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龙门石窟擂鼓台渗水产生机理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凯
方云
+1 位作者
黄志义
乔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3,共7页
渗水病害在龙门石窟擂鼓台中发育明显,为明晰擂鼓台区渗水机理,现场对石窟内外共149条裂隙开展了调查。基于此数据样本,运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生成了擂鼓台斜坡区结构面三维网络图。模拟结果显示,擂鼓台三窟中主要连通途径是由倾向NN...
渗水病害在龙门石窟擂鼓台中发育明显,为明晰擂鼓台区渗水机理,现场对石窟内外共149条裂隙开展了调查。基于此数据样本,运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生成了擂鼓台斜坡区结构面三维网络图。模拟结果显示,擂鼓台三窟中主要连通途径是由倾向NNW的层面和倾向SW和SE的两组近直立结构面构成,在石窟中部和南部结构面连通率分别高达87.1%和83.6%。综合该模拟结果及窟内外裂隙发育特征,可将擂鼓台北、中、南三洞渗水机理归结为:北洞SW、NWW倾向裂隙J12、J4加速2号平台滞水进入石窟顶部,洞内大量发育的倾向SW、SE裂隙向上与J12、J4连通,方便地表水渗入至洞内;中洞渗水受裂隙J12及J35控制,洞内大量发育的SW、SE倾向裂隙与J12、J35相通构成窟内主要渗水通道,其中J12与JM1直接相连是中洞渗水关键;南洞因山体缺失不存在沿层面渗水,地表水主要沿砌体与山体间隙及SE、SW倾向的J11、J31、J30等构造裂隙渗入,后在洞内连通程度较高的SW倾向裂隙引导下流至窟内表。本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可为同行在以后类似工程中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擂鼓台石窟
结构面网络模拟
裂隙连通度
渗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故障机理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袁开明
舒乃秋
+3 位作者
杨松伟
李彦彰
常怡东
王峰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79,共6页
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设备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研究断路器瓷套断裂的故障机理,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水结冰膨胀数学模型,基于电-热-结构多场耦合有限元法建立了瓷套断裂数值计算模型,利用该模...
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设备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研究断路器瓷套断裂的故障机理,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水结冰膨胀数学模型,基于电-热-结构多场耦合有限元法建立了瓷套断裂数值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程度渗水结冰膨胀条件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当瓷套胶装水泥局部含水率超过11.86%且发生结冰时,瓷套最大应力将超出瓷质材料的断裂极限。结合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事故的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揭示了胶装区域发生渗水结冰膨胀是该型瓷套发生断裂的故障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路器
瓷套
水泥胶合剂
有限元仿真
渗水
断裂
原文传递
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为例
被引量:
4
3
作者
熊安亮
程国峰
+7 位作者
李东涛
丁维盼
刘宇羲
陈刚
杨磊
袁耀利
朱玉双
刘林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8-1351,共14页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制作真实砂岩模型,通过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反映孔隙结构好坏,通过微观可视化油水驱替实验对不同孔隙结构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粒间孔-溶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好,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小面积连片簇状形式存在,驱油效率为35%;Ⅱ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溶孔-残余粒间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接近Ⅰ类,储渗能力及水驱效果最好,驱油效率为43%,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簇状、环状形式存在;Ⅲ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晶间孔-溶孔,其物性最差,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差,驱油效率仅为21%,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以连片簇状形式存在。研究区成岩作用及孔隙中的填隙物含量主要影响孔隙结构发育,从而影响不同孔隙结构在水驱过后的微观剩余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油水渗流特征
微观剩余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龙门石窟擂鼓台渗水产生机理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凯
方云
黄志义
乔梁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202198
40972183)
文摘
渗水病害在龙门石窟擂鼓台中发育明显,为明晰擂鼓台区渗水机理,现场对石窟内外共149条裂隙开展了调查。基于此数据样本,运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生成了擂鼓台斜坡区结构面三维网络图。模拟结果显示,擂鼓台三窟中主要连通途径是由倾向NNW的层面和倾向SW和SE的两组近直立结构面构成,在石窟中部和南部结构面连通率分别高达87.1%和83.6%。综合该模拟结果及窟内外裂隙发育特征,可将擂鼓台北、中、南三洞渗水机理归结为:北洞SW、NWW倾向裂隙J12、J4加速2号平台滞水进入石窟顶部,洞内大量发育的倾向SW、SE裂隙向上与J12、J4连通,方便地表水渗入至洞内;中洞渗水受裂隙J12及J35控制,洞内大量发育的SW、SE倾向裂隙与J12、J35相通构成窟内主要渗水通道,其中J12与JM1直接相连是中洞渗水关键;南洞因山体缺失不存在沿层面渗水,地表水主要沿砌体与山体间隙及SE、SW倾向的J11、J31、J30等构造裂隙渗入,后在洞内连通程度较高的SW倾向裂隙引导下流至窟内表。本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可为同行在以后类似工程中所应用。
关键词
擂鼓台石窟
结构面网络模拟
裂隙连通度
渗水
Keywords
Lei Gutai grotto
3D modeling of rock discontinuity network
Discontinuity connectivity
waterseepage
分类号
TU761.1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故障机理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袁开明
舒乃秋
杨松伟
李彦彰
常怡东
王峰
机构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出处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文摘
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设备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了研究断路器瓷套断裂的故障机理,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水结冰膨胀数学模型,基于电-热-结构多场耦合有限元法建立了瓷套断裂数值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程度渗水结冰膨胀条件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当瓷套胶装水泥局部含水率超过11.86%且发生结冰时,瓷套最大应力将超出瓷质材料的断裂极限。结合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事故的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揭示了胶装区域发生渗水结冰膨胀是该型瓷套发生断裂的故障机理。
关键词
断路器
瓷套
水泥胶合剂
有限元仿真
渗水
断裂
Keywords
circuit breaker
porcelain bushing
cement compo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waterseepage
fracture
分类号
TM561.5 [电气工程—电器]
原文传递
题名
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为例
被引量:
4
3
作者
熊安亮
程国峰
李东涛
丁维盼
刘宇羲
陈刚
杨磊
袁耀利
朱玉双
刘林玉
机构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
出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8-1351,共14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8-004-004-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129)。
文摘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可以为油藏后期高效开发奠定地质基础。本次研究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对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超低渗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建立起研究区孔隙结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制作真实砂岩模型,通过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反映孔隙结构好坏,通过微观可视化油水驱替实验对不同孔隙结构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粒间孔-溶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好,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小面积连片簇状形式存在,驱油效率为35%;Ⅱ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溶孔-残余粒间孔,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接近Ⅰ类,储渗能力及水驱效果最好,驱油效率为43%,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主要以簇状、环状形式存在;Ⅲ类孔隙结构组合类型为晶间孔-溶孔,其物性最差,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差,驱油效率仅为21%,水驱后微观剩余油以连片簇状形式存在。研究区成岩作用及孔隙中的填隙物含量主要影响孔隙结构发育,从而影响不同孔隙结构在水驱过后的微观剩余油分布。
关键词
超低渗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油水渗流特征
微观剩余油
Keywords
ultra-low permeable reservoir
micro pore structure
oil and
waterseepage
characteristics
micro residual oil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结构面网络模拟的龙门石窟擂鼓台渗水产生机理研究
王凯
方云
黄志义
乔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3AT型断路器灭弧室瓷套断裂故障机理分析
袁开明
舒乃秋
杨松伟
李彦彰
常怡东
王峰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7
3
原文传递
3
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吴起油田白豹地区长4+5为例
熊安亮
程国峰
李东涛
丁维盼
刘宇羲
陈刚
杨磊
袁耀利
朱玉双
刘林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