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附65例报道)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凌晓 颜志平 +2 位作者 王建华 罗剑钧 王小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6-220,246,共6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VA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经导管介入治疗65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2286岁,平均(54±32)岁。65例患者共发现79...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VA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经导管介入治疗65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2286岁,平均(54±32)岁。65例患者共发现79个VAA,其中真性动脉瘤40个、假性动脉瘤39个(医源性36个,创伤后3个);瘤体位于脾动脉28个,肝动脉18个,肾动脉18个,肠系膜动脉14个,腹腔动脉1个。58例动脉瘤行经导管动脉瘤体填塞和/或载瘤动脉栓塞术;6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3例结合远端载瘤动脉栓塞术;1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裸支架植入术。其中3例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2 cm的未干预。结果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瘤手术一次成功率达96.9%(63/65),二次成功率达100%(2/2)。术后随访248个月(平均18.9个月),并对治疗前后的造影及CT资料进行分析,动脉瘤完全隔绝于循环之外达100%,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动脉瘤复发、增大;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7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肝动脉瘤、肾动脉瘤栓塞后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肠系膜动脉瘤栓塞后未见明显肠道缺血症状。结论经血管腔内栓塞或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VAA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覆膜支架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生长、容积再现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海菁 徐新超 李春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血管生长(add vessel,AV)、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技术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腹腔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动脉瘤体、载瘤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血管生长(add vessel,AV)、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技术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腹腔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和腹部血管,并和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枚,其中脾动脉瘤12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8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枚和2枚,肾动脉8枚。MSCT血管生成、容积再现技术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用多排螺旋CT血管生成法容积再现腹部血管诊断腹腔内脏动脉瘤,无论是图像的质量还是病灶的显示都有明显的优越性,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内脏动脉瘤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海菁 罗志坤 +2 位作者 林小慧 杜丽云 徐新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MDCTA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28例(其中包括10例经内脏动脉造影(DSA)确诊结果2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31枚,其中脾动脉瘤9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DCT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MDCTA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28例(其中包括10例经内脏动脉造影(DSA)确诊结果2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31枚,其中脾动脉瘤9枚,肝动脉瘤6枚,腹腔干动脉瘤5枚,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5枚和1枚,肾动脉5枚。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VE可清晰显示腔内血栓和钙化。结论临床诊断内脏动脉瘤极为困难,MD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替代DSA检查,它提供的详尽信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内脏动脉瘤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内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明韦迪 李晓光 +1 位作者 薛华丹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内脏动脉瘤(V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ACS工作站上,经腹部普通增强CT及MSCTA诊断的123例VAA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综合诊断为参照标准,以血管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内脏动脉瘤(V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PACS工作站上,经腹部普通增强CT及MSCTA诊断的123例VAA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综合诊断为参照标准,以血管为分析单位,评价后处理图像检出VAA的诊断敏感性。结果综合诊断出123例共172枚VAA,脾动脉瘤91例,肾动脉瘤16例,多支内脏动脉瘤8例,胃周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各2例,腹腔干、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及肝右动脉瘤各1例,VAA行MSCT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结论 MSCTA不同重建方法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内脏动脉瘤
下载PDF
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46例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殷恒讳 常光其 +6 位作者 贺海朋 李松奇 叶财盛 王劲松 姚陈 李晓曦 王深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3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内脏动脉瘤(VAAs)的合理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2年间随访资料完整的46例VAAs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其中肾动脉瘤10例,肠系膜上动脉瘤8例,肝动脉瘤7例,脾动脉瘤16... 目的探讨腹腔内脏动脉瘤(VAAs)的合理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2年间随访资料完整的46例VAAs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其中肾动脉瘤10例,肠系膜上动脉瘤8例,肝动脉瘤7例,脾动脉瘤16例,胃十二指肠上动脉瘤2例,多发性VAA3例。37例接受介入治疗,9例接受开放手术,一次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5.9%,二次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例并发肠瘘、腹腔感染和肾功能损害,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5~120(平均47.5)个月,除1例大动脉炎患者因再发肾动脉瘤破裂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介入治疗及开放手术相结合是治疗VAA的合理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介入治疗 开放手术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检出内脏动脉瘤的分布及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建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检出的内脏动脉瘤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在我院PACS以"动脉瘤"和"腹部增强CT"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结合临床资料(包括DSA)确诊为内脏动脉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检出...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检出的内脏动脉瘤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在我院PACS以"动脉瘤"和"腹部增强CT"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结合临床资料(包括DSA)确诊为内脏动脉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检出内脏动脉瘤的分布及CT表现。结果:77例患者有内脏动脉瘤,85支血管共发现动脉瘤95个,其中以脾动脉瘤(57%,54/95)、肾动脉瘤(27%,26/95)和肠系膜上动脉瘤(7%,7/95)最常见。单发动脉瘤(83%,64/77)、囊型动脉瘤(95%,90/95)常见,可伴有动脉瘤壁钙化(44%,42/95)和血栓形成(29%,28/95)。结论:脾动脉瘤为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多表现为单发囊型瘤样扩张,可伴有壁钙化和血栓形成。CTA能敏感检出内脏动脉瘤,描绘其形态及内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MSCTA评价内脏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明华 田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内脏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SCTA诊断为内脏动脉瘤患者的原始及后处理图像的影像表现。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和曲面重组(CPR)。18例患者中有4例行DSA检查并同...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内脏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SCTA诊断为内脏动脉瘤患者的原始及后处理图像的影像表现。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和曲面重组(CPR)。18例患者中有4例行DSA检查并同期栓塞治疗,5例行手术切除。结果:18例共检出内脏动脉瘤20枚,单发16例,多发2例。其中脾动脉12枚(60%),肾动脉5枚(25%),肠系膜上动脉3枚(15%)。20枚动脉瘤中,发生于动脉起始段7枚,中间段8枚,动脉分叉处5枚。9例经手术或DSA确诊的内脏动脉瘤患者,其MSCTA图像对瘤体部位、大小、形状、瘤壁钙化、附壁血栓及载瘤动脉的显示均与术中所见或DSA一致。结论:MSCTA能清晰地显示内脏动脉瘤及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下载PDF
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说 王建华 +4 位作者 颜志平 刘清欣 王平 罗剑均 王永刚 《中国临床医学》 2009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3~72岁(平均49岁);真性动脉瘤17例,假性动脉瘤9例(医源性8例,创伤后1例);瘤体位于脾动脉10例,肝动...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经血管腔内治疗2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3~72岁(平均49岁);真性动脉瘤17例,假性动脉瘤9例(医源性8例,创伤后1例);瘤体位于脾动脉10例,肝动脉7例,肾动脉4例,肠系膜动脉3例,胃左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17例行经导管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3例瘤体直径<2cm的动脉瘤未干预。结果: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除2例出现轻度脾梗死症状外,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5~42个月(平均19.1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3例未干预动脉瘤者未见动脉瘤增大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血管腔内栓塞或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内脏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血管腔内治疗 栓塞 支架
下载PDF
内脏动脉瘤治疗进展
9
作者 辛世杰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内脏动脉瘤是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其中以脾动脉瘤和肝动脉瘤最为常见。内脏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但其破裂率高,且常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内脏动脉瘤起病隐匿,早期缺少典型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较... 内脏动脉瘤是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其中以脾动脉瘤和肝动脉瘤最为常见。内脏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但其破裂率高,且常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内脏动脉瘤起病隐匿,早期缺少典型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不同类型的内脏动脉瘤又有其自身特点,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各个类型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案,旨在为内脏动脉瘤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临床特点 诊断方式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MRA与CTA在诊断腹部内脏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志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4期130-133,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腹部内脏动脉瘤(VAA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同时行MRA和CTA检查的104例疑似VAA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病灶以及瘤壁钙...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腹部内脏动脉瘤(VAA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同时行MRA和CTA检查的104例疑似VAA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病灶以及瘤壁钙化、瘤内血栓、瘤体带蒂等病理特征检出率,并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A诊断价值。结果 104例患者中确诊VAAs患者79例(75.96%),共检出VAAs病灶95枚,其中MRA确诊73例(87枚),灵敏度为92.41%,特异度为92.00%,准确率为92.31%,与CTA相比Kappa值为0.800,具有良好一致性,且MRA与CTA对不同类型VAAs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测量VAAs病灶平均直径大于CTA,对瘤壁钙化检出率低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对微小病灶和瘤壁钙化显示效果较为欠缺,但诊断准确率与CTA检查一致性良好,因此两种检查均可作为内脏动脉瘤有效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 内脏动脉瘤 诊断 风险
下载PDF
内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附10例报道)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谋应 金涛 +1 位作者 王金林 徐万里 《安徽医学》 2014年第5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VAAS)的介入治疗方法,总结分析经导管栓塞VAA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采用弹簧圈、微弹簧圈及明胶海绵等栓塞材料介入栓塞治疗VAAS的临床资料。1例脾、胰横动脉多发动脉瘤栓塞流入、流出动脉及'三明治'栓... 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VAAS)的介入治疗方法,总结分析经导管栓塞VAA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采用弹簧圈、微弹簧圈及明胶海绵等栓塞材料介入栓塞治疗VAAS的临床资料。1例脾、胰横动脉多发动脉瘤栓塞流入、流出动脉及'三明治'栓塞法;1例脾中段巨大动脉瘤栓塞流入、流出动脉+填塞瘤腔;1例肝右动脉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及1例左支气管动脉瘤栓塞流入动脉+填塞瘤腔。1例带颈肝动脉瘤单纯填塞瘤腔。5例医源性肾假性动脉瘤单纯栓塞流入动脉。结果 9例VAAS均一次栓塞成功,但1例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再次栓塞成功止血。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3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动脉瘤未复发。结论经导管置入弹簧圈栓塞VAAS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弹簧圈 明胶海绵 栓塞
下载PDF
腹部内脏动脉瘤双源CT血管造影表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岳学旺 孔生 孔淑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4期650-652,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内脏动脉瘤双源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部内脏动脉瘤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主要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动脉瘤情况,... 目的探讨腹部内脏动脉瘤双源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部内脏动脉瘤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主要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动脉瘤情况,并结合横断面图像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 30例腹部内脏动脉血管造影成功,图像清晰。CTA能清晰显示腹部内脏动脉瘤,包括3例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均可见多发内脏动脉瘤,此外单发动脉瘤中包括:脾动脉瘤12例、肝动脉瘤3例、肾动脉瘤8例(1例患者双肾均可见一单发动脉瘤)、腹腔干动脉瘤1例、腹腔干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3例。结论双源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腹部内脏动脉瘤及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内脏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Bone Removal去骨技术在MSCT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朝晖 陈海东 毛俊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讨Bone Removal去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486例行腹部常规多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动脉期薄层图像,利用Bone Removal软件进行动脉去骨血管成像,筛选与诊断内脏动脉瘤;并与常规轴... 目的探讨Bone Removal去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486例行腹部常规多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动脉期薄层图像,利用Bone Removal软件进行动脉去骨血管成像,筛选与诊断内脏动脉瘤;并与常规轴位图像已作出的诊断相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Bone Removal去骨MSCTA技术共发现内脏动脉瘤26枚,其中与动脉期常规轴位图相比新发现内脏动脉瘤18枚,行DSA检查的11枚内脏动脉瘤与去骨MSCTA相符。结论利用Bone Removal软件对MSCT常规腹部增强动脉期薄层图像,进行快速去骨血管成像,能显著降低内脏动脉瘤漏诊,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去骨血管成像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内脏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探讨(附16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占兴 庄广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29期14-15,17,共3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治内脏动脉瘤患者16例,经CT及DSA检查,11例动脉瘤行经导管动脉瘤体填塞和(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真性动脉瘤瘤体直径<20 mm未干预;1例瘤体较大直...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治内脏动脉瘤患者16例,经CT及DSA检查,11例动脉瘤行经导管动脉瘤体填塞和(或)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真性动脉瘤瘤体直径<20 mm未干预;1例瘤体较大直径约70 mm,位于脾动脉远端,并累及脾门,改行外科手术,将瘤体和脾一并切除。结果:13例患者经血管腔介入栓塞或腹膜支架手术,成功率100%,除1例出现轻度脾梗死症状,1例肝功能受损外,其余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9.1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2例未干预动脉瘤者未见动脉瘤增大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血管腔内栓塞或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内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内脏动脉瘤 栓塞 支架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内脏动脉瘤中的临床诊断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善坤 朱晓慧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2期103-10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内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月诊断为内脏动脉瘤(VAA)的患者41例。回顾性分析MSCTA资料,评价后处理在诊断内脏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41例内脏动脉瘤...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内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月诊断为内脏动脉瘤(VAA)的患者41例。回顾性分析MSCTA资料,评价后处理在诊断内脏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41例内脏动脉瘤患者中,18例患者经DSA确诊,其余23例综合临床资料确诊。41例在MSCTA影像学中诊断为VAA与综合临床资料诊断为VAA的结果相符,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为100%。总共查出动脉瘤43个,26例脾动脉瘤(60.46%),9例肝动脉瘤(20.94%),6例肾动脉瘤(13.95%),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65%),其中2例患者脾动脉瘤合并肝动脉瘤。结论 MSCTA是一种无创、准确、可靠的内脏动脉瘤诊断技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内脏动脉瘤 诊断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6
作者 余磊 孙英明 +4 位作者 曹志伟 张诚琮 苏孙欢 张起楷 肖玉玲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67-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V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VVA患者8例,术中造影明确动脉瘤闭塞情况,随访动脉瘤复发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腔内治...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V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VVA患者8例,术中造影明确动脉瘤闭塞情况,随访动脉瘤复发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腔内治疗,1例脾动脉瘤患者术后2周复查CT见脾动脉瘤瘤腔闭塞伴脾脏60%梗死,未形成脾脓肿。8例患者术后出现轻中度腹痛症状,未给予止痛治疗疼痛缓解,无动脉瘤瘤腔破裂、股动脉血肿及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无动脉瘤腔再通。结论血管腔内治疗VVA瘤腔闭塞率高,安全性好,可作为具有治疗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内脏动脉瘤 疗效
下载PDF
内脏动脉瘤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17
作者 葛炳豪(综述) 仲崇俊 明志兵(审校)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260-263,共4页
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是指腹主动脉所从属的各条内脏动脉及其分支产生的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管壁中膜变性、外伤、医源性损伤、先天性异常、感染、结节性... 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是指腹主动脉所从属的各条内脏动脉及其分支产生的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管壁中膜变性、外伤、医源性损伤、先天性异常、感染、结节性动脉炎、门静脉高压等。内脏动脉瘤以往治疗手段主要是外科手术,随着介入放射学不断发展,血管腔内治疗VAAs已成为临床首选,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旨在综述目前内脏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腔内治疗 覆膜支架 栓塞治疗
下载PDF
Nonclassical Cause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A Case Report of Multiple Visceral Arterial Aneurysms in a Young Patient
18
作者 Hassan Adnan Bukhari Noran Sultan Waed Jameel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20年第3期71-77,共7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ultiple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 are relatively rare;the rarest ar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gastroduodenal artery aneurysm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depend...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ultiple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 are relatively rare;the rarest ar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gastroduodenal artery aneurysm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depends on the size and site of the aneurysm.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33-year-old man with recurrent episodes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weight loss.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contrast revealed scattered hepatic arterial aneurysms with two other aneurysms along the course of the left gastro-du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enal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nvestigations to determine the etiology were negative, but the patient had a history of smoking and substance abus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ngiography revealed an occluded feeding artery. The patient developed</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multiorgan failure, leading to cardiac arrest and died. Diagnosing multiple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 needs a high index of suspicion;early diagnosis enables early intervention, which can reduce the high mortality of this condition.</spa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 (MVAA) Gastroduodenal artery aneurysms (GDA) Hepatic Arterial aneurysms (HAA)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内脏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敏 贾成 罗彩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5-46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内脏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MSCTA诊断内脏动脉瘤的完整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技术,结合薄层原始重图像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内脏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MSCTA诊断内脏动脉瘤的完整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技术,结合薄层原始重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诊断内脏动脉瘤43例,其中脾动脉瘤15例,腹腔干动脉瘤8例,肾动脉瘤5例,肠系膜上动脉瘤6例,肝动脉瘤1例,胃网膜动脉瘤1例,多发内脏动脉瘤7例。11例行DSA检查并血管腔内治疗,3例手术治疗。结论:MSCTA不仅能明确内脏动脉瘤诊断,显示瘤体内部结构和特征,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还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320排CT单能量去金属伪影技术用于内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侯凯 吕鹏 +3 位作者 唐启瑛 陆秀良 顾君英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CT迭代算法联合单能量射线去金属伪影技术(SEMAR)在内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CT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行内脏动脉瘤(脾动脉22例,肝动脉2例)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CTA图像,对扫描原始数据分别采用单纯迭... 目的:探讨320排CT迭代算法联合单能量射线去金属伪影技术(SEMAR)在内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CT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行内脏动脉瘤(脾动脉22例,肝动脉2例)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CTA图像,对扫描原始数据分别采用单纯迭代重建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联合SEMAR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对2组图像上瘤体内对比剂分布和血栓形成情况、动脉瘤体的大小、载瘤动脉和出瘤动脉的显示情况和邻近正常器官的血供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主观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瘤体内血栓形成情况、载瘤动脉和出瘤动脉的显示情况及正常器官血供情况这四项的主观评分,SEMAR组均高于未采用SEMAR组,分别为(3.3±0.7)和(1.3±0.5)分(Z=-4.52,P<0.01)、(3.4±0.7)和(1.3±0.5)分(Z=-4.38,P<0.01)、(3.4±0.8)和(1.4±0.5)分(Z=-4.37,P<0.01)、以及(3.3±0.7)和(1.5±0.5)分(Z=-4.46,P<0.01)。4例患者因为严重伪影无法评价瘤体内径,余20例患者的瘤体内径在采用和未采用SEMAR组分别为(25.4±9.3)和(28.2±9.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6,P<0.01)。结论:SEMAR技术可以明显减轻CTA图像上的金属伪影,有助于准确评估内脏动脉瘤腔内栓塞术的效果,在术后随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内脏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术 金属伪影 单能量射线去金属伪影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