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9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呐喊”何须“彷徨”?——论鲁迅小说对于思想启蒙的困惑与质疑 被引量:13
1
作者 宋剑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的思想对峙中,发现了构成乡土中国文化"长明灯"的历史原因:"庸众"与"庸俗"作为乡土中国的强大势力,一直都在以其强大的社会存在,与作为精英意识的儒学礼教形成对抗。因此在鲁迅个人看来,"庸俗"与"礼教"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反"传统"的重点也应首先放在反"庸俗"方面,这才是《呐喊》与《彷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真实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孤独者” “狼子村” “长明灯” “礼教” “庸俗”
下载PDF
宋代审美现象的雅俗通融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廖蕾霜 杨曦颖 邓莉文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年第7期11-13,共3页
宋朝,雅与俗是一对平衡状态下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通过宋代社会的发展背景去探讨宋型文化下的雅俗通融,应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宋代当时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指出宋代审美现象的雅俗通融表现是通过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和百业兴旺的经济环境... 宋朝,雅与俗是一对平衡状态下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通过宋代社会的发展背景去探讨宋型文化下的雅俗通融,应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宋代当时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指出宋代审美现象的雅俗通融表现是通过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和百业兴旺的经济环境及雅俗交织的文化环境促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文化 雅俗通融
下载PDF
试论宋代词人享乐心理的雅俗分趋——以柳永、苏轼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海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27-30,共4页
宋代词人普遍怀有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但因对于快乐的理解与追求有所不同,遂形成泾浊渭清、雅俗分趋的格局。柳永是趋俗一派中的代表,苏轼是高雅一族中的典型。柳永的享乐心理包含着合理的思想文化内涵,苏轼的享乐心理直指人最终的... 宋代词人普遍怀有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但因对于快乐的理解与追求有所不同,遂形成泾浊渭清、雅俗分趋的格局。柳永是趋俗一派中的代表,苏轼是高雅一族中的典型。柳永的享乐心理包含着合理的思想文化内涵,苏轼的享乐心理直指人最终的精神家园。这源于他们对“何为快乐”的独特体认。趋俗是柳永文化人格沾染市民文化因素的结果,尚雅是苏轼的精神境界承传雅文化因子的结果。二者虽然雅俗异貌,但其內核都可以归纳为对“快乐权”的追求,因而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与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享乐心理 柳永 苏轼
下载PDF
时尚中的突围——中国电视剧创作现状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董华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2,共5页
电视艺术领域的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把中国电视剧创作带入了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轨道。但与此同时,一味追求零距离地还原生活,又导致平庸琐碎的生活剧泛滥和艺术性在电视剧创作中的缺失。本文以李少红的电视剧作品为参照,认为在电视节目... 电视艺术领域的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把中国电视剧创作带入了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轨道。但与此同时,一味追求零距离地还原生活,又导致平庸琐碎的生活剧泛滥和艺术性在电视剧创作中的缺失。本文以李少红的电视剧作品为参照,认为在电视节目走向分众化的时代里,电视剧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打破既定的创作规范,向多元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少红 世俗化 电视剧创作规范 诗意表达方式 多元化
下载PDF
城市社会学视野下土味文化与城乡关系再生产——基于布迪厄的误识理论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敦福 路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97,共7页
土味文化是颇具底层社会气息的流行文化符号,具有跨城乡和跨阶层流行的特点。相关研究的主导观点认为土味为乡村和底层社会赋权,反映了城乡平等化和底层社会崛起趋势。基于布迪厄的误识理论,将土味置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场域变迁中考察,... 土味文化是颇具底层社会气息的流行文化符号,具有跨城乡和跨阶层流行的特点。相关研究的主导观点认为土味为乡村和底层社会赋权,反映了城乡平等化和底层社会崛起趋势。基于布迪厄的误识理论,将土味置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场域变迁中考察,在分析了新场域中作为行动主体的政府、网络平台和用户所构成的场域结构和惯习迟滞变迁后,认为土味文化是居于支配地位的网络平台所建构的符号,其流行并不意味着乡村及底层社会的提升,实则是在被支配地位的用户主动参与下完成的对既有城乡关系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味 快手 误识 城乡 布迪厄
下载PDF
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余礼凤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9-65,共7页
大众传媒的兴起在传播方式上颠覆了古典文学的传播模式,为文学生态的变革奠定了基础。大众传媒催生了现代文学俗体化变革。从外部讲,大众传媒刺激着文学生态的变化,促成了作家创作群体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化雅从俗读者群的建立... 大众传媒的兴起在传播方式上颠覆了古典文学的传播模式,为文学生态的变革奠定了基础。大众传媒催生了现代文学俗体化变革。从外部讲,大众传媒刺激着文学生态的变化,促成了作家创作群体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化雅从俗读者群的建立。从内部讲,为了能在大众传媒时代求得发展空间,文学内部也适时地与媒体联姻,语言俗化、文体俗化。文学外部生态的变化与文学内部的俗化革新,两股力量的聚合促使了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形成。因而,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现代文学就进入了俗体化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现代文学 俗体化
下载PDF
从时尚话语权流变看明代晚期“苏样”服饰的雅俗整合 被引量:5
7
作者 常卓 张蓓蓓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3-140,共8页
时尚话语权由明代初期被统治阶级高度集权到晚期分流至大众阶层,“时尚”从封建等级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时尚话语权格局趋于多元化。国家意志主导的服饰风尚走向没落,“苏样”代替“宫样”成为四方效仿的时尚典范,促成了以大众传播为... 时尚话语权由明代初期被统治阶级高度集权到晚期分流至大众阶层,“时尚”从封建等级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时尚话语权格局趋于多元化。国家意志主导的服饰风尚走向没落,“苏样”代替“宫样”成为四方效仿的时尚典范,促成了以大众传播为特征的时尚传播模式的形成。伴随着时尚话语权的下移,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之间形成以服饰涵化为中心的互动,“苏样”的内涵发生了重构,传统的雅俗定论逐渐模糊,“雅”和“俗”走向了融合,代表了明代晚期雅俗文化整合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话语权 明代晚期 “苏样”服饰 服饰风尚
下载PDF
沉重的背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人公萨宾娜人物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饶玮 易娜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71-75,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其中一位女主人公萨宾娜的成长、爱情和生活经历,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在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中无奈和被动的境况。
关键词 萨宾娜 媚俗 背叛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论问题——生产力理论与生产要素理论的性质辨析
9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 CSSCI 2024年第4期111-122,168,共13页
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主体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由此限定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学科命名是历史事件、发展事件和实践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新质生产力”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力,旨在标识主体革命的进步性质,作为社会主义主体论理论成型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主体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由此限定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学科命名是历史事件、发展事件和实践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新质生产力”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力,旨在标识主体革命的进步性质,作为社会主义主体论理论成型的标志。党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为主体性?在于党在行动品格上成为人民主体性的集中化表述,在于确立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知”“行”统一。对生产力“知难”与“行难”之解决聚焦于“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主体范畴:从生产方式批判上发力。作为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在认识论上:唯有坚持以“人民主体”为尺度,立足新时代实践,才能厘清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同样,在历史高度上:唯有坚持唯物史观主体(劳动=生产方式)这一行动真理,才能真正厘清“科学的生产力理论”与“庸俗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革命”与“生产力中性”以及“主体革命”与“科技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 主体范畴 生产力理论 生产要素理论 认识论 革命 庸俗
原文传递
从“浅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阐释——清前中期白居易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 被引量:4
10
作者 尚永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40,共12页
清前中期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由否定到肯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初评家倡典雅、神韵而斥浅俗,是为白诗接受之低潮期;出于对神韵派的反拨,白诗评价逐渐走高,而至《御选唐宋诗醇》达至顶点,是为白诗接受之高潮期;袁枚、赵... 清前中期对白居易诗的接受由否定到肯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初评家倡典雅、神韵而斥浅俗,是为白诗接受之低潮期;出于对神韵派的反拨,白诗评价逐渐走高,而至《御选唐宋诗醇》达至顶点,是为白诗接受之高潮期;袁枚、赵翼、翁方纲等清中期评家对白诗予以新的审视,使其诗史地位进一步强化,相关阐释也日趋多元,是为白诗接受之持续期。考察白诗评价一路走高的原因,既缘于对清初诸人极度贬抑白诗之偏颇的反拨,更缘于《御选唐宋诗醇》对白诗地位的钦定及由此形成的主流诗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与白诗自身所具有的可供人不断解读的丰富内涵相关,与接受者不断提高的理性态度和鉴别能力相关。质言之,伴随着视野的拓展和认知的深化,清中期的白诗接受形成一道不可忽略的独特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白居易诗 浅俗 接受 多元阐释
原文传递
洋房中的“俗”:张爱玲的“弑母”书写与自我疗救
11
作者 颜云溪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1943年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了大量以洋房为叙事空间、以“俗”为叙事核心的小说,“俗”包括俗物钱及俗事婚恋。这类小说的情节推进与主旨显现同“洋房中的旧母亲”这一形象紧密相关。洋房虽为西式建筑,但由于旧时代母亲主宰洋房空间,故... 1943年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了大量以洋房为叙事空间、以“俗”为叙事核心的小说,“俗”包括俗物钱及俗事婚恋。这类小说的情节推进与主旨显现同“洋房中的旧母亲”这一形象紧密相关。洋房虽为西式建筑,但由于旧时代母亲主宰洋房空间,故而装载着中式伦理,又因作为母亲的日常生活空间出现,所以还充斥着“俗”。洋房与“中”“俗”的参差叙事中,呈现出了母亲围绕俗事婚恋与俗物钱的互动。互动中“俗”弑杀了母亲,令其出现双重“死亡”。至此,洋房空间内,母亲从权力主体变为了“俗”的权力载体,空间权威完成置换。此种弑母的书写模式体现了张爱玲对母女关系对立走向的梳理,隐含着张爱玲的自我疗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房 “俗” “弑母”书写 自我疗救
下载PDF
论坎普:艳俗的反讽性再生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毅衡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8,共7页
坎普是一种特殊的风格,在各种艺术体裁中,尤其在广告中,近年来使用越来越多。对坎普的研究却越来越少。坎普经常被混同于常见的搞笑、幽默、讽刺。坎普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符号修辞方式,它是一种有意的过分艳俗,到如此一种程度,以至... 坎普是一种特殊的风格,在各种艺术体裁中,尤其在广告中,近年来使用越来越多。对坎普的研究却越来越少。坎普经常被混同于常见的搞笑、幽默、讽刺。坎普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符号修辞方式,它是一种有意的过分艳俗,到如此一种程度,以至它不能再被当作艳俗,反而成为推翻艳俗的手法。因此它是一种非常细腻的反讽,一种口是心非的艳俗,用过分艳俗来推翻艳俗。这种手法要达到目的,分寸就必须拿捏的很准,对文化语境也要考虑周到,不然接收者会误会。但是一旦用得恰到好处,效果可以非常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坎普 风格 反讽 艳俗
下载PDF
从杨克祥作品中粗俗语看湘西南民俗文化风貌 被引量:4
13
作者 熊金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55-56,共2页
在杨克祥作品中,粗俗语言的使用也很普遍,鲜明地反映着民俗文化风貌;其作品凸现出粗朴而醇厚的原生态语言特点。粗俗语是男性话语中的特殊话语形式,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还可以暗示一个人地位。
关键词 粗俗语 杨克祥作品 民俗文化
下载PDF
凡神幽冥之间:淮阴高庄战国墓刻纹图像新考
14
作者 吴桐 虞睿博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淮阴高庄战国墓刻纹图像是复原吴越艺术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材料,所见“凡俗”与“神怪”不同题材的图像内核其实一脉相承,并与薄壁刻纹铜器的明器性质相配适,皆是为墓主构建的死后空间,即幽冥世界。前人认为神怪图像属于“山海图”实际缺... 淮阴高庄战国墓刻纹图像是复原吴越艺术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材料,所见“凡俗”与“神怪”不同题材的图像内核其实一脉相承,并与薄壁刻纹铜器的明器性质相配适,皆是为墓主构建的死后空间,即幽冥世界。前人认为神怪图像属于“山海图”实际缺乏足够证据。“凡俗”与“神怪”题材的流行年代略有先后,其转变主要在于晋楚文化影响消长的背景下,吴越地区的丧葬观念由“事死如生”向“信巫鬼,重淫祀”的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阴高庄 刻纹图像 凡俗 神怪 幽冥世界
下载PDF
《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正国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31-35,共5页
《世说新语》的语言“清微简远” ,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典雅与活俗、机智与幽默、白描与修辞三个方面。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语言艺术 典雅 活俗 机智 幽默 白描 修辞 古代文学研究 小说 文化内涵
全文增补中
当代文化建设背景下文化艺术活动的通俗与低俗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川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2,共6页
俗文化是文化艺术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与雅文化并存且相互转化,成为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俗文化中又有通俗与低俗之分,通俗文化一般具有健康与积极的价值指向,低俗文化则与消极的、陈腐的艺术表现相... 俗文化是文化艺术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与雅文化并存且相互转化,成为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俗文化中又有通俗与低俗之分,通俗文化一般具有健康与积极的价值指向,低俗文化则与消极的、陈腐的艺术表现相联系。判定文艺活动或作品是否低俗,应以是否符合社会积极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标准。在当代,低俗文化或艺术有着多种表现,同时与权贵文化相关联,足以引发人们的高度警觉,将抵制与克服低俗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文化事业 文化艺术活动 俗文化 雅文化 通俗 低俗 判定标准 拒绝低俗
下载PDF
人的心性、知识、灵魂、教育 被引量:3
17
作者 毕世响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年第8期1-10,共10页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永恒精神相表里,低者与人心性的粗鄙相表里。接受精妙哲学(形而上学)之辩证法教育的人,才能胜任治理国家,因为国家诸机构,犹如人灵魂之精细繁复。这个时代的技术理性,使教育与人往下走,道德也沦丧为"粗俗而精妙的技术",唯有思想经典教育方能提升人的心性。对于自己灵魂不能把握的知识,应该保持崇敬,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心性与机缘,也是一种有涵养的心性,以免亵渎灵魂,露出下等人的寒酸相,失去读书人的尊严。因为,灵魂与精神是不可侮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灵魂 教育 人的心性 精微 粗鄙
下载PDF
消解诗意的形而下欲望书写——大众文学粗鄙化倾向批判
18
作者 张治国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105,共4页
市场语境下的中国大众文学优缺互见。一方面它凭借独具的艺术魅力,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赢得了受众青睐,获得了商业成功;同时,它又存在着“玩”文学、夸张地表现物欲、无节制地展示性爱等为媚俗而流于粗鄙化的缺陷,解构了文学的神... 市场语境下的中国大众文学优缺互见。一方面它凭借独具的艺术魅力,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赢得了受众青睐,获得了商业成功;同时,它又存在着“玩”文学、夸张地表现物欲、无节制地展示性爱等为媚俗而流于粗鄙化的缺陷,解构了文学的神圣性。对大众文学粗鄙化倾向的批判以及为其寻求去粗鄙化的有效途径,既是大众文学自身健康品格培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学 粗鄙化 去粗鄙化 “玩”文学 物欲横流 性爱泛滥
下载PDF
“边城”裂缝:幻境与幻境解体——论沈从文的《边城》 被引量:2
19
作者 向吉发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0-45,共6页
去历史、去商业、去时间、去意义的"边城"是沈从文"德性"想象下美丽、清洁、智慧的幻境。"人"的长成将"边城"拉回到时间、意义、价值、归罪交织而成的现实,幻境转而解体,其原因则是"湘行&... 去历史、去商业、去时间、去意义的"边城"是沈从文"德性"想象下美丽、清洁、智慧的幻境。"人"的长成将"边城"拉回到时间、意义、价值、归罪交织而成的现实,幻境转而解体,其原因则是"湘行"途中湘西的常与变使沈从文既有的湘西记忆、乡土经验被冲击、被刷新,想象视域下的为"德性"倾心继而转向贴近血肉人生的"俗气"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境 德性 俗气 湘行 《边城》 幻境解体
下载PDF
巴渝竹枝词的雅俗文化互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明英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1期79-83,共5页
竹枝歌是源于巴渝一带的俚歌野唱,亦称"巴渝竹枝"。中唐以降,文人参与竹枝仿写和创作,通过对民歌音韵的革新性传承与弱化、民间语言的文学性仿摹与改造、民俗主题的功能性延展与升华等,使巴渝竹枝由俗趋雅发展为文人竹枝词。... 竹枝歌是源于巴渝一带的俚歌野唱,亦称"巴渝竹枝"。中唐以降,文人参与竹枝仿写和创作,通过对民歌音韵的革新性传承与弱化、民间语言的文学性仿摹与改造、民俗主题的功能性延展与升华等,使巴渝竹枝由俗趋雅发展为文人竹枝词。文人竹枝词既保留民间竹枝歌古拙率性的特点,又兼以文人创作的清新雅丽,自成一体。民间竹枝歌与文人竹枝词的雅俗互动,终至缘于巴渝民间竹枝歌的文人竹枝词蔚为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渝竹枝歌 文人竹枝词 民俗 雅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