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97
1
作者 刘泉声 黄诗冰 +1 位作者 康永水 崔先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2-471,共20页
裂隙岩体具有不同于土体的结构和强度特征,现有冻土理论不能解决低温岩体裂隙冻胀开裂、扩展演化问题,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机制、冻胀力的量值与萌生消散机制以及裂隙冻融扩展演化机制等是研究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的关键问题。对裂隙岩体中... 裂隙岩体具有不同于土体的结构和强度特征,现有冻土理论不能解决低温岩体裂隙冻胀开裂、扩展演化问题,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机制、冻胀力的量值与萌生消散机制以及裂隙冻融扩展演化机制等是研究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的关键问题。对裂隙岩体中的水分迁移机制研究应立足于微观尺度,从分凝冰理论入手,关注于未冻水膜的迁移机制。低温裂隙岩体冻融损伤程度受到裂隙中冻胀力大小控制,而冻胀力大小和裂隙冻融扩展机制与裂隙的空间位置形态、未冻水含量、冻结温度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几十年来,对岩体冻融裂隙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模型探究、室内裂隙岩体冻融试验和现场监测分析3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关于冻岩的研究还远未成熟,要深入揭示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演化机制,还应借助于室内试验从裂隙岩体冻融水分迁移机制入手,以探究冻胀力量值的求解方法为初步目标,进而结合岩体裂隙扩展准则研究冻胀力对岩体裂隙网络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水分迁移 冻胀力 冻融扩展
原文传递
季节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土中的水分迁移变化 被引量:56
2
作者 张喜发 辛德刚 +1 位作者 张冬青 汪雪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4-460,共7页
在季节冻土区,路基水分迁移变化是道路冻害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在路堑段,不管地下水位埋深大小,冻结期间水分都向路基上部路床迁移,但其特征有所不同.线路气候条件和路基土质条件都对水分竖向的迁移和冻胀大小有重要影响.这种竖向迁移,导... 在季节冻土区,路基水分迁移变化是道路冻害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在路堑段,不管地下水位埋深大小,冻结期间水分都向路基上部路床迁移,但其特征有所不同.线路气候条件和路基土质条件都对水分竖向的迁移和冻胀大小有重要影响.这种竖向迁移,导致路基上部土层产生强烈冻胀作用.水分的它向迁移(包括路肩坡面、失效的排水沟、路面裂缝和中央隔离带等)也可能是产生道路冻害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道路修建以后,其路基土的干湿状态可能比当初设计状态严重恶化,从而产生冻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冻区 水分迁移 冻害 冻胀 路基水分聚积
下载PDF
原状土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53
3
作者 赵刚 陶夏新 刘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52-1957,共6页
为了量化原状土中水分在冻融过程中的迁移,试验采取在其他试验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初始含水率或温度模式的方法,研究了单个因素对水分迁移的影响。经冻结并融化到设定位置后,从试验中观察到试样未融化部分存在有横向和竖向的裂缝现象... 为了量化原状土中水分在冻融过程中的迁移,试验采取在其他试验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初始含水率或温度模式的方法,研究了单个因素对水分迁移的影响。经冻结并融化到设定位置后,从试验中观察到试样未融化部分存在有横向和竖向的裂缝现象、明显的冻融分界线、水分积聚层和融化锋面并不在同一个层面内、土中水的冻结温度各不相同、冻结后含冰不均匀现象等结果,进而对冻融过程中进行温度场分析以及冻融前后含水率的变化分析,用具体试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控制不同顶板温度时,不同含水率的试样中各点处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顶板控温相同的情况下,初始含水率大的试样,水分迁移量大,水分积聚多;不同冻结温度和融化温度对试样中水分的迁移影响非常明显,顶板冻结时温度越高,水分积聚层位置处的含水率越大,水分积聚越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迁移 水分积聚 温度场 现象
下载PDF
低温冻结岩体单裂隙冻胀力与数值计算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刘泉声 黄诗冰 +2 位作者 康永水 潘阳 崔先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72-1580,共9页
寒区岩体工程中含水裂隙随温度降低会发生水冰相变产生冻胀力,内部冻胀力会驱动裂隙发生Ⅰ型扩展,从单裂隙入手,基于弹性力学、渗流力学和相变理论,建立了考虑水分迁移下的冻胀力求解模型,冻胀力不仅随着水分迁移通量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寒区岩体工程中含水裂隙随温度降低会发生水冰相变产生冻胀力,内部冻胀力会驱动裂隙发生Ⅰ型扩展,从单裂隙入手,基于弹性力学、渗流力学和相变理论,建立了考虑水分迁移下的冻胀力求解模型,冻胀力不仅随着水分迁移通量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还与岩石基质以及冰体的力学强度参数有关。采用等效热膨胀系数法对低温裂隙中水冰相变下热力耦合应力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冻胀力解析解与数值解吻合较好;结合断裂力学,利用应力外推法得出了裂隙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解,与理论解析解及半解析解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等效热膨胀系数法的可靠性,可为研究低温裂隙岩体冻融损伤与裂隙扩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冻胀力 水分迁移 热力耦合 应力强度因子
下载PDF
裂隙冻胀压力及对岩体造成的劣化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刘泉声 黄诗冰 +1 位作者 康永水 刘建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0-1542,共13页
岩体在冻融循环下裂隙中会经历冻胀力的萌生、发展与消散,裂隙冻胀扩展和岩体冻胀损伤程度受冻胀力控制,基于热力学、渗流理论、界面力学和弹性理论建立了柱形封闭裂隙中冻胀力演化模型,对考虑水分迁移和不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冻胀力量值... 岩体在冻融循环下裂隙中会经历冻胀力的萌生、发展与消散,裂隙冻胀扩展和岩体冻胀损伤程度受冻胀力控制,基于热力学、渗流理论、界面力学和弹性理论建立了柱形封闭裂隙中冻胀力演化模型,对考虑水分迁移和不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冻胀力量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水分迁移作用下冻胀力随裂隙饱和度g和岩石弹性模量sE增加而迅速增大,当sE>10 GPa且g>94%时产生的冻胀力超过15 MPa,足以驱动任何岩体冻胀开裂,不同岩石裂隙冻胀开裂存在一个对应的临界饱和度ming;考虑岩石的透水性,渗透率低于5×10^(-14) cm^2的低渗透性岩石中裂隙水冻结会产生较大的冻胀水压力,容易引起裂隙冻胀扩展;而在渗透率大于10^(-12) cm^2的高渗透性岩石中,饱和裂隙水冻结难以形成有害的冻胀水压,裂隙冻胀开裂主要是冻结后期在冰-岩界面间的微观未冻水膜中产生的分离压力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冻胀力 水分迁移 分离压力 劣化机制
下载PDF
非饱和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萍 李同录 +3 位作者 付昱凯 常维 侯晓坤 梁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551-3560,共10页
在甘肃省正宁县建立一监测站,对天然降雨入渗后的10.0 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变化进行全年观测,结合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数据分析黄土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水分通过降雨补给,蒸发排泄;1.2 m内土壤水分受降雨和... 在甘肃省正宁县建立一监测站,对天然降雨入渗后的10.0 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变化进行全年观测,结合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数据分析黄土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水分通过降雨补给,蒸发排泄;1.2 m内土壤水分受降雨和蒸发影响较大,具有周年的背景变化趋势,当降雨量小于18mm/d时,水分仅在表层循环,土壤含水率在其背景趋势上波动很小,大于该值时,才会引起土壤含水率骤升,该趋势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吻合;降雨量越大,土壤含水率增幅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随着深度增加,增幅减小,时间上渐有滞后。深部的非饱和黄土中,水分以非饱和渗流或水汽形式迁移,水汽迁移量很小,因此土壤含水率增幅小且非周年性变化,遇到透水性差的土层时,会在其顶部富集,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降雨入渗过程,模拟结果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降雨入渗 影响深度 水分迁移 降雨量 蒸发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重塑土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赵刚 陶夏新 刘兵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9-525,共7页
为了定量研究重塑土中水分在冻融过程中的迁移,借助XT5405B型高低温冻融循环试验箱、DT615数字采集系统和T型热电偶等试验仪器,组成一套室内水分迁移试验装置。试验在几何尺寸、实验环境等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初始含水量或温度模式,研究... 为了定量研究重塑土中水分在冻融过程中的迁移,借助XT5405B型高低温冻融循环试验箱、DT615数字采集系统和T型热电偶等试验仪器,组成一套室内水分迁移试验装置。试验在几何尺寸、实验环境等相同的条件下,改变初始含水量或温度模式,研究单个因素对水分迁移的影响。通过试验观察裂缝现象、水分积聚现象、冻结后含冰不均匀现象等结果,对冻融过程中进行温度场以及冻融前后含水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样冻结后在试样中间会出现含水量明显增大的土层,出现的位置受初始含水量的影响不明显,受控温模式影响较明显;土中水的冻结温度与含水量有关;继续融化到设定位置后,在融冻界面处会出现水分积聚的土层,初始含水量越大,水分积聚现象越明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土 温度场 含水量 水分迁移
下载PDF
人工地层冻结法风险预控 被引量:30
8
作者 鲁先龙 陈湘生 陈曦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08-2314,共7页
人工地层冻结法作为一种特殊工法,已有近160 a工程应用历史,仍是当前解决地下工程建设所面临"水、软、变形难以预测"3大难题的一种灵活、可靠、绿色技术方案。采用人工制冷方法将地层中的水冻结成冰是地层冻结法核心,但也正... 人工地层冻结法作为一种特殊工法,已有近160 a工程应用历史,仍是当前解决地下工程建设所面临"水、软、变形难以预测"3大难题的一种灵活、可靠、绿色技术方案。采用人工制冷方法将地层中的水冻结成冰是地层冻结法核心,但也正是由于维系冻土强度的冰的存在及其特殊性质,人工冻土与冻土结构更具有易变性和敏感性,也使得人工地层冻结法工程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基于冻土中水的相变过程及其动态平衡、冻结土体水分迁移、冻土内部联结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冻土特点及人工地层冻结法工程风险的物理本质,进而结合人工地层冻结法施工流程,从严格设计输入数据可靠关、严把冻结系统各关键环节质量关、严守冻结和开挖全过程安全运行维护关3方面提出了人工地层冻结法工程风险的预控方法与技术,为其在今后地下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层冻结 地下工程 冻土 风险预控 水分迁移 冻胀 融沉 冻土蠕变
下载PDF
饱和粉土冻结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魏厚振 周家作 +1 位作者 韦昌富 陈盼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47-2552,2560,共7页
改变边界温度和土样高度,对饱和粉土进行了冻结试验,研究其水分迁移、水分重分布、冻胀和冰透镜体的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稳定时,水分持续迁移到冻结锋面附近,含水率急剧增大,易形成冰透镜体。饱和粉土冰透镜体几何形态较为规... 改变边界温度和土样高度,对饱和粉土进行了冻结试验,研究其水分迁移、水分重分布、冻胀和冰透镜体的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稳定时,水分持续迁移到冻结锋面附近,含水率急剧增大,易形成冰透镜体。饱和粉土冰透镜体几何形态较为规则,无枝状交叉结构,已冻土为整体状且无网状裂隙。冻结过程中存在起始冻胀时间,在起始冻胀时间之前,土中水分被排出,冻胀发生之后水分补给到冻土中,且补给水分产生的冻胀量和总冻胀量数值接近。土样高度影响水分迁移量和冻胀量,土样越高,冻胀量越小,冻土含水率增量越小,但水分增量分布区域越分散,且起始冻胀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饱和粉土 水分迁移 冻胀
下载PDF
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的孔隙水压力测试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莲海 马巍 杨成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56-1864,共9页
冻融循环对土的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其变化与冻融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土体冻结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测试一直是冻土土工测试试验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难题,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冻结土体孔隙水压力测试的探头... 冻融循环对土的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其变化与冻融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土体冻结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测试一直是冻土土工测试试验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难题,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冻结土体孔隙水压力测试的探头,并对砂土和粉质黏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发展变化进行了实时监测,获得了圆柱试样冻融循环过程中不同深度处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过程。在冻结过程中,粉质黏土形成冻结缘区及可视的分凝冰,而砂土则无冻结缘及分凝冰的形成。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变化受温度、冻结速率、冻融循环以及土质等因素的影响。孔隙水压力随温度的循环变化而经历周期性变化:冻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不断下降,吸力不断增加;融化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增大。而冻结速率、冻融循环及土质主要对孔隙水压力降的幅值变化产生影响。此外,冻结锋面位置附近孔隙水压力的下降、吸力的增加,正是水分由未冻区向冻结区迁移的主要驱动力。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及其理论分析发现,所研制的孔隙水压力探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水压力 冻融循环 水分迁移 干密度
下载PDF
温度对季节性冻土水分迁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高玉佳 王清 +1 位作者 陈慧娥 宋晶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8-702,共5页
寒区季节性冻土冻胀性质对工程实际影响很大。为了了解温度对水分迁移现象的影响,本文通过地温测试仪对野外不同深度处的土层温度进行测量,并在不同时间相应深度取土样,测其含水率,通过比较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处的含水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寒区季节性冻土冻胀性质对工程实际影响很大。为了了解温度对水分迁移现象的影响,本文通过地温测试仪对野外不同深度处的土层温度进行测量,并在不同时间相应深度取土样,测其含水率,通过比较不同时间不同深度处的含水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温度变化对水分迁移现象的影响。在气温回升之前,当地表温度降低时,温度随深度的降低而升高;随着地表温度不断降低,各深度处的温度也不断下降,温度梯度增加,各深度处地层的含水率变化大,即温度梯度的增加促进了季节性冻土区水分迁移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 温度梯度 含水率 水分迁移
下载PDF
季节性冻土区水文特性及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晓巍 付强 +1 位作者 丁辉 李天宵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3-959,共7页
简要评述了寒区冻土水文的研究进展情况,在分析季节性冻土的冻融水文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与总结了季节性冻融土壤条件下的融雪径流的产流模型、入渗规律及预报模型、对非寒区水文模型改进后应用到寒区的探讨及定量研究冻土水分... 简要评述了寒区冻土水文的研究进展情况,在分析季节性冻土的冻融水文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与总结了季节性冻融土壤条件下的融雪径流的产流模型、入渗规律及预报模型、对非寒区水文模型改进后应用到寒区的探讨及定量研究冻土水分迁移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开发更加逼近真实情况的水文水利模型;野外大田实验数据的监测采集并确定水文模型的参数;将水文模型与冻土水分迁移模型的完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 水文特性 水分迁移 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压实黄土路基中水分迁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巍然 高江平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共3页
根据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得到路基土中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并以此方程作为黄土路基中水分迁移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离心机法测定路基土的水分特征曲线,由土中水分再分布过程的原理,通过室内渗透试验得出路基土的导水参数;结合路基实... 根据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得到路基土中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并以此方程作为黄土路基中水分迁移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离心机法测定路基土的水分特征曲线,由土中水分再分布过程的原理,通过室内渗透试验得出路基土的导水参数;结合路基实测含水量来确定边界条件;应用有限元法对路基内的水分迁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能较准确地反映压实黄土路基土内的水分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压实黄土 路基 水分迁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冰温保鲜过程中鸡肉品质及微观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莎莎 计红芳 +4 位作者 张令文 武胜龙 韩西平 陈复生 马汉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01-207,共7页
为探寻鸡肉合适保鲜方法,以4℃对照,研究20 d内,-1.5℃冰温贮藏对鸡肉品质及微观结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与-1.5℃贮藏条件下,随贮藏时间延长,鸡肉L^*、a^*、b^*值均先升高后下降,持水性、硬度、弹性总体下降,TBA值、TVB-N值总体上升,但... 为探寻鸡肉合适保鲜方法,以4℃对照,研究20 d内,-1.5℃冰温贮藏对鸡肉品质及微观结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与-1.5℃贮藏条件下,随贮藏时间延长,鸡肉L^*、a^*、b^*值均先升高后下降,持水性、硬度、弹性总体下降,TBA值、TVB-N值总体上升,但-1.5℃贮藏鸡肉各项品质指标均明显优于4℃贮藏鸡肉.2种贮藏条件下鸡肉的T 2b、T 21、T 22出峰值均向较长时间方向移动,P21持续下降,P22持续上升;4℃贮藏6 d、-1.5℃贮藏18 d时鸡肉细胞结缔组织开始降解劣化.4℃贮藏4 d与-1.5℃贮藏16 d时,菌落总数分别为7×10^4、3.8×10^5 CFU/g(符合国家标准规定限值1×10^6 CFU/g),TVB-N值分别为16.55、20.32 mg/100 g(符合国家二级鲜肉标准),冰温贮藏可使鸡肉保鲜期延长12 d.实验结果可为提高鸡肉品质,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冰温贮藏 品质 水分迁移 微观结构
下载PDF
超声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真空包装海鲈鱼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蓝蔚青 张炳杰 +3 位作者 周大鹏 莫雅娴 冯豪杰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68,共7页
为研究超声与微酸性电解水联合处理对真空包装海鲈鱼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将新鲜鲈鱼片分别使用20 kHz 600 W超声(ultrasonic,US)、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tic water,SAEW)、超声联合微酸性电解水(US+SAEW)处理10 m... 为研究超声与微酸性电解水联合处理对真空包装海鲈鱼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将新鲜鲈鱼片分别使用20 kHz 600 W超声(ultrasonic,US)、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tic water,SAEW)、超声联合微酸性电解水(US+SAEW)处理10 min,以无菌水浸渍处理10 min样品为对照组。将4组样品真空包装,于4℃冷藏。每3 d测定样品的微生物(菌落总数、嗜冷菌数)与理化指标(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含量、水分迁移与脂质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US与SAEW处理能明显抑制样品贮藏期间菌落总数与嗜冷菌数的增长,其pH值与TVB-N含量上升速度明显缓于对照组。US处理使鱼肉的保水性明显改善,SAEW处理对抑制鱼肉的脂肪氧化有较好效果,其还能使样品的持水力得到较好提升。与对照组相比,US+SAEW处理10 min对鱼肉样品的品质保持效果最好,可使真空包装海鲈鱼的冷藏货架期至少延长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酸性电解水 海鲈鱼 冷藏 水分迁移 脂肪氧化
下载PDF
涌泉根灌在黄土坡地的水分运移规律试验 被引量:22
16
作者 汪有科 黎朋红 +2 位作者 马理辉 赵颖娜 黎朋军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0年第5期449-454,共6页
为了了解涌泉根灌这项微灌技术灌水后的水分运移情况,在野外黄土坡地利用剖面法对涌泉根灌在不同孔径、孔深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孔径、孔深处理下,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向上入渗距离和向下入渗深度有不同... 为了了解涌泉根灌这项微灌技术灌水后的水分运移情况,在野外黄土坡地利用剖面法对涌泉根灌在不同孔径、孔深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孔径、孔深处理下,湿润体水平扩散半径、向上入渗距离和向下入渗深度有不同的影响,且均与时间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涌泉根灌停止后24 h内的土壤湿润体水平及竖直方向扩散相对变化超过了47%,湿润体平均含水量相对降低了30%;24 h后的扩散较小,平均含水量下降较小.涌泉根灌停止后24 h时的湿润体特征值可作为涌泉根灌系统设计的依据;推荐涌泉根灌适宜的孔洞深度为30~40 cm,孔径为φ6 cm.研究结果可为涌泉根灌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泉根灌 湿润锋 水分运移 黄土坡地
下载PDF
迷迭香复配液对大黄鱼冰藏品质及水分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楠楠 蓝蔚青 +2 位作者 黄夏 翁忠铭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7-253,共7页
为研究迷迭香提取物与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PL)复配液对大黄鱼冰藏期间品质和水分迁移的影响,将新鲜大黄鱼置于2 g/L迷迭香提取物(rosemary extract,RE)与1 g/L PL形成的复配液中浸渍处理20 min(RP组),沥干后放入蒸煮袋中包装,在... 为研究迷迭香提取物与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PL)复配液对大黄鱼冰藏期间品质和水分迁移的影响,将新鲜大黄鱼置于2 g/L迷迭香提取物(rosemary extract,RE)与1 g/L PL形成的复配液中浸渍处理20 min(RP组),沥干后放入蒸煮袋中包装,在4℃冰箱中碎冰贮藏,并以无菌水处理样品为CK组。贮藏期间分别进行感官得分、理化性质及菌落总数测定,并结合持水力、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研究迷迭香复配液对大黄鱼冰藏期水分迁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CK组样品在第9天时感官已不可接受,此时鱼片暗淡无光泽,肉质较松散,有较强腐臭味,而RP组样品仍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在13 d时体表稍暗淡;同时,pH值和电导率在贮藏期间呈先降后升的趋势,RP组pH值、电导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菌落总数均明显低于CK组,由此说明迷迭香复配液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与抑菌性能;结合持水力和LF-NMR分析结果得出,迷迭香复配液能有效改善冰藏大黄鱼的持水性能,抑制自由水含量的升高,延缓其品质下降。综合各评价指标,CK组样品的冰藏期为6~9 d,而RP组样品可延长至13~15 d。因此,迷迭香复配液在不影响大黄鱼鱼肉感官品质的情况下可有效改善其贮藏品质,延长其冰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迭香复配液 大黄鱼 冰藏 品质变化 水分迁移
下载PDF
固化盐渍土抗冻融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永祥 阎培渝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9,共6页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硫酸盐–氯盐盐渍土,设计了两种试验方法:无压力四周给水冻融法和无压力单向给水冻融法,观察固化盐渍土的抗冻融能力。结果显示在不同冻融条件下试件的破坏模式不同。运用土水势分析了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的...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硫酸盐–氯盐盐渍土,设计了两种试验方法:无压力四周给水冻融法和无压力单向给水冻融法,观察固化盐渍土的抗冻融能力。结果显示在不同冻融条件下试件的破坏模式不同。运用土水势分析了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动力和传输形式,研究表明:无压力四周给水冻融条件会导致土水势中出现压力势分势,由于压力势的存在,水分率先在试件的外围部分集中饱和,从而形成表层剥蚀;无压力单向给水冻融则消除了压力势的影响,水分得以高度分散而不能局部集中,当整个试件的含水率达到临界值时,试件发生整体的粉碎性破坏。固化剂掺量会影响固化盐渍土的抗冻性能,但足够长的养生期是提高固化盐渍土的抗冻融性能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盐渍土 抗冻融性能 破坏模式 水分迁移 土水势
下载PDF
γ射线辐照对香菇采后贮藏过程中水分特性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叶爽 陈璁 +5 位作者 高虹 范秀芝 殷朝敏 姚芬 冯翠萍 史德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91-97,共7页
以新鲜香菇‘808’为研究对象,考察1.0 kGy 60Coγ射线辐照对香菇贮藏((4±1)℃、相对湿度(80±5)%)过程中理化指标(色度、质构、显微结构)、水分迁移规律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经辐照处理的香菇亮度(L*值)... 以新鲜香菇‘808’为研究对象,考察1.0 kGy 60Coγ射线辐照对香菇贮藏((4±1)℃、相对湿度(80±5)%)过程中理化指标(色度、质构、显微结构)、水分迁移规律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经辐照处理的香菇亮度(L*值)由90.06下降至87.77,而对照组L*值由90.54下降至80.71,表明辐照延缓了褐变,防止了鲜香菇色泽劣变;辐照组的硬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辐照处理减缓了香菇菌丝组织网络结构的降解;由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可知,在贮藏过程中,对照组香菇的水分状态极不稳定,自由水横向弛豫时间T23峰面积在贮藏初期有小幅度上升,随后急剧下降,结合水T21峰面积先升高后降低,并且在贮藏后期T21峰右移;而辐照组香菇自由水T23峰面积均匀下降,结合水T21峰面积并无大幅度变化,两组不易流动水T22峰面积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辐照处理提高了鲜香菇不同状态水分的稳定性,而且辐照处理延缓了鲜香菇感官品质的劣变进程。结论:1.0 kGy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可以较好地维持鲜香菇的理化特征,减少水分流失,延长香菇的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辐照保鲜 色泽 硬度 显微结构 水分迁移
下载PDF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苏立海 姚志华 +2 位作者 黄雪峰 李宁 屈耀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4328-4336,共9页
依托兰州和平镇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大型原位浸水试验,分析TDR水分计实时记录的体积含水率变化数据,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润区和饱和区均呈现类似椭圆状的形态,可能与试... 依托兰州和平镇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大型原位浸水试验,分析TDR水分计实时记录的体积含水率变化数据,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润区和饱和区均呈现类似椭圆状的形态,可能与试坑未设注水孔等因素有关。水分的扩散并不是沿着某一固定的浸润角向下入渗,早期浸润线基本上是直线入渗,随后过渡为椭圆状入渗。场地中竖向渗透要快于径向渗透,这与黄土的竖向节理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当水分运移至埋深较大的土层时,此时径向渗透作用加大,竖向渗透会变缓。湿润锋的竖径比在浸水开始时较大,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湿润锋竖径比会迅速下降,当入渗锋到达15 m之后,竖径比减小并趋于缓和。竖向扩散系数基本呈现出幂函数减小形态,而径向扩散系数呈现"小–大–小"的变化规律,给出了竖向和径向扩散系数随浸水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研究结果为认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水分运移规律提供了坚实的试验基础,亦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变形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自重湿陷性黄土 原位浸水试验 水分运移 湿润锋 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