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细菌NCD-2的田间效果评价及其鉴定 被引量:84
1
作者 李社增 鹿秀云 +3 位作者 马平 高胜国 刘杏忠 刘干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生防细菌NCD-2是自棉花根围土壤分离到的一株细菌菌株,田间小区试验表明:NCD-2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2年平均为85.4%,3年大区示范防病效果为51.2%~60.6%,并且该生防细菌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衣分、衣指、籽指等)及... 生防细菌NCD-2是自棉花根围土壤分离到的一株细菌菌株,田间小区试验表明:NCD-2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2年平均为85.4%,3年大区示范防病效果为51.2%~60.6%,并且该生防细菌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衣分、衣指、籽指等)及纤维品质(绒长)有所提高和改善.同时,本文测定了NCD-2对主要大田作物的安全性,证明其对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黄瓜、茄子和大豆7种作物没有致病性,并且对这些作物的出苗、生长和发育没有不良影响.应用API50 CH和API20 E细菌鉴定试剂盒,将NCD-2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安全性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杜威世 杜雄明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1-317,共7页
介绍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 ,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及其遗传以及棉花黄萎病的鉴定方法 ,并对分子生物学在棉花黄萎病研究中的应用状况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抗性遗传 分子生物学 致病机制 抗性机制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小明 吕金殿 +1 位作者 商鸿生 俞征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7-45,共9页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其活性大小与棉花、番茄、茄子病指的关联度均为0.774以上。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和于鉴定大丽轮枝菌同一种内不同致病类型致病力菌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棉花 黄萎病 酯酶 同功酶
下载PDF
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进展及其抗性鉴定方法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兴华 李捷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43-49,共7页
概述了我国抗枯、黄萎病种质资源材料、棉花新品种(系)、不同熟性品种和品种地区差异、抗虫棉及育种上的抗病鉴定工作研究进展。在抗病鉴定方法上,棉苗期可用人工病圃法、营养钵法、病菌毒素法,棉成株期宜用人工病圃法。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 黄萎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抗黄萎病低酚棉品种资源RAPD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桂寅 王省芬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以 5 8份不同来源的低酚棉抗 (耐 )黄萎病品种 (系 )为材料 ,用 RAPD技术研究了该品种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 1 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 1 0 6个RAPD标记 ,其中 5 0个为多态性标记 ,遗传多样性位点占 47.2 %。依据 RAPD标记进行聚类分析 ,5 ... 以 5 8份不同来源的低酚棉抗 (耐 )黄萎病品种 (系 )为材料 ,用 RAPD技术研究了该品种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 1 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 1 0 6个RAPD标记 ,其中 5 0个为多态性标记 ,遗传多样性位点占 47.2 %。依据 RAPD标记进行聚类分析 ,5 8个抗、耐黄萎病低酚棉品种可划分为 6个RAPD群 ( RAPD groups,RGs)。其中 RG 包括2 4个品种 ,RG 包括 2 9个品种 ,两者占总数的91 .4%。 RG 由 GP2 0 7gl2 77和 GP2 0 8gl2 1 3两个品种组成 ;冀棉 1 9号、中无 3366和皖无 1号各单独构成 1个 RG,它们都与 RG 和 RG 之间有较大的差异。RG 又可分为 5个亚类 ,其中以RG - 2的品种数最多 (占 68% ) ;RG 可分为 3个亚类 ,其中以 RG - 1中的品种数居多 (占72 .4% )。RAPD分析表明 ,供试的多数品种遗传差异不大 ,仅少数品种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因而应进一步拓宽该抗黄萎病低酚棉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萎病 抗性资源 低酚棉 品种资源 RAPD分析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丁笑生 于广丽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6-97,共2页
就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棉花的抗黄萎病机制、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以及抗黄萎病棉花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怖花 棉花黄萎疠 黄萎病的致病机理 棉花的黄萎病抗性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
下载PDF
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鉴定及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征彬 李冬波 +1 位作者 余敦智 陈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47-950,共4页
对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 5 0份陆地棉新品系 (品种 )进行了抗枯萎病 (Fusariumvasinfectum)或抗黄萎病 (Verticilliumalboatrum)鉴定 ,并从中选择 10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 ,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各级病株所造成的籽棉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试验... 对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 5 0份陆地棉新品系 (品种 )进行了抗枯萎病 (Fusariumvasinfectum)或抗黄萎病 (Verticilliumalboatrum)鉴定 ,并从中选择 10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 ,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各级病株所造成的籽棉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1)有 4个品系抗枯萎病 ,占抗枯萎病鉴定材料 (40份 )的 10 0 % ;耐病 2 7个 ,占 6 7 5 % ;感病 9个 ,占2 2 5 %。 (2 )有 1个品系抗黄萎病 ,占抗黄萎病鉴定材料 (30份 )的 3 3% ;耐病 2 6个 ,占 86 7% ;感病 3个 ,占 10 0 %。 (3)棉花枯萎病株 ,不同的发病级别与健株相比造成的籽棉减产百分率分别为 :Ⅰ级 32 0 % ;Ⅱ级 5 2 9% ;Ⅲ级 6 8 7% ;Ⅳ级83 4 %。 (4)棉花黄萎病株不同的发病级别与健株相比所造成的籽棉减产百分率为Ⅰ级 30 3% ;Ⅱ级 5 1 9% ;Ⅲ级6 8 4 % ;Ⅳ级 86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黄萎病 抗性鉴定 病害 产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丽轮枝孢微菌核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15
8
作者 白应文 胡东芳 +3 位作者 胡小平 赵俊兴 朱荷琴 杨家荣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5-701,共7页
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XJ2008菌株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类型、pH值、温度等因素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确立了微菌核形成的最佳培养条件,并对采自新疆、江苏、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1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 以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XJ2008菌株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类型、pH值、温度等因素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确立了微菌核形成的最佳培养条件,并对采自新疆、江苏、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15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大量产生的培养基为基础改良培养基(BMM)、pH值为9.5-11.5、温度为20℃。在该条件下,15个大丽轮枝孢菌株在接种后第12天即可产生大量的微菌核,不同菌株产生微菌核的数量及大小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均与病菌的致病性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海洋 王伟 +2 位作者 张仁福 热西达.阿不都热合曼 姚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465,共11页
【目的】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对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入侵棉田对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目的】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对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入侵棉田对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土壤中真菌群落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生态作用。【方法】以阿克苏、石河子不同发病程度棉田和库尔勒人工接菌棉田为研究对象,从中采集6个土壤样品:阿克苏重病田土壤(AD)、阿克苏对照田土壤(ACK)、石河子重病田土壤(SD)、石河子对照田土壤(SCK)、库尔勒重病田土壤(KD)、库尔勒对照田土壤(KCK)。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合冗余分析(RDA)明确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在97%相似度水平下,AD和SD样品中真菌的OTU数量、Chao1和Ace丰富度指数均分别高于其对照ACK、SCK,而Simpson指数均分别低于其对照;人工接菌的KD与其对照KCK样品之间OTU数量、Chao1和Ace丰富度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NMDS分析表明,AD、SD土壤样品首先表现为明显的空间趋向性,之后表现为时间趋向性,而库尔勒土壤样品则首先表现为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群落组成方面,在门水平上,土壤中Ascomycota的丰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3个门在KD与KCK样品之间以及SD与SCK样品之间的丰度差异较小,而在AD和ACK样品之间丰度差异较大;在属水平上,Sporobolomyces的丰度最高,其与Mortierella在不同区域重病田土壤中丰度均高于对照,而Wardomyces均低于对照。此外,AD样品中Pyrenochaetopsis、Microdochium、Fusarium的丰度均低于ACK,而此3个属在SD样品中的丰度均高于SCK样品。组间差异显著分析表明,库尔勒、石河子土壤中的显著差异标记均主要富集于重病田中,而阿克苏土壤中显著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棉花黄萎病 入侵 棉田土壤 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快速定量检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魏锋 余真真 +3 位作者 商文静 杨家荣 徐向明 胡小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9-457,共9页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进行定量是黄萎病监测和预警的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区特异性引物对P1/P2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进行定量是黄萎病监测和预警的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区特异性引物对P1/P2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标准曲线,结合土样水筛法建立了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定量检测体系.同时,建立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倍,检测下限为1个微菌核/克土,在5.54×102 ~ 5.54×107copies范围内,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土壤中微菌核个数n与Ct值之间的关系为n=e 7.3-Ct/3.905.温室人工接种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间的线性关系为y =2.710n +0.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水筛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棉花黄萎病
原文传递
生防细菌与黄腐酸绿源宝促进棉花生长及防治黄萎病的效果 被引量:12
11
作者 林玲 张爱香 +5 位作者 金中时 王永山 王凤良 龚伟荣 陈志石 顾本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分析、测定内生细菌73 a、拮抗细菌JB52和化学药剂黄腐酸绿源宝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对棉苗生长、棉花产量的影响以及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 a和JB52都具有促进棉苗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特别是73 a的作用最强,苗期株... 分析、测定内生细菌73 a、拮抗细菌JB52和化学药剂黄腐酸绿源宝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对棉苗生长、棉花产量的影响以及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 a和JB52都具有促进棉苗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特别是73 a的作用最强,苗期株高可增长29.9%,鲜重增加45.2%,田间试验结果籽棉增产11.5%;73 a菌液灌根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50%;黄腐酸绿源宝对棉苗生长和棉花产量没有促进作用,但对防治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效能;内生细菌73 a与拮抗细菌JB52或黄腐酸绿源宝混用都不如单独使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细菌 黄腐酸绿源宝 棉花生长 棉花黄萎病
下载PDF
海岛棉品种根部黄萎病菌诱导表达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8
12
作者 左开井 吴菲 +1 位作者 唐克轩 孙小芬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1-294,共4页
以海岛棉品种 712 4黄萎病菌接种前后的根部组织为材料 ,构建的黄萎病菌诱导表达的全长c DNA文库。该文库的克隆数目为 1.15×10 7pfu,插入片段的大小在 0 .5~ 6kb之间 ,文库的阳性克隆子的比例为 84.7%。该文库可以用于抗黄萎病... 以海岛棉品种 712 4黄萎病菌接种前后的根部组织为材料 ,构建的黄萎病菌诱导表达的全长c DNA文库。该文库的克隆数目为 1.15×10 7pfu,插入片段的大小在 0 .5~ 6kb之间 ,文库的阳性克隆子的比例为 84.7%。该文库可以用于抗黄萎病基因的克隆及其相关研究。在文中作者同时对棉花的文库构建所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萎病菌 病原接种 抗病基因 全长CDNA文库 黄萎病 海岛棉
下载PDF
大丽轮枝菌侵染抗感棉种的组织学过程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红利 孔志强 +5 位作者 包郁明 赵凤轩 柳少燕 李蕾 陈捷胤 戴小枫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性真菌病害,研究病原菌侵染棉花的组织学过程对致病机理解析和抗病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系统研究了其对抗病棉种海岛棉7124和三裂棉、感病棉种军棉1号和戴维...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性真菌病害,研究病原菌侵染棉花的组织学过程对致病机理解析和抗病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系统研究了其对抗病棉种海岛棉7124和三裂棉、感病棉种军棉1号和戴维逊棉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对抗/感棉种的初始侵染没有明显差异,接菌5 h后,分生孢子均能吸附在感病和抗病棉种的根表面。但侵染过程存在显著差异,侵染感病棉种中病原菌3~5 d到达皮层,5~7 d达到维管束,随后迅速扩展繁殖,侵染14 d后即完成系统侵染,并开始产生黄萎病症状;而病原菌侵染抗病棉种,5~7 d才侵入皮层,7~10 d到达维管束,14 d后仍无法扩展,病原菌的定殖与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形成系统侵染,较少形成黄萎病症状。本研究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丽轮枝菌对抗/感棉种的侵染过程研究,为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和抗性资源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绿色荧光蛋白 感棉花 侵染过程
原文传递
拮抗菌S37、S44对棉花黄萎病病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飞 赵思峰 +2 位作者 李俊华 褚贵新 郭永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58-162,共5页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健康土壤(CK)中单独加入黄萎病菌(V)、混合加入黄萎病菌与拮抗细菌S37(VS37)或S44(VS44)后对棉花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证实了棉花黄萎病菌显著抑制了棉花的生长发育,而拮抗菌处理能...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健康土壤(CK)中单独加入黄萎病菌(V)、混合加入黄萎病菌与拮抗细菌S37(VS37)或S44(VS44)后对棉花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证实了棉花黄萎病菌显著抑制了棉花的生长发育,而拮抗菌处理能够削弱这种抑制作用,使加入棉花黄萎病菌处理的棉花与正常生长的棉花间无显著差异。V、VS37和VS44三个处理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棉花黄萎病菌显著抑制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但拮抗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试验研究了苗期至花铃期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发现拮抗菌处理前期对土壤酶活性的促进作用高于后期。磷酸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随着生长发育总体呈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拮抗细菌 土壤酶活性 棉花生物量
下载PDF
芽孢杆菌HT-7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及拮抗因子初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文鹏 陶冶 +1 位作者 赵素雅 牛秋红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4-93,共10页
为获取安全、高效、可持续性的棉花黄萎病生防资源,并探究其主要的拮抗因子,从而有效开展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控,从黄萎病抗性棉(海7124)根系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菌株Bacillus sp.HT-7,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盆... 为获取安全、高效、可持续性的棉花黄萎病生防资源,并探究其主要的拮抗因子,从而有效开展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控,从黄萎病抗性棉(海7124)根系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菌株Bacillus sp.HT-7,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盆栽试验探究拮抗菌株的抗病能力,并以硫酸铵盐析及基因克隆的方法探究拮抗因子,进行抗菌验证。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7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抑菌率达5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7可以显著提高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与对照组(未采用菌株HT-7进行土壤处理)相比,采用菌株HT-7进行土壤处理的棉花伤根接种大丽轮枝菌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高达82.58%。进一步研究发现,HT-7发酵液可以显著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经鉴定可知,菌株HT-7的主要拮抗因子是蛋白质类物质β-1,3-1,4-葡聚糖酶。从该菌株中克隆得到β-1,3-1,4-葡聚糖酶基因,并将其在E.coli BL21中进行高效表达,纯化的重组酶活性为23.5 U/mL,重组酶能明显抑制大丽轮枝菌的生长,抑菌率达25%。综上,成功分离出1株拮抗芽孢杆菌HT-7,并确定β-1,3-1,4-葡聚糖酶是HT-7拮抗菌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HT-7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拮抗作用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动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亮 鹿秀云 +4 位作者 李社增 李宝庆 郭庆港 马平 董金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9054-9056,共3页
[目的]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方法监测棉花黄萎菌在较抗棉花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和较感棉花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鄂荆1号体内的传导情况。[结... [目的]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方法监测棉花黄萎菌在较抗棉花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和较感棉花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鄂荆1号体内的传导情况。[结果]棉花黄萎菌可以有效侵入抗、感棉花品种的根部,但病原菌很少再向抗病品种海7124的上部茎和叶部传导,而感病品种鄂荆1号向上传导的菌量很大。[结论]初步确定海7124的抗病特性表现为不抗侵入但可有效抑制病原菌在体内的传导,感病品种鄂荆1号既不抗侵入也不抗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DAS-ELISA检测技术 抗病机制
下载PDF
棉花不同熟性品种黄萎病危害严重期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左田夫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6-29,共4页
在陕西关中棉区,黄萎病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严重危害期不一,早熟品种在7月下旬,中熟品种为8月下旬。严重危害期对结铃数及铃重影响最大,对衣分影响较小;品种间影响差异不显著。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应以各严重危害期的病情指数作... 在陕西关中棉区,黄萎病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严重危害期不一,早熟品种在7月下旬,中熟品种为8月下旬。严重危害期对结铃数及铃重影响最大,对衣分影响较小;品种间影响差异不显著。棉花品种抗病性鉴定应以各严重危害期的病情指数作区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萎病 棉花 品种 产量因子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和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聂太礼 王梦亮 +3 位作者 杨军 陈俊英 夏绍南 李捷 《江西棉花》 2011年第1期7-11,共5页
从江西九江棉区棉花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180株,从中筛选出棉花黄萎病高效拮抗细菌1株,编号为C-02。将该菌株研制成棉花专用生物有机肥并进行大田棉花防病增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从江西九江棉区棉花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180株,从中筛选出棉花黄萎病高效拮抗细菌1株,编号为C-02。将该菌株研制成棉花专用生物有机肥并进行大田棉花防病增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增施该棉花专用生物有机肥300kg/hm2较常规施肥皮棉增产24.27%,增加投入和增收比达到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拮抗菌 筛选 防病增产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子俊 张元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1期68-69,67,共3页
本研究以棉花黄萎病拮抗菌DS45-2作为试验菌株,对抗菌物质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摸索。6-12h的种子发酵液正处于对数生长期,最适于作种子液。在pH8.0的LBG培养基中30℃摇床恒温培养48h后其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拮抗细菌 发酵
下载PDF
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磊 徐万里 +3 位作者 顾美英 王建涛 刘相春 薛泉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20-1528,共9页
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形式及该病的侵染源,研究土壤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对明确黄萎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培养基pH及盐分质量浓度与... 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形式及该病的侵染源,研究土壤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对明确黄萎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培养基pH及盐分质量浓度与种类对病原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最适pH为7.0,偏酸或偏碱会抑制菌丝生长,但培养基偏碱可显著促进微菌核形成。当pH为8.0时,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受抑制较小,同时微菌核区面积较pH为7.0时增加22.6%。盐分质量浓度影响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随培养基NaCl质量浓度增加,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面积和菌丝面积均逐渐减小,但微菌核形成量却显著增加;当NaCl质量浓度为10g·L^(-1)时,微菌核区面积较无NaCl时增加40.7%。盐分种类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随盐分质量浓度增加,氯化物(NaCl和KCl)和硫酸盐(Na_2SO_4和MgSO_4)均可促进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而CaCl_2则显著促进菌丝生长,并在质量浓度大于7g·L^(-1)时抑制微菌核形成。在培养环境偏碱性或氯化物和硫酸盐含盐量较高时,均可促进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PH 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