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宓及《学衡》对西方汉学的翻译:知识翻译学视角
1
作者 姜筠 《当代外语研究》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颇受我国学者重视,吴宓对此有多介绍,由其主编的《学衡》也贡献多篇译作。针对此翻译现象,将翻译视为知识行为的知识翻译学,可提供有意义的阐释角度。吴宓与西方汉学家的交游为其译介汉学提供了现实条件,他通过教... 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颇受我国学者重视,吴宓对此有多介绍,由其主编的《学衡》也贡献多篇译作。针对此翻译现象,将翻译视为知识行为的知识翻译学,可提供有意义的阐释角度。吴宓与西方汉学家的交游为其译介汉学提供了现实条件,他通过教学、翻译与传媒等方式引介相关知识。他认为,西方汉学知识提供了有益的“他者”视角,有助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重评本国知识传统。在其统筹下,《学衡》翻译的汉学知识主要有两类:西方汉语观和西方世界对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理解与接受。借芬诺罗萨与德效骞的文章,译者回应了当时语言改革的讨论;在翻译利奇温的专著时,译者采取特殊策略表达其儒学人文主义立场,试图化解儒学传统的现代危机。汉学知识原本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各方面进行描述与阐释的产物,又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经由翻译进入中国,这构成了知识的世界性流动。在这场“知识的翻译”中,《学衡》译者加工改造了汉学知识,以期有效介入中国现代知识的建构,重塑国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翻译 吴宓 《学衡》 知识翻译学
原文传递
吴宓外语教育思想和实践之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雪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53-157,共5页
吴宓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比较文学研究者。他在长期的外语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重视翻译术以及教书育人等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 吴宓 外语教育 博雅教育
下载PDF
缪钺佚文三篇释要——兼论吴宓、缪钺间的学术交谊
3
作者 黄彦伟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5期87-102,共16页
缪钺为现代著名文史学者,其早年曾在“学衡派”人物吴宓所主持的《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1933年)刊文近十篇,其中的三篇未被《缪钺全集》收入。通过对三篇佚文进行释要具体梳理吴宓、缪钺两位学人长达五十余年的学术交谊,从中... 缪钺为现代著名文史学者,其早年曾在“学衡派”人物吴宓所主持的《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1933年)刊文近十篇,其中的三篇未被《缪钺全集》收入。通过对三篇佚文进行释要具体梳理吴宓、缪钺两位学人长达五十余年的学术交谊,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两位学者间的深情厚谊,更可窥见缪钺早年受吴宓“新材料旧格律”的诗论主张、“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影响。以至于吴宓在1933年将缪钺视为间接受到白璧德(Irving Babbitt)影响的中国人文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缪钺 吴宓 学术交谊 新人文主义 诗学思想
下载PDF
现代“会通”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以钱钟书“打通”说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清良 谭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近年来我国学者特别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其实,中国现代学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比如深入考察钱钟书的"打通"说、吴宓的"会通"说、张申府的"解析的辩证唯物... 近年来我国学者特别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其实,中国现代学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比如深入考察钱钟书的"打通"说、吴宓的"会通"说、张申府的"解析的辩证唯物论"等现代"会通"论及其与中西人文传统的内在关联,便可发现,像"打通""会通"这类传统话语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消失,反倒获得了空前突显和扩展,并且与西方概念和话语实现了有效沟通与互释,已成功转化为既有中国特色又颇包容开放的现代学术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吴宓 张申府 会通 中国话语
下载PDF
论吴宓对白璧德文学思想的接受
5
作者 刘争气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3年第2期65-75,共11页
受白璧德文学思想影响,吴宓认为“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对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成为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对白璧德文学思想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文学功用论、文学创作方法和文学艺术形式三个方面,三者均体现了以人... 受白璧德文学思想影响,吴宓认为“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对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成为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对白璧德文学思想的接受,主要体现在文学功用论、文学创作方法和文学艺术形式三个方面,三者均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追求,但因当时中国国情、个人性情和文化论辩需要,其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文学思想并非全盘接受,甚至有部分偏离。研究这一接受现象,重提人文主义,旨在探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日渐式微的背景下,文学如何能适应新环境,发挥应有功用,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白璧德 文学思想 接受
原文传递
英诗汉译中的颠覆与固守:以胡适和吴宓的译诗为例
6
作者 彭秀林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首译得并不成功的译诗成功地掀起了“诗须废律”的“诗体大解放”,颠覆了中国传统诗学,新诗得以攻破旧文学的堡垒,自由体新诗滥觞于此,其影响至今。吴宓力推“昌明国粹,融入新知”,坚持用文言古体译诗,竭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首译得并不成功的译诗成功地掀起了“诗须废律”的“诗体大解放”,颠覆了中国传统诗学,新诗得以攻破旧文学的堡垒,自由体新诗滥觞于此,其影响至今。吴宓力推“昌明国粹,融入新知”,坚持用文言古体译诗,竭力固守传统诗学,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虽没有得到完全的巩固,但于今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外国诗歌翻译中对中国传统诗学的颠覆与固守在其二人的诗歌翻译理念与实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吴宓 诗歌翻译 颠覆 固守 诗学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创立与人文理想考识——以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为中心(1922-1924) 被引量:4
7
作者 傅宏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9-136,共8页
上世纪20年代初,梅光迪、吴宓等留美学人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第一个西洋文学系,以传授纯正西洋古典文学为职志,并倡导新人文主义理想,不仅深受学生欢迎,符合当时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知识需求,而且在客观上也终结了由京师大学堂开启的重... 上世纪20年代初,梅光迪、吴宓等留美学人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第一个西洋文学系,以传授纯正西洋古典文学为职志,并倡导新人文主义理想,不仅深受学生欢迎,符合当时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知识需求,而且在客观上也终结了由京师大学堂开启的重语言而轻文学的近代中国大学的外语教育模式。不幸的是,由于主政者在人事方面缺乏必要的克制与沟通,在学科方面又刻意拔高一方而压制另一方,物极必反,从而激化了东大内部的派系斗争,使西洋文学系的创办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悲剧式"的变革。其中英语系以张谔为首的语言派势力虽然充当了反对者的角色,但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外语科系设置无疑又起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光迪 吴宓 张谔 东南大学 西洋文学系
下载PDF
艺境探幽 教研并举——段启明先生访谈录
8
作者 何卫国 段启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3,共13页
《红楼梦艺术论》涉及《红楼梦》的结构、情节、人物、语言等,强调从文本出发,避免空谈、泛论;《红楼梦》研究应关注中国传统美学、戏曲、诗学、画论、书论、乐论等,治红学需“博”“专”兼备;《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艺术论》涉及《红楼梦》的结构、情节、人物、语言等,强调从文本出发,避免空谈、泛论;《红楼梦》研究应关注中国传统美学、戏曲、诗学、画论、书论、乐论等,治红学需“博”“专”兼备;《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关于《红楼梦》的书写,是《红楼梦》研究与教学的成果;吴宓先生是最早真正视《红楼梦》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是把红学研究与人生思考、感悟紧密结合起来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才气、学识、素养、文思、品位等令人钦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艺术论 传统美学 戏曲 文学史著 吴宓 周汝昌
下载PDF
吴宓“翻译术”课程教学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傅宏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126,共9页
吴宓的"翻译术"课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学课程。文章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创设始末、课程传播情况以及它与清华译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等三方面进行考察,指出由"翻译术"和"译诗"共同组成... 吴宓的"翻译术"课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学课程。文章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创设始末、课程传播情况以及它与清华译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等三方面进行考察,指出由"翻译术"和"译诗"共同组成的清华外文系翻译学课程体系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深化了清华的译学传统,而且是中国翻译学学科成立成熟的标志之一。此外,我们还能发现:产生于梁启超所谓"第二度之翻译时期"的"翻译术"课程,以其鲜明的学科意识、完善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的教学实践以及丰硕扎实的教育成果,使之成为翻译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经典课程,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代外语教学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翻译术”课程 创办始末 清华译学传统 翻译学
下载PDF
吴宓文学理念建构考察
10
作者 吕晓芹 姚明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0期122-126,共5页
在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学”猛烈批判的大潮中,吴宓却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古今文学的延续,并把东西方古典文学视为文学发展史上的制高点。吴宓的文学理念在当时被认为迂腐守旧、不合时宜,进而备受批判。实际上,吴宓的文学理念是他文化... 在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学”猛烈批判的大潮中,吴宓却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古今文学的延续,并把东西方古典文学视为文学发展史上的制高点。吴宓的文学理念在当时被认为迂腐守旧、不合时宜,进而备受批判。实际上,吴宓的文学理念是他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其超越时代差异,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对待古今、中西不同文学的思想,虽不适应风云激荡的乱世,但对和平盛世的文化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今天,重新考察吴宓的文学建构理念,不仅有助于深入发掘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转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深入认识中国百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当今先进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文学 建构 人性 价值
下载PDF
落花之咏:陈宝琛王国维吴宓陈寅恪之心灵诗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晓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6-560,共15页
透过长达近百年的一组"落花诗",挖掘近现代诗学一支深隐的心灵诗学谱系。即从陈宝琛到王国维、吴宓、陈寅恪,代代相传、自觉而灵心相通、有文化托命意识的一种精神传统。"落花之咏"成为认知的图式和抒情的背景,笼... 透过长达近百年的一组"落花诗",挖掘近现代诗学一支深隐的心灵诗学谱系。即从陈宝琛到王国维、吴宓、陈寅恪,代代相传、自觉而灵心相通、有文化托命意识的一种精神传统。"落花之咏"成为认知的图式和抒情的背景,笼罩着众多繁杂深细的诗学书写。其中又隐藏着有关近现代诗与思、历史与政治、个人命运与家国大局、信仰与理性等论域的重大信息。在百年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与变革大背景中,既属知识心灵的一种诗性记忆,亦不失为极富启示意义的一笔美学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花诗 陈宝琛 王国维 吴宓 陈寅恪 心灵诗学
下载PDF
论吴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回应——以《吴宓日记》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5-20,共6页
十多年来 ,吴宓研究有日渐升温之势。《吴宓日记》的整理出版 ,为正确评价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吴宓痛恨五四新思潮提倡者的言论 ,常常是恶语相加 ,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式的批判。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正确”做法 ,... 十多年来 ,吴宓研究有日渐升温之势。《吴宓日记》的整理出版 ,为正确评价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吴宓痛恨五四新思潮提倡者的言论 ,常常是恶语相加 ,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式的批判。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正确”做法 ,但并不反对新文化 ,也不反对引进西学 ,而是主张新文化建设要探本求源、融会古今中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吴宓视作顽固、守旧的反动文人 ,他的学养足以使他具有了与新派人物对话的可能 ,可惜的是对话没有成为现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胡适 新文化 《吴宓日记》 保守主义
下载PDF
为容已得南威论——《木兰花慢》疑案前奏曲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治钧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5-31,共7页
据《吴宓日记续编》记载,1954年2月17日,《红楼梦新证》的作者曾赴重庆北碚谒见老一辈红学家吴宓,五天后"临行赋诗,留谢宓与此间诸先生"。实际上,此诗原本是去年(1953)的12月上旬赠送给老师顾随的作品。半个世纪后,作者将此... 据《吴宓日记续编》记载,1954年2月17日,《红楼梦新证》的作者曾赴重庆北碚谒见老一辈红学家吴宓,五天后"临行赋诗,留谢宓与此间诸先生"。实际上,此诗原本是去年(1953)的12月上旬赠送给老师顾随的作品。半个世纪后,作者将此诗与顾词《木兰花慢》(石头非宝玉)联系起来,却颠倒了它们产生的顺序,使读者误以为顾词乃因《新证》而作。此举已导致学术纷乱,诗者"为容已得南威论"遂成了《木兰花慢》疑案的前奏曲。由此可知,某些回忆文字是比较容易失真的,除非寻得可靠的旁证材料,否则不可轻易采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顾随 凌道新 《吴宓日记续编》 《红楼梦新证》
下载PDF
吴宓与民国时期清华外文系的研究生培养 被引量:3
14
作者 傅宏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7-112,共6页
20世纪20年代末,在著名学者吴宓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外文系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并很快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这些办学措施的有效实施不仅强化了清华外文系的优良传统,而且也为时下外语类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吴宓 清华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 课程要旨 办学特色
下载PDF
白璧德之佛学及其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怀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47,共17页
文章利用白璧德的师友和学生写的白璧德一生治学经历中有关其治佛学的史料,结合吴宓和胡适等近代学人日记中的一些史料,重点探讨了白璧德为学之阅历与20世纪初叶近代佛学之关系,并考察了白璧德与佛教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看当时以白璧德... 文章利用白璧德的师友和学生写的白璧德一生治学经历中有关其治佛学的史料,结合吴宓和胡适等近代学人日记中的一些史料,重点探讨了白璧德为学之阅历与20世纪初叶近代佛学之关系,并考察了白璧德与佛教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看当时以白璧德为中心的学术圈的学术兴趣与取径及其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白璧德翻译的《法句经》以及译文之后所附的讨论佛教与西方关系的长文。挖掘了白璧德与欧美两位印度学名家兰曼和烈维学习印度学佛教学的经历和治学重点。文章认为,白璧德的印度学兴趣源于从东方思想中寻找有益因子来补充西方思想的不足,其学术兴趣注重于佛教哲学思想及其价值观。同时,还关注了白璧德的印度学和佛学兴趣对20世纪留学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如陈寅恪、汤用彤以及吴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璧德 印度学 中国现代佛学 陈寅恪 吴宓 《法句经》
原文传递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古希腊热”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长林 徐良利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中国一些古典学者把古希腊文化引进中国并加以研究,掀起了一阵"古希腊热"。周作人致力于希腊文学、希腊文化的译评和研究;吴宓致力于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罗念生致力于希腊戏... 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中国一些古典学者把古希腊文化引进中国并加以研究,掀起了一阵"古希腊热"。周作人致力于希腊文学、希腊文化的译评和研究;吴宓致力于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罗念生致力于希腊戏剧和文化的研究;陈康致力于希腊哲学的研究。其他学者也有关于古希腊文明的著作问世。以上情况,过去在学术界少有综合性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热” 周作人 吴宓 罗念生 陈康
下载PDF
《学衡》中的古希腊——以吴宓《希腊文学史》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婉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180,共9页
《学衡》杂志涉及古希腊的篇章蔚为大观,而吴宓所撰《希腊文学史》尤为引人注目。吴宓既肯定并借鉴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又展示出新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以荷马史诗为主体论述希腊文学,真知灼见迭出,但似仍沉湎于传统中国学术对个体作家... 《学衡》杂志涉及古希腊的篇章蔚为大观,而吴宓所撰《希腊文学史》尤为引人注目。吴宓既肯定并借鉴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又展示出新人文主义的理想。他以荷马史诗为主体论述希腊文学,真知灼见迭出,但似仍沉湎于传统中国学术对个体作家作品的鉴赏。他呈现了希腊文学的历史语境,有今日所谓"文化史"的意味。他还热衷"以西格中""以中阐西"等跨文化的解说。比较思维的泛用体现"新人文主义"看待文化经典的基本角度,亦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编写外国文学史时对母国文化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古希腊 吴宓 新人文主义
下载PDF
体察《红楼梦》真义,开拓红学批评新境——吴宓红学志业述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淮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41-160,共20页
吴宓是最早从文学、艺术角度研究《红楼梦》的大家,他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和近代文艺批评的态度,以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红楼梦》,探讨《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一研究方法比索隐法和考据法更逼近文学批评的本质。他研究... 吴宓是最早从文学、艺术角度研究《红楼梦》的大家,他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和近代文艺批评的态度,以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红楼梦》,探讨《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一研究方法比索隐法和考据法更逼近文学批评的本质。他研究的重点在阐发“《红楼梦》与人生”方面,因此极力挖掘《红楼梦》所揭示的人生问题,并通过《红楼梦》研究人生落实到文学如何指导人生的目标上来。吴宓首次提出《红楼梦》创造了“理想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的说法,这是其开创性的贡献之一。在红学研究史上,吴宓是被低估甚至忽视的学人;实际上,吴宓对《红楼梦》思想艺术价值的估量较王国维更进一步,对新红学的贡献值得称道,对新红学补弊纠偏的学术努力应当得到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红学批评 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 学术贡献 新境界
下载PDF
论吴宓留学前的文化经历与其文化取向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黎红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1-16,共6页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美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璧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
下载PDF
反思现代性:吴宓新人文主义文化观的价值与局限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中西古今之争是晚清启蒙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核心命题。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往往被看作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和对立面,但吴宓却自我表白是"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的"。那么,吴宓所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 中西古今之争是晚清启蒙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核心命题。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往往被看作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和对立面,但吴宓却自我表白是"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的"。那么,吴宓所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张力和冲突何在?他所主张的新人文主义对于反思现代性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学衡派为何不能进入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的主流?本文从吴宓所倡导和践行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和教育观两个方面求解,并以此揭示吴宓的学衡主张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白壁德 新人文主义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