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8
1
作者 刘恩科 赵秉强 +3 位作者 梅旭荣 HWAT Bing-So 李秀英 李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35-1041,共7页
以国家褐潮土16 a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北京昌平),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耕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与耕种农田土壤相比,长期撂荒(CK0)可以提高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而农田耕作后,... 以国家褐潮土16 a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北京昌平),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耕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与耕种农田土壤相比,长期撂荒(CK0)可以提高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而农田耕作后,破坏了水稳性大团聚体,相应地增加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含量。与长期不施肥种植作物(CK)相比,长期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和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处理对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有显著影响,其中对>2mm和0.25 2mm水稳性大团聚体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说明施肥处理增加的新碳主要向0.25 2mm和>2mm团聚体富集。在不同水平水稳性团聚体中,>2mm和0.25 2mm两个级别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显著高于0.0530.25mm和<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可提高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结构。长期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复种轮作并施氮磷钾化肥的处理(NPKF)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高于长期小麦-玉米轮作并施氮磷钾化肥的处理(NP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水稳定性团聚体 有机碳 碳储量
下载PDF
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1
2
作者 刘文利 吴景贵 +2 位作者 傅民杰 梁运江 赵欣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延边地区典型地域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10mm大团聚体含量和0.25~10mm团聚体含量均随着种植年限显著增加,年增长分别为1.28%,0.078%;种植60年时0.25~... 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延边地区典型地域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10mm大团聚体含量和0.25~10mm团聚体含量均随着种植年限显著增加,年增长分别为1.28%,0.078%;种植60年时0.25~10mm粒级体所占比例由荒地的80.92%增加到88.10%,分形维数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减小,而明显小于荒地土壤,减小幅度为7.73%。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现逐年增大,年增长分别为0.76%,1.10%。〉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种植年限逐年增加,种植60年时,较荒地增加44.31%,年均增长0.74%;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逐年减小趋势,种植60年时较荒地下降4.65%;水稳性MWD与GMD均明显大于荒地,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大,GMD在种植60年时较荒地增加63.71%;可蚀性K值随着种植年限延长逐年减小,种植60年时较荒地减小25.05%。果园土壤〉5mm,〉1mm,〉0.5mm,〉0.25mm粒级的团聚体破坏率均大于荒地;〉0.25mm团聚体破坏率逐年减小,种植60年时的团聚体破坏率较荒地减小36.55%,果园土壤容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逐年减小,种植60年时较荒地下降14.29%。果园土壤结构随种植年限增加日趋稳定,增强了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土壤 土壤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分形维数 种植年限
下载PDF
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64
3
作者 郝翔翔 杨春葆 +3 位作者 苑亚茹 韩晓增 李禄军 江恒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5期263-269,共7页
为了研究传统耕作方式下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中国黑土区进行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 为了研究传统耕作方式下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中国黑土区进行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与2004年试验初期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起始土壤相比,连续8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显著提高,且NPK+S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CK处理和NPK处理;连续秸秆还田8年后土壤的有机质(SOM)含量显著提高了6.59%,而CK处理和NPK处理均导致SOM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1.95%和2.56%。与CK处理、NPK处理和起始土壤相比,NPK+S处理提高了土壤各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而且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改善程度要明显强于单施化肥处理。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能提高黑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还能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对黑土肥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粉碎还田 水稳性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有机碳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5
4
作者 王勇 姬强 +2 位作者 刘帅 孙汉印 王旭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5-1373,共9页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2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传统耕作相应地增加了0~40cm土层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和<0.053mm粘砂粒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同时深松、旋耕、免耕措施提高了各土层总有机碳和耕层0~10cm所有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较而言,深松的作用效果更大。秸秆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各土壤层次上总有机碳和所有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玉米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隔年深松比连年深松更有利于0~30cm大团聚体形成及总有机碳和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有机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刑世和 陈光水 崔纪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mm团...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mm团聚体含量显著上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趋势,林地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农业用地。林地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增加;而农地正好相反,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反而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其中〉2mm和0.5~2mm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最为突出。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会导致富含碳的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红壤 亚热带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土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周萍 潘根兴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6-261,共6页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化肥与秸秆配施、化肥与猪粪配施、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耕层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2mm和2—0.25mm粒径为主,施肥下〉2mm水稳性团聚体...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化肥与秸秆配施、化肥与猪粪配施、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耕层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2mm和2—0.25mm粒径为主,施肥下〉2mm水稳性团聚体显著增加,并伴随2—0.25mm水稳性团聚体明显减少。颗粒态有机碳主要存在于〉2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中,并随着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减少。〉2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中的POE对施肥的响应较为敏感,以化肥与秸秆配施下该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POE的积累效果最为明显。而化肥与猪粪配施则显著增加了2-0.25mm和0.25-0.053mm水稳性团聚体中的POC含量。土壤不同层次水稳性团聚体中POE的来源不同,在0—5cm表层可能主要来源于作物根茬生物量,而在5—15cm土层则可能跟施入的外源有机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碳 长期施肥
原文传递
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梦云 吴健利 +1 位作者 刘丽雯 虞亚楠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64-1576,共13页
论文以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采用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峰凸系数(CE)和偏倚系数(CS)对其土壤〉0.25 mm团聚体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 论文以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采用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峰凸系数(CE)和偏倚系数(CS)对其土壤〉0.25 mm团聚体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及其最佳评价指标的选择。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含量、GMD及MWD均表现为耕地〈乔灌混交林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林和草的种植有利于促进土壤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其土壤1~5mm粒级团聚体占〉0.25 mm团聚体总量比重显著(53.90%~80.20%),结构非均匀性明显(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尤为突出);而耕地土壤0.25~1 mm粒级团聚体占〉0.25 mm团聚体总量比重较大(约81%),结构呈均匀性;林地和草地土壤剖面由上而下团聚体优势粒径逐渐变小,结构差异逐渐减弱,该趋势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为缓慢,而耕地在整个剖面上均呈优势粒径较小,结构均一;GMD和CS可较好地衡量整个剖面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而PAD可更好地描述0~20 cm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指标
原文传递
冻融过程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风 韩晓增 +1 位作者 李良皓 张克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5-919,共5页
以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 以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团聚体稳定性也有显著影响,含水量条件是适宜冻结温度的先决条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1次、7次和14次)各级团聚体含量(>0.5mm)、团聚体总量和平均重量直径降低.在此基础上,针对含水量对团聚体稳定性效应的研究争议,提出冻融过程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水气矛盾统一体假设.建议在黑土冻结前,调节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从而保持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和开垦年限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养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呈增加趋势。旱地和菜园土壤有机C的积累速度高于全N,而水田土壤中全N和有机C含量同时迅速上升。土壤全P含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快速升高,但土壤K素淋失严重,随着熟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红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C和全N含量之间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全P和全K间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程度保持在何种水平,主要取决于农田有机C库及N的平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年限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氮和磷
下载PDF
Effects of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n Distribution and Storage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Reddish Paddy Soil Under a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被引量:34
10
作者 YANG Zeng-ping ZHENG Sheng-xian +2 位作者 NIE Jun LIAO Yu-lin XIE J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772-1781,共10页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mainten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soil degradation. Manure amendments and green manures ar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an increase some nutrie...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maintena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strategy to reduce soil degradation. Manure amendments and green manures ar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an increase some nutrient contents and improve soil aggreg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28 yr of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n soil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and 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C) and nitrogen(N). The study was a randomized completed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rice-rice-fallow, rice-rice-rape, rice-rice-Chinese milk vetch and rice-rice-ryegrass. Th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on a silty light clayey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classified as Fe-Accumuli-Stagnic Anthrosols) with continuous early and late rice. In 2009,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0-15 cm depth) from the field treatment plots and separated into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different sizes(i.e., 〉5, 2-5, 1-2, 0.5-1, 0.25-0.5 and 〈0.25 mm) by wet sieving. The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tal C and 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2-5-mm water-stable aggregate fraction. Compared with rice-rice-rape, rice-rice-Chinese milk vetch and rice-rice-ryegrass, the rice-rice-fallow significantly reduced 2-5-mm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ith a significant redistribution of aggregates into micro-aggregates.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bviously improved C/N ratio and macro-aggregate-associated C and N.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to soil fertility was from macro-aggregates of 2-5 mm in most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manure organic carbon reddish paddy soil total nitroge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下载PDF
外源新碳对红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刘哲 韩霁昌 +3 位作者 孙增慧 余正洪 张卫华 高红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1-2359,共9页
以中国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利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红壤,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在不同粒... 以中国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利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红壤,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红壤(对照组),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后(试验组)促进了>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团聚.不同培养时期,>2000μm水稳性团聚体增加了108.3%~270.3%,促使大团聚体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R0.25值,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得到提高,>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14.7%~41.5%.土壤有机碳在>53μ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大,即>2000μm>2000~250μm>250~53μm.不同粒级团聚体δ13C值动态变化显著,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增大.外源新碳前期主要分配在>2000μm、250~53μm粒级团聚体中,并促进了原有机碳的分解,后期主要分配在微团聚体中.红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新碳 Δ^13C 水稳性团聚体 红壤
原文传递
Effect of Freeze-Thaw on Water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a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1
12
作者 LI Gui-Yuan FAN Hao-M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85-290,共6页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oil,can provide a good indication of a soil’s erodibility,and deserves special consideration in regions with cold climate.The objectiv...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oil,can provide a good indication of a soil’s erodibility,and deserves special consideration in regions with cold climat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reeze-thaw on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Samples of a typical black soil in the region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after freeze-thaw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i.e.,initial moisture contents,freezethaw cycles and freezing temperatures)by wet-sieving into eight particle size groups(>10,10–6,6–5,5–3,3–2,2–1,1–0.5,and0.5–0.25 mm).Freeze-thaw had the most effect on aggregate stability when the samples had an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400 g kg-1.Th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the four larger particle size groups(>5,5–3,3–2,and 2–1 mm)reached a peak stability value,but those of the two smaller particle size groups(1–0.5 and 0.5–0.25 mm)reached a minimum value when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400 g kg-1.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the four larger particle size groups decreased while those of the two smaller particle size group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eze-thaw cycles.As temperatures fell,th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of the four larger particle size groups decreased while those of the two smaller particle size groups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ing temperature moisture content particle size water-stable aggregates
原文传递
长期定位施肥和地膜覆盖对棕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吕欣欣 丁雪丽 +2 位作者 张彬 孙海岩 汪景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29年)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方法,研究了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棕壤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土壤地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29年)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方法,研究了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棕壤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土壤地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选取的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高量氮肥(N4)、氮磷肥配施(N4P2)、单施高量有机肥(M4)、有机-氮肥配施(M2N2)、有机-氮磷肥配施(M4N2P1)以及所有相对应的覆膜处理。结果表明,连续29年的不同施肥和覆膜处理显著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的含量、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不覆膜条件下,长期施肥处理使>2 mm团聚体的含量显著增加,而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下降,其中有机肥和氮磷肥处理变幅最大。有机肥的施入(M4、M2N2、M4N2P1)均显著增加了不覆膜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且单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不覆膜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说明长期有机物料投入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固持。覆膜条件下,各施肥处理也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但是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小,说明相同施肥模式下覆膜与不覆膜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覆膜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只有高量有机肥(M4和M4N2P1)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说明在覆膜条件下,需要投入更多的有机物质才能维持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和覆膜处理下,氮磷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但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或不显著。各处理土壤中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促进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地膜覆盖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4
作者 何淑勤 郑子成 宫渊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9-233,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退耕还茶地和退耕还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层退耕还茶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占总团聚体的比例均以<0.25mm的含量最大,且与其他粒径间存在极...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退耕还茶地和退耕还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层退耕还茶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占总团聚体的比例均以<0.25mm的含量最大,且与其他粒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除2~1mm粒径外,退耕还茶地土壤与退耕还林地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差异不显著。(2)0-20cm土层,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表现为退耕还林较退耕还茶大,虽退耕还茶地破坏率与退耕还林的差异不显著,但退耕还茶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高于退耕还林地的;20-40cm土层结果与之相反。(3)0-20cm土层,退耕还茶地随着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减少,再增加,然后减少,最后增加的变化,且退耕还茶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退耕还林的高;20-40cm土层,退耕还茶地随着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减少,再增加,最后减少的变化,除0.5~0.25mm和>5mm这2个粒级外,退耕还茶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退耕还林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茶 退耕还林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有机质和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朱捍华 黄道友 +1 位作者 刘守龙 朱奇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97-2502,共6页
选取新垦坡地和熟化旱地2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和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容重、孔隙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草易地还土可提高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物理性... 选取新垦坡地和熟化旱地2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和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容重、孔隙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草易地还土可提高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蓄水性能.与不施肥或化肥处理相比,稻草易地还土提高了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5.8%~28.9%和>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亚表层(10~15cm)土壤容重,降低幅度为4.5%~7.5%,提高了亚表层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提高幅度分别为6.8%~16.2%和4.8%~7.7%(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与亚表层土壤容重(r=-0.799)、孔隙度(r=0.803)、田间持水量(r=0.844)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层、亚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容重(r=-0.638)、孔隙度(r=0.664)呈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土壤有机质 水稳定性团聚体 容重 田间持水量 孔隙度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团聚体及氮磷钾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新悦 李冰 +4 位作者 莫太相 王昌全 万艺媛 陈写畅 李和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57-3266,共10页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养分特征,本研究进行了34年定位试验,设置无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测定0~20、2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条件下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氮、磷、钾养分特征,本研究进行了34年定位试验,设置无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测定0~20、2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量化分析氮、磷、钾养分分配特征、贡献率和活化度。结果表明: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以>2 mm和0.25~1 mm粒级为主,<0.053 mm粒级含量最低。与CK相比,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NPKS处理增加了>2 mm和1~2 mm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含量;NPK处理在0~20 cm土层也表现出与NPKS类似的规律。NPKS较NPK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3.9%~15.5%,几何平均直径(GMD)提高6.3%~41.7%,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降低5.7%~28.7%。NPKS处理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尤其是直径>0.25 mm部分,但对碱解氮和全钾的提升效果与NPK处理差异不显著。水稻土团聚体养分贡献率受到其团聚体组成的影响,NPKS处理明显增大了>1 mm团聚体氮、磷、钾养分贡献率。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并增加团聚体氮、磷、钾养分含量,尤其是大团聚体(>1 mm)。该研究结果为调节土壤碳氮比来保障稻田土壤质量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秸秆还田 水稳性团聚体 氮磷钾分布
原文传递
Impact of Land Use and Soil Fertility on Distributions of Soil Aggregate Fractions and Some Nutrients 被引量:23
17
作者 LIU Xiao-Li HE Yuan-Qiu +4 位作者 H. L. ZHANG J. K. SCHRODER LI Cheng-Liang ZHOU Jing ZHANG Zhi-Y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666-673,共8页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organic C,N and P contents over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 were studied for orchard,upland,paddy,and grassland soils with high,medium,and low ferti...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organic C,N and P contents over aggregate size fractions were studied for orchard,upland,paddy,and grassland soils with high,medium,and low fertility leve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5 mm aggregates in the cultivated upland and paddy soils were 44.0% and 32.0%,respectively,less than those in the un-tilled orchard soil.Organic C and soil N in different size aggregate fractions in orchard soil with high fert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land uses.However,the contents of soil P in different size aggregat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paddy soil as compared to the other land uses.Soil organic C,N and P contents were higher in larger aggregates than those in smaller ones.The amount of water-stable aggregat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ir contribution to soil organic C,N and P.For orchard and grassland soils,the > 5 mm aggregates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soil nutrients,while for upland soil,the 0.25-0.053 mm aggregate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soil nutrients.Therefore,the land use with minimum disturbance was benefi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a better soil structure.The dominant soil aggregates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determined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oil P could be improved by converting other land uses to the paddy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ty levels land use types red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原文传递
不同改良剂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及其机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赵世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37-41,共5页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采用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等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进行改良。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可促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在浓度0.05%~0.40%范围内,其改...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采用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等4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进行改良。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可促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在浓度0.05%~0.40%范围内,其改良效果表现为PAM>β-环糊精>沃特保水剂>腐殖酸,且黄绵土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尤以PAM改良效果最明显;在低浓度条件下,4种改良剂均可有效地降低土壤密度;土壤粒径分布表明,PAM改良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机制是使<1 mm粒径的团聚体团聚为更大的团聚体,尤其是团聚为>5 mm的团聚体,PAM在4种改良剂中对黄绵土改良效果最好。阐明不同改良剂对黄绵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及机制,可为合理利用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水稳性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土壤密度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不同种植系统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魏艳春 马天娥 +3 位作者 魏孝荣 王昌钊 郝明德 张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5-313,共9页
以黄土高原连续进行了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粮-草长周期轮作、粮-豆短周期轮作、玉米连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碳氮分布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 以黄土高原连续进行了2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粮-草长周期轮作、粮-豆短周期轮作、玉米连作和小麦连作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碳氮分布与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中〈0.053 mm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土壤质量的35%,长周期轮作系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0.25-2 mm团聚体含量高于玉米连作、小麦连作和短周期轮作系统,而〈0.053 mm团聚体含量低于这3种轮作系统,且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也较高。种植系统对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20 cm土层土壤,长周期轮作系统土壤中〉2 mm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其他种植系统差异不显著。长周期轮作系统团聚体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植系统,碳氮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土壤总有机碳、氮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而且有豆科植物苜蓿长期参与的长周期轮作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和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种植系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δ^(13)C法研究秸秆添加对棕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顾鑫 安婷婷 +2 位作者 李双异 李慧 汪景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47,312,共6页
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 C)标记的玉米秸秆添加入棕壤,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原位培养,研究玉米秸秆添加对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探索秸秆腐解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不仅促进了棕壤>... 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 C)标记的玉米秸秆添加入棕壤,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原位培养,研究玉米秸秆添加对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探索秸秆腐解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不仅促进了棕壤>2 00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而且显著提高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随团聚体级别增大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棕壤的团聚能力逐渐减弱,水稳性大团聚体破碎转变成微团聚体,MWD有所降低。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微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棕壤总有机碳与团聚体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腐解 田间原位培养 水稳性团聚体 棕壤 Δ^13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