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in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H7N9 virus 被引量:13
1
作者 Jing Tang Dayan W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299-1306,共8页
Si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in 2013, until Jun 30, 2017, the virus has caused five epidemic waves leading to a total of 1,552 human infections, with a fatal... Si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ovel reassortant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in 2013, until Jun 30, 2017, the virus has caused five epidemic waves leading to a total of 1,552 human infections, with a fatality rate of about 40%. In the spring of2017,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H7N9 virus emerged and has caused 25 human infections. The HPAI H7N9 virus has some biological differences from the LPAI one, such as its multiple basic amino acid residues on HA leading to its independence on trypsin for replication.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HPAI H7N9 virus to experimental animals or humans is still unclear. A(H7N9) vaccine development for pandemic preparedness is ongoing, including the reassortment(H7N9/PR8)reverse genetic based vaccine, the virus like particle(VLP) vaccine, the intranasal 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LAIV),the non-adjuvant Vero cell culture-derived inactivated whole-virus vaccine, the MDCK culture-derived vaccine, the H7 DNA vaccine and the recombinant replicative H7N9 virus \(H7N9-53 TM\) vaccine. Five neuramidinase resistant sites of A(H7N9)viru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have been reported. Some alternative drugs have been studied, such as DAS181(Fludase), ribavirin,troglitazone and minocycline. Persistent surveillance and enhanced global control are essential to fight against human infections with A(H7N9) 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uenza A(H7N9) virus EPIDEMIOLOGY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VACCINE drug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不同基因型HCV感染患者重叠HBV或HIV感染的病毒学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彭亚柏 朱秀云 +5 位作者 刘赛云 王敏 龙寿斌 程文兵 蔡侃儒 刘甲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7期861-863,886,共4页
目的评估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载量与单纯丙型肝炎患者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至2020年间本院1292例行丙肝基因分型的慢性丙肝患者,以其中行HCV RNA及HBV和HIV检测的397... 目的评估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载量与单纯丙型肝炎患者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至2020年间本院1292例行丙肝基因分型的慢性丙肝患者,以其中行HCV RNA及HBV和HIV检测的397例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Cobas TaqMan试剂,对HCV RNA进行测定,并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CV基因分型.结果HCV基因型中1b型比例最高,3a型比例最低.HCV重叠HBV或HIV感染率分别为9.1%与6.3%,6a型重叠HBV感染发生率最高,3a型重叠HIV感染发生率最高.2a型未见重叠HBV或HIV感染病例.1b型未重叠HBV感染患者HCV RNA滴度显著高于重叠HBV感染患者(P<0.05).在1b型、6a型及3a型,未重叠HIV感染患者与重叠HIV感染患者,其HCV RNA的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叠HBV感染的1b型患者HCV RNA滴度会降低;重叠HIV感染的患者,HCV RNA滴度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重叠感染 病毒学特征
下载PDF
HBsAg和抗HBs抗体同时阳性患者病毒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勇 周锦勇 +4 位作者 潘金顺 毕永春 李雷 张乐 周乙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62-864,共3页
目的分析HBsAg和抗HBs抗体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病毒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总计13 080例HBsAg阳性病例中,HBsAg与抗HBs抗体同时阳性476例,分析资料完整的113例患者(研究组)HBV血清标志物(HBVM)和HBVDNA定量、抗HBc IgM抗体及ALT结果,... 目的分析HBsAg和抗HBs抗体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病毒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总计13 080例HBsAg阳性病例中,HBsAg与抗HBs抗体同时阳性476例,分析资料完整的113例患者(研究组)HBV血清标志物(HBVM)和HBVDNA定量、抗HBc IgM抗体及ALT结果,并与76例普通HBV感染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男女性别比及HBeAg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HBsA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抗HBc IgM抗体阳性率为30.9%,抗HBc IgM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HBeAg阳性率及ALT水平均显著高于抗HBc IgM抗体阴性患者(P<0.05)。结论 HBsAg与抗HBs抗体同时阳性感染者HBsAg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感染者,提示患者体内的抗HBs抗体可能仍起到一定作用;约30%患者可能处于HBV急性发作状态,应对其进行随访,观察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SAG 抗HBs抗体 病毒学特征
下载PDF
云南省HCV合并HIV或HBV感染者HCV基因型分布及病毒学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友惠 王辉 +4 位作者 高建鹏 冯程 李俊义 母昌垒 李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293-1297,共5页
目的了解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流行特点及丙型肝炎病毒(HCV)载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352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HBV/HCV共感染... 目的了解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流行特点及丙型肝炎病毒(HCV)载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352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HBV/HCV共感染组、HIV/HCV共感染组、单一HCV感染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感染途径等资料,并进行HCV基因分型和HCV RNA定量检测。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民族、感染途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共感染组男性、静脉吸毒所占比例高于单一HCV感染组和HBV/HCV共感染组,而少数民族所占比例高于单一HCV感染组。三组患者共发现4种基因型(1型、2型、3型和6型),12种基因亚型(1a、1b、2a、2b、3a、3b、6a、6e、6k、6n、6v、6ax),均以3型为主,HCV基因型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共感染组基因3型和未确定型显著高于单一HCV感染者(P<0.05),而基因2型低于HBV/HCV共感染组、单一HCV感染组(P<0.05)。三组感染者HCV RNA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共感染组HCV RNA滴度明显高于HBV/HCV共感染组和单一HCV组(P<0.05)。结论云南地区HCV合并HIV或HBV感染基因型分布呈多样性,在基因型分布和病毒载量上存在差异,HIV/HCV共感染者基因3型和未确定型较单一HCV感染多见,而HBV/HCV共感染者和单一HCV感染患者基因2型较HIV/HCV共感染者多见,HIV/HCV共感染者HCV RNA滴度均高于HBV/HCV共感染者和单一HCV感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重叠感染 基因分布 病毒学特征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隐匿性HBV感染流行情况及临床、病毒学特征
5
作者 李月梅 姚旋 +1 位作者 吕瑾 徐静茹 《肝脏》 2024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病毒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4月至2023年4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318例AIH患者,其中合并OBI 41例和无OBI 27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荧光...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病毒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4月至2023年4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318例AIH患者,其中合并OBI 41例和无OBI 27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测量病毒载量,HBV基因分型,分析AIH合并OBI者的病毒学特征和突变。结果合并OBI组抗-HBc阳性/抗-HBs阳性/抗-HBe阳性率为41.5%(17/41),高于无OBI组的17.3%(48/277)(P<0.05);合并OBI病毒基因以B、C型为主,B型23例、C型17例;抗-HBc/抗-HBe阳性患者为HBV DNA(685.3±154.7)IU/mL,抗-HBc/抗-HBs阳性、抗-HBc阳性、抗-HBc/抗-HBs/抗-HBe阳性患者分别为(465.8±134.5)IU/mL、(323.6±103.6)IU/mL、(131.4±83.4)IU/mL,(P<0.05);合并OBI患者中共检出10例OBI表面抗原“a”决定簇突变。结论AIH患者OBI感染风险较高,表现为抗-HBc/抗-HBs/抗-HBe阳性,AIH合并OBI病毒基因以B、C型为主,与T126A、Q129R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临床特征 病毒学特征
下载PDF
Omicron变异株病毒学特征:关键突变、致病性、免疫逃逸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玉清 李金明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945-952,共8页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首次在博茨瓦纳被检出,随后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数激增。截至目前,Omicron是需要关注的SARS-CoV-2变异株中突变数量最多的毒株,已在整...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首次在博茨瓦纳被检出,随后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数激增。截至目前,Omicron是需要关注的SARS-CoV-2变异株中突变数量最多的毒株,已在整个基因组中发生至少50次突变。Omicron基因组发生的突变赋予病毒一定的适应性优势,如受体结合域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亲和力增强导致病毒传播能力增强;与先前变异株相比,病毒复制能力减弱导致在COVID-19患者中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此外,该变异株具有较高的环境稳定性,部分逃脱了来自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且对大多数治疗性抗体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本文对Omicron变异株的关键突变、病毒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进行总结,以期为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公共卫生举措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变异株 基因突变 病毒学特征 致病性 免疫逃逸 COVID-19
下载PDF
HBsAg与Anti-HBs双阳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卞成蓉 李佳阳 +8 位作者 梁伟虹 宋丽娟 宋英伟 张浩 李菁菁 赵静 董茹梦 徐军 李伯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6-282,共7页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分析。同时,17320例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中有994例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对该994例患者的S区氨基酸突变、位点变异检出率和基因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率为4.36%(756/17320)。HBsAg+/Anti-HBs+组HBV相关性肝硬化(19.71%)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15.94%),而慢性乙型肝炎(62.04%)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67.06%)。同时,HBsAg+/Anti-HBs+组HBsAg-QN以及ALT均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HBV DNA则高于HBsAg+/Anti-H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两组的C基因型(81.79%)最多,B基因型(17.40%)次之,D基因型(0.80%)最少。HBV感染患者C基因型的sP120Q/T/A/S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无论B或C基因型或整体比较,HBV感染患者的sG145A/E/K/R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且进行基因测序的乙肝患者以C2型为主。HBV感染患者的S区sP120Q/T/A/S和sG145A/E/K/R位点耐药变异是导致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双阳性 病毒学特征 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访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朱冬林 陈文思 +1 位作者 陈焕鹏 饶宇婷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650-1652,共3页
目的探讨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随访前后病毒学特征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筛选出HBsAg及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对其中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平均9.8个月的随访,检测随访前后患者血清HBV标志物... 目的探讨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随访前后病毒学特征和肝功能的变化。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筛选出HBsAg及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对其中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平均9.8个月的随访,检测随访前后患者血清HBV标志物、HBV DNA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析其病毒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40例患者随访期间,HBsAg转为阴性的有3例,抗-HBs转为阴性的有8例。随访前后患者血清HBsAg、抗-HBs水平、HBe Ag阳性率及TBIL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血清ALT活力、HBV DNA载量较随访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及HBV DNA水平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引起HBsAg转阴,同时抗体出现却并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清除表面抗原,病毒DNA往往存在持续复制,其治疗随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病毒学特征
原文传递
H7N9病毒新进展及其未来风险浅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志奇 陈丽萍 +1 位作者 杨子峰 王新华 《国际呼吸杂志》 2019年第20期1576-1580,共5页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截止2018年11月,人H7N9共5波疫情总死亡人数615人,其中第5波人H7N9死亡人数达290例。突如其来的第5波人H7N9疫情比以往4波更加严重,爆发速度更迅猛,覆盖城市范围更广泛,且其对哺乳类动物的致病性也有所增强。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截止2018年11月,人H7N9共5波疫情总死亡人数615人,其中第5波人H7N9死亡人数达290例。突如其来的第5波人H7N9疫情比以往4波更加严重,爆发速度更迅猛,覆盖城市范围更广泛,且其对哺乳类动物的致病性也有所增强。因此,充分了解H7N9的流行特征以及病毒进化等特点,可为该疫情的监测、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不仅总结了第5波H7N9病毒学特征,还包括了动物特征及临床特征等,并对比前4波疫情情况进行分析,可为未来H7N9病毒感染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 病毒学特征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重症化进程中病毒学特点及其致病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秀鹏 李永奎 朱应 《传染病信息》 2011年第4期248-251,共4页
乙型肝炎(乙肝)重症化过程多变、机制复杂、危害严重。本文从病毒学特征方面对乙肝重症化过程中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乙肝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重症化 病毒学特征 致病机制
下载PDF
海府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学特征与P16mRNA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宁 郑青 +2 位作者 张淑芳 张英爱 高丽娟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2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探讨海府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学特征与P16mRNA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海口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00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HBV感染自然史分为慢性无症状HBV携带组、HBe Ag(+)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探讨海府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学特征与P16mRNA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海口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00例慢性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HBV感染自然史分为慢性无症状HBV携带组、HBe Ag(+)慢性乙型肝炎组、非活动性HBs Ag携带组和HBe Ag(-)慢性乙型肝炎组,各50例。PCR-RELP法检测HBV基因型和PC/BCP变异,RT-PCR检测P16mRNA。比较各个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组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比较各个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组HBV变异类型的比率;比较各个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组的P16mRNA表达缺失率;对BCP变异比率与P16mRNA表达缺失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各个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组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均以B型为主(P>0.05),无统计学意义。(2)随着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进展,BCP变异的比率却逐渐增高(30.00%vs61.65%vs76.47%vs89.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⑶随着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进展,各个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组P16mRNA的表达缺失率逐步增高(2.00%vs14.00%vs26.00%vs3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CP变异比率与P16mRNA表达缺失率呈正相关(r=0.826,P<0.05)。结论海府地区慢性HBV感染进程的4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不全期和再活动期)均以B型基因为主,但是随着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进展,BCP变异比率和P16mRNA表达缺失率均逐渐增高,表明BCP变异和P16基因的改变可能是肝细胞癌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病毒学特征 P16mRNA
下载PDF
2017年舟山地区流行性感冒病毒学监测分析
12
作者 于倩 王晔恺 +3 位作者 姚燕珍 殷秋芳 罗雯斌 鲍舟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40-742,共3页
目的探讨2017年舟山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学检测结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12月本地区三甲医院门诊收治的疑似流感患者1785例,荧光PCR法检测病毒分型。结果甲型流感病毒阳性例数峰值月份在7月-8月,乙型流感病毒阳性例数峰值月份在12月份... 目的探讨2017年舟山地区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学检测结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12月本地区三甲医院门诊收治的疑似流感患者1785例,荧光PCR法检测病毒分型。结果甲型流感病毒阳性例数峰值月份在7月-8月,乙型流感病毒阳性例数峰值月份在12月份。流感就诊百分率和病毒分离率高峰基本吻合。甲型流感病毒在0岁~10岁年龄组中的阳性率(8.57%),低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7,P<0.01)。乙型流感病毒在0岁~10岁年龄组中的阳性率(63.93%),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34,P<0.01)。甲型流感病毒在男性和女性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79%、3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1)。结论7月、8月、12月份暴发季节的毒株变化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荧光PCR 病毒学特点
原文传递
广东省1例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排出的Ⅱ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病毒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美钟 张薇 +8 位作者 黄淑芬 郭雪 祝双利 曾汉日 严冬梅 方苓 张勇 郑焕英 邓小玲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267,共5页
目的分析1例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患者持续排出的Ⅱ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Immunodeficiency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iVDPV)分子病毒学特征。方法对2015年广东省云浮市1例患PID的急性弛... 目的分析1例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患者持续排出的Ⅱ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Immunodeficiency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iVDPV)分子病毒学特征。方法对2015年广东省云浮市1例患PID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连续采集粪便标本并进行脊灰病毒分离,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分离株VP1编码区进行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结果2015年3-10月从该例PID患者分离出13株Ⅱ型脊灰病毒,包括8株iVDPV和5株Sabin疫苗株。13株分离株VP1区与Ⅱ型Sabin疫苗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9.1%-99.6%;随着排毒时间延长,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数量增加,其中I143V和Y185F是所有分离株共享的非同义突变。结论本研究PID患者排出的iVDPV存在共同的初始进化祖先,在患者体内持续复制并发生多种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 原发性免疫缺陷 分子病毒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