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体修复装置——扬水曝气器的开发 被引量:35
1
作者 丛海兵 黄廷林 +2 位作者 缪晶广 何文杰 韩宏大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5,共5页
为将只具有提水功能的扬水筒改进成为具有混合和充氧功能的扬水曝气器,先通过小试证明了该扬水曝气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继而研究了影响气弹形成的因素,最后得出了计算最小气室体积的经验公式,并对扬水曝气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提水 充氧 混合 气弹
下载PDF
水源水库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
作者 黄廷林 柴蓓蓓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8-596,共9页
水库作为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意义重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富营养化及水质恶化等问题,使水源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成为城市供水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回顾了水源水库的水质问题。介绍了内源污染及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染研究方法... 水库作为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意义重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富营养化及水质恶化等问题,使水源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成为城市供水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回顾了水源水库的水质问题。介绍了内源污染及突发性或周期性高强度水质污染研究方法和结论,并分析了其合理性。将现有的混合充氧技术、扬水曝气技术、上覆水中N、P、有机物生物去除方法及污染沉积物修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富营养化 控制技术 扬水曝气
原文传递
强化原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改善水源水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黄廷林 丛海兵 +2 位作者 周真明 何文杰 阴沛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5-790,共6页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在原位进行了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改善滦河水源水质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处理效果,研究了生物填料悬挂于自然水体不同水深、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生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加原位采用生物接触氧...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在原位进行了强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改善滦河水源水质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处理效果,研究了生物填料悬挂于自然水体不同水深、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生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加原位采用生物接触氧化组合用于水源水质改善是可行的;该技术对水中CODMn、氨氮、叶绿素a、真实色度、TOC、UV254、铁和锰平均的去除率分别可达10.1%、64.1%、42.4%、48.6%、12.5%、9.5%、48.9%和41.9%;生物填料可悬挂在水体0~3 m水深区,停留时间应大于2~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水源水 生物接触氧化 滦河水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在河道型深水水库水质原位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马越 黄廷林 +3 位作者 丛海兵 谭盼 马卫星 高超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3,共7页
以西安市地表饮用水水源—黑河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扬水曝气技术修复其受污染原水水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应用于大水深水库水质原位修复改善是可行、有效的;在扬水曝气器混合充氧作用影响下,金盆水库季节性缺氧/厌氧状况得到遏制,... 以西安市地表饮用水水源—黑河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扬水曝气技术修复其受污染原水水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应用于大水深水库水质原位修复改善是可行、有效的;在扬水曝气器混合充氧作用影响下,金盆水库季节性缺氧/厌氧状况得到遏制,底泥表层DO浓度均维持在2mg/L以上;沉积物中氮、磷、有机质等内源释放过程明显减弱,藻类繁殖生长受抑;出水水质中TP、NH3—N、CODMn、叶绿素a等指标浓度较2008年同期分别削减46.7%、69.5%、22.4%及53.6%,水质改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混合充氧 内源污染 藻类控制 原位修复
下载PDF
扬水曝气器的水质改善功能及提水、充氧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丛海兵 黄廷林 +2 位作者 缪晶广 何文杰 阴沛军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扬水曝气器是水源水质改善设备,应用于湖泊水库水源地,抑制藻类生长,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扬水曝气器上升流速数学模型,用于模拟计算扬水曝气器的提水能力。建立了扬水曝气器曝气室的充氧能力数学模型。在实验... 扬水曝气器是水源水质改善设备,应用于湖泊水库水源地,抑制藻类生长,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扬水曝气器上升流速数学模型,用于模拟计算扬水曝气器的提水能力。建立了扬水曝气器曝气室的充氧能力数学模型。在实验室实测了扬水曝气器上升流速及其对水体的充氧过程,实测值与模拟计算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提水、充氧能力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水质改善 提水 充氧
下载PDF
稳定分层水库水质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扬水曝气水质改善 被引量:18
6
作者 巨拓 黄廷林 +1 位作者 马卫星 周子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828,共10页
为了解深水型水库水体的热分层结构、水质特征及扬水曝气系统对水质的改善情况,对水温、溶解氧、p H、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等水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探讨各项指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河水库水体呈单循环混... 为了解深水型水库水体的热分层结构、水质特征及扬水曝气系统对水质的改善情况,对水温、溶解氧、p H、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性有机碳浓度等水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探讨各项指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河水库水体呈单循环混合模式,在3-10月形成自然热分层,水体的热分层导致相应水库水质明显分层.黑河水库为偏碱性水体,叶绿素a、总磷、总氮、铵态氮和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21μg/L、0.022 mg/L、1.32 mg/L、0.20 mg/L和2.93 mg/L,表明黑河水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热分层期底部水体溶解氧浓度在0-7.9 mg/L之间,平均值为2.9 mg/L,氮磷质量比在41-100之间,表明黑河水库是一个底部季节性缺氧、高营养盐型水库.在水库自然热分层末期,应用扬水曝气技术,不仅改善了底部水体的厌氧/缺氧环境,抑制了厌氧/缺氧条件下内源污染物的释放和藻类的增殖,而且还使得水库水体提前混合,实现了强制混合与水体自然混合过程的有机衔接,延长了水质持续改善的作用时效,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保障了安全供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型水库 热分层 扬水曝气 提前混合 水质改善 黑河水库
下载PDF
扬水曝气技术对周村水库藻类的控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廷林 朱倩 +3 位作者 邱晓鹏 史建超 周石磊 曾明正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55-2260,共6页
扬水曝气作为湖泊、水库水体修复技术之一,在国内多个水源水库水质改善工程中得到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扬水曝气技术对湖库藻类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在对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周村水库垂向水体的理化指标及藻类参数进行常年监测的基础上... 扬水曝气作为湖泊、水库水体修复技术之一,在国内多个水源水库水质改善工程中得到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扬水曝气技术对湖库藻类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在对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周村水库垂向水体的理化指标及藻类参数进行常年监测的基础上,于2015年8月—9月扬水曝气运行前后对垂向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及丰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破坏了水体分层,藻类生物量锐减,多样性水平提高,藻类密度垂向差异消失,优势种群由威胁性较大的蓝藻、绿藻变为威胁性较小的硅藻,水体生态状况良好。扬水曝气系统对氮营养盐含量、热分层结构和光照条件的影响是促进了藻类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 藻类 热分层 群落结构 藻类多样性
原文传递
Sedi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 situ control in a deep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被引量:8
8
作者 Zizhen Zhou Tinglin Huang +3 位作者 Yang Li Weixing Ma Shilei Zhou Shenghai L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23-231,共9页
Sedi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tu sediment release potential, and in situ inhibition of sediment releas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carbon(OC), total nitro... Sediment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tu sediment release potential, and in situ inhibition of sediment releas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Results showed that organic carbon(OC), total nitrogen(TN), and total phosphorus(TP) in sediments increased from the reservoir mouth to the main reservoir. Fra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in ion exchangeable form and Na OH-extractable P(Fe/Al-P) accounted for 43% and 26% of TN and TP in sediments of the main reservoir. The Risk Assessment Code for metal elements showed that Fe and Mn posed high to very high risk. The results of the in situ reactor experiment in the main reservoir showed the same trends as those observed in the natural state of the reservoir in 2011 and 2012;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OC, TN, TP, Fe,and Mn reached 4.42 mg/L, 3.33 mg/L, 0.22 mg/L, 2.56 mg/L, and 0.61 mg/L, respectively. An in situ sediment release inhibition technology, the water-lifting aerator, was utilized in the reservoir. The results of operating the water-lifting aerator indicated that sediment release was successfully inhibited and that OC, TN, TP, Fe, and Mn in surface sediment could be reduced by 13.25%, 15.23%, 14.10%, 5.32%, and 3.9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pollution In situ reactor water-lifting aerator Sediment release inhibition
原文传递
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除藻效果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真明 黄廷林 丛海兵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3-16,共4页
研究了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生物填料悬挂于水体的深度、距扬水曝气器的距离以及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 研究了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生物填料悬挂于水体的深度、距扬水曝气器的距离以及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为41.7%.对蓝藻、绿藻、硅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3%、23.7%、31.3%,对滦河源水中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的平均去除率为25.6%;生物填料可以悬挂在扬水曝气器周围25m、深度为0~3m的水体内,HRT以3h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生物接触氧化 滦河源水 除藻 叶绿素A
下载PDF
Destratification and oxygenation efficiency of a water-lifting aerator system in a deep reservoir:Implications for optimal operation 被引量:4
10
作者 Yang Li Tinglin Huang +2 位作者 Xinlin Tan Zizhen Zhou Weixing M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9-19,共11页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and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water quality dynamics. Heihe Reservoir is a canyon-shaped reservoir in Shaanxi Province with strong thermal str...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and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water quality dynamics. Heihe Reservoir is a canyon-shaped reservoir in Shaanxi Province with strong thermal stratification. Therefore, eight water-lifting aerators (WLAs) were installed in this reservoir, which could overcome thermal stratification and increase oxygenation with gas flows between 20 and 50 m3/hr, and oxygenate the hypolimnion with gas flows less than 20 m3/hr. To examine the destrat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WLA system, we used a three- 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ule based on MIKE 3 to simulate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Heihe Reservoir and compared the simulations with measured data. Results showed that operation of the WLA system promoted water mixing and effectively oxygenated the hypolimn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ed energy utilization assessment method,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WLA system was between 5.36% and 7.30%, indicating the capability of the technique for destratification in such a large reservoir. When th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dropped to the theoretical mixed water temperature calculated by the energy utilization assessment method, reducing gas flow could save energy. This would prevent anaerobic conditions from occurring in the bottom water and maintain good water quality in Heihe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Thermal stratific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water-lifting aerator MIXING OXYGENATION
原文传递
水源水库致嗅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时空变化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杨 黄廷林 +1 位作者 史建超 文刚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709-5714,共6页
为研究山东周村水库水体中致嗅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SC)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P&T/GC-MS)检测分析确定水库水体中典型的VOSC,并在7—12月对水库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温度,溶解氧水平,氧化还原电位... 为研究山东周村水库水体中致嗅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SC)的时间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P&T/GC-MS)检测分析确定水库水体中典型的VOSC,并在7—12月对水库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温度,溶解氧水平,氧化还原电位,硫酸根浓度和硫化物浓度分析该物质含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周村水库中较典型的VOSC为乙硫醇,二甲基三硫醚,这2种物质浓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温度越高,水中含量越大,具有较强季节性。二者浓度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溶解氧含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强还原态环境对硫醚硫醇的释放也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水库原位围隔曝气实验证明,向水中曝气充氧能有效降低水库水体中乙硫醇和二甲基三硫醚的含量,曝气量为15 L·h^(-1)时连续运行72 h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P&T/GC-MS 乙硫醇 二甲基三硫醚 扬水曝气
原文传递
污染水源水的扬水曝气强化化学氧化处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廷林 贾三军 丛海兵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2-55,共4页
扬水曝气是新型的水源水质改善技术,具有混合水体和向水体充氧的双重功效。结合开发的扬水曝气与化学氧化组合技术系统,研究其用于水源水质高负荷污染或突发性污染原位处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扬水曝气与化学氧化组合技术处理污染... 扬水曝气是新型的水源水质改善技术,具有混合水体和向水体充氧的双重功效。结合开发的扬水曝气与化学氧化组合技术系统,研究其用于水源水质高负荷污染或突发性污染原位处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扬水曝气与化学氧化组合技术处理污染水源水是可行的,对水中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分别以高锰酸钾和氯气作为氧化剂,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61%和95%,CODMn去除率分别达到28%和37%,UV254去除率分别达到26%和43%。另外,扬水曝气的混合充氧作用对水中挥发性有机质及化学氧化过程生成的THMs等副产物也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源水 扬水曝气器 混合 化学氧化
下载PDF
基于VOF数值模拟的扬水曝气器提水性能研究
13
作者 常志英 黄廷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5,共9页
为探析扬水曝气器内部流动特性,本文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对扬水曝气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对模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详细分析了扬水曝气器内部气弹形成和释放过程及其流动特征,讨论了不同曝气速率和气室体积大小... 为探析扬水曝气器内部流动特性,本文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对扬水曝气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对模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详细分析了扬水曝气器内部气弹形成和释放过程及其流动特征,讨论了不同曝气速率和气室体积大小对扬水曝气器提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间的误差在6%以内,该方法可靠;利用VOF方法有效模拟了气室中气体的聚集、气弹形成及释放过程,并发现气体进入上升筒中所形成的并不是一个整体气弹,气弹后还尾随许多中小气泡,研究加深了对扬水曝气器内部流动特性的认识;出口平均流速随着曝气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室体积的减小而增大,并在参数的计算范围内给出了其拟合关系式;其规律与丛海兵给出的结论一致,进一步印证了本文方法在扬水曝气器性能研究中的适用性,为后续扬水曝气器各项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提水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的数值模拟
14
作者 朱伟峰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4年第11期83-86,共4页
利用CFD软件对带顶部导流板的扬水曝气器工作时的外围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扬水曝气器运行时会在外围流畅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漩涡。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导流板淹没在水面下的长度都可以影响到漩涡的生成情... 利用CFD软件对带顶部导流板的扬水曝气器工作时的外围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扬水曝气器运行时会在外围流畅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漩涡。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导流板淹没在水面下的长度都可以影响到漩涡的生成情况。当形成逆时针漩涡时更有利于发挥扬水曝气器的除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水曝气器 流场 数值模拟 FLUENT 除藻
下载PDF
扬水曝气器类型对分层水库藻类控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昕 张梦丹 +2 位作者 黄廷林 刘伟 马卫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79-1485,共7页
为优选扬水曝气器的类型以更经济有效地原位控藻,建立了基于Fluent软件的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数值模拟方法,在不同温度梯度和水深条件下,预测了淹没式和非淹没式扬水曝气器对分层水库中藻类控制的效果.以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为案... 为优选扬水曝气器的类型以更经济有效地原位控藻,建立了基于Fluent软件的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数值模拟方法,在不同温度梯度和水深条件下,预测了淹没式和非淹没式扬水曝气器对分层水库中藻类控制的效果.以金盆水库扬水曝气水质改善工程为案例,对扬水曝气器外围流场和藻类混合迁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垂向流速和藻密度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在典型的扬水曝气器运行条件下,水深分别为77.25、87.25和97.25 m时,淹没式和非淹没式扬水曝气器的外围流场均以顺时针环流为特征;淹没式扬水曝气器的环流发展较远,表层藻密度分别被削减了86.8%、88.2%、90.6%;扬水曝气器类型对藻密度削减率的影响不大.采用淹没式扬水曝气器时,77.25、87.25和97.25 m水深下核心控藻区占整个流场区域的比例分别为39.71%、41.14%和42.73%,分别比非淹没式的高14.81%、8.95%和2.69%;藻类完全混合的时间分别为10、12和14 d,分别比非淹没式的少8、7和6 d.不同季节和水深条件下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淹没式扬水曝气器,核心控藻区域较大,藻类混合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水库 扬水曝气器类型 控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金盆水库热分层特性及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廷林 谭欣林 +1 位作者 李扬 龙圣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0-276,284,共8页
基于MIKE3软件建立黑河金盆水库三维水温模型,该模型准确的模拟出了2012年水体垂向水温变化及水体热分层结构演变,平均相对误差为1.42%.针对气温、太阳短波辐射及入库流量对水体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气温、... 基于MIKE3软件建立黑河金盆水库三维水温模型,该模型准确的模拟出了2012年水体垂向水温变化及水体热分层结构演变,平均相对误差为1.42%.针对气温、太阳短波辐射及入库流量对水体热分层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气温、太阳短波辐射与水体热分层的稳定性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入库流量则与其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引入APE水库潜在势能指数来评估金盆水库水体热分层稳定性,并应用该模型,对金盆水库水体2014年9月至11月自然分层状态下APE指数进行模拟,与同时期人工强制混合条件下实测水体APE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水体APE指数,破坏热分层结构,促进水体混合.实验结果可为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的科学运行提供依据,实现系统人工诱导混合,高效节能的持续改善水质,保障供水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层 水温结构 MIKE3 APE指数 扬水曝气系统
下载PDF
人工强制混合对金盆水库水体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晨旭 黄廷林 +5 位作者 李楠 齐允之 徐金兰 司凡 张晗 路林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66-2176,共11页
为探明人工强制混合过程对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的作用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扬水曝气系统对金盆水库主库区水体进行原位人工强制混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库水体理化参数及藻类进行原位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共6门28属51种,扬水... 为探明人工强制混合过程对水体藻类群落演替的作用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扬水曝气系统对金盆水库主库区水体进行原位人工强制混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水库水体理化参数及藻类进行原位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共6门28属51种,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可显著抑制水体藻类的生长,并对其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前,藻类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其中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优势种属;扬水曝气系统运行后,表层水体藻密度大幅降低,藻密度垂向分布趋于均匀,优势种属有向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演替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冗余分析(RDA)方法,结合临界层理论(critical depth theory)和藻类生长特性,分析了人工强制混合过程中金盆水库水体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演替和主要理化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扬水曝气系统的人工强制混合作用主要通过迅速破坏水体热分层稳定性和显著增加水体混合深度(Zmix)来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藻 人工强制 混合 扬水曝气系统 藻类群落 峡谷分层型水源水库
原文传递
A new method of inhibiting pollutant release from source water reservoir sediment by adding chemical stabilization agents combined with water-lifting aerator 被引量:5
18
作者 Beibei Chai Tinglin Huang +1 位作者 Weihuang Zhu Fengying Y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977-1982,共6页
Source water reservoirs easily become thermally and dynamically stratified. Internal pollution released from reservoir sediments is the main cause of water quality problems. To mitigate the internal pollution more eff... Source water reservoirs easily become thermally and dynamically stratified. Internal pollution released from reservoir sediments is the main cause of water quality problems. To mitigate the internal pollution more effectively, a new method, which combined chemical stabilization with water lifting aerator (WLA)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and its effciency in inhibiting pollutant release was studied by controlled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new method can inhibit pollutant release from sediment effectively. The values of mean effciency (E) in different reactors 2#–5# (1# with no agent, 2# 10 mg/L polymeric aluminum chloride (PAC) was added, 3# 20 mg/L PAC was added, 4# 30 mg/L PAC was added, 5# 20 mg/L PAC and 0.2 mg/L palyacrylamide (PAM) were added) for PO43- were 35.0%, 43.9%, 50.4% and 63.6%, respectively. This showed that the higher the PAC concentration was, the better the inhibiting effciency was, and PAM addition strengthened the inhibiting effciency significantly. For Fe2+,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E for the reactors 2#–5# were 22.9%, 47.2%, 34.3% and 46.2%,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PAC and PAM on Mn release remained positive fo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about 10 days, and was not so effective as for PO43- and Fe2+. The average effciencies in inhibiting the release of UV254 were 35.3%, 25.9%, 35.5%, 38.9% and 39.5% for reactors 2#–5#,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ng mechanisms of the agents for different pollutants varied among the conditions and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eservoir chemical stabilization water lifting aerator (WLA) phosphate release coagulants PAC and PA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