断以天道来粉饰和神化人道;道家则以天道为探索起源,不断以人道来充实和完善天道。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虽然两者分别在道德层面和审美层面上做出各自的贡献,但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人生之道的把握上却都产生了较为相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人道 儒家之道 道家之道
下载PDF
《老子》之道研究
14
作者 夏海 Hou Jian Chi Zhen 《孔学堂》 2016年第2期50-62,共13页
老子之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天道、治道和人道的有机统一体。天道探究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起源,涵盖本体论、宇宙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治道探究政治统治术,理想要求是小国寡民、"不知有之"和圣人之治;人道探究人的德性问题,... 老子之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天道、治道和人道的有机统一体。天道探究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起源,涵盖本体论、宇宙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治道探究政治统治术,理想要求是小国寡民、"不知有之"和圣人之治;人道探究人的德性问题,主要路径是复归婴儿、向水学习和超越自我。研究老子之道,有利于纾解人的心灵无限性与肉体有限性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之道 天道 治道 人道
下载PDF
儒道融通视角下的孔子思想——以孔子对老子思想的吸收转化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成吒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5-29,共5页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多有创造性转化。他深知天道,但游离了返辅、有无相生等理念。且在天道外确立了人道——圣、知、仁、义、礼、乐,强调以此实现修齐治平之德。修身方面,融通了老子自虚、无欲、自损、处下之道。在任仕方面,接受了有道...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多有创造性转化。他深知天道,但游离了返辅、有无相生等理念。且在天道外确立了人道——圣、知、仁、义、礼、乐,强调以此实现修齐治平之德。修身方面,融通了老子自虚、无欲、自损、处下之道。在任仕方面,接受了有道则显、无道则隐的思想。治国平天下方面,在老子无为之治、亲誉之治的基础上,转化出了大同、小康理念,且以前者为理想与历史,以后者为当时社会可行的现实道路,主张世人克己行礼,实现家天下的和谐。孔子虽别立宗门,实是儒道融通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老学 儒道融通 天道 人道
下载PDF
原始儒家为什么不论天道?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顺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43,共7页
孔子罕言天道。孟子几乎不提天道。荀子主张远离天道。在原始儒家那里,天的内涵有二,即自然之天和本然之天。前者指苍苍之天空。后者指天生之本性。古人以为天等自然事物有生命。天故有神。遥远的天空因此具有神秘性。"绝地天通&qu... 孔子罕言天道。孟子几乎不提天道。荀子主张远离天道。在原始儒家那里,天的内涵有二,即自然之天和本然之天。前者指苍苍之天空。后者指天生之本性。古人以为天等自然事物有生命。天故有神。遥远的天空因此具有神秘性。"绝地天通"后,儒家接受了天人相分的观点,以为天人不同、天道不影响人道。远离天道、不迷信天道的最终目的是崇人道、尽人事。勿信天、远天道及重人道才是原始儒家鲜论天道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天道 人道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共享主义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玉乔 沈莹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0,共7页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共享主义特征。儒家伦理思想的底色是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共享伦理。共享伦理是以公正地分享社会资源作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和最高美德而形成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儒家对共享伦理的诉求是以肯定人的人格平等作...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共享主义特征。儒家伦理思想的底色是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共享伦理。共享伦理是以公正地分享社会资源作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和最高美德而形成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儒家对共享伦理的诉求是以肯定人的人格平等作为伦理基础,依靠人的仁爱美德得到落实,价值目标是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和谐。道家伦理思想的底色是自然主义,其核心也是共享伦理。它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作为弘扬共享伦理的伦理基础,依靠“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落实共享伦理,价值目标是自然而然的美好生活。佛家伦理思想是通过超自然主义理论得到表达的。它以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作为弘扬共享伦理的伦理基础,依靠“布施”落实共享伦理,价值目标是得道成佛。在儒、道、佛三家的共享主义伦理思想体系中,“共享”或者合乎“人道”,或者合乎“天道”,或者合乎“佛道”,既是人类应该普遍遵守的伦理原则,也是人类应该共同培养的美德。倡导共享发展理念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享伦理思想传统的当代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伦理 忠恕之道 天道 乐善好施
原文传递
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冬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94-100,共7页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其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关注天道、人道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都把诚作为其思想学说之最高范畴,形成其朴素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梳理传承发展这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其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关注天道、人道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都把诚作为其思想学说之最高范畴,形成其朴素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梳理传承发展这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安身立命,治国理政,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之道 人之道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天道”与“人道”互融——先秦时期楚国设计艺术的造物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宗登 《湖南包装》 2020年第5期29-33,82,共6页
楚国设计艺术承载着从庶民到贵族的审美品位与意识形态,集浪漫优雅、庄严厚重、神秘艳丽、文化表意于一身,融汇了世袭工匠的细心谋划、精湛巧技、主观体验与感性知识。其造物语境、造物动因、造物方法、造物特征、造物理想均充满着人为... 楚国设计艺术承载着从庶民到贵族的审美品位与意识形态,集浪漫优雅、庄严厚重、神秘艳丽、文化表意于一身,融汇了世袭工匠的细心谋划、精湛巧技、主观体验与感性知识。其造物语境、造物动因、造物方法、造物特征、造物理想均充满着人为的因素与思想的智慧,蕴含着“物——用”“象——类”“道——器”“天——人”等多重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人与人(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人道 设计艺术 造物思想
下载PDF
论天道与人道——以辨析康德之先验自由及其与实践自由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小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3,共9页
以儒家之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思想看来,康德先验辩证论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之"先验自由"与第四个二律背反之"一个理知的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两者合起来正是指向儒家所谓天、天道或天理,而康德所谓先验自由为实践自由奠... 以儒家之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思想看来,康德先验辩证论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之"先验自由"与第四个二律背反之"一个理知的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两者合起来正是指向儒家所谓天、天道或天理,而康德所谓先验自由为实践自由奠基,亦是想表明人道源于天道,以及由此而进一步人道与天道为一。康德沿袭西方神人之际亦即天人之别的一贯之旨,以至于天道不能同人道贯通,人之性不能充尽圆满地体现神之性或天之性,因而在人性本善的问题上模棱两可,不能也不敢充分肯定人之善良意志就是人之本有的良知良能。即使肯定人之实践理性的意志自由,也要由理论理性所设定的先验自由来奠基。这恰是康德也是整个西方理性的最大局限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人道 康德 儒家 先验自由 实践自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