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0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技术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116
1
作者 周守为 陈伟 +2 位作者 李清平 周建良 施和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基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储层具有埋深浅、无致密盖层、非成岩、弱胶结、易于碎化等特点,提出了针对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矿体通过机械破碎流化转移到密闭的... 基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储层具有埋深浅、无致密盖层、非成岩、弱胶结、易于碎化等特点,提出了针对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深水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矿体通过机械破碎流化转移到密闭的气、液、固多相举升管道内,利用举升过程中海水温度升高、静水压力降低的自然规律使水合物逐步气化,变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过程的不可控为可控,实现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安全试采;其工程实施策略为目标勘探确定井位、随钻测井证实水合物层位、钻探取样及分析作为试采实施依据,即在钻探取样获取岩心后确定水合物有效层位,依托深水工程勘察船、采用无隔水管钻杆钻进至水合物层后固井并建立井口,采用自主的井下喷射工艺使含水合物沉积物在举升过程中自然分解,利用密度差实现部分砂回填,其余气、液、固流化物返回地面测试流程,经过高效分离、气体储集、放喷等技术实现快速点火测试。2017年5月,中国海油在南海北部荔湾3站位依托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利用完全自主研制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水深1 310 m、水合物矿体埋深117~196 m处,在全球首次成功实施海洋浅层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作业,标志着我国已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浅层 非成岩 天然气水合物 固态流化 试采方案 试采作业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 被引量:87
2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5-611,共7页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km,年降水量186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m,以每年4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全长45km,年降水量186mm;流动沙丘相对高度20m,以每年4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几十年的土壤植被系统演变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向钙积旱成土发育,地表生物结皮发育;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影响现有防沙固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土壤-植被系统 水分平衡 干旱层 牛物结皮 干旱区
下载PDF
含盐量及含水量对氯盐盐渍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0
3
作者 陈炜韬 王明年 +2 位作者 王鹰 李姝 王玉锁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盐渍土作为一类特殊的工程地质体,其抗剪强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含盐量和含水量条件下氯盐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含盐量、含水量对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含水量达到一定量时,随着... 盐渍土作为一类特殊的工程地质体,其抗剪强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含盐量和含水量条件下氯盐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含盐量、含水量对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含水量达到一定量时,随着CaCl2含量的增加,氯盐盐渍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值是先减小后增大,达到最小值时的土体临界含盐量为10.36%;在含盐量一定的情况下含水量从8%增到10%时,抗剪强度参数值减小幅度比较大,而从10%增到15.56%时,抗剪强度参数值减小幅度明显变小;土中易溶盐相态的变化,从土颗粒间溶液的离子浓度和土体骨架作用两方面影响盐渍土的抗剪强度;当含盐量一定时,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土粒间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使得扩散层厚度增大,粘结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剪强度 氯盐盐渍土 含盐量 含水量 易溶盐 扩散层 路基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7
4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9-814,共6页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统 ;生物结皮发育、结皮层形成改变了降水的再分配过程 ;在 2 0~ 5 0 0cm深度的干旱层因灌木的排水作用而形成 ,低等植物也开始与草本和灌木竞争水分 ,深根系的灌木很难得到降水的补给 ,逐渐退出了防护体系 ;土壤 -植被系统趋于更薄的活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 固定过程 土壤-植被系统 系统演变 水环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n Wudaoliang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5
5
作者 Lin Zhao Guodong Cheng +2 位作者 Shuxun Li Xinmin Zhao Shaoling W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23期2181-2187,共7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in the overlay active layer. Thu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and hydrodynamics of active layer during the thawi...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ransfer of heat and moisture in the overlay active layer. Thu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and hydrodynamics of active layer during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was considered a key to revealing the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s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active layer were conducted because permafrost occupies about two thirds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 data and soil moisture data of monitoring near the Wudaoliang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e. summer thawing stage (ST), autumn freezing stage (AF), winter cooling stage (WC) and spring warming stage (SW). Coupled heat and water flow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 ST and AF, and more amount of water is migrating in these two stages. Heat is transferred mainly via conductive heat flow in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layer FREEZING process water and HEAT couple.
原文传递
耕水机的性能及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顾海涛 何康宁 何雅萍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共5页
耕水机是水产养殖机械中的新型设备。本文通过3项试验,即耕水机增氧能力、溶氧垂直分布和与传统水车式增氧机水质变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耕水机增氧能力为0.11 kgO2/h,本身增氧能力较弱,其机械作用主要是搅拌与曝气,搅拌时产生水体环流... 耕水机是水产养殖机械中的新型设备。本文通过3项试验,即耕水机增氧能力、溶氧垂直分布和与传统水车式增氧机水质变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耕水机增氧能力为0.11 kgO2/h,本身增氧能力较弱,其机械作用主要是搅拌与曝气,搅拌时产生水体环流效应,使上下水层水体进行交换,从而达到水体溶解氧的均匀合理分布,打破水体溶氧分层的现象,这有助于构建鱼塘底部良好的微生物结构,加快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使水体恢复正常机能,为耕水机这一种节能水产养殖设备的推广使用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水机 溶氧分布 水体分层 搅拌能力 养殖机械
下载PDF
养殖密度、水层和养殖地点对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生长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何毛贤 张红玉 袁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1,共4页
用通过壳高定向选择培育的第三代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的养殖密度、养殖水层和地点对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试验范围内养殖密度对体重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高密度组(200只/笼)的生长... 用通过壳高定向选择培育的第三代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的养殖密度、养殖水层和地点对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试验范围内养殖密度对体重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高密度组(200只/笼)的生长较低密度组慢,密度与水层对生长无明显的交互作用。水层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存活率的影响明显,2m水深的存活率较高,且水层与养殖密度间有交互作用。不同地点的贝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将为珍珠贝优良品种(系)养殖技术的优化和品种推广体系的建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养殖水位 养殖海区 生长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下载PDF
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及粘土层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志红 赵成刚 李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6-180,共5页
系统地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污染物在土壤、非饱和带、地下水和粘土防渗层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模拟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型,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控制污染和水资源管理与评价的研究提供... 系统地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污染物在土壤、非饱和带、地下水和粘土防渗层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模拟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型,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控制污染和水资源管理与评价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土壤 非饱和带 地下水 粘土防渗层 迁移转化规律
下载PDF
油气水层的地球化学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世加 马力宁 +2 位作者 张祥 陈新领 徐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41,共3页
测井解释是油气层识别最常用方法,它是依据储层流体物理性质差异解释油气水层。由于测井解释受储层岩石成分、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一些低阻油气层及气层和凝析气层时,常常出现偏差,油气水界面也难以... 测井解释是油气层识别最常用方法,它是依据储层流体物理性质差异解释油气水层。由于测井解释受储层岩石成分、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一些低阻油气层及气层和凝析气层时,常常出现偏差,油气水界面也难以确定。地球化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储层残留烃的化学性质识别油、气水层,它不受储层岩石成分及储层流体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有关,可弥补测井解释方法的不足,为油气水层的识别提供一种新方法。文章详细研究油层、凝析气层及水层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层、气层和水层的抽提物含量、荧光强度与荧光分布以及储层烃的碳数分布完全不同,可用来识别油气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 气层 水层 荧光分析 地球化学特征 识别方法 油气层
下载PDF
Machine learning for pore-water pressure time-series prediction:Application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被引量:18
10
作者 Xin Wei Lulu Zhang +2 位作者 Hao-Qing Yang Limin Zhang Yang-Ping Ya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453-467,共15页
Knowledge of pore-water pressure(PWP)variation is fundamental for slope stability.A precise prediction of PWP is difficult due to complex physical mechanisms and in situ natural variability.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 Knowledge of pore-water pressure(PWP)variation is fundamental for slope stability.A precise prediction of PWP is difficult due to complex physical mechanisms and in situ natural variability.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s)on PWP prediction,three variants of RNNs,i.e.,standard RNN,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and gated recurrent unit(GRU)are adopted and compared with a traditional static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i.e.,multi-layer perceptron(MLP).Measurements of rainfall and PWP of representative piezometers from a fully instrumented natural slope in Hong Kong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prediction models.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are used for model evaluations.The influence of input time series length on the model performance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reveal that MLP can provide acceptable performance but is not robust.The uncertainty bounds of RMSE of the MLP model range from 0.24 kPa to 1.12 k Pa for the selected two piezometers.The standard RNN can perform better but the robustness is slightly affected when there are significant time lags between PWP changes and rainfall.The GRU and LSTM models can provide more precise and robust predictions than the standard RNN.The effects of the hidden layer structure and the dropout technique are investigated.The single-layer GRU is accurate enough for PWP prediction,whereas a double-layer GRU brings extra time cost with little accuracy improvement.The dropout technique is essential to overfitting prevention and improvement of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water pressure SLOPE Multi-layer perceptron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Long short-term memory Gated recurrent unit
下载PDF
XLPE 电缆水树老化过程中半导电层缺陷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18
11
作者 周凯 陶霰韬 +2 位作者 杨滴 陶文彪 杨明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的半导电层缺陷诱发机理尚无定论。为此,在加速水树老化实验的基础上,观测了水树老化后电缆的内、外半导电层中的缺陷,并对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讨论。采用水针法对长度为70 m的XLPE电缆进行加速老化,电缆的绝... 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的半导电层缺陷诱发机理尚无定论。为此,在加速水树老化实验的基础上,观测了水树老化后电缆的内、外半导电层中的缺陷,并对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讨论。采用水针法对长度为70 m的XLPE电缆进行加速老化,电缆的绝缘性能逐渐下降,并在绝缘层中观察到水树缺陷。通过扫描电镜(SEM)观测到,老化样本的半导电层中有大量孔洞缺陷。进一步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对内、外半导电层中的化学元素进行定量分析证明,老化后半导电层中氧(O)元素含量显著减少。因此,在长期老化过程中,半导电层中可能发生了电解质水溶液的电解反应,并生成了氧气(O2)和臭氧(O3),这种气体的生成是半导电层中孔洞缺陷发生及发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LPE电缆 水树 半导电层 电解反应 孔洞缺陷 老化机理
下载PDF
西南季风不同阶段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水文调查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曾淦宁 胡建宇 +1 位作者 洪华生 陈照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7,共8页
根据2000年7月及2001年5月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CTD调查资料、同期气象资料,并结合该海域历史资料,对调查断面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跃层变动情况及上升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对应于夏季西南季风的不同阶段,调查断面跃层分布与珠江冲... 根据2000年7月及2001年5月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CTD调查资料、同期气象资料,并结合该海域历史资料,对调查断面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跃层变动情况及上升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对应于夏季西南季风的不同阶段,调查断面跃层分布与珠江冲淡水影响范围均发生明显变动,升降流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特征:(1)西南季风较强时,断面陆架区上表层受冲淡水影响明显,海区的层化结构明显加强;(2)西南季风较强时,调查断面出现上升流和下降流。研究结果表明:(1)局地风应力与热通量的变化控制了调查断面跃层或混合层的温度和深度的变化,影响着珠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西南季风较强时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变大,调查断面跃层或混合层强度变大,深度变深;(2)夏季西南季风强时调查断面存在上升流,其形成机制为风产生的离岸水体Ekman输运的补偿效应,底地形的变化虽然也造成较弱的外海次表层水涌升,但可能只是加强了上升的速度或强度;(3)夏季西南季风强时调查断面上存在上升流区与下降流区毗邻的现象,下降流成因可能有二,一为近岸流和陆坡流呈相反方向运动形成弱的反气旋涡,二为“上升与下降因相互水体补充的需要而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西南季风 冲淡水 跃层 混合层 上升流 下降流
下载PDF
渤海湾沉积物和水界面间营养盐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洁帆 李清雪 陶建华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2-496,共5页
通过2006年5~10月对渤海湾的6个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和水界面间营养盐交换通量的测定,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验室培养实验,得出了渤海湾交换通量的实测值以及不同海水环境下交换通量的实验值。实验结果显示,测定期间渤海湾沉积物大部分... 通过2006年5~10月对渤海湾的6个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和水界面间营养盐交换通量的测定,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验室培养实验,得出了渤海湾交换通量的实测值以及不同海水环境下交换通量的实验值。实验结果显示,测定期间渤海湾沉积物大部分时间内是营养盐的源;SiO2^3-界面交换通量值较大,且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NO3^-在含氧量较高、pH值较低和水温较低、以及存在生物扰动的条件下呈现较大的交换通量,而NH4^+、SiO3^2-和PO4^3-呈相反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水界面 营养盐 交换通量
下载PDF
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生物防沙工程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1 位作者 宋耀选 李守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30,共7页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段 ,全长近 5 0km ,这里年降水量 186mm ,流动沙丘相对高度 2 0m以上 ,以 4m·a- 1 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 6年 ,近半个世纪以...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段 ,全长近 5 0km ,这里年降水量 186mm ,流动沙丘相对高度 2 0m以上 ,以 4m·a- 1 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 6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的畅通无阻 ,累计经济效益逾百亿人民币。虽然当初的建设者充分考虑了耐旱的乡土树种、有效的工程固沙系统 ,但很难想到几十年后的土壤 -植被系统的演变会危及整个防护体系的稳定性。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 ,其降低风速和防风的功能减弱 ;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发育成钙积旱成土 ,地表生物结皮发育 ,增加了表土的抗风蚀的能力 ;土壤 -植被系统的演变使得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 ,并由于防护林体系配置不完善 ,在 5 0~ 5 0 0cm的土层深度一个生物成因的干旱层逐渐形成 ,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威胁到现有的防风固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系统演变 生物 防沙工程
下载PDF
应用模糊识别方法综合识别油水层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福军 曹秀芝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15,共5页
本文应用模糊识别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测井资料的13个指标归属油层和水层的隶属函数,并对新立油田原解释为油水同层的无动用价值的68个层进行重新解释,从中找出了28个新油层。对其中的5个油层进行压裂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 本文应用模糊识别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测井资料的13个指标归属油层和水层的隶属函数,并对新立油田原解释为油水同层的无动用价值的68个层进行重新解释,从中找出了28个新油层。对其中的5个油层进行压裂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识别 隶属函数 油层 水层 油田 油矿开发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深层干化土壤中节水型修剪枣树生长及耗水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文飞 汪星 +2 位作者 汪有科 张敬晓 惠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0-148,共9页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层是否影响后续植物的生长是众多学者关心的热点。该文在砍伐23 a生旱作山地苹果园地后休闲4 a又栽植枣树,连续3 a观测干化土壤中枣树的生长及土壤水分变化,研究采用节水型修剪的再植枣林的生长及耗水情况...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层是否影响后续植物的生长是众多学者关心的热点。该文在砍伐23 a生旱作山地苹果园地后休闲4 a又栽植枣树,连续3 a观测干化土壤中枣树的生长及土壤水分变化,研究采用节水型修剪的再植枣林的生长及耗水情况。结果表明,前期23 a生苹果园地已使0~1 000 cm深土壤干化,休闲4 a后0~300 cm土层水分得到恢复,300~500 cm范围为中度偏重亏缺,500~700 cm为中度亏缺,700~1 000 cm为轻度亏缺;3龄枣树时开始采取节水型修剪,0~300 cm土层有效水分被消耗34.97%,至4龄时0~300 cm范围内前期恢复的土壤水分已消耗殆尽;在此情况下采取节水型修剪的枣树仍可保持良好生长,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相同水分条件下的常规修剪枣树,产量可达正常水分条件下枣树的1.39倍以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可达1.52倍以上。研究结果证明节水型修剪是半干旱区深层干化土壤中枣树克服雨量不足和土壤水分亏缺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果园 干层 枣树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帕劳群岛附近海域延绳钓渔场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环境偏好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宋利明 李玉伟 高攀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776,共9页
2005年8—12月,利用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对帕劳群岛附近海域进行调查,研究大眼金枪鱼的环境偏好。所获数据包括:①温度、盐度、溶解氧垂直分布,测定的钓钩深度;②作业参数;③渔场气象数据;④渔获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步骤为:①应用逐步回... 2005年8—12月,利用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对帕劳群岛附近海域进行调查,研究大眼金枪鱼的环境偏好。所获数据包括:①温度、盐度、溶解氧垂直分布,测定的钓钩深度;②作业参数;③渔场气象数据;④渔获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步骤为:①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钓钩预测深度计算模型;②根据温度、盐度、溶解氧垂直分布曲线、预测深度、取样数据,利用统计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大眼金枪鱼的环境偏好。结果表明:①在帕劳群岛附近海域,大眼金枪鱼偏好的水层为180.0—219.9m、水温范围为11.0—12.9℃、盐度范围为34.50—34.99、溶解氧范围为3.00—3.99mg/L;②一般情况下,水温及其体温的变化决定成熟大眼金枪鱼的活动水层,其偏好的水温为10.0—14.0℃;③大眼金枪鱼的适盐性较广;④溶解氧高于门限值(0.8mg/L)时,大眼金枪鱼的分布由其它环境因子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水层 水温 盐度 溶解氧 延绳钓 帕劳
下载PDF
水驱油藏高含水期渗透率的动态分布计算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崔传智 耿正玲 +2 位作者 王延忠 黄迎松 刘慧卿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122,共5页
通过对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沉积单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回归分析,建立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参数随渗透率变化的计算公式;考虑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建立考虑储层参数时变特征的油藏模拟系统,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利用计算程序... 通过对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沉积单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回归分析,建立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参数随渗透率变化的计算公式;考虑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建立考虑储层参数时变特征的油藏模拟系统,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利用计算程序分析多层油藏合采的层间渗透率动态分布规律及其对层间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时变特征,渗透率在水井附近迅速增加,并逐渐向油井方向扩展;相对高渗层的渗透率增加倍数高于低渗层的;综合含水率从80%到98%,相对高渗层的渗透率进一步增加的幅度较小,而相对低渗层的渗透率增加幅度较大;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时变特征使得层间采出程度差异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调剖 参数时变 渗透率 动态分布 油藏模拟 多层油藏
下载PDF
小气顶底水薄层油藏开发规律及技术政策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晨旭 冯沙沙 +3 位作者 张伟 李惠 戴建文 李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89,共5页
小气顶底水驱薄层油藏开发过程中,受气顶与底水的同时作用,油气水互窜,采油井生产气油比高、含水上升快,开发难度较大。文中借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此类油藏的机理模型,探究其生产规律与最优开发方式,并对气顶指数、底水倍数、油... 小气顶底水驱薄层油藏开发过程中,受气顶与底水的同时作用,油气水互窜,采油井生产气油比高、含水上升快,开发难度较大。文中借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此类油藏的机理模型,探究其生产规律与最优开发方式,并对气顶指数、底水倍数、油柱高度、垂向布井位置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认为:小气顶底水薄层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气窜是无法避免的,其日产油量变化曲线表现出三段式特征,反映了气窜、油气互侵、底水侵入3个过程;此类油藏的最优开发方式为油气同采,在小气顶布井可以缩短油气互侵的时间,并在原油侵入气顶后采油;在较小气顶和较强底水的情况下,排气采油方式开发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 底水 薄油层 油气同采 数值模拟 技术政策
下载PDF
淡水驱替过程中岩石电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俞军 王伟男 +1 位作者 耿昕 杨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0-142,共3页
润湿性是影响储层岩石电阻率的重要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润湿性的岩心淡水驱替过程中岩石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油层水淹后不同润湿性岩石的导电机理。实验结果显示水润湿岩心淡水驱替后,随含水饱和度变化电阻率变化曲线... 润湿性是影响储层岩石电阻率的重要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润湿性的岩心淡水驱替过程中岩石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油层水淹后不同润湿性岩石的导电机理。实验结果显示水润湿岩心淡水驱替后,随含水饱和度变化电阻率变化曲线呈"U"型或"L"型,亲油岩心电阻率变化曲线呈单调下降趋势。岩石电阻率变化受储层原始润湿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润湿性质的油藏水淹层识别和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 驱替 电阻率 润湿性 水淹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