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震积岩及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83
1
作者 梁定益 聂泽同 +1 位作者 万晓樵 陈国民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38-146,T002,共10页
震积岩不仅指那些厚度和体积巨大的震巨浊积岩和震浊积岩,而且还包括一些受地震活动产生的一些规模较小,但具有特殊结构构造的沉积层。震积岩一般由两个特性不同的岩层组成,下层是原地的地震扰动层,上层为滑移震积层。前者对识别震积岩... 震积岩不仅指那些厚度和体积巨大的震巨浊积岩和震浊积岩,而且还包括一些受地震活动产生的一些规模较小,但具有特殊结构构造的沉积层。震积岩一般由两个特性不同的岩层组成,下层是原地的地震扰动层,上层为滑移震积层。前者对识别震积岩十分重要,后者是震积岩的主体。两层之间为规模不等的震积不整合面。本文重点论述了木里西秋的震巨浊积岩,也叙述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地震扰动层和滑移震积层。文中将那种因地震作用在海底之下沿某一剥离断层面发生滑移并刨蚀剥离断层下盘地层而产生的震积不整合称为剥离不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震积不整合 四川 云南
下载PDF
川西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及其分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庄平 王飞 邵慧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1-797,803,共8页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具有较原始类群多、较高分类等级多、大类群多并与我国东部和狭义横断山联系较广泛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低;而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的藏东南地区具有较进化类群多、较低分类等级多、小类群多、特化强烈并主要与狭义横断山有较密切联系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高,且两地间近缘类群垂直替代现象明显。有关特征和现象与白垩纪晚期杜鹃花属起源地的温润气候、第三纪渐新世前后高原漫长的渐进抬升和第四纪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多次冰川的进退等三个地质历史节点和事件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对应。从而揭示了在共同的生物地质历史背景下,我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由东至西的趋异化过程与性质,并据此提出了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喜玛拉雅这个现代杜鹃花属植物分布中心内,可勾勒出三块具有明显分异的核心分布区,即川西—滇东北区、滇西北—滇西区、藏东南—藏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藏东南 分布型 垂直分布 杜鹃花属
下载PDF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克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2-113,共2页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的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 11科 30属 6 5种 ,其...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的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 11科 30属 6 5种 ,其中 8个为新种。根据分析和比较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特征与我国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有孔虫动物群基本一致 ,同属“南方型”生物群。同时也与特提斯海域同期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说明横断山地区当时的海水不仅与我国华南海域及特提斯海域都是相通的 ,同时都繁衍着大致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地区 石炭纪 二叠纪 有孔虫 滇西 川西 藏东
下载PDF
白刺属植物的川西新记录和澳大利亚间断分布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杨钦周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新记录两种白刺属植物(柴达木白刺和西伯利亚白刺),从它们的地理分布可以反射出干旱河谷现代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历史植物区系“活化石”意义,该区系与古地中海在时间上、与现代中亚(草原和荒漠)在空间上有着渊源联...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新记录两种白刺属植物(柴达木白刺和西伯利亚白刺),从它们的地理分布可以反射出干旱河谷现代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历史植物区系“活化石”意义,该区系与古地中海在时间上、与现代中亚(草原和荒漠)在空间上有着渊源联系。这两种白刺在川西是中生而不是旱生植物,生于干旱河谷灌丛(近似于中亚草原灌丛)而不是草原或荒漠中。根据植物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一些例证,探讨了远离白刺属发生地和分布中心的比拉底白刺(或其祖型),从非洲北部-阿拉伯地区经由印度和缅甸至马来西亚直达澳大利亚形成现代洲际间断分布的迁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属 四川西部 中生植物 干旱河谷 澳大利亚 间断分布 迁移
下载PDF
川西拗陷新场构造上沙溪庙组储层下限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宋修章 吕正祥 +3 位作者 章顺利 史玲玲 杨相 任东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1-437,共7页
川西拗陷新场构造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为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为提高储层评价精度,选择与油气实际产能关系最为密切的渗透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点,对不同孔隙结构的3类储层分别进行评价。综... 川西拗陷新场构造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为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为提高储层评价精度,选择与油气实际产能关系最为密切的渗透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根据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点,对不同孔隙结构的3类储层分别进行评价。综合运用最小含气喉道半径法、经验统计法、产能系数法和气藏工程法等方法研究渗透率下限特征,确定出储集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下限分别为0.07×10-3μm2和0.1×10-3μm2。依据3类储层各自的孔渗关系,进一步确定各类储层的储集孔隙度下限:Ⅱ类为9.4%、Ⅲ类为14.6%;有效孔隙度下限:Ⅰ类为4.6%、Ⅱ类为10.3%、Ⅲ为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拗陷 新场构造 上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下限 渗透率
下载PDF
再谈四川山鹧鸪的模式产地 被引量:4
6
作者 何芬奇 宋道军 +5 位作者 金鑫 彭永安 郭汉城 李从浩 沈尤 张铭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46-948,共3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系由R.Boulton于1932年依据F.T.Smith在原西康省某地"TaChoFu"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中国鸟类学家以往多认为该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今四川甘洛县的大桥乡。通过对大桥乡所在地理坐...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系由R.Boulton于1932年依据F.T.Smith在原西康省某地"TaChoFu"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中国鸟类学家以往多认为该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今四川甘洛县的大桥乡。通过对大桥乡所在地理坐标的实测,并使用GoogleEarth对该地区进行查检,作者曾提出"TaChoFu"当在今四川汉源县境内,并指出对该地点具体位置的订正和重新定位,使四川山鹧鸪的总分布区域北推了至少100km范围。尽管Traylor(1967)曾对"TaChoFu"这一地点给出过一个差异颇大的地理坐标,作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F.T.Smith当年采得四川山鹧鸪的地点仍应当是在四川汉源县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模式标本产地 四川汉源
下载PDF
对四川山鹧鸪模式产地的再认识 被引量:4
7
作者 何芬奇 沈尤 张铭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42-643,共2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系由R.Boulton于1932年依据F.T.Smith在原西康省某地"Ta Cho Fu"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中国鸟类学家以往多认为该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今四川甘洛县的大桥乡。通过对大桥乡所在地理坐...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系由R.Boulton于1932年依据F.T.Smith在原西康省某地"Ta Cho Fu"采获的单独一号雄性标本而定名,中国鸟类学家以往多认为该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今四川甘洛县的大桥乡。通过对大桥乡所在地理坐标的实测,并使用GoogleEarth对该地区进行查检,作者提出"Ta Cho Fu"当在今四川汉源县境内,对该地点具体位置的订正和重新定位,使四川山鹧鸪的总分布区域北推了至少100km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模式标本产地 四川汉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