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化废水水质组成及其环境学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85
1
作者 任源 韦朝海 +1 位作者 吴超飞 李国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94-1100,共7页
焦化废水水质的复杂性及对环境、生态影响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处理水质的全面达标,且可能对后续水体造成危害.为了解焦化废水的基本物化性质、环境学特性及生物学特性,采用离子色谱、ICP/MS、GC/M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广东韶关焦化厂废水的COD... 焦化废水水质的复杂性及对环境、生态影响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处理水质的全面达标,且可能对后续水体造成危害.为了解焦化废水的基本物化性质、环境学特性及生物学特性,采用离子色谱、ICP/MS、GC/M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广东韶关焦化厂废水的COD、BOD、色度、氨氮、主要阴阳离子、金属成分及有机物组成等,评价了该焦化废水组分的可处理性及环境危害性,分析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及可能存在的惰性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焦化废水构成环境危害的主要组分有COD、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氟化物及油份等,重点是有机污染物;第一类污染物在原水及外排水中的浓度是安全的;焦化废水中以酚为代表的有机物及多环、杂环化合物在水中广泛存在,经处理后仍有间甲酚、长链烷烃、苯系物、酯类、醇类、卤代烃及胺类等进入环境;造成焦化废水处理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各组分之间的不协调而难以维持生物系统的正常ATP酶活,富氮缺磷,氨的生物毒害,毒性有机物对生物的抑制,Na+/K+比例失衡等.因此,有毒/难降解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须综合考虑污染物的组成、合理的工艺及排放水的生态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水质 水处理 环境学 生物学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水分测定及其相关品质特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117
2
作者 夏天兰 刘登勇 +2 位作者 徐幸莲 周光宏 邵俊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53-256,共4页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其检测迅速、无损、样品需要量少等优点已在肉类科学领域得到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归纳了肉与肉制品水分组成及测定方法,并详细综述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水分测定及相关...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其检测迅速、无损、样品需要量少等优点已在肉类科学领域得到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归纳了肉与肉制品水分组成及测定方法,并详细综述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水分测定及相关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肉与肉制品 水分测定 横向弛豫时间 品质特性
下载PDF
不同解冻方法对速冻草莓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1
3
作者 刘雪梅 孟宪军 +2 位作者 李斌 张琦 李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76-281,共6页
通过对微波解冻、水浴解冻、超声波解冻、空气解冻4种解冻方式解冻草莓所需时间,以及解冻后草莓的物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测定,研究不同解冻方法对草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解冻时间方面,微波解冻<超声波解冻<水浴解冻<空气解... 通过对微波解冻、水浴解冻、超声波解冻、空气解冻4种解冻方式解冻草莓所需时间,以及解冻后草莓的物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测定,研究不同解冻方法对草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解冻时间方面,微波解冻<超声波解冻<水浴解冻<空气解冻,4种解冻方法的解冻时间差异极显著。在物理特性方面,微波解冻后的草莓色泽及硬度保持最好、汁液流失率最低;超声波解冻仅次于微波解冻。在营养品质方面,微波解冻后草莓总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解冻方法,还原糖含量、V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解冻方法;超声波解冻草莓花色苷含量最高,说明在解冻过程中,超声波对花色苷的破坏作用最小。综合分析,微波解冻法优于其他3种解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解冻 水浴解冻 超声波解冻 空气解冻 速冻草莓 品质
下载PDF
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析 被引量:48
4
作者 黄金良 黄亚玲 +3 位作者 李青生 周增荣 冯媛 张祯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98-1107,共10页
选取闽东南九龙江流域21个典型小流域开展2010年丰(8月)、平(11月)、枯(2月)3个水期的基流水质监测,并借助GI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流域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九龙江流域水质监测、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九龙江水... 选取闽东南九龙江流域21个典型小流域开展2010年丰(8月)、平(11月)、枯(2月)3个水期的基流水质监测,并借助GI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流域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九龙江流域水质监测、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九龙江水质枯水期最差,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水质较好.表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因子对水质变化的贡献率为45.58%,表征农业污染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1.28%.NH4+-N、SRP、高锰酸盐指数、K+、Cl-、Mg2+、Na+浓度与建设用地比例、人口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NO3--N浓度与耕地比例有显著的正相关,自然用地面积比例与NO3--N、K+、Cl-、Na+浓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建设用地比例较大、人口较密集的小流域NH4+-N、SRP、高锰酸盐指数、K+、Cl-的浓度较高,耕地比例较大的小流域NO3--N浓度则较高.在流域水质管理上,建议提高污水处理率,并重视由于化肥施用导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污染源 特征 影响因素 流域
原文传递
2016-2019年长江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5
5
作者 陈善荣 何立环 +2 位作者 张凤英 马广文 林兰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0-1108,共9页
为掌握"十三五"以来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2016-2019年长江流域615个可比断面监测数据,从流域主要污染特征、主要超标指标浓度时空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长江流域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 为掌握"十三五"以来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2016-2019年长江流域615个可比断面监测数据,从流域主要污染特征、主要超标指标浓度时空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长江流域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6-2019年,长江流域水质总体好转.依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7. 2百分点,劣Ⅴ类下降2. 8百分点.TP、NH3-N和COD是长江流域的主要超标指标,2019年三者的浓度较2016年分别下降了28. 3%、35. 0%和8. 0%;从流域不同级别河流来看,三者浓度在干流均为最低;从干流来看,三者浓度较高的断面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TP和COD污染主要来自面源,NH3-N主要来自点源.研究期间,TP对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贡献最大,其断面超标率一直排在首位.针对流域水质分布特征,建议继续加强流域内TP防控,重点加强中游污染治理;同时,优化流域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流域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质 污染特征 超标指标
下载PDF
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6
作者 邹吕熙 李怀波 +3 位作者 郑凯凯 王燕 王硕 李激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9-45,共7页
针对太湖流域20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利用实际运行数据系统分析了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污水中NH3-N和TN浓度分布符合正态分布,COD、BOD5、SS和TP的浓度分布均呈正偏... 针对太湖流域20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利用实际运行数据系统分析了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污水中NH3-N和TN浓度分布符合正态分布,COD、BOD5、SS和TP的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进水BOD5/COD值在0.4~0.6之间分布的污水处理厂概率为39.2%,说明太湖流域整体进水的生化性较差;进水SS/BOD5分布超过1.5的概率为36.3%,表明太湖流域进水易造成生物系统污泥的活性的降低;BOD5/TN的均值为3.82,表明进水反硝化碳源不足;进水BOD5/TP>20的概率为82.8%,基本满足生物除磷的要求。水质指标中BOD5和COD,SS和BOD5、COD,TN和NH3-N之间存在显著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结合新排放标准和太湖地区进水水质特征,提出适用于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提标工艺技术路线建议,为新一轮提标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污水处理厂 进水水质 水质特征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湟水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邱瑀 卢诚 +1 位作者 徐泽 王玉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29-2837,共9页
基于2012—2014年水质数据,综合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与一维水质模型(Qual2Kw),系统分析了湟水河水质时空变化及其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湟水河河流水质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铜、六价铬、水温、溶解氧、总氮、氨氮等8项水质指标影... 基于2012—2014年水质数据,综合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与一维水质模型(Qual2Kw),系统分析了湟水河水质时空变化及其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湟水河河流水质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铜、六价铬、水温、溶解氧、总氮、氨氮等8项水质指标影响,且氨氮和总氮污染严重;湟水河水质时间上可划分为3个时段:时段1(6—10月)、时段2(5月和11月)和时段3(12月—4月),时段1水质明显优于时段2和时段3,湟水河水体受工业生活排放污水的影响显著,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低于点源污染;空间上可分为3大区段:湟水河上游、中游和下游,中游西宁市段污染较重;基于Qual2Kw模型的污染物贡献比例计算结果揭示了湟水河民和桥断面的氨氮负荷主要来源于扎马隆(S2)-西钢桥(S3),总氮主要来源于报社桥(S5)-小峡桥(S6),其中支流点源是氨氮的主要污染源,普通点源即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是总氮的主要污染来源,上游干流农田地表径流、畜禽养殖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源氨氮、总氮排放也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可以为湟水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时空特征 Qual2Kw模型 污染源解析 湟水河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污染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高旭波 王万洲 +5 位作者 侯保俊 高列波 张建友 张松涛 李成城 姜春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7-298,共12页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物质及能量多频次、大范围的输入,极大程度上改变着岩溶水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岩溶水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威胁和破坏,岩溶水水质日趋恶化。本文归纳分析了我国北方岩溶水系统水质特征、污...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强烈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物质及能量多频次、大范围的输入,极大程度上改变着岩溶水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岩溶水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威胁和破坏,岩溶水水质日趋恶化。本文归纳分析了我国北方岩溶水系统水质特征、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及污染途径。我国北方岩溶水水质类型中硫酸盐型水和氯化物型水的分布逐渐增加,主要污染组分为总硬度、SO4^2-、F^-、NO3^-和TDS等。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污染强度和范围最大,呈现出显著的人类活动影响特征。依据我国北方岩溶系统结构及水力学特征,将岩溶水污染途径概括为:①连续入渗型——主要包括岩溶区地表水(河流、水库等)渗漏污染,城镇污水渠或排污管道破损引起的污水渗漏污染;②越流型污染——污染孔/裂隙水(含矿坑水/老窑积水等)越流污染岩溶水;③间歇入渗型——固废淋溶入渗和污水灌溉渗漏污染等。据此提出了推进岩溶水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北方岩溶 水质特征 岩溶水污染 污染途径
下载PDF
城镇化下河流水质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关系分析——以太湖流域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30
9
作者 杨洁 许有鹏 +3 位作者 高斌 王跃峰 徐羽 马倩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7-835,共9页
以河流近域景观格局与水环境质量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年及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以及7条典型河流的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5项水质指标,分析城镇化下苏州市河流水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以河流近域景观格局与水环境质量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年及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以及7条典型河流的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5项水质指标,分析城镇化下苏州市河流水质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苏州市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呈现一定的好转趋势.(2)河流水质受到城镇用地、旱地及水田的综合影响,并表现出尺度效应.其中城镇用地与旱地对河流水质恶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水田则反之.2001-2010年城镇用地及水田对水质的影响程度有所减弱,旱地则增强.(3)蔓延度指数、最大面积斑块比例对河流水质呈现负相关,斑块数量、斑块密度、香农均匀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则与水质呈现正相关.景观格局对于水质的影响在大范围缓冲区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苏州水环境管理及太湖流域城市空间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变化 土地利用 景观空间特征 城镇化 苏州市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微污染水源水水质特点及其处理工艺选择 被引量:27
10
作者 左金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5-18,共4页
对微污染水源水质特点的分析表明,微污染水源水的污染指标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主,具有高锰酸盐指数较高、氨氮浓度较高、嗅和味明显等特点,通常采取强化常规处理、增加预处理单元、增加深度处理单元、增加膜技术等手段,使出水水质达... 对微污染水源水质特点的分析表明,微污染水源水的污染指标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主,具有高锰酸盐指数较高、氨氮浓度较高、嗅和味明显等特点,通常采取强化常规处理、增加预处理单元、增加深度处理单元、增加膜技术等手段,使出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介绍了以常规工艺为基础的各种水质处理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并推荐预处理/常规工艺、常规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膜技术等方案,可作为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污染为主的微污染水处理工艺。各水厂可根据原水的污染程度和所在地区的经济能力,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 水质特点 处理工艺
原文传递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工程化发展方向 被引量:26
11
作者 袁维芳 王浩 +1 位作者 汤克敏 陈娟娟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0年第1期76-83,共8页
渗滤液水质特性复杂,含有大量COD、氨氮、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室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文章介绍了不同来源的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及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4种工艺组合路线,分析了国内主流渗滤液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 渗滤液水质特性复杂,含有大量COD、氨氮、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室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文章介绍了不同来源的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及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4种工艺组合路线,分析了国内主流渗滤液处理技术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工程化应用研究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处理技术 水质特性 工艺组合路线 工程化应用研究
下载PDF
鄱阳湖区氮磷污染物分布、转移和削减特征 被引量:26
12
作者 唐国华 林玉茹 +1 位作者 胡振鹏 王仕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6-1445,共10页
根据入湖污染负荷监测、调查资料和不同水文条件下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鄱阳湖氮磷营养物质分布、转移和削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总磷、总氮是影响鄱阳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入湖污染负荷与入湖径流水... 根据入湖污染负荷监测、调查资料和不同水文条件下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鄱阳湖氮磷营养物质分布、转移和削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总磷、总氮是影响鄱阳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入湖污染负荷与入湖径流水量紧密正相关。(2)鄱阳湖换水周期短,水流更换频繁,氮磷污染物在湖区不会充分混合;氮磷超标水域随着水体流动,逐步向下游转移、扩散;湖水位处于消落状态,通江水道部分水域氮磷浓度超标。(3)湖相状态水环境比河相好,湖相状态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总氮和总磷同时超标。(4)鄱阳湖水环境勉强维持Ⅲ类标准,如果出现损害环境的人类活动,脆弱的水环境将会恶化。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环境质量 氮磷污染 分布特征 转移过程
原文传递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郭咏梅 穆平 +2 位作者 刘家富 卢义宣 李自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43-1448,共6页
以旱稻品种IRAT109与水稻品种越富杂交构建的DH群体的116个株系及其亲本,在水、旱2种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了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1个稻米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整... 以旱稻品种IRAT109与水稻品种越富杂交构建的DH群体的116个株系及其亲本,在水、旱2种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了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1个稻米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等4个性状,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差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也有一定的差异,一定程度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旱栽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37.9%,平均增加3.02个含量百分点,而垩白率下降,稻米米粒变小,总体上旱栽稻米品质有变优趋势。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在2种栽培条件下没有差异,基本上不受土壤水分环境影响。此外,对同一品质性状在水、旱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相关性分析,表明加工品质性状的基因与环境互作较大,外观、蒸煮和营养等品质性状比较稳定。因此,通过水稻和旱稻相互杂交,可将旱稻的抗旱基因导入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以及营养品质优良的目标水稻亲本中,选育出抗旱、优质的水稻或旱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种植 品质性状 双单倍体(DH)群体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太湖流域(江苏省)水质污染空间特征 被引量:25
14
作者 胡开明 李冰 +2 位作者 王水 周家艳 田颖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基于SPSS 20.0统计软件,对太湖流域(江苏省)9个三级生态功能分区和湖体28项水质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处理,从原始监测数据中提取出5个主成分,计算其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值,研究主要污染因子的组合,并对相应污染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 基于SPSS 20.0统计软件,对太湖流域(江苏省)9个三级生态功能分区和湖体28项水质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处理,从原始监测数据中提取出5个主成分,计算其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值,研究主要污染因子的组合,并对相应污染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体现了水体中氮、磷等导致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而第二个主成分主要反映水体重金属水平,整个江苏省太湖流域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略有不同,水环境质量也大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湖体也存在对应的空间特征,反映了流域外源输入是导致湖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太湖流域的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质 空间特征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上游沱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许静 王永桂 +3 位作者 陈岩 佟洪金 魏峣 白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37-1947,共11页
沱江是长江流域上游最重要的支流之一,为了明晰沱江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防治重点,根据2010—2017年沱江流域36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秩相关系数法,从年份、月份、季度和水期4个时间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沱江... 沱江是长江流域上游最重要的支流之一,为了明晰沱江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防治重点,根据2010—2017年沱江流域36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秩相关系数法,从年份、月份、季度和水期4个时间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沱江流域水质状况总体上污染较重,但有向好趋势,总磷(TP)为首要污染物,流域断面达标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复上升的趋势;水质指标浓度年内变化显著,水质指标浓度丰水期达到最小值,枯水期达到最大值;沱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好于支流;TP和氨氮(NH3-N)浓度空间变异性较弱,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则存在较强空间变异性.虽然沱江流域水质有变好趋势,但沱江流域面临的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今后要高度重视污染源治理,尤其是TP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沱江流域 水质 评价 时空变化特征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Detection Research and Control Evaluation of Seam Roof Water Yield Property in Yulin-Hengshan Southern Mining Area 被引量:22
16
作者 方刚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02,共5页
下载PDF
松花湖水质空间差异及富营养化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丁洋 赵进勇 +4 位作者 张晶 付意成 彭文启 陈渠昌 李艳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2-2239,共8页
为识别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松花湖水质空间差异与富营养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方差分析与因子分析对丰满水库主库区、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实验区和蛟河回水区这3个区域2017年的水质采样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为识别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松花湖水质空间差异与富营养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方差分析与因子分析对丰满水库主库区、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实验区和蛟河回水区这3个区域2017年的水质采样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湖区的营养状况,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松花湖湖区富营养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与聚集度状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溶解氧(DO)与叶绿素a(Chla)外,总氮(TN)、总磷(TP)、水温(WT)和p H值在松花湖3个区域内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TN与TP区域差异最为明显;(2)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因子(WT)、营养盐因子(TN、TP)与藻类生物量因子(Chla)变化主导着湖区水质的变化;(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结果表明,松花湖湖区营养状态整体为轻度富营养化,3个区域的富营养化水平由强到弱依次为:蛟河回水区>丰满水库主库区>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实验区;(4)全局空间自相关的结果表明,湖区富营养化水平整体呈现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由于区域富营养化水平影响范围较大,松花湖富营养化水平的空间异质性不强;(5)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结果表明,蛟河回水区的中部及北部地区是湖区富营养化水平的热点(高/高集聚)区域(P <0.01),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实验区的中部是湖区富营养化水平的冷点(低/低集聚)(P <0.05).因此进行松花湖水环境治理时,应将富营养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落在蛟河回水区与丰满水库主库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富营养化水平 空间特征 空间自相关 松花湖
原文传递
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成因及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赵璐 邬立 罗湘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4-730,共7页
贵州省地热资源丰富,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属于该省隐伏型地热资源之一。本文结合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补径排条件、地温场等特征。该地热田主要热储层为中寒武统—奥陶系灰岩及白云岩,热水径流特征和地温场... 贵州省地热资源丰富,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属于该省隐伏型地热资源之一。本文结合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补径排条件、地温场等特征。该地热田主要热储层为中寒武统—奥陶系灰岩及白云岩,热水径流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受乌当断裂、乌当背斜等一系列构造控制。测温曲线显示,保利2号钻孔地温梯度约为2.59℃/100 m,3号钻孔约为2.25℃/100 m。本区无附加型热源,深循环为该区热水的主要形成原因。地下热水的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氟和硅的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为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今后应在本地区开展地热回灌技术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成因 深循环 水质特征 乌当
下载PDF
三峡前置库汉丰湖试运行年水文水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兵 何丙辉 王德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66-1375,共10页
汉丰湖是为解决三峡蓄水在重庆市开县(今开州区,下同)境内形成的38 km2消落带修建的前置库,因独特的"库中库"调控模式,季节性大范围消落区湿地、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源、城市和人口承载,具有特殊的水文特征及生态环境特征.... 汉丰湖是为解决三峡蓄水在重庆市开县(今开州区,下同)境内形成的38 km2消落带修建的前置库,因独特的"库中库"调控模式,季节性大范围消落区湿地、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源、城市和人口承载,具有特殊的水文特征及生态环境特征.2015年汉丰湖试运行期间,汉丰湖受三峡水位调控影响,兼具湖泊、河流、回水河湾等形态特征,结合水文形态变化特征和水质指标时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试运行年水文水质有4个特征变化时期:5~8月为T1(河流形态期),1月、3月和11~12月为T2(湖泊形态期),2月、4月和9月为T3(水位变动期),10月为T4(水华敏感期).(2)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汉丰湖水体富营养化在不同时期受不同主导成分影响,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在上述时期分别为82.93%、77.61%、78.32%、88.40%.T1时期主要水质影响指标为DP、TP、SD、pH;T2时期主要水质影响指标为TN、DN、DP、TP、NO_3^--N;T3时期主要水质影响指标为SD、NH_4^+-N、DN、T;T4时期主要水质影响指标为TN、DN、DO、NH_4^+-N、pH、高锰酸盐指数、H、NO_3^--N.(3)用主成分分析简化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因子得分(score values)为自变量用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各时期Chl-a与因子分值明显相关,T1时期Chl-a主要受水体氮含量影响,主要影响成分为PC2;T2时期Chl-a主要受水体氮、磷营养盐状态影响,主要影响成分为PC1;T3时期Chl-a主要受水深变化影响,主要影响成分为PC3;T4时期Chl-a主要受水动力影响,主要影响成分为PC3.综上所述,汉丰湖试运行期间频繁且大幅度的水位变动是其水文水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丰湖 试运行年 多元统计分析 水文水质 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污泥干化冷凝水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安峰 骆坚平 +2 位作者 黄丹 马健驹 汤冀强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256,共4页
随着我国污泥产量的急剧增加,污泥干化冷凝水的产量也在快速增加。由于污泥干化冷凝水其独特的水质特征,专门针对此类冷凝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目前还非常不成熟。本研究以污泥导热干化冷凝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主要的水质特征,并结合实际... 随着我国污泥产量的急剧增加,污泥干化冷凝水的产量也在快速增加。由于污泥干化冷凝水其独特的水质特征,专门针对此类冷凝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目前还非常不成熟。本研究以污泥导热干化冷凝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主要的水质特征,并结合实际运行结果,对污泥干化冷凝水的生物处理给出建议。分析结果显示,污泥干化冷凝水p H为5.3左右,氨氮、挥发性脂肪酸(VFA)、COD浓度分别为(1 130±320)mg/L、(6 840±1 150)mg/L、(13 810±3 280)mg/L,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同时,冷凝水中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非常缺乏,会严重影响活性污泥的正常代谢以及沉降性能,通过补加缺乏元素或配比适量生活污水,活性污泥性能可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干化 冷凝水 水质特征 营养元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