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研究化学破乳过程 被引量:28
1
作者 黄翔峰 程航 +1 位作者 陆丽君 刘佳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5-830,共6页
利用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化学破乳过程,揭示了破乳过程中模型乳状液体系的絮集、聚并、沉淀、上浮、分相等现象,并定量分析了上述现象发生的速率以及分散相液滴的粒径变化等。结果表明:W/O型模型乳状液的中部发生... 利用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化学破乳过程,揭示了破乳过程中模型乳状液体系的絮集、聚并、沉淀、上浮、分相等现象,并定量分析了上述现象发生的速率以及分散相液滴的粒径变化等。结果表明:W/O型模型乳状液的中部发生的是水滴的絮集和聚并,而O/W型模型乳状液的中部保持稳定。W/O型模型乳状液顶部和O/W型模型乳状液底部分别发生的是油相的上浮和水相的下沉,其它部分相对稳定。随着破乳的进行,W/O型模型乳状液中部的内部水滴平均粒径从29.07μm(0h)逐渐增大到73.17μm(1.8h),而O/W型模型乳状液中部的内部油滴平均粒径从12.95μm(0h)逐渐增大到14.03μm(1.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破乳 w/o型模型乳状液 o/w型模型乳状液 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
下载PDF
溶胶-凝胶技术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氧化锆填料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庆合 冯钰 达世禄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4-286,共3页
以氧氯化锆水解得到溶胶,然后以Span-80和Tween-85混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环己烷为有机相制成W/O型乳状液,用其控制粒度,可得到2~10μm的ZrO2凝胶微球。通过比表面积、孔容、孔径测试及对6种不同性质的物质的吸附试验表... 以氧氯化锆水解得到溶胶,然后以Span-80和Tween-85混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环己烷为有机相制成W/O型乳状液,用其控制粒度,可得到2~10μm的ZrO2凝胶微球。通过比表面积、孔容、孔径测试及对6种不同性质的物质的吸附试验表明,该微球产物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微球 填料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大豆色拉油包水乳浊液中乳化剂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武奇 殷涌光 +1 位作者 梁歧 周亚军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7-311,共5页
利用标准乳化剂确定了油水体系和单甘油酯的亲水 亲脂平衡(HLB)值,并以HLB值为依据,考虑乳化剂分子的结构特异性,选择乳化剂配对,研究了乳化剂配对对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乳化剂配对的规律,分析了HLB值及乳化剂的量对乳浊液稳定... 利用标准乳化剂确定了油水体系和单甘油酯的亲水 亲脂平衡(HLB)值,并以HLB值为依据,考虑乳化剂分子的结构特异性,选择乳化剂配对,研究了乳化剂配对对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乳化剂配对的规律,分析了HLB值及乳化剂的量对乳浊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研制出了大豆色拉油包水乳浊液的最佳乳化剂配方:单甘油酯的质量分数为83.3%,span80的质量分数为16.7%。乳化剂添加到油水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w/o乳浊液 乳化剂 HLB值
下载PDF
盐酸液稠化剂SC-1的研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长健 衡小棠 陈大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以煤油为分散介质,油水相体积比1∶2,水相中单体质量分数40%,AM、DMDAAC、AMPS三单体质量比4∶1∶1,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得了三元共聚物W/O乳状液,直接用作盐酸的稠化剂,其代号为SC-1。20%盐酸中SC-1加量由1%增至4%时,酸液黏度(30℃,170 ... 以煤油为分散介质,油水相体积比1∶2,水相中单体质量分数40%,AM、DMDAAC、AMPS三单体质量比4∶1∶1,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得了三元共聚物W/O乳状液,直接用作盐酸的稠化剂,其代号为SC-1。20%盐酸中SC-1加量由1%增至4%时,酸液黏度(30℃,170 1/s)由42 mPa.s增至94 mPa.s。SC-1加量为2.5%时,盐酸质量分数由15%增至28%,酸液黏度由89 mPa.s降至72 mPa.s。2.5%SC-1增稠的20%盐酸,加入0.3%CaCl2、0.2%Mg-Cl2或3.5%NaCl后在室温放置7天,酸液物态无异常;在60℃或90℃密闭放置4小时后,黏度保持率为91.9%或88.9%;与大理石的反应持续40小时后的质量分数大于5%。SC-1与多种常用酸液添加剂配伍。研制了含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破乳剂、助排剂、黏土稳定剂的2.5%SC-1增稠的20%盐酸液。图1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化剂(胶凝剂) 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 反相乳液 制备 酸液添加剂 盐酸液 稠化酸(胶凝酸) 缓速酸
下载PDF
流动体系下油基天然气水合物颗粒管壁粘附机制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鹏飞 王武昌 李玉星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2-487,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在管壁上沉积可导致管道堵塞,对沉积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水合物管堵问题。通过分析管壁上水合物颗粒的微观受力及移除机制,建立油基天然气水合物颗粒管壁粘附动力学模型,并以临界移除粒径和粘附率为标准,定量探究了油包... 天然气水合物在管壁上沉积可导致管道堵塞,对沉积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水合物管堵问题。通过分析管壁上水合物颗粒的微观受力及移除机制,建立油基天然气水合物颗粒管壁粘附动力学模型,并以临界移除粒径和粘附率为标准,定量探究了油包水乳状液中水合物颗粒在不同壁面环境下的粘附情况。结果表明:当管壁表面无水时,范德华力为水合物颗粒-管壁间的主要粘附力,水合物颗粒的粘附率低于30%,粒径大于20μm的水合物均不会附着在管壁上;当管壁表面润湿或存在水膜时,毛细液桥力为主要粘附力,此时水合物颗粒粘附率接近100%,仅靠管流自身流动力很难将管壁上的水合物颗粒移除掉。研究证明了水合物颗粒在壁面上直接粘附是水合物管壁沉积机制之一。(图6,表1,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颗粒 沉积 粘附力 颗粒移除 油包水乳状液
原文传递
水平井新型笼统挤注化学堵水剂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永刚 葛际江 +2 位作者 郑玉飞 马超 汤明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1期44-49,共6页
针对水平井产出液含水量较高的现状,选择了一种新型的笼统挤注化学堵水剂——活化油堵剂,并对活化油的堵水性能进行了研究。为提高活化油的耐温耐盐性能,确定使用非离子-阴离子复配乳化剂作为活化油用乳化体系,并筛选出最佳乳化体系为2%... 针对水平井产出液含水量较高的现状,选择了一种新型的笼统挤注化学堵水剂——活化油堵剂,并对活化油的堵水性能进行了研究。为提高活化油的耐温耐盐性能,确定使用非离子-阴离子复配乳化剂作为活化油用乳化体系,并筛选出最佳乳化体系为2%MZ-18+3%BH-12。室内实验证明,由该活化油制得的乳状液具有较高的黏度和热稳定性。物理模拟实验表明该活化油体系具有较好的堵水性能、耐冲刷性能和油水选择性封堵性能。现场试验表明,该笼统挤注化学堵水技术能显著降低含水率,提高水平井的产油量,起到降水增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笼统挤注 化学堵水 活化油 油包水乳状液 物理模拟
下载PDF
W/O型微乳法制备超细球形碳酸钙 被引量:5
7
作者 叶颖 金江 +2 位作者 吴颖菁 张超 李锋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6-179,共4页
本文采用TritonX100/环已烷/正辛醇W/O型微乳液体系,制备出了粒径分布均匀、尺寸在70~100nm范围内的球形CaCO3颗粒。对不同水表比(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ω、反应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佳的反应条件。所得产物... 本文采用TritonX100/环已烷/正辛醇W/O型微乳液体系,制备出了粒径分布均匀、尺寸在70~100nm范围内的球形CaCO3颗粒。对不同水表比(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ω、反应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佳的反应条件。所得产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w/o型微乳液 超细颗粒
下载PDF
油相组成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张聚媛 台秀梅 +3 位作者 刘慧民 马晓原 高续 罗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886,共8页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性油脂制备出来的W/O型Pickering乳液液滴更小,稳定性能更优,其中霍霍巴油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较窄,形状均一,稳定性好;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有一定的下降,常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均有小幅度提升,对于不同的油脂,与之结构上存在相似性的流变改性剂对粒径的降低及稳定性的提高效果较好。不同油脂制备的W/O型Pickering乳液均为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Pickering乳液的黏度降低,并且所有Pickering乳液的弹性模量(G')高于黏性模量(G''),均为凝胶乳液,线性黏弹区为0.001%~0.100%,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黏度上升,剪切稀化现象基本不变,但线性黏弹区增大,可能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和油水界面能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Pickering乳液 乳液液滴粒径 稳定性 流变性能
下载PDF
流动改进剂降低含水原油转相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小兵 韩洪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6-188,198,共4页
为了了解流动改进剂对大庆含水原油在集输管路中流动的影响,在具有长20m水平工作段的管道流动实验装置上,在40℃测量了流动改进剂DODE加量分别为0、150、200和250mg/L、含水率分别为30%~90%的高含水原油不同流量下的流动参数,计... 为了了解流动改进剂对大庆含水原油在集输管路中流动的影响,在具有长20m水平工作段的管道流动实验装置上,在40℃测量了流动改进剂DODE加量分别为0、150、200和250mg/L、含水率分别为30%~90%的高含水原油不同流量下的流动参数,计算出剪切速率和表观黏度。在直径76和50mm管道内,剪切速率691/s的表观黏度~含水率关系曲线均按先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的规律变化,表观黏度最大值对应的含水率即转相点含水率,转相点含水率随剪切速率降低而减小,在同一剪切速率下随流动改进剂加量增大而减小,最后基本趋于稳定不变。不加剂含水原油的转相点含水率为50%~70%,加剂250mg/L时的稳定值在35%~45%,即流动性改进剂可使W/O原油乳状液提前转相。将实验数据用S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可预测加入一定量流动改进剂的含水原油转相点含水率的方程。认为流动改进剂的作用是形成O/W乳状液或拟乳状液及在管壁形成亲水膜。图5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改进剂 乳化剂 含水原油 油包水乳状液 转相点 含水率 表观黏度 管道流动 原油集输
下载PDF
‘蓝鸟’睡莲花色苷W/O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10
作者 赵霞 陈彦甫 +1 位作者 周卫娟 赵莹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213,共8页
由于睡莲中所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不稳定性,对活性成分的包埋技术有待探索。该文以热带睡莲中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W/O皮克林乳液将睡莲花色苷包埋,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稳定的食品级体系,并研... 由于睡莲中所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不稳定性,对活性成分的包埋技术有待探索。该文以热带睡莲中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W/O皮克林乳液将睡莲花色苷包埋,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稳定的食品级体系,并研究该技术对花色苷的包埋稳定性与释放效果。以花色苷溶液作为水相(W),大豆油为油相(O),乳化剂选取亲脂性乳化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制备不同水相体积分数的W/O乳液。研究发现,水相体积分数为30%和50%时制备的W/O乳液,在不同温度下贮藏15 d后体系稳定,对花色苷的包封率分别为75.97%和78.12%,且15 d内的包埋稳定性较好。以不同剪切速率制备W/O乳液考察其稳定性,当剪切速率为28000 r/min时,W/O乳液的表观稳定,保存120 min之后离心保留率达到97.40%。综合研究,该论文制备的W/O皮克林乳液体系平衡,且对花色苷有较好的包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鸟’睡莲 花色苷 w/o皮克林乳液 稳定性
下载PDF
新型高效乳化剂──丁二酰亚胺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国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8-39,共2页
介绍了新型油包水型高分子乳化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的合成工艺和理化特性。这种乳化剂可乳化合成高内相比(内相体积比>72%)的、非常稳定的油包水型乳液,是矿山开采用乳化炸药和环境保护用乳液的优秀乳化剂。
关键词 乳化剂 丁二酰亚胺 油包水型 乳液聚合
下载PDF
交联PMMA@玻尿酸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释放性能
12
作者 王建平 王凡 +3 位作者 王喜睿 王学晨 李伟 张兴祥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3,共7页
为成功制备玻尿酸微胶囊,在水/油(W/O)反相乳液体系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以玻尿酸水溶液为芯材、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4A)交联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物为壁材的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 为成功制备玻尿酸微胶囊,在水/油(W/O)反相乳液体系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以玻尿酸水溶液为芯材、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4A)交联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物为壁材的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LSPSDA)、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微胶囊的形貌、结构、粒径分布、包覆率及释放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具有不规则球形及核壳结构形貌。当油水比为10∶1、芯壁比为1∶1、玻尿酸用量为1.5 mg/mL、交联剂添加量为0.67%(相对于壁材)时,微胶囊包覆率与载药率分别达到极大值81.40%和1.221%,表面形貌最好,其粒径在1.4~2.0μm之间。微胶囊累计释放量随交联剂用量的升高而下降,同时微胶囊具有pH响应性,pH=5.5时累计释放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反相乳液 玻尿酸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微胶囊 释放性能 自由基聚合
下载PDF
纳米碳混杂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3
作者 王柏臣 刘鸽 +1 位作者 李伟 高禹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以2-乙基-4-甲基咪唑(2-ethyl-4-methyl,2,4-EMI)为还原剂,通过水热反应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混杂形成纳米碳混杂材料(GO/CNTs/EMI)。以不同反应时间制备的碳纳米混杂材料(GO/CNTs/EMI-2 h和GO/CNTs/EMI-10 h)作为稳定剂,分别制备水... 以2-乙基-4-甲基咪唑(2-ethyl-4-methyl,2,4-EMI)为还原剂,通过水热反应将氧化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混杂形成纳米碳混杂材料(GO/CNTs/EMI)。以不同反应时间制备的碳纳米混杂材料(GO/CNTs/EMI-2 h和GO/CNTs/EMI-10 h)作为稳定剂,分别制备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Pickering乳液。以苯乙烯(Styrene,St)为油相的W/O型Pickering乳液聚合得到纳米碳混杂聚苯乙烯(PS)多孔复合材料(GO/CNTs/PS),对其进行性能及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水热反应时间,可以形成结构和两亲性可控的纳米碳混杂稳定剂;在纳米碳混杂稳定剂中GO与CNTs质量比为6∶ 1时,初始GO浓度为 6 mg · mL^-1 条件下,多孔复合材料电导率最大;初始GO浓度为2 mg · mL^-1 时,多孔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混杂 w/o型Pickering乳液 多孔复合材料 结构与性能 自组装
下载PDF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玉琨 钟浩波 吴金桥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61-64,68,共5页
制备 Triton X- 1 0 0 /正辛醇 /环己烷 /水 (或氨水 )微乳液 ,研究了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相行为与制备条件的关系 .在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的条件下 ,由正硅酸乙酯受控水解反应制备 Si O2 纳米粒子 ,反应后处理简便 ,制得粒子尺度较均一的球... 制备 Triton X- 1 0 0 /正辛醇 /环己烷 /水 (或氨水 )微乳液 ,研究了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相行为与制备条件的关系 .在该微乳液系统稳定的条件下 ,由正硅酸乙酯受控水解反应制备 Si O2 纳米粒子 ,反应后处理简便 ,制得粒子尺度较均一的球形疏松无定型纳米 Si O2 粒子 .Si O2 粒子粒径尺寸可通过调节水与表面活度剂分子数之比 m、水与正硅酸乙酯分子数之比 n控制 .探讨了影响 Si O2 纳米粒子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法 合成 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受控水解 制备
下载PDF
油田化学剂对原油破乳剂YT-100脱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卫东 程玉虎 +2 位作者 朱好华 王妍琼 高美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实验考察了可能进入原油集输系统的多种化学剂、工作液对原油破乳脱水的影响。所用破乳剂为长庆油田广泛使用的水溶性改性聚醚YT-100.加量100mg/L,个别情况下加量在50~150mg/L范围;原油为马岭石蜡基低硫原油,含水20%~45%,不... 实验考察了可能进入原油集输系统的多种化学剂、工作液对原油破乳脱水的影响。所用破乳剂为长庆油田广泛使用的水溶性改性聚醚YT-100.加量100mg/L,个别情况下加量在50~150mg/L范围;原油为马岭石蜡基低硫原油,含水20%~45%,不合任何化学剂,在实验条件下(33℃,2h),不加破乳剂时脱水率为零,加入破乳制时脱水率在83.3%~98.0%范围。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加量≤10%)、硼交联瓜尔胶压裂液破胶液(≤10%)、pH4~6的土酸乏酸液(5%)不利于破乳脱水;溶剂型清蜡剂CX-2(≤0.5%)有利于破乳脱水:杀菌剂(150mg/L)的影响随化学类型而定,季铵盐类的SJ-66有利于而多元醛类的SJ-99有害于破乳脱水;阻垢剂(30,100mg/L)有利于破乳脱水,聚磷酸盐类的ZG-930比聚羧酸类的ZG-108更有效;聚合铝/聚合铁复合絮凝剂XN-90(0.2%)对破乳脱水的负面影响很大,加大破乳剂量可减轻其影响;聚合物HPAM(5,10mg/L)完全不影响破乳脱水,弱凝胶(5,10mg/L)使脱水率降低。NaOH严重影响破乳脱水,加入0.3%NaOH使脱水率由92.4%降至零;盐酸促进破乳脱水,加入5%盐酸(1:1)使脱水率由93.6%增至100.0%。因此,酸有利破乳而碱不利于破乳。表1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破乳剂 水溶性改性聚醚 油包水乳状液 破乳脱水 影响因素 油田化学剂 油田作业液 长庆马岭油田
下载PDF
静电场和离心力场联合分离水/油型乳状液 被引量:17
16
作者 阎军 毛宗强 何向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27,共11页
(1)对搅动下水/油型(W/O)乳状液的静电分离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从极化角度对外电场促使水滴聚结的原因给予定量解释;提出极化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并阐述了极化水滴聚结的动力学过程.(2)采用一种新型(同时具有静电场... (1)对搅动下水/油型(W/O)乳状液的静电分离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从极化角度对外电场促使水滴聚结的原因给予定量解释;提出极化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并阐述了极化水滴聚结的动力学过程.(2)采用一种新型(同时具有静电场和离心力场)静电分离器对水/煤油─Span80乳状液进行了分离实验.分别研究了乳状液停留时间、含水量、电压以及油相粘度等对破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较好地描述了水滴在电场下聚结的动力学过程;破乳实验设备由于使用高速离心场替代传统重力场,使得破乳效果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油型 乳状液 静电分离 离心力场 w/o
下载PDF
W/O乳化液破乳方法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潘诗浪 张贤明 吴峰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综述了W/O型乳化液的破乳机理,归纳了各种破乳方法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物理破乳过程中分散相液滴的受力以及液滴的变形、破裂的临界条件,通过对分散相液滴的受力以及在各种力作用下的变形分析,总结出乳化液分散相液滴的运动和聚集规律。
关键词 w/o乳化液 破乳机理 分散相液滴 变形和破裂
下载PDF
油包水型乳状液蜡沉积冷指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鹏宇 姚海元 +3 位作者 宫敬 杨威 周元欣 刘慧姝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采用我国某油田生产的高含蜡原油作为实验介质,利用蜡沉积冷指实验装置研究了油包水型乳状液蜡沉积量随含水率和剪切强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高温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探讨了沉积物碳数分布随乳状液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剪切条件下油... 采用我国某油田生产的高含蜡原油作为实验介质,利用蜡沉积冷指实验装置研究了油包水型乳状液蜡沉积量随含水率和剪切强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高温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探讨了沉积物碳数分布随乳状液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剪切条件下油包水型乳状液蜡沉积量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含水率和剪切强度对沉积物的碳数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而沉积物的碳数分布对沉积层的硬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清管的难易程度。这些研究结论为今后开展油-水两相蜡沉积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型乳状液 蜡沉积冷指实验 含水率 剪切强度 碳数分布
下载PDF
聚合物对W/O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常玉霞 袁存光 方洪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88,共3页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到极大值;大于400 mg/L时,乳状液的黏度不再增大。聚合物浓度增大使W/O乳状液的水珠粒径减小、分布集中;聚合物浓度大于300 mg/L时,水珠粒径基本不变。聚合物可改变油水界面膜的流变性,增强油/水界面的黏弹性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大界面膜的强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以上效应导致含聚合物的采出液乳化更加稳定,破乳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w/o乳状液 稳定性 表观黏度 液滴直径 界面黏弹性
下载PDF
W/O/W乳液的渗透溶胀与夹带溶胀 被引量:8
20
作者 严年喜 施亚钧 苏元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733-738,共6页
研究了W/O/W乳液的溶胀,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溶胀随内外相溶液间的渗透压差、表面活性剂及载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膜粘度的增加而降低,渗透压差较高时,水渗透的影响大于夹带的影响;膜相中含氧化合物对溶胀的影响大于含氮化合物,采用Spa... 研究了W/O/W乳液的溶胀,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溶胀随内外相溶液间的渗透压差、表面活性剂及载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膜粘度的增加而降低,渗透压差较高时,水渗透的影响大于夹带的影响;膜相中含氧化合物对溶胀的影响大于含氮化合物,采用Span 80作乳化剂时,比采用E 644渗透溶胀约高6倍,夹带溶胀也较高;重复聚结再分散使夹带溶胀急剧增加,因而多级混合澄清槽对液膜操作似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膜 w/o/w乳液 溶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