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acupuncture Alleviates Motor Symptoms and Up-Regulates Vesicular Glutamatergic Transporter 1 Expression in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in a Unilateral 6-Hydroxydopamine-Lesioned Hemi-Parkinsonian Rat Model 被引量:6
1
作者 Yanyan Wang Yong Wang +1 位作者 Junhua Liu Xiaomin Wang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76-484,共9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lectroacupuncture(EA) promotes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PD).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re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Clinically,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lectroacupuncture(EA) promotes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PD).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re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Clinically, the subthalamic nucleus(STN) is a critical target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treatment of PD, and 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 T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ulation of glutamate in the STN derived from the cortex. In this study,a 6-hydroxydopamine(6-OHDA)-lesioned rat model of PD was treated with 100 Hz EA for 4 weeks.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yrosine hydroxylase(TH) showed that EA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TH expression in the ipsilateral striatum or 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though it alleviated several of the parkinsonian motor symptoms. Compared with the hemi-parkinsonian rats without EA treatment, the 100 Hz EA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pomorphine-induced rotation and increased the latency in the Rotarod test. Notably, the EA treatment reversed the 6-OHDA-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VGlu T1 in the ST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A alleviated motor symptoms and up-regulated VGlu T1 in the ipsilateral STN of hemi-parkinsonian rats, suggesting that up-regulation of VGlu T1 in the STN may be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EA on parkinsonian motor symptoms via restoration of function in the cortico-STN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s disease ELECTROACUPUNCTURE Motor behavior 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
原文传递
下颌神经切断术后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大鼠三叉神经复合体中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涛 庞有旺 李金莲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观察下颌神经切断术后不同存活时间I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免疫阳性物质在大鼠三叉神经复合体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正常大鼠三叉神经复合体内可观察到大量的VGluT1样免疫阳性物质,且主... 目的观察下颌神经切断术后不同存活时间I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免疫阳性物质在大鼠三叉神经复合体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正常大鼠三叉神经复合体内可观察到大量的VGluT1样免疫阳性物质,且主要分布于终末内。切断一侧下颌神经后,手术侧与对照侧相比,术后存活1周组的Vp背侧部内VGluT1样阳性物质的表达有所下降(P<0.05);术后存活2周组的Vp背侧部、Vc背侧部、Vi背侧部,以及Vsup和Vmo内VGluT1样阳性物质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且与术后存活1周组手术侧比较其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存活3周组上述部位内VGIuT1样阳性物质表达的下降更加明显(P<0.01),且与前两组手术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其中在Vmo内的表达几乎完全消失。结论切断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周围突可以导致其中枢突终末内VGluT1的表达水平下降;三叉神经复合体内部分VGIuT1样阳性终末来源于外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神经 三叉神经复合体 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神经切断 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和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生后发育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
3
作者 李婧 陈涛 李金莲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生后第0天(P0)至第22天(P22)大鼠脊髓内的分布情况和表达变化。方法对生后发育P0~P22大鼠的颈膨大和腰膨大部位,进行VGLUT1和VGLUT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0~P22大鼠颈... 目的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生后第0天(P0)至第22天(P22)大鼠脊髓内的分布情况和表达变化。方法对生后发育P0~P22大鼠的颈膨大和腰膨大部位,进行VGLUT1和VGLUT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0~P22大鼠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内均可观察到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但未观察到胞体样结构。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互补分布,尤其是以脊髓后角更加明显。其中,VGLUT1阳性纤维和终末在P0主要见于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后角Ⅲ~Ⅴ层,中间部和前角很微弱。脊髓发育至P3,不仅Ⅲ~Ⅴ层VGLUT1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且向外侧部扩展,并在后角基底部Ⅵ层和前角的外侧部(Ⅸ层)也可观察到较强的VGLUT1阳性纤维,呈现一条明显由背内向腹外的带状分布趋势。P7时此带状分布更加明显,并随着发育逐渐向内、外扩展,至P22时已广泛分布于除Ⅱ层之外的整个脊髓。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P0时即密集出现于脊髓后角Ⅰ~Ⅱ层以及前角的外侧边缘区域;之后随着发育,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模式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其密度逐渐有所增加,特别是Ⅰ~Ⅱ层内VGLUT2阳性产物的表达尤为明显。另外,在脊髓白质后索内可见VGLUT1阳性皮质脊髓后束纤维由颈髓(P3)逐渐下降至腰髓(P7)的发育过程。结论 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脊髓发育过程中呈现明显不同,且表现出互补分布的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理解VGLUT1和VGLUT2在脊髓生后发育过程中不同功能特点可能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发育 脊髓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对大鼠腰段背根神经节内VGluT1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屈金良 李金莲 +2 位作者 熊抗辉 刘涛 庞有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6-290,共5页
本实验将大鼠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中性红复染的方法分别观察了正常大鼠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后存活不同时间组大鼠腰4(L4)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内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 本实验将大鼠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中性红复染的方法分别观察了正常大鼠和单侧坐骨神经完全结扎后存活不同时间组大鼠腰4(L4)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内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1)正常大鼠L4节段的DRG内可观察到VGluT1样阳性产物呈点状或斑状分布于胞浆内,有大约71、5%的DRG细胞表达VGluT1样免疫阳性,其中以大型(〉40μm)和中等大小(20~40μm)的神经元为主(分别占整个VGluT1样阳性细胞总数的30.7%和65.9%);(2)坐骨神经结扎后第1、2d,在结扎同侧L4节段的DRG内未检测到VGluT1样阳性神经元数量的明显变化;但自术后第4d开始,VGluT1样阳性神经元的数量随术后存活时问的延长逐渐减少。结扎1-4周大鼠DRG内VGluT1样阳性神经元数量在同一个动物的手术侧与对照侧相比有明显减少(P〈0、01);而结扎1-4周大鼠的手术侧DRG内VGluT1样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明显低于结扎1~3d大鼠的手术侧(P〈0.05或P〈0.01)。以上结果表明,DRG内合成VGluT1样阳性物质的神经元主要是大、中型细胞,DRG细胞可通过轴浆流将VGLIuT1向周围突运输,故外周神经的损伤很易影响到DRG神经元内VGluT1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免疫细胞化学 背根神经节 坐骨神经 大鼠
下载PDF
LRRN3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调控
5
作者 杨静 李芳 +2 位作者 邱力 罗学港 黄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4-429,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neuronal leucine rich repeat 3,LRRN3)蛋白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设3个不同时间点亚组。采用行为学实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neuronal leucine rich repeat 3,LRRN3)蛋白对大鼠小脑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设3个不同时间点亚组。采用行为学实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抗体注射对大鼠小脑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动物平衡能力较对照组差,相同时间点两组动物静态平衡时间(balance latency,B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2组动物从第7天到第21天皮质逐渐增厚,结构出现动态改变;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T1)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出生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的小脑中均有表达,从出生后第7天到第21天VGluT1阳性分子层随发育进行而不断增厚;对照组和实验组VGluT1阳性分子层厚度在出生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后第14天和第21天,对照组明显厚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RRN3蛋白对小脑出生后发育过程有重要作用,腹腔注射抗LRRN3抗体能降低小脑VGluT1的表达,减少分子层突触形成,降低分子层厚度,从而抑制小脑皮层的生长和功能性神经回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 小脑发育 静态平衡时间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
下载PDF
携带靶向抑制囊泡谷氨酸转运体3干扰RNA的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可减弱小鼠触诱发痛(英文)
6
作者 刘洁琼 李臣鸿 +3 位作者 罗琼 尹平平 雷涛 罗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49-1455,共7页
目的构建含靶向囊泡谷氨转运体3(Vglut 3)的特异性RNA干扰序列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并观察其经坐骨神经接种后缓解小鼠触诱发痛的作用。方法首先构建携带Vglut3特异性短发卡RNA(sh RNA)的重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将重组载体通过坐... 目的构建含靶向囊泡谷氨转运体3(Vglut 3)的特异性RNA干扰序列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并观察其经坐骨神经接种后缓解小鼠触诱发痛的作用。方法首先构建携带Vglut3特异性短发卡RNA(sh RNA)的重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将重组载体通过坐骨神经接种,检测其在小鼠触诱发痛模型中的镇痛效果。分别用von Frey丝和Hargreaves'实验测试小鼠的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评估背根神经节中VGLUT3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1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HSV-1-shvglut3。经坐骨神经接种后,该载体可将Vglut3特异性sh RNA逆行运输至背根神经节。触诱发性疼痛模型小鼠接种HSV-1-shvglut3载体2周后,背根神经节中VGLUT3表达下调,小鼠的机械性缩爪阈值回升至大致基础水平。这种镇痛效应持续超过两个星期,未出现明显的系统副作用,且小鼠热痛阈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表达于背根神经节中的Vglut3是一个针对触诱发痛极具前景的干扰靶点。我们构建的HSV-1-shvglut3载体通过外周接种,对触诱发痛有特异、安全、高效、持久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3 痛觉过敏 1型单纯疱疹病毒
下载PDF
小鼠脊髓神经元内脑啡肽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的共存
7
作者 魏燕燕 陈晶 +2 位作者 黄静 李金莲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以PPE-G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工具,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脑啡肽(ENK)能神经元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在脊髓的分布及共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标染色的方法。结果:GFP标记的ENK能神经元主要位于... 目的:以PPE-G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工具,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阳性的脑啡肽(ENK)能神经元与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在脊髓的分布及共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标染色的方法。结果:GFP标记的ENK能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背角,在I-ⅡI层最为密集,背角深层内侧部及中央管周围呈中等密度分布,散在分布于前角。VGLUT1 mRNA阳性细胞广泛分布在脊髓各层。GFP/VGLUT1双标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I-ⅡI层双标细胞占GFP阳性细胞的22.95±1.10%,占VGLUT1阳性细胞的27.91±2.42%;IV-VI层中21.49±4.99%GFP阳性细胞表达VGLUT1,10.35±2.81%VGLUT1阳性细胞表达GFP;前角双标细胞占VGLUT1阳性细胞的1.07±0.37%,占GFP阳性细胞的32.08±13.15%。结论:双标结果表明脊髓内部分ENK能神经元表达1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推测ENK能神经元可能通过调控谷氨酸的释放发挥感觉信息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啡肽能神经元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 小鼠
下载PDF
VGluT1表达增加可能改变缺氧性脑损伤致大鼠痫性发作敏感性
8
作者 陈秀 陈莉芬 +1 位作者 吴万福 胡长林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61-1363,1366,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缺氧性脑损伤大鼠痫性发作敏感性及其囊泡膜谷氨酸转运载体-1(VGluT1)、囊泡膜谷氨酸转运载体-2(VGluT 2)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缺氧组(n=35)。两组各取10只大鼠腹腔注射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 目的探讨缺氧性脑损伤大鼠痫性发作敏感性及其囊泡膜谷氨酸转运载体-1(VGluT1)、囊泡膜谷氨酸转运载体-2(VGluT 2)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缺氧组(n=35)。两组各取10只大鼠腹腔注射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PTZ)10 mg/kg,5 min检测致痫性发作阈值;两组再各取15只大鼠腹腔注射PTZ 35 mg/kg,2 d,连续20 d点燃大鼠,检测点燃大鼠数目和痫性发作程度,两组中经PTZ点燃大鼠分别纳入单纯点燃组和缺氧后点燃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观察对照组(n=10)和缺氧组(n=10)与单纯点燃组和缺氧后点燃组大鼠颞叶皮层、海马和中脑VGluT1、VGluT2表达的变化。结果缺氧损伤后大鼠癫痫敏感性明显增强。缺氧组颞叶皮层和海马区VGluT1表达高于对照组;而缺氧后点燃组颞叶皮层和海马区VGluT1表达较缺氧组和单纯点燃组明显增加(P<0.05)。各组海马与中脑VGluT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大鼠缺氧性脑损害后癫痫敏感性增强,其可能与VGluT1表达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癫痫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载体-1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载体-2
下载PDF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与ASIC3或TRPV1在大鼠结状神经节内的共存研究(英文)
9
作者 李志红 蒋兴旺 +1 位作者 葛顺楠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1-625,共5页
为了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与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样阳性产物在大鼠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nodoseganglia,NG)内的分布和共存,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 为了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与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样阳性产物在大鼠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nodoseganglia,NG)内的分布和共存,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NG内VGluT1或VGluT2分别与ASIC3或TRPV1的共存情况。结果显示:(1)在NG内,VGluT2、ASIC3和TRPV1主要见于中、小型神经元的胞浆内,大型神经元少见,而VGluT1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大型或中型神经元;(2)部分VGluT2阳性神经元同时显示ASIC3或TRPVl免疫活性,其中VGluT2/ASIC3双标神经元分别占VGluT2阳性神经元的43.06%,占ASIC3阳性神经元的58.74%;而VGluT2/TRPVl双标神经元分别占VGluT2或TRPVl阳性神经元的5617%和51.12%;(3)VGluTI与ASIC3或TRPV1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很少,不到1%。以上结果提示,VGluT2主要存在于NG内中、小型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常被认为是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初级感受神经元,因而VGluT2分别与ASIC3或TRPVl的共存表明它们可能与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产生和传递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 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亚型1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结状神经节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